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委组织开展公共交通运营和停车泊位建设管理调研
为做好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广州市强化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的有关工作,8月3日,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委组织市人大代表对公共交通运营情况、停车泊位建设管理情况开展调研,并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工作情况汇报。
在广州火车东站公交站和地铁站,调研组一行实地调研了公交线路的设置、客流量、发车班次等情况,详细了解当前公交站在交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据了解,广州火车东站公交站场属于公建配套的站场,站场采用通道式发车,共设有8条营运车道,每条车道约130米,每条车道可同时容纳摆放6台公交车。站场配置有62支充电桩,其中社会车辆充电位20个,日均为120辆公交车、80辆社会车辆提供服务。
在环城公园奥体段停车场,调研组实地调研了市交投集团利用环城公园奥体段桥下空间建设立体智能停车库和充电桩等方面情况,当了解到市交投集团在桥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科技手段,有效利用桥下空间建设高品质停车场,不断提升停车容量、运转效率及车位周转率,大大解决了城市停车缺口问题,满足周边市民的停车需求,代表们纷纷肯定该做法。
随后,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委召开强化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调研座谈会。调研组听取了市交通运输局、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广州近年来的公共交通运营情况、停车泊位建设管理情况等的专题汇报。代表们围绕当前如何引导公交优先、加大停车场设施建设、缓解交通拥堵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市人大代表薛建涛:市民的出行方式往个性化的、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当前,地铁、出租车、网约车、私家车、共享单车对公交系统形成多线打压,公交系统整体运营状况下行是普遍的问题。我们需要研究公交系统的痛点在哪里,通过公交智能化、线网优化、站点重组、潮汐分流、优化车型、招手停等方式,解决这一难题。
市人大代表李方方:假日或上下班高峰城市交通堵塞严重影响市民出行和生活质量,主要问题是地面无法满足潮汐车辆、人行的需求,解决停车难、人车混行、交通拥堵也是当务之急。结合人、车、路协调配合,以地铁为主公交为辅,设置即停即走车道、大客流区域公交专用车道、拓宽或改善人行道以及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宣传和引导市民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降低社会资源的浪费。
市人大代表王洁:在低碳和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共交通出行不仅是民生工程也承担了更大的社会责任。公共交通运营部门不仅要有服务思维,更要有管理者思维,比如通过机动灵活的票价政策分流出行高峰渠道;算法研究主要客户群体行为模式,推出更为便利、经济的出行套餐,引导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以达到管理目的。相对于空间发展、公共交通工具置换等长周期优化策略,选择试点,建议积极探索管理优化解决方案的尝试。
市人大代表洪芹华:像广州这种超大城市,要强化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建议一要大力构建“中心区以地铁为主、公交为辅,外围区以公交地铁接驳组团式出行”公共交通体系,形成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相融合、一体化的绿色交通系统,提升出行体验。二要树立超大城市现代化交通文明。发挥行业主导作用,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理念教育,构建司机文明驾驶评价体系,将文明交通理念贯穿公交车、私家车、网约车等运营司机职业培训全过程。加大力度推动文明交通进企业、进家庭、进学校,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文明习惯。加强相关审批部门协同联动,将单位车辆文明驾驶纳入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社会责任评价范围,建立约谈、通报等机制,切实加强源头管理。

2023年7月初,喜迎“七一”之际,以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村史馆——永平街东平村史展览馆开馆。依托红色文化基础和东平村资源优势建设而成的村史馆,正是讲好东平发展变迁故事,赓续东平红色血脉的重要场所。而人大力量在东平村史馆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中,如丝线般贯穿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探源伊始,倾听村情汇民意
东平村始建于清代,融合太平、平安的美好愿望。建村以来,涌现出不少先贤与仁人志士,无论是抗英斗争、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一代代英勇志士前仆后继,在保家卫国中勠力同心、奋楫笃行。然而,这份深沉的红色文化一直以来都没能很好地保存传承。在人大代表走访群众的多次活动中,东平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亟需完善、文化载体缺失等问题成为村民们反映的重要内容。
对此,永平街人大代表带着文化赋能推进东平发展的思考,将公共文化服务的关注点投向村史馆建设中,提出关于建设东平村史展览馆的建议,不仅可以留住东平的“根”,更能够保住红色的“魂”。随后,白云区人大常委会永平街道工委将人大代表建议转相关职能部门及东平经济联社联合跟进处理。
聚焦过程,统筹建设合民愿
接到建议后,各职能部门及东平经济联社、东平村委展开积极细致的沟通商议,最终通过“四议两公开一报告”制度,向街道申请建设东平村史展览馆。
从村史馆选址、设计、方案确定,再到资料收集、场地建设……过程虽繁琐,但仍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此期间,人大永平街道工委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深入东平村开展调研,现场走访询问建设的过程及进度,履行监督职责。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村史馆的硬件设施建设配备得当,但是文献资料等展览实物则偏少。为此,人大代表建议可拓宽展馆资料收集的途径,由街道牵头、村干部配合统筹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让村史馆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更有意义。根据建议,东平村委发布通告,号召村民积极捐赠图文资料、革命文物,诉说东平往事。村史,渐渐被充实为一部村庄奋斗史。
东平村史馆建设从筹备到落成,历时近一年时间,投入资金约两百万。随着村史馆的建成投用,参观者们到这里来不仅能够抚今追昔,寻觅到浓浓的乡愁,而且还能够聆听村里的老人讲述当年难忘的红色故事,探寻红色印记。
致远未来,履职赋能润民心
一件件锈迹斑斑的老物件唤醒了美好记忆,一张张定格岁月的老照片记录着沧海巨变,一段段红色故事篆刻出百年征程。村史馆以其独有的属性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有关村史馆建设的之后发展,人大代表仍在持续关注,希望村史馆成为展现东平本土风情、凝聚红色文化、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浓浓乡愁的文化主阵地。
人大永平街道工委主任表示,村史馆浓缩着东平的过往,记录着东平的现在,也寄托着东平的未来。村史馆既源于群众,亦服务于群众。后续街人大工委会提升代表活动平台功能,更好发挥代表联络站阵地作用,把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作为代表履职的出发点,切实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为村史馆真正成为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的红色文化阵地添砖加瓦。
来自广州的水产新品种“穗丰鲫”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正式成为广州水产种业大家庭的一员,也意味着广州再添“国字号”水产品种。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相关公告,公布了17个水产新品种,其中“穗丰鲫”(登记号:GS-01-002-2023)是今年广东省唯一通过申请的水产新品种。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已公告的水产新品种达283个。
南都记者了解到,“穗丰鲫”由广州市建波鱼苗场有限公司、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市南沙区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联合育种,以江西彭泽鲫养殖群体和尖鳍鲤广西钦江野生群体亲本来源。这种新培育的鲫鱼生长速度更快、个头更大、颜色更亮丽、口感更鲜美,种种“过人之处”背后,是广州水产育种的新突破。
广州南沙现代渔业产业园。
一年在全国卖出10亿尾鱼苗
从鱼苗长到成鱼缩短至7个月
鲫鱼味道鲜美,是百姓餐桌上常见的淡水鱼。在广东,鲫鱼是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珠三角地区尤为常见。“穗丰鲫”就产自广州南沙东涌镇鱼窝头村的广州建波鱼苗场。
“这次审定通过的水产新品种‘穗丰鲫’是我们公司的主打品种,经过8年时间的研究和多次杂交实验,品质才稳定下来。”近日,在建波鱼苗场,55岁的老板何建波指着“穗丰鲫”鱼苗介绍道,公司从去年开始申请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认定,今年终于通过审定。
此时,一群黑色的“穗丰鲫”小鱼苗正在水中游动。一年时间内,这种鱼苗便可以在全国卖出10亿尾,连黑龙江等地都有它的身影。
一群黑色的“穗丰鲫”小鱼苗正在水中游动。
相关资料显示,“穗丰鲫”是以2012年江西彭泽县彭泽鲫良种场引进的彭泽鲫中挑选的高背型(♀)和低背型(♂)交配后代中以体型为标准选取的5600余尾作为基础群体。以体重和体型为目标性状,经连续6代群体选育获得的彭泽鲫雌鱼为母本,以2008年从广西钦江收集并以体重为目标性状经连续5代群体选育获得的尖鳍鲤雄鱼为父本,经异源雌核发育而成。该品种适宜在全国水温5℃-34℃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何建波告诉记者,“穗丰鲫”鱼苗的生长速度比一般的鲫鱼更快,从鱼苗长到一斤左右的成鱼只需7个月左右,而一般的鲫鱼从鱼苗到成鱼要花费一年以上的时间。
除此以外,这种新品种鲫鱼苗的抗病性也更强。从外观看,“穗丰鲫”的鳞片更整齐美观,卖相更好。“即使经过长途运输,也不会损害‘穗丰鲫’的鳞片整齐度。”何建波表示。市场反馈也能给予证明,2022年,何建波的鲫鱼苗销量达10亿尾,产值超2000万元,在广东省内排名遥遥领先。
本土“鱼专家”改善鲫鱼育种技术
南沙加快打造种业全产业链
近十年的钻研才能育成一个新品种,可见水产育种并非易事。但为什么何建波能做成?这也并非偶然。
何建波是东涌镇鱼窝头人,也是地地道道的本土“鱼专家”。“我从十几岁就开始在东涌养鱼,到现在已将近40年了。”何建波说,一开始,自己只是单纯养“四大家鱼”,产量和销量并不十分理想。2000年后,他意外发现培育鱼苗的商机,随后开始研究起良种育苗、品种改善等问题。
广州建波鱼苗场老板何建波。
此次研发的“穗丰鲫”新品种,既是何建波几十年实践经验的积累,也离不开良种选育科研专家的支持。据他介绍,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不断筛选形态特征明显、优良性状显著的亲本进行杂交。经过了6代以上选育周期的不断优化,最终选育出全新的鲫鱼良种——穗丰鲫。
不仅如此,何建波还独创了一套鲫鱼繁育技法,通过亲自设计的“水源净化水处理”设施,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还能将水温常年稳定在22-25℃。这种反季节繁殖技术,恰恰能够保证鱼苗长期稳定供应。
目前,建波鱼苗场生态养殖面积有400多亩,一年销售优质鱼苗10亿尾,年产值超2000万元,有效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振兴。
地处珠江入海口虎门水道西岸,广州南沙具有得天独厚的咸淡水养殖优势,渔业资源丰富。被誉为“芯片”的种业是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穗丰鲫”的诞生,成为南沙大力推动水产种业发展的一大标志性成果。
据了解,南沙高质量打造现代渔业产业园,与省内多所科研院校共建产学研基地,采用“企业+高校”“技术+资本”“科研+商业应用”模式,全力发展种业科技创新、种业总部经济、销售贸易等综合功能,为种业全产业链提供核心驱动,打造广东种业创新龙头。不仅如此,南沙创建了以种业为引领的渔业全产业链公共研发平台,先后挂牌国家水产种质资源库观赏鱼基地、鲫鱼种质创新产学研基地、华南农业大学广州渔业研究院等一批重大产学研项目。
小种子迸发大能量,水产种业的不断突破,将有效推动广州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打造“蓝色粮仓”。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