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治国平天下
第十一章 治国平天下
1.治国平天下
【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注解】之所以说平天下关键在于治其国的缘故,这是因为在上位的人能够老吾老,对待老人很孝敬,而百姓也会兴起孝敬之风的;在上位的人能够孝悌兄长,而百姓也会跟着兴起孝悌兄长之风的。
在上位的人体恤孤寡弱小,而百姓也会跟着去做的,不会背离这些的。所以君子能够率先垂范的,能够作为一国的表率的,能够树立一国的度量和规矩的。推己及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以己为度量、以己为规矩,如果自己做到了,才能去要求别人的;如果自己做不到就不会去要求别人的。
2.絜矩之道
【原文】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注解】什么是度量、规矩之道呢?这里给予解释一下的。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在上位感觉的厌恶的,就不要对下去施行了的。在上位不喜欢严刑峻法,自己都喜欢被慈爱的对待,就不要去对下面的人施行了的。在上位的人都贪生怕死,就不要压着下面的人去冲锋陷阵了的。
所恶于下,毋以事上。在下位的人所厌恶的,就不要以此来侍奉上位的人了。在下位的人都不喜欢不孝敬,不喜欢不忠诚,那么就不要以此来对待上位的人了。作为人臣,侍奉君主就要忠诚;作为人子,侍奉父母就要孝敬。
所恶于前,毋以先后。如果自己都厌恶在前面的,就不要把别人往前面送的。作为将领带兵打仗,自己都不想冲锋在前面,还要自己的士兵去冲锋陷阵,如此士气也是会受影响的。对于前面所作所为已经感觉到厌恶了,以后就不要再继续去做了的。
所恶于后,毋以从前。如果自己都厌恶落后了,就不要要求别人放在后面了的。对于后面所获得的果报感觉到厌恶了,就要去忏悔从前所做的恶事了的。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这个是说吉事的,以左为上,所以会厌恶右的。对于古人来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对于吉事而言,那就以左为上为尊,以右为下为卑了。如果自己厌恶右边,就不要把别人推到右边的,而自己却在左边。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这个是说凶事的,以右为上,就会厌恶左边的。如果自己厌恶左边,就不要让别人居左的,自己却居右的。对于打仗来说,这个属于凶事,凶事尚右,所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前后左右,似乎刚好有一个矩形了的,如此度量可以称之为絜矩之道的。
3.民之父母
【原文】《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鉴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注解】《诗经》中说道:“使百姓安乐的国君呀,是老百姓的父母的。”老百姓所好的,国君就喜好;老百姓所厌恶的,国君就厌恶。如此才可以称之为百姓的父母的。当然并不是老百姓所好的是恶习,国君也一味的喜好的,并不是这个意思的。
《诗经》中说道:“望着那雄伟高大的终南山,山上岩石耸立。地位显赫的周太师尹氏呀,老百姓都瞻仰着他的,他却好恶不公,以至于天下之乱的。”对于有国的人,对于身居高位的人,不可以不慎重呀。如果身居高位而有所偏私,就会被天下人所讨伐的。山上的岩石虽然看似很高,可是地位并不是太稳呀,如果不获得百姓的支持,随时可能从山上滚下来的。泰山不让土壤,才能成其大的。
《诗经》中说道:“殷商在还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克己而顺承天命的。还是好好把殷商的兴衰作为借鉴吧,守住天命使得不发生改变的。”如果能够符合先王之道,符合道义,得到众人的支持,得到民心,就可以得国的。如果失去了众人的支持,失去了民心,就会失去邦国了的。
4.先慎乎德
【原文】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注解】所以说君子先慎重的是自己的德行是否圆满的。君子不是着急自己的官位有多高,不是着急自己的财富有多少的。德须配位的,如果自己德行跟不上,即使暂时的拥有了也不会长久的。如果自己德行跟上了,自然就会有的。如此看来,是不是都瞎忙活了的,本末倒置了的,应该去培养自己的德行的。
有德则就会有人来归附。舜帝修德以怀远,即使远方的蛮夷之地的人们,也都过来归附了的。
有人则就有土的。如果有了百姓,还怕没有土地吗,还怕没有城池吗?不要一味崇尚武力的去征讨,去掠夺土地和城池。如果德行不够,用武力抢来的,也会被别人掠夺去的。
有土则就有财的。有了人,有了土地,难道怕还没有财富吗?
有财则就可以用了。这些财富也都是百姓所创造的,百姓所供给的。如此来说,有财也要用于百姓,用于民生。用于救济灾民,用于救济孤寡弱小。
5.德者本也
【原文】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注解】以德为本的,以财为末的。这里又呼应了前面的本末之说的。世人为了财而失去了本的,舍本逐末的。读到这里,感到汗颜的,自己都要好好反省自己的。
国君往往反着来了的。把本来应该放在内的德,却驱逐出去在外了;本来应该放在外的财,本来是身外之财,却放在内了的。如此就是与民争利的。国君和百姓本来是一体的,如果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苛刻的对待百姓,就好像是割了自己手足的肉来供养自己的。
所以说财富看似聚集起来了,而百姓却失散了的,民心也散了的。财富看似散给百姓了,而百姓却聚集而来了的。
所以说你如果说出来的话不讲道理,背离道理;总有一天别人也会如此对你的。
对于不义之货,虽然看似已经入于自己的囊中了,也会同样的被别人所掠夺走的。
6.道善得之
【原文】《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原文】《康诰》中说道:“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一成不变的。”如果能够符合于道义,积德行善,就能够得到天命的眷顾的;如果不善,多为不义,就会失去的。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消长悄无声息的,可是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的。我们看看八卦图,都在不断地循环变化之中的。八卦图可以说适用于天地万物的。我们人体有十二经络,互为表里,可以合而为六经。心属火,而肾属水。六经加上心肾,可以有个八卦了的。外面遇见寒气侵袭,进入经络之中,一般来说一天就会传一经,传六天感冒就会好了的。六经里面都有自己所主的气,如燥、湿等。我们这个身体如同个小宇宙,也会如此循环变化的,天地万物也莫不如此的。如果我们能够起居有常,心平气和,就不失于道,身体就好,否则反之的。
7.楚国之宝
【原文】《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注解】《楚书》中记载:“楚国从来不会把玉石当做宝,而只是把善人贤德的人当做宝的。”楚昭王时候的史书中记载,楚国的使者 去出使赵国。赵简子问楚国的使者现在珍宝美玉怎么样了。楚国的使者很有智慧的回答:“楚国从来不会把珍宝玉石当做宝,而只是把善人、贤德的人当做宝的。”治国平天下靠的是贤德的君子,贤德的人才。
8.仁亲为宝
【原文】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注解】舅犯,这个是人名来的。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晋文公重耳在外避难逃亡的时候,晋献公去世了。秦穆公派人来劝说重耳回国掌政。重耳将此事告诉了子犯,子犯以为不可以的。就对重耳说了这句话。舅犯说道:“流亡在外的人,似乎没有什么宝物的,只有仁爱是真正的宝的。”
9.保我子孙
【原文】《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注解】《秦誓》这篇文章在《尚书》中。如果有一个大臣,虽然是忠厚老实,似乎没有什么大的本领,但是他的心胸宽广,有容人的度量。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如果有什么本领,就好像是自己有似的,并不会妒忌。
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别人德才兼备,打心底里心悦诚服,并不只是口头说说罢了。
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用这种人,实在是可以容人,可以推举贤德的人才来治国的。如此就可以保我子孙黎民的。是可以给子孙黎民造福的啊!
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如果别人有本领,就妒忌和厌恶别人。
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如果别人德才兼备,就设法去压制,去排挤别人。
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使用这样的人,实在是不能容人的,不能保护我子孙黎民的,也就使得邦国危险了的。
10.忠信得之
【原文】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注解】只有仁德的人会把不能容人的小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蛮夷之地,不使得他们同住在邦国中。
这就是说仁德的人既能够仁爱人,也能够厌恶恶人,爱憎分明,举贤任能。孔子曾经说过,举直压诸枉。推举贤德的人在上位,下位枉曲的小人就不敢作恶了的。
如果见到贤德的人而不能推举,即使推举了而不能优先得到重用,这个是慢待人才的。我们看看周公怎么对待贤德的人的,有个周公吐哺的故事。有贤德的人来求见周公,周公正在吃饭,还没有把饭菜吞下去,就直接吐出来,赶紧去迎接的。周公正在洗头,也来不及洗完,就匆匆忙忙盘着头发就去迎接的。周公求贤若渴,对贤德的人的重视,可见一斑的。
如果见到不善的人而不能罢免了,即使罢免了而不能去流放到边远之地,这个是过失来的。奸生于国,而火生于木。如果不能把恶人流放远地,迟早会兴风作浪的,奸佞小人生于国,也会有奸邪之事发生的。火藏在木中,遇见合适的机会才会生发出来的。当然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奸佞小人都赶尽杀绝的。朝中也很难做到如此,正所谓和而不同的。只要君主足够贤德,小人恶的一面就会隐藏起来,不敢发挥出来的。中医药有些有毒性,可是有时却能够治大病,比如附子。如果把附子废弃不用,也许就少了一味良药了的。有时这种有毒的小人,也有小人的用处的。
如果喜好别人所厌恶的,而厌恶别人所喜好的,这个是违背人的本性的,灾难必然就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了。对于恶人,奸佞小人,百姓都很厌恶的,而自己却去崇信了。对于贤德的人,百姓都很敬仰的,而自己却去厌恶,去排挤了,去伤害了,如此灾难就不远了的。齐桓公宠信易牙。易牙对自己的儿子都如此的残忍,如何能够对齐桓公好呢?
所以说君子顺承天命,必然要符合大道。如果忠诚信义,就会得到邦国;如果骄奢淫逸,就会失去邦国的。
11.生财有道
【原文】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注解】生财有大道,有生财之道的。这里我们看曾子的生财之道。如果生财的人比较多,而食财的人比较少;如果生财的速度比较快,而用财的速度比较慢,那么财富就总是足够的。如果在上位的人,骄奢淫逸,使用无度,财富就不够用了的。
仁爱的人仗义疏财而去修养自己的德行,用财富去帮助弱小困难的人,以财去布施就会使得德行越来越圆满;不仁爱的人,为了得到财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身家性命的。儒商鼻祖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以后,就携带西施泛舟江湖了。三次经商富甲一方,而三次都散尽家财。
从来没有听说过上位的人好仁,而在下位的人不好义的;从来没有听说过好义的人,做什么事会半途而废的。没有府库之中的财物不属于国君的。府库之中的财物,爱惜点用,还是留给自己的,所以国君不必着急的去用的。
12.以义为利
【原文】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注解】鲁国的大夫孟献子说道:“能够有四匹马拉车待遇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要再去关注什么养鸡养猪了,应该要多些关心邦国大事的;在丧祭的时候,能够用冰来保存尸体的卿大夫之家,就不要再去关注什么养牛养羊的事情了的;能够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想着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了的,不要去关心这些蝇头小利的,而应该要去关心仁爱的大利的。与其有聚敛财物的家臣,还不如养着偷盗的家臣好过了的。”这句话是说,邦国不应该以财物为利,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的。前面已经讲了的,有了仁义就会有人,有了人就会有土地,有了土地就会有财物了的。
13.必自小人
【原文】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注解】做了国君而还想着去聚敛财物的,必然是受小人的驱使了的,必然是任用了小人的。国君被蒙蔽了,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善人,任用小人来治理邦国,天灾人祸就会一起降临了的。虽然有贤德的善人,而得不到重用,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物为利,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的。
第十章 齐家治国
1.齐家治国
【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注解】治国必先齐家,如果家里都教不好,而能够把别人给教好的,自古以来是没有的事情的。所以说君子虽然不出家门口,而可是都已经感化教化于国了的。舜作为君子,虽然还不出家门口呢,其美名远播了的,影响了远近的许多人了的。尧帝年迈的时候,让长老四处寻找继承人,就找到了他。把天下托付给了舜帝的。
2.孝悌慈爱
【原文】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注解】孝顺,虽然这个是侍奉父母的,如此可以用来事君的,道理是类似的;孝悌,虽然这个是对待家里面的兄弟的,如此可以用来对待长辈的;慈爱,虽然这个在家是对待孩子的,如此可以用来对待百姓的。对待百姓要有慈爱之心的,不是用严峻的刑罚来对待的,而是首先要教化的,实在是恶性不改才可以去用刑罚的。
3.如保赤子
【原文】《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注解】《康诰》中说道:“如同慈爱婴儿一样。”对待百姓如果能够像慈爱婴儿一样,如此就可以感化百姓了的。
只要以诚心去求,以诚心去做,以诚心去对待百姓,虽然有时候也许做的有点不对,也差不太远了的。从来没有先要去学着养小孩,而后才去嫁人的。
4.一人定国
【原文】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注解】如果一家都仁爱,一国就会兴仁;如果一家都礼让,一国也就兴礼让了的;如果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作乱了。就是这么关键紧要的,天机如此的。也许有人说似乎说得严重了吧,这一点都不严重的。特别是在上位的人,在上位的君主,影响更加的深远的。桀纣暴虐,一国就乱了的。心为一身的主宰,心如果乱了,身体就会有危机了;君主为一国的主宰,君主如果不正,如果乱了,邦国就危险了的。
所以说不可不予以重视的,一句话可以坏事,一个人可以定国的。一根风筝的线牵引,风筝就飞的很高很稳;一颗有良知的心,就可以使得身体康泰的;一个方向盘,就可以操控车船平稳的;四两可以拨千斤的。一句佛号可以灭掉万年的愚痴的,有如此的神奇吗?念佛号可以入于静定的。
先王尧舜以仁作为表率而帅天下,而百姓都会被感化的,也会跟从的。齐王爱紫色的衣裳,全国的人都爱穿的;楚王喜爱细腰的美女,全国的人都爱细腰的美女,女子都纷纷减肥的。唐玄宗爱丰满的杨贵妃,全国的人都以肥为美了的。桀纣贪婪物欲,贪婪美色,以暴帅天下,而百姓也是跟从的。桀纣所命令别人的,跟对待自己的刚好是相反的,而百姓是不会服从的。
5.后求诸人
【原文】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注解】所以说君子对待自己怎么,而后才能够这样去要求别人的。如果自己贤德,可以要求百姓贤德的。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如何去要求百姓去做呢?自己都是喜欢安乐,喜欢享受,如何要求百姓勒紧裤腰带去交很重的税赋呢?自己先要去做到,才可以要求别人去做到的。
如果对待自己的恶事恶念都藏在身上,还是宽恕了自己;而对待别人比较严苛,如此是根本行不通的。所以说治国关键还是要齐家的。尧帝齐家做的很好,并不是以一己的私欲而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的,而把天下托付给了贤德的舜帝的。尧帝考察人也是很特别的,各方面都全面考察的。为了考察舜帝能否慎独,把自己的两个女儿下嫁给了他。
6.宜其家人
【原文】《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注解】《诗经》中说道:“桃花如此的美丽,其枝叶繁茂。这个姑娘要出嫁了,适宜全家人的,使得家人和睦的。”让全家的人和睦,而后才可以教国人的。如果一家都不能和睦,如何能够教别人呢?
《诗经》中说道:“宜兄宜弟,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而后可以教国人的。如果自己都兄弟相残,如何能够教国人兄弟和睦呢?
《诗经》中说道:“其威仪庄严,成为四方邦国的表率。”只有能够成为父子兄弟效法对象,而后百姓也会跟着效法的。
这就是为什么说治国关键是要齐家的。
第一章 致中和
1.天命谓性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注解】跟《道德经》一样,第一句话如果能够弄通了整部书也就弄通了的。这部书开篇就论性命之学,就坐而论道。孔子曾经说过,对于根器比较好的人,才可以与之论性命之学的。子思还是很看得起大家的,开篇就说这个的。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尝试着能否找到打开《中庸》此部经典的金钥匙的。
先简要的解释一下这句话吧。
天命之谓性。天命赋予每个人本性,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光明的,每个人都本有明德,只是由于被物欲所遮蔽罢了。所以自己首先要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再去亲民,去明明德于天下,使得百姓也能够发明本心的。这个性字,左边为心,右边为生。《金刚经》中说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无所住于外物,对外物不会粘滞。此心如同明镜一样,物来则应,物去不留的。
率性之谓道。由自性本心发出来的智慧,如此可以称之为道。我们平时有说率先,这里说率性,以自性引领、率领,不断发明就称之为道。这个道也是通往自性本心的心路。如果能够明心见性,看到自己的心性,可以说是得道了的。自性即是道,自心即是道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佛家说,自性之中具足一切。有没有这么神奇呢?果真如此吗?如果把此心自性比作明镜,那也许还真有这个可能的。镜子虽然不大,可是还是可以把天地万物给包容在里面的。世人的心本来如同明镜一样明亮,只是积习所影响,就好像是上面有了许多的污渍一样,一点亮光都看不到了的。如果能够积德行善,求道做学问,踏踏实实的去做致良知的功夫,就可以减少一点污渍了的。做一点善事,人的私欲就少一点,镜子的污渍就少一点;做一点恶事,人的私欲就多一点,镜子的污渍就多了一点。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不断地做功夫久了,慢慢污渍越来越薄,也许在某个地方就可以出现亮光了的,见到这点亮光就是明心见性了的,就是得道了的。不过见到这点亮光也只是个开始,还要不断地沿着这点亮光的指引,去把污渍彻底的清除干净的。王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得道即是明心见性的。
修道之谓教。修道形象的说,就是自己修通一条回家的路,回归自己本心自性的路。不仅仅是自己修通,还要去教别人各自修通,所以称之为教。修道可以说是通过做学问求道,通过做功夫而恢复自己的本性。不仅仅是恢复自己的本性,还要教别人恢复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说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而还要去亲民,还要去发明别人本有的明德。修道做学问这个可以说是教的。教字左边为孝字,可以说修道首要的就是孝的,而且要身体力行去做的,而不是口头说说的。百善孝为先,如果能够做到孝顺,就已经能够致良知了的,也就是能够得道了的,能够明心见性了的。舜帝做孝道功夫非常了不起,由此也得到了尧帝的印证,就把帝位传给他了。修道可以说是修一条通往自心的一条路的;修道可以说是打磨镜子,去掉污渍的功夫的。
2.可离非道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注解】道是须臾都离不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的。修道这个功夫须臾都不可以放松,如果一放松自己,去做了恶事就容易前功尽弃了的。眼睛里进了一点沙子都会受不了的。如果可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就不是真正的修道了的。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还有背后的一些含义的。
首先什么是道呢?前面也说过什么是道了,也探讨过了。心即是道,自性即是道。如果可以完全用语言文字来形容和表达的,就不是真正的道了的。但是还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的,如果不形容,也不能够体会得到。此心自性就好比是天上的明月,得道的高人、古圣先贤给我们留下了经典,指引我们去看到明月。这些经典就好像是指月的手指一样。我们的心被物欲所遮蔽了,睁大眼睛去看,还是看不到的。如果是上等根器的人,也许依稀可以看到一点,就拼命的睁大眼睛去看,看得不真切就不断地去行善做功夫,也许有一天就突然能够看到一点亮光了的,这个就是得道了的,这个就是明心见性了的。如果是中等根器的人,半信半疑的,觉得是不是骗人的呀,但是又不甘心,还是这里望望那里瞧瞧,不一定完全按照手指的方向去看了的。上等根器的人是沿着手指方向去看的,不管东西南北其它方向了的。如果是下等根器的人,根本就不相信,觉得怎么可能,肯定是骗人的。不仅仅是自己不信,对于那些睁大眼睛往天上瞧,不断地努力做功夫的人,还会笑话人家的。
其次呢,大道不离万事万物的。天地万物之中都能找到大道的行迹的,也就是说大道不可离的。夸张一点的说法,庄子说道在屎尿的,屎尿之中也有大道的行迹的。生活之中处处有禅机,只是我们习以为常了,日用而不知的。庄子是不是说错了呢?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一件事物都可以说是一个小宇宙来的,人体可以说是一个宇宙,太阳系可以说是一个宇宙的,原子可以说是一个宇宙来的。原子的半径/原子核的半径=太阳系的半径/太阳的半径,这个是不是很神奇呢?屎尿之中也有原子的,里面也有许多的小宇宙的,那么庄子所说的错了吗?也许未必吧。
就先说到这里吧,留些话在后面讲的。
3.不睹不闻
【原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注解】所以说君子是很慎独的,对于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也不敢去做恶事的;对于别人听不见的时候,也不敢去做恶事的。前面讲过了,修道的功夫是须臾也离不开的,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不可以离开道义的。
佛家有讲:万法唯心造。既然这个心这么重要,有什么样的心量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取行善积德,多积累阴德,就可以易祸为福了。如果多做恶事,就会易福为祸了。
4.君子慎独
【原文】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注解】虽然看似隐匿的,看不见的,实际上再容易看见不过了的。虽然看似细微的,不是那么明显的,实际上再明显不过了的。
所以说君子要慎独的。虽然以为自己做了点恶事,偷偷摸摸的别人也许是不知道的,心存侥幸的。虽然是隐微的,可是再明显不过了的。
是不是古圣先贤说来吓人的呢?有没有那么夸张呢?我们具体来说说这其中的道理吧。我们现在对大数据喊得很凶,实际上我们人类的大脑早就实现了大数据了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的。我们做了一件坏事,就下来了;做了一件好事,也记录下来了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子孙后代也会知道的哦。
有没有这么吓人呢?我们来看看。人类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为今生脑,右脑为祖先脑。列祖列宗所做的好事坏事就存在右脑当中了的。我们每个人能够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也是很不容易的,说明都还是不错的福报的。我们常说,佛法难闻,人身难得。西方心理学家佛洛依德所说的潜意识大多数就储存在了右脑当中了的。人在夜晚做梦的时候,就是把今天发生的事情通过脑骈体输送到了右脑之中,在右脑之中有序的整理储存起来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也许祖宗所做的事情,或者自己以前所做的事情会碎片化的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这个就是梦了的。
我们身体所做,嘴巴所说,心里所想,这个都是在造业的,这些都存在了我们的祖先脑中。不仅仅是影响到我们这辈子的命运,还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如此看来,我们是不是责任重大呀?我们每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虽然看似很小,但是却无形当中会影响到个人的习惯,习惯形成了久了就会形成性格,性格就会影响命运了的。我们看蚕所吐的丝似乎很弱小,可是不断地吐,就会把自己束缚起来了的,也就是作茧自缚的。我们在笑话蚕的时候,也许自己连蚕都不如的。蚕的丝线也许很细,但是仔细分辨还是看出来的,还是有办法去解开的。可是我们所做的恶事,把自己层层叠叠的束缚起来了,可是还看不到有形的绳子的,不知道如何努力去解开的。此书所教,也是解脱绳子之道的。如此看来,是不是该慎独呢?不仅仅是君子要慎独,小人更要慎独的。
5.未发之中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注解】喜怒哀乐还没有发出来之前,可以称之为中的。喜怒哀乐这些七情发出来了以后,还能够适度,能够节制,可以称之为和的。
这里来打个比方吧。一束太阳光看起来像是无色的,像是白色的,经过三棱镜,就会散发出来七色光。
一根竹管,如果还没有开孔,似乎就只有一个音调的。实际则不然的,可以说是胎藏的,里面蕴含着五音的。如果开了几个孔,就可以吹出五音了的,吹出美妙雅正的音乐的。如果把不同长短的竹子放在一起,就做出了一种乐器,在古代称之为比竹的。如果把不同的人放在一起唱歌,就称之为合唱了的。
一颗心看起来没有什么,可是可以散发出七情来。如果此心未动之前,可以称之为中。如果已经散发出来了七情,还可以适度节制,如此可以称之为和的。就像五音散发出来了,如果不能调和,就是噪音的;如果放在一起,能够形成美妙雅正的音乐的。雅正的音乐还可以入五脏治疗疾病的。太阳光分开来,如果能够调和,还可以形成美丽的彩虹的,如果不能调和,就会很炫目,伤害人们的眼睛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可以衍生出万物,万物之间也是互相调和的,和而不同的,如此才能谱写出美丽乐章。如果未发出来之前即是一,即是中了。
6.天下大本
【原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注解】所以说中是天下的大本,而和为天下上达于道的根本。前面有讲到中,喜怒哀乐未发可以称之为中。心无杂念,一念未起可以称之为中。前面也用太阳光来打了比方,太阳光没有经过三棱镜分解,看似无色的,这个状态可以称之为中。心里面对外境还没有升起七情六欲之前,那个状态可以称之为中。这里说,中为天下大本,也可以说是天下的根本来的。佛法有讲:万法唯心造。这么来形容自心自性,说是天下的大本,一点也不为过的。天下的大本,就好像是天下的根本,可以开枝散叶的。
古人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果要达到,就要上达于道。怎么样才能达道呢?和就可以上达于道了的。我们看江河涓涓细流,都汇合在一起,奔流进入大海了。只要和于江河之中,顺着江河去流动,就可以进入大海了,就可以回归大本。前面有讲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如果发了还能和,还能够适度,如此就比较愉悦平和。如果能够保持愉悦平和,修行身心,就可以上达于道了。
7.致中和
【原文】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解】如果处于中和,天地安居其位,就能够孕育万物了。现在地球的气候异常,经常都会出现几十年不遇的大雨。我们为了舒适,集中在城市里面,用钢筋混凝土来建设了许多的楼房和道路。可是人类不知道吗?地球也是有生命的。这些硬邦邦的疙瘩,怎么那么像人身上的肿瘤呢?如此地球怎么能不生病呢?人类贪婪的去挖掘地底下的石油、天然气和煤,这些都是地球的真阳来的,要藏在地底下的。人也是一个小宇宙来的,类似于这个地球。肾属水,可是里面藏着真阳,类似于石油、天然气和煤。这些真阳并不是随便就可以使用的,如果人类纵欲,寿命就会减少了。正是由于挖出了这么多的真阳资源,使得地球虚阳浮越,就有了厄尔尼诺现象了,好像是在发烧一样了。地球不能处于中和,如何能够孕育万物呢?如何能够滋养人类呢?
人身如果处于中和,就能够心肾相交,身体就会健康。在深睡眠中,或者高僧入禅定的状态,就可以使得阴阳交泰,心肾相交了的。如果能够中和,天地相交,就能够适时的降下甘露,滋养万物的。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