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其命维新
第三章其命维新
1.日日新
【原文】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注解】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个商汤王得到了得道高人伊尹的辅佐。商汤王治国期间,曾经发生了七年的大旱灾。他亲自坐在柴堆上向上天祷告求雨,如果做得不好,上天要怪罪就怪罪他一个人,不要连累无辜的百姓。有如此大心,就可以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于天下了的。伊尹著有《汤液经》,这部经书可以说是张仲景《伤寒论》的前身的。商汤王为什么把这句话刻在了洗澡盆上呢?而不是刻录在其它的东西上面呢?这句话是不是有很深的含义呢?要做到一天新一点,天天都新一点,新了还要更新的。前面说是要自明,这里说如何自明呢?就是要天天精进求新的。把遮蔽在镜子上的污渍,不断地磨新了,就可以自明了的。商汤王是为贤明的君主,将此言刻录在自己的洗澡盆上,天天都要提醒自己,不断地去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的,每天都去掉一些人的私欲,去掉旧的污垢,去掉恶的东西,就可以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了的。也许其它宗教里面的施洗,也有这个含义吧。圣人的心本同,此道只有一个,圣人之心也是心心相印的。
2.作新民
【原文】《康诰》曰:“作新民。”
【注解】《康诰》这篇文章前面也提过了的,为《尚书》中的一篇的,这是周成王封康叔时所讲的话。这里引用了几个字:“作新民。”嘱咐什么呢?要激励百姓去自新的,也就是去做功夫去自明的。殷商就是由于失去了天命而失去了天下的,所以都要改掉不好的旧习。如果知晓新旧,也就知晓良知之学了的。有时候新的就是旧的,有时候旧的就是新的。年代久远似乎是旧的,可是人心淳朴如新。虽然是当今,可是人心锈迹斑斑,杂草重生,物欲牵绊,就好像是旧的。去求新,这个也是在身心上去做求新的功夫的,这个也是格物致知的功夫来的。去除了人的私欲,此心就新了。
3.其命维新
【原文】《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注解】我们看看《诗经》上面怎么说的。三千年前,《诗经》中如是去写文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文王德行高远,在上居于圣主之位,如同日月一样,盛德发明,照耀于天下。周朝虽然是继承了先王之道,看似比较旧的,可是其顺承天命,还是要去使得邦国治理日新,而归于大治。作为君主,还是要先日新,克除私欲而发明本有的明德。不仅仅是自己要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还要使得百姓日新,去除私欲的羁绊的。
4.无所不用
【原文】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注解】最后作者说了这么一句话:“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大家看看,先王都是如此说的,商汤还把警示的话刻录在了自己的洗澡盆上了。作为君子就要向先王学习了的,继承先王之正道正学。君子要做到自明,就要去做功夫的。时时刻刻都想着做功夫的,想着去求新,使得此心恢复原本的新,那么的光亮的。不管是在洗澡的时候,还是在做什么,都在想着去克除自己的私欲的,去做功夫的,正所谓无所不用了的。
我们看看亲民的亲字的。亲字繁体字,左边是亲,而右边是见。凡是目力之所及都要去亲的,都要去发明其本有的明德的,也就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君子的光辉无所不至。做功夫无所不用的,而且做到了极致的。
第二章 皆自明也
1.克明德
【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注解】前面一段开宗明义,已经把大学之道阐明清楚了的。这里引用《尚书》中的话来印证的。作者并非是自己去杜撰来的,而是来自于古圣先贤的,来自于三皇五帝的。
我们看看《康诰》中怎么说吧,引用了三个字:“克明德。”这个三个字也有个明德在里面的。也就是说克除自己的私欲而发明本有的明德的。孔子说克己复礼,克己也是克除自己的私欲的。如果私欲克除了,仅存天理了的。也就能够恢复本有的良知了的。克明德,不仅仅是克除自己的私欲,恢复自己本有的明德,还要去恢复世人的明德的,也就是亲民的。
2.天之明命
【原文】《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注解】我们看看《太甲》中怎么说吧。这三篇文章都在《尚书》中。这句话原文:“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
这句话是商代的伊尹对君主太甲所说的话,由于太甲失德,所以伊尹劝诫他。
先王秉承天命,敬奉天命,天命赋予人自性,而且是无限光明的自性;先王经常还顾自己是否富有盛德,是否德能配位;是否能够明明德于天下;是否能够亲民。如此方可以承顺天命,才能够治国安民的。
圣王之所以被称为天子,就是要顺承天命的,顺应民心的。要时时刻刻省察自己,如果失去了天命,也就失去了天下了。
3.克明峻德
【原文】《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注解】我们再看那看看《帝典》中怎么说吧。这句话原文:“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克除自己的私欲发明本有的明德大德,以亲和九族,以亲民。
前面引用了三句话,最后来了个点题,“皆自明也”,也就是说都是自己的明德发明出来了的。《道德经》中说,自知者明,这个都是要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的。不是去外面去驰求,而是发明自己,点亮自己的心灯的。不是去一物一物的去格的,要在身心上做功夫的。不是去点亮事物,而是点亮自己的心的。此心如同明镜,只是要把上面的污渍去掉,发明镜子的。此心如同明月,如同太阳,只是被乌云遮蔽了的,只是要吹散乌云,就可以发明了。
第五章 此谓知本
1.必使无讼
【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注解】前面列举了文王、君子是如何的,如何发明明德的。这里讲亲民了,如何治理邦国,如何治理百姓。
孔子曾说:“听诉讼案子,我和涉案的人所想也是一样的,都希望不要有诉讼的事情发生的!”对于百姓最好的是使得他们都不要去做恶事,就不会有诉讼的事情发生了的,大家都其乐融融。
《道德经》中说,百姓饥寒交迫,这是由于在上位的人食税太多了,使得百姓负担过于重了的。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是由于在上位的人太过于有为了,去搅乱民心的。
在隋朝法令非常的严苛,可是盗贼还是很多的。由于税负过重,又发生自然灾害,百姓如果不去当盗贼,根本就没有活路了;当了盗贼也许也是死路一条,起码带来生的希望了,也只好铤而走险的。
接下来看看曾子对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什么解释的。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得无情的人,也就是做了恶事的人,本身就会感到敬畏,自心战栗忏悔了,不敢再去花言巧语的狡辩了。自然就改过自新了的。并不是以严刑峻法去惩罚罪人,而是以德服人的。这个才是根本的。先王盛德如此,一对照就会万分的忏悔的。每个人即使是恶人,也是有点良知的,只是被物欲所遮蔽了罢了。古人见贤思齐,见到贤人也会把自己的恶行给掩盖起来了,有羞耻感了。
2.大畏民志
【原文】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注解】大畏民志,此谓知本。可以说圣人如此圣明,已经发明了明德了。可以照亮天下每一个角落。百姓心中有一丝阴暗的私欲,都被照亮了的。圣人不怒而威,无欲则刚,百姓就会心存敬畏之心,不敢去越雷池作恶事的。如此可以说是知本了。前面有关于本末之说。如果以法令来管束百姓,惩罚百姓,如此就是末了;如果以德服人,发明每个人的明德,致每个人的良知,良知发现了就会羞愧万分的,这个就是本了的。如果没有自律,何谈他律呢?自律他律本来是一个东西的,不可切分为而来对待的。刘邦入关中,废止了秦朝严苛的法令,与民约法三章,而百姓无不欢欣鼓舞而大治。孔子前面听诉讼,并不是以严刑峻法来刑讯逼供的,而是以德服人的,使得不敢再去作恶事的。作恶事的人,也会忏悔万分的。
3.此谓知本
【原文】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注解】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就可以称之为知本了,也可以说是知到了极点了,已经恢复了本有的良知了的。以严刑峻法为末,而以德服人,发明明德于天下为本的;以君为轻,而以民为重,以民为根本的。邦国如同车驾,而百姓如同轮轴。如果轮轴不行,邦国也就难以维系了。
关于法令这个问题再啰嗦多几句。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我们似乎喜欢自由,很讨厌法令和清规戒律。可是如果没有一根线的牵引,风筝并不是飞得更高,而是一头掉下来了。如果没有河堤,河流并不是更加自由了,而是奔流而出,已经干涸了。如果没有地球运行的轨道限制,地球就不能称之为地球了,不知道飞到哪个寒冷阴暗的角落去了。如果人心不被良知所指引,此身也就危险了的。如果没有大,就没有小。王阳明小的时候,就写了一首让大人都感到惊讶的诗句:“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大小是相对的,如果没有大,也就没有小。轻重也是相对的,如果没有轻,也就没有重。如果说泰山重,可是跟地球相比,泰山又是轻的了。如果说羽毛轻,可是一根丝线还更轻了,羽毛便是重的了。如此看来,私欲多了,作恶也就多了,法令也跟着变得多了,繁杂了。私欲少了,作恶就少了,法令也就精简了的。如果私欲少到了极点了,甚至全部都去除干净了,发明明德了,此时法令也就不需要了的。这个跟多少,大小,这个道理是类似的,可以想象吗?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