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十一章 治国平天下
详细内容

第十一章 治国平天下

时间:2020-02-15     人气:1840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之所以说平天下关键在于治其国的缘故,这是因为在上位的人能够老吾老,对待老人很孝敬,而百姓也会兴起孝敬之风的;在上位的人能够孝悌兄长,而百姓也会跟着兴起孝悌兄长之风的。......

第十一章 治国平天下

1.治国平天下

【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注解】之所以说平天下关键在于治其国的缘故,这是因为在上位的人能够老吾老,对待老人很孝敬,而百姓也会兴起孝敬之风的;在上位的人能够孝悌兄长,而百姓也会跟着兴起孝悌兄长之风的。


在上位的人体恤孤寡弱小,而百姓也会跟着去做的,不会背离这些的。所以君子能够率先垂范的,能够作为一国的表率的,能够树立一国的度量和规矩的。推己及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以己为度量、以己为规矩,如果自己做到了,才能去要求别人的;如果自己做不到就不会去要求别人的。


2.絜矩之道

【原文】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注解】什么是度量、规矩之道呢?这里给予解释一下的。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在上位感觉的厌恶的,就不要对下去施行了的。在上位不喜欢严刑峻法,自己都喜欢被慈爱的对待,就不要去对下面的人施行了的。在上位的人都贪生怕死,就不要压着下面的人去冲锋陷阵了的。


所恶于下,毋以事上。在下位的人所厌恶的,就不要以此来侍奉上位的人了。在下位的人都不喜欢不孝敬,不喜欢不忠诚,那么就不要以此来对待上位的人了。作为人臣,侍奉君主就要忠诚;作为人子,侍奉父母就要孝敬。


所恶于前,毋以先后。如果自己都厌恶在前面的,就不要把别人往前面送的。作为将领带兵打仗,自己都不想冲锋在前面,还要自己的士兵去冲锋陷阵,如此士气也是会受影响的。对于前面所作所为已经感觉到厌恶了,以后就不要再继续去做了的。


所恶于后,毋以从前。如果自己都厌恶落后了,就不要要求别人放在后面了的。对于后面所获得的果报感觉到厌恶了,就要去忏悔从前所做的恶事了的。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这个是说吉事的,以左为上,所以会厌恶右的。对于古人来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对于吉事而言,那就以左为上为尊,以右为下为卑了。如果自己厌恶右边,就不要把别人推到右边的,而自己却在左边。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这个是说凶事的,以右为上,就会厌恶左边的。如果自己厌恶左边,就不要让别人居左的,自己却居右的。对于打仗来说,这个属于凶事,凶事尚右,所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前后左右,似乎刚好有一个矩形了的,如此度量可以称之为絜矩之道的。


3.民之父母

【原文】《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鉴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注解】《诗经》中说道:“使百姓安乐的国君呀,是老百姓的父母的。”老百姓所好的,国君就喜好;老百姓所厌恶的,国君就厌恶。如此才可以称之为百姓的父母的。当然并不是老百姓所好的是恶习,国君也一味的喜好的,并不是这个意思的。


《诗经》中说道:“望着那雄伟高大的终南山,山上岩石耸立。地位显赫的周太师尹氏呀,老百姓都瞻仰着他的,他却好恶不公,以至于天下之乱的。”对于有国的人,对于身居高位的人,不可以不慎重呀。如果身居高位而有所偏私,就会被天下人所讨伐的。山上的岩石虽然看似很高,可是地位并不是太稳呀,如果不获得百姓的支持,随时可能从山上滚下来的。泰山不让土壤,才能成其大的。


《诗经》中说道:“殷商在还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克己而顺承天命的。还是好好把殷商的兴衰作为借鉴吧,守住天命使得不发生改变的。”如果能够符合先王之道,符合道义,得到众人的支持,得到民心,就可以得国的。如果失去了众人的支持,失去了民心,就会失去邦国了的。


4.先慎乎德

【原文】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注解】所以说君子先慎重的是自己的德行是否圆满的。君子不是着急自己的官位有多高,不是着急自己的财富有多少的。德须配位的,如果自己德行跟不上,即使暂时的拥有了也不会长久的。如果自己德行跟上了,自然就会有的。如此看来,是不是都瞎忙活了的,本末倒置了的,应该去培养自己的德行的。


有德则就会有人来归附。舜帝修德以怀远,即使远方的蛮夷之地的人们,也都过来归附了的。


有人则就有土的。如果有了百姓,还怕没有土地吗,还怕没有城池吗?不要一味崇尚武力的去征讨,去掠夺土地和城池。如果德行不够,用武力抢来的,也会被别人掠夺去的。


有土则就有财的。有了人,有了土地,难道怕还没有财富吗?


有财则就可以用了。这些财富也都是百姓所创造的,百姓所供给的。如此来说,有财也要用于百姓,用于民生。用于救济灾民,用于救济孤寡弱小。


5.德者本也

【原文】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注解】以德为本的,以财为末的。这里又呼应了前面的本末之说的。世人为了财而失去了本的,舍本逐末的。读到这里,感到汗颜的,自己都要好好反省自己的。


国君往往反着来了的。把本来应该放在内的德,却驱逐出去在外了;本来应该放在外的财,本来是身外之财,却放在内了的。如此就是与民争利的。国君和百姓本来是一体的,如果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苛刻的对待百姓,就好像是割了自己手足的肉来供养自己的。


所以说财富看似聚集起来了,而百姓却失散了的,民心也散了的。财富看似散给百姓了,而百姓却聚集而来了的。


所以说你如果说出来的话不讲道理,背离道理;总有一天别人也会如此对你的。


对于不义之货,虽然看似已经入于自己的囊中了,也会同样的被别人所掠夺走的。


6.道善得之

【原文】《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原文】《康诰》中说道:“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一成不变的。”如果能够符合于道义,积德行善,就能够得到天命的眷顾的;如果不善,多为不义,就会失去的。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消长悄无声息的,可是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的。我们看看八卦图,都在不断地循环变化之中的。八卦图可以说适用于天地万物的。我们人体有十二经络,互为表里,可以合而为六经。心属火,而肾属水。六经加上心肾,可以有个八卦了的。外面遇见寒气侵袭,进入经络之中,一般来说一天就会传一经,传六天感冒就会好了的。六经里面都有自己所主的气,如燥、湿等。我们这个身体如同个小宇宙,也会如此循环变化的,天地万物也莫不如此的。如果我们能够起居有常,心平气和,就不失于道,身体就好,否则反之的。


7.楚国之宝

【原文】《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注解】《楚书》中记载:“楚国从来不会把玉石当做宝,而只是把善人贤德的人当做宝的。”楚昭王时候的史书中记载,楚国的使者 去出使赵国。赵简子问楚国的使者现在珍宝美玉怎么样了。楚国的使者很有智慧的回答:“楚国从来不会把珍宝玉石当做宝,而只是把善人、贤德的人当做宝的。”治国平天下靠的是贤德的君子,贤德的人才。


8.仁亲为宝

【原文】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注解】舅犯,这个是人名来的。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晋文公重耳在外避难逃亡的时候,晋献公去世了。秦穆公派人来劝说重耳回国掌政。重耳将此事告诉了子犯,子犯以为不可以的。就对重耳说了这句话。舅犯说道:“流亡在外的人,似乎没有什么宝物的,只有仁爱是真正的宝的。”


9.保我子孙

【原文】《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注解】《秦誓》这篇文章在《尚书》中。如果有一个大臣,虽然是忠厚老实,似乎没有什么大的本领,但是他的心胸宽广,有容人的度量。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如果有什么本领,就好像是自己有似的,并不会妒忌。


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别人德才兼备,打心底里心悦诚服,并不只是口头说说罢了。


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用这种人,实在是可以容人,可以推举贤德的人才来治国的。如此就可以保我子孙黎民的。是可以给子孙黎民造福的啊!


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如果别人有本领,就妒忌和厌恶别人。


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如果别人德才兼备,就设法去压制,去排挤别人。


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使用这样的人,实在是不能容人的,不能保护我子孙黎民的,也就使得邦国危险了的。


10.忠信得之

【原文】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注解】只有仁德的人会把不能容人的小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蛮夷之地,不使得他们同住在邦国中。


这就是说仁德的人既能够仁爱人,也能够厌恶恶人,爱憎分明,举贤任能。孔子曾经说过,举直压诸枉。推举贤德的人在上位,下位枉曲的小人就不敢作恶了的。


如果见到贤德的人而不能推举,即使推举了而不能优先得到重用,这个是慢待人才的。我们看看周公怎么对待贤德的人的,有个周公吐哺的故事。有贤德的人来求见周公,周公正在吃饭,还没有把饭菜吞下去,就直接吐出来,赶紧去迎接的。周公正在洗头,也来不及洗完,就匆匆忙忙盘着头发就去迎接的。周公求贤若渴,对贤德的人的重视,可见一斑的。


如果见到不善的人而不能罢免了,即使罢免了而不能去流放到边远之地,这个是过失来的。奸生于国,而火生于木。如果不能把恶人流放远地,迟早会兴风作浪的,奸佞小人生于国,也会有奸邪之事发生的。火藏在木中,遇见合适的机会才会生发出来的。当然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奸佞小人都赶尽杀绝的。朝中也很难做到如此,正所谓和而不同的。只要君主足够贤德,小人恶的一面就会隐藏起来,不敢发挥出来的。中医药有些有毒性,可是有时却能够治大病,比如附子。如果把附子废弃不用,也许就少了一味良药了的。有时这种有毒的小人,也有小人的用处的。


如果喜好别人所厌恶的,而厌恶别人所喜好的,这个是违背人的本性的,灾难必然就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了。对于恶人,奸佞小人,百姓都很厌恶的,而自己却去崇信了。对于贤德的人,百姓都很敬仰的,而自己却去厌恶,去排挤了,去伤害了,如此灾难就不远了的。齐桓公宠信易牙。易牙对自己的儿子都如此的残忍,如何能够对齐桓公好呢?


所以说君子顺承天命,必然要符合大道。如果忠诚信义,就会得到邦国;如果骄奢淫逸,就会失去邦国的。


11.生财有道

【原文】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注解】生财有大道,有生财之道的。这里我们看曾子的生财之道。如果生财的人比较多,而食财的人比较少;如果生财的速度比较快,而用财的速度比较慢,那么财富就总是足够的。如果在上位的人,骄奢淫逸,使用无度,财富就不够用了的。


仁爱的人仗义疏财而去修养自己的德行,用财富去帮助弱小困难的人,以财去布施就会使得德行越来越圆满;不仁爱的人,为了得到财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身家性命的。儒商鼻祖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以后,就携带西施泛舟江湖了。三次经商富甲一方,而三次都散尽家财。


从来没有听说过上位的人好仁,而在下位的人不好义的;从来没有听说过好义的人,做什么事会半途而废的。没有府库之中的财物不属于国君的。府库之中的财物,爱惜点用,还是留给自己的,所以国君不必着急的去用的。


12.以义为利

【原文】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注解】鲁国的大夫孟献子说道:“能够有四匹马拉车待遇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要再去关注什么养鸡养猪了,应该要多些关心邦国大事的;在丧祭的时候,能够用冰来保存尸体的卿大夫之家,就不要再去关注什么养牛养羊的事情了的;能够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想着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了的,不要去关心这些蝇头小利的,而应该要去关心仁爱的大利的。与其有聚敛财物的家臣,还不如养着偷盗的家臣好过了的。”这句话是说,邦国不应该以财物为利,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的。前面已经讲了的,有了仁义就会有人,有了人就会有土地,有了土地就会有财物了的。


13.必自小人

【原文】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注解】做了国君而还想着去聚敛财物的,必然是受小人的驱使了的,必然是任用了小人的。国君被蒙蔽了,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善人,任用小人来治理邦国,天灾人祸就会一起降临了的。虽然有贤德的善人,而得不到重用,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物为利,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的。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