打好“水文化”特色牌 湾区非遗焕发新活力
广州市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妈祖诞、水乡婚俗、舞麒麟、扒龙舟等开展得有声有色;香云纱、黄阁烧肉等传统产业兴旺繁荣……南沙正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岭南传统文化为底色,深挖南沙历史底蕴,打造非遗品牌,让非遗文化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中,为市民送上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盛宴。
记者获悉,全面整改以来,广州南沙不断建立健全非遗管理体系,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建立非遗区级协调机构,印发实施了《南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区际联席会议制度》等制度文件,整改工作成效显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数据显示,目前南沙区已公布区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1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5个,还发掘培养了省、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名,并先后成立了12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建立健全非遗管理体系:12个区级非遗传承基地挂牌
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建立非遗区级协调机构、健全名录体系……近年来,在推进整改工作进程中,南沙根据本区历史底蕴和发展现状,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遗文化保护打出“组合拳”,大力打造非遗保护和开发与南沙经济发展相互交融、共同繁荣的和谐局面。
南沙建立健全非遗管理体系。据广州市南沙区文广旅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南沙区文化体育发展中心挂牌成立了广州市南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非遗保护管理相关工作。同时,南沙建立了非遗区级协调机构,印发了《南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区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以分管区领导任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区各有关部门和各镇(街)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
南沙还不断健全非遗名录体系。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南沙目前已经公布了第四批、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整改工作开展以来,共新增11个区级非遗项目;《疍家菜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名传承人晋级广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2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挂牌成立。
深入挖掘、整合非遗特色:水文化为代表的非遗文化蓬勃发展
深入挖掘、整合区域非遗文化资源,是南沙非遗保护的重中之重。
扒龙舟、水上拔河、扒禾桶、彩艇巡游……广州南沙,地处珠江出海口,河涌纵横,乡民临水而居,“江河湖海山”的地貌,孕育出独具岭南水乡特色的民俗风情,形成了南沙独特的水文化,也为非遗文化发展提供了源泉活水。
龙舟爱好者在南沙扒龙舟。
“我们不断深入挖掘、整合南沙非遗特色。”据南沙区文广旅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南沙以水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蓬勃发展。《一素香云一生情》《大襟姐嫁女》《传麒》《咸水缘》等以非遗为主体创作的文艺作品将传统风情与时代风貌融于一体,将南沙浓郁的水乡民情和昂扬的时代气息演绎得淋漓尽致,在省市各级比赛中斩金夺银。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妈祖诞、水乡婚俗、舞麒麟、扒龙舟等开展得有声有色;香云纱、黄阁烧肉等传统产业兴旺繁荣,每年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文创大赛等活动大力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深入挖掘、整合南沙区域非遗文化资源,《南沙历史文化丛书》出版,《南沙的味道》纪录片全面展示南沙非遗美食;《南沙记忆》系列纪录片通过口述历史方式探寻南沙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展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
南沙对非遗开发与利用迈上新台阶。在黄阁,麒麟文化展示馆向市民集中展示麒麟文化;在榄核,榄核镇香云纱文化创意园、云纱星韵香云纱非遗文化园崛起,并以香云纱风情为题材开发纺织工艺品,在大型会展上亮相提高南沙非遗显示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同时,南沙不断活化资源,积极探索传承保护的新路子。
一个个南沙非遗品牌驰名大湾区,甚至走出国门。南沙区文广旅体局联合南沙文化会举办了3届文创大赛,已经成为集结粤港澳优秀设计机构、人才的三地精英汇聚的跨界大赛。非遗文化不断加强传承教育,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南沙依托传承基地、文化馆总分馆、全民艺术普及联盟等开展一系列传承培训活动。“黄阁烧肉传统制作技艺”体验、香云纱刺绣体验、疍家蕉叶裹粽体验、广州咸水歌非遗亲子研学、非遗文化进校园……30多场活动让市民爱上非遗。
聚焦
三地非遗聚南沙 人文湾区绽芳华
麒麟舞、咸水歌、水乡婚俗……6月10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在广州市南沙区创享湾启动,来自广州和港澳队伍联袂表演拉开了广州非遗宣传展示百场系列活动的序幕。
这是广州首次将市级大型非遗活动设置在南沙。在这场活动上,你可以看到扒龙舟、皮划艇、扒禾桶、桨板等水上运动项目,能欣赏到水乡婚俗、南沙非遗项目咸水歌、香云纱染整技艺等项目的精彩演绎,浓郁的南沙水乡风情扑面而来。来自四面八方的龙舟队共同上演“赛龙夺锦”。同时,穗港澳非遗主题展、穗港澳非遗沙龙活动以及香港非遗学者带来的专题分享,让来自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
这只是南沙大力弘扬非遗文化的一个剪影。过去一年,南沙非遗活动遍地开花,妈祖文化旅游节、妈祖信俗非遗体验活动、外籍和港澳人士领略南沙人文风情体验活动、蕉门河“水上新春集市”活动、中外居民新春舞会……一系列非遗活动带给市民文化盛宴,也让湾区非遗传承人、湾区青年彼此的心走得更近,各方面交流能更加紧密,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繁荣。
声音
打造内地与港澳文旅融合的“南沙样本”
廖勇 南沙区文体发展中心主任
如何让非遗有持续的生命力?廖勇认为需要从三方面落力。
首先继续深挖南沙非遗内涵,延伸表现形式与作品范围。充分发掘南沙非遗内涵,注重将非遗融入城市建设和景观营造,形成居民文化与地域认知上的共鸣;继续深化文创大赛等品牌打造,以文化创意生动诠释深厚的南沙非遗魅力,给传统文化注入现代精神的价值要素,使之成为当代人的精神产品。同时打通多个维度的产业链路,推动非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其次,促进南沙非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战略。推动粤港澳非遗交流互鉴、传播先进文化、增进三地非遗保护者友谊的桥梁,成为南沙讲好南沙故事、传播南沙声音的重要渠道;大胆利用粤港澳人才、资金、技术、信息资源实施“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科技”等创新项目。加速非遗资源产业化成果转化,打造内地与港澳文旅融合的“南沙样本”。
最后,稳步提升非遗数字化水平。充分利用广州市公共文化云、印象南沙等门户建设多平台文化数字网络矩阵。导入本地区非遗特点、人文环境、产业优势等因素,健全疍家文化、妈祖文化、广府文化等专题数据库。融入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概念展现活化非遗表现模式,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非遗服务网络。

科研成果亮眼,科普教育升温,城园融合加速
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黄杞,观赏价值高的中国无忧花、金花茶、杜鹃红山茶,珍稀濒危植物广东含笑、狭叶坡垒……近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新揭牌“绿美广东”物种展示园,园区从植物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等方面考虑,筛选出103种用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特色植物,本次重点展示其中的20多种。
同日,30名粤港澳青少年在华南国家植物园种下分别象征广州、香港、澳门的木棉、紫荆和广东木莲三棵“粤港澳青年同心树”,寓意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缘相亲、亲情长青。
自2022年7月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至今一年来,这里的科研、科普教育、城园融合等方面都在加速变化。
对引种保育的重视度提升,科研成果亮眼
得知关于甘薯抗虫遗传基础解析方面的研究最终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发表于《自然—植物》期刊时,现任华南国家植物园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的侯兴亮心情激动又复杂。
这背后,有团队成员蹲在试验田小心翼翼挖甘薯,给甘薯一颗颗做标记的疲惫;有近8年奔波于15座城市、生怕找不到合适材料的担忧;也有投递论文时希望团队以及华南国家植物园能在世界舞台上有更大影响力的期待……
“甘薯是保障粮食安全底线的战略作物之一。但是,目前全世界都没有很好的方案去解决严重影响甘薯产量、品质的病虫害问题。”侯兴亮介绍,对甘薯种植危害最大的害虫是甘薯小象甲,为了防虫,种植户只能喷洒农药,这对环境和食物安全都会产生影响。
“培育天然抗虫品种是大势所趋,却是全球研究人员尚未攻克的问题。难度一方面在于弄清楚甘薯的抗虫机制,另一方面在于获得抗虫的材料。”侯兴亮说,为了解决问题,团队决定到甘薯的主产区寻找抗虫材料。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甘薯对甘薯小象甲的抵抗,依赖一种名为奎尼酸的代谢物及其衍生物。奎尼酸对人体并没有毒性,但是甘薯小象甲吃了含有这种物质的甘薯会影响其肠道消化吸收,所以它们就不吃这种甘薯了。”侯兴亮说,“目前,我们已经在培育新品种的甘薯,国家植物园的平台也会给我们在人才、交流、经费等方面更多的支持,希望能很快出成果,带动甘薯产业的良性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
“升级为国家植物园后,平台受到了更多关注。国家植物园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植物的迁地保护,与普通植物园相比,植物物种收集要更丰富,因此引种保育这一块的工作量很大,要求也更高。”华南国家植物园园艺中心引种保育部副部长湛青青说,过去大家认为引种保育工作辛苦又不容易出科研成果,“以前缺少专业人才,现在植物园对引种保育的重视度大大提升,这对我们的工作是极大的促进。”
“2022年,我们植物园高水平论文产出数量大幅增加,揭牌成为国家植物园后,承担的国家、省级重大科研专项更多了,科研经费较此前增加了46%。”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表示,植物园不少研究成果都是在多方合作下完成的,科研成果亮眼也得益于平台的提升、国家的重视。
城园融合,植物园城市网络建设初步形成
华南国家植物园目前迁地保护了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37种。
“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启动植物综合保护计划,用3—5年时间使迁地保护物种数达到2万种以上,并筛选1500个具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向地方政府推荐使用。”任海认为,植物园的建设,不仅在园,也要为城服务。
7月20日,广州木本花卉专类植物展示园正式揭牌。“作为首个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专类植物展示园,这里建成了国内首个野牡丹科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国内首个簕杜鹃木棉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培育了国内首个野牡丹新品种,首次突破大花荣耀木、粉花蒂牡花等繁殖难点,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王伟说,专类植物展示园开放后,将结合园林园艺展示,开展专类植物引种培育、园艺技术推广、公众科普教育等。
“广州市正在与华南国家植物园共建城园融合体系,以‘本园+环园+城园’空间布局进行联动,提升环境保护力度,实现城园融合。”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介绍,目前,植物园城市网络建设初步形成,最终目标是实现“1+3+N”国家植物园体系。其中,“1”是指华南国家植物园,“3”是指推进建设“北—中—南”3个迁地保护示范区,“N”是指建设10个以上专类植物展示园、200个以上生态科普宣教点。
“城园融合是要打造一个大城名园,让华南国家植物园成为广州的独特名片,可以让市民感受到植物多样性带来的幸福感。”吴敏表示。
打造科普实践基地,科普教育不断升温
城园融合不只是要在植物上下功夫,更得让人们了解植物,进而想要付诸行动保护生态环境。
近日,广州木本花卉专类植物展示园举行了“小小花匠”科普活动:小朋友们在实验室内观看科普动画片,参与为鲜花授粉的实验。他们积极回答科普工作人员提出的问题,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
随着影响力的提升,华南国家植物园也成为港澳青年大学生在广州的重要科普实践基地。来自澳门的高莹是这个暑期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实习的港澳学生之一。“虽然来实习的时间不长,但这里已给我带来满满收获,也让我充分感受到国家在植物多样性保护上的巨大努力。”高莹说。
粤港澳青少年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共植纪念树。
粤港澳青少年植物园奇妙夜第一期游园会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开启。
揭牌以来,华南国家植物园旅游人数增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总入园人数已达141.5万人次,同比增长46%。一些特色科普研学及志愿者招募活动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参与人数与咨询热度同比大幅增长。
“我们力争在5年内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植物园,保育物种2万种以上,科学研究水平继续位列全球植物园前列,年游客数达300万人次。”任海说,“一年来,我们的进度比预期要快,尤其体现在人才引进方面。”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学习国际成功植物园的经验,结合本土实际,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植物园。
2023年7月初,喜迎“七一”之际,以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村史馆——永平街东平村史展览馆开馆。依托红色文化基础和东平村资源优势建设而成的村史馆,正是讲好东平发展变迁故事,赓续东平红色血脉的重要场所。而人大力量在东平村史馆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中,如丝线般贯穿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探源伊始,倾听村情汇民意
东平村始建于清代,融合太平、平安的美好愿望。建村以来,涌现出不少先贤与仁人志士,无论是抗英斗争、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一代代英勇志士前仆后继,在保家卫国中勠力同心、奋楫笃行。然而,这份深沉的红色文化一直以来都没能很好地保存传承。在人大代表走访群众的多次活动中,东平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亟需完善、文化载体缺失等问题成为村民们反映的重要内容。
对此,永平街人大代表带着文化赋能推进东平发展的思考,将公共文化服务的关注点投向村史馆建设中,提出关于建设东平村史展览馆的建议,不仅可以留住东平的“根”,更能够保住红色的“魂”。随后,白云区人大常委会永平街道工委将人大代表建议转相关职能部门及东平经济联社联合跟进处理。
聚焦过程,统筹建设合民愿
接到建议后,各职能部门及东平经济联社、东平村委展开积极细致的沟通商议,最终通过“四议两公开一报告”制度,向街道申请建设东平村史展览馆。
从村史馆选址、设计、方案确定,再到资料收集、场地建设……过程虽繁琐,但仍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此期间,人大永平街道工委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深入东平村开展调研,现场走访询问建设的过程及进度,履行监督职责。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村史馆的硬件设施建设配备得当,但是文献资料等展览实物则偏少。为此,人大代表建议可拓宽展馆资料收集的途径,由街道牵头、村干部配合统筹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让村史馆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更有意义。根据建议,东平村委发布通告,号召村民积极捐赠图文资料、革命文物,诉说东平往事。村史,渐渐被充实为一部村庄奋斗史。
东平村史馆建设从筹备到落成,历时近一年时间,投入资金约两百万。随着村史馆的建成投用,参观者们到这里来不仅能够抚今追昔,寻觅到浓浓的乡愁,而且还能够聆听村里的老人讲述当年难忘的红色故事,探寻红色印记。
致远未来,履职赋能润民心
一件件锈迹斑斑的老物件唤醒了美好记忆,一张张定格岁月的老照片记录着沧海巨变,一段段红色故事篆刻出百年征程。村史馆以其独有的属性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有关村史馆建设的之后发展,人大代表仍在持续关注,希望村史馆成为展现东平本土风情、凝聚红色文化、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浓浓乡愁的文化主阵地。
人大永平街道工委主任表示,村史馆浓缩着东平的过往,记录着东平的现在,也寄托着东平的未来。村史馆既源于群众,亦服务于群众。后续街人大工委会提升代表活动平台功能,更好发挥代表联络站阵地作用,把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作为代表履职的出发点,切实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为村史馆真正成为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的红色文化阵地添砖加瓦。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