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必诚其意
第七章 必诚其意
1.必诚其意
【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注解】前面讲格物致知,这里讲诚其意。
所谓诚其意,也就是不要自欺的。如厌恶恶臭,喜好美色,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闻道恶臭自然就会捂住鼻子走远的,见到美色就喜欢多看几眼的。只是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不会看到美的就有非分之想的。如此就不是自欺的。只是如实的反应真实的情况罢了。如果不能诚意,也许就会以善为恶,以恶为善了,以真为妄,以妄为真了的。也许大家很有信心,觉得根本不会的。要不为什么张果老要倒骑驴提醒世人呢?要不佛陀为什么会说颠倒众生呢?此心如同镜子,物来则应,物去不留的。不会看到西施来照一下,就想占有的。西施走了,也没有一丝的牵挂粘滞留在镜子里面的。
所以说君子必慎独的。不是别人看不见就去做恶事,不是别人听不见就去做恶事的。做一件善事,人的私欲就减一分,镜子上的污渍就少一点,良知就多一分;做一件恶事就相反了的。君子知晓这一点,就必然会慎独了的。离地三尺有神灵的。自修的过程,就好像是雕琢玉石的,不是别人看不见自己就偷懒的,这个都是自作自受的。小人自己一个人闲居的时候有做不善的事情,无所不作的。可是见到君子以后就觉得羞愧了的,就会掩盖其不善的一面,而把自己善的一面展示出来的。这说明即使是小人,即使是恶人也还是有羞耻之心的,良知还没有完全被遮蔽的。
2.人之视己
【原文】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注解】别人看你自己,如同看肝肺的,看得一清二楚的,做了恶事去掩盖有什么益处呢?作恶事善事也不是给人看的,做善事是给自己增加福分的。也就是说在内诚了,外形一定会有所体现的,所以说君子必然要慎独的。
3.心广体胖
【原文】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解】曾子说道:“十双眼睛盯着你看,十只手指着你,是不是感觉到很恐怖呀?”不要以为做了恶事别人不知道的,全部都知道的。我们所说的造业,即是我们身体所行,嘴巴所说,心里所想。就如同蚕吐丝把自己束缚住一样的。虽然感觉做了一点点恶事,就如同蚕吐了一点点的丝,可是这些都无形中束缚住了我们的。我们现在说大数据,其实我们人脑中早就实现了大数据了的。右脑之中储存了列祖列宗的信息的,我们所做的事情都会记录下来的,而且还会影响着下一代的。富贵就会使得房屋滋润,富德就会使得身心得到润养。心胸宽广,特别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就会使得身体舒泰安康的。这个胖字并不是指的肥胖的。所以说君子必然要诚其意的。
第六章 格物致知
1.格物致知
【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
【注解】这一段曾子教学子格物致知的功夫的,也就是如何去发明本有的明德的,发明本有的良知的。朱熹看了有了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功夫,而陆九渊、王阳明先生看了就有了他们自己的格物致知的功夫的。究其根本,还是陆九渊和王阳明先生能够契合真正的孔孟之道的。
我们说致知在于格物,这句话是说如果要致我的良知,发明本有的明德,在于其物而穷其物的理。这句话很容易使得学子误解了的。并不是叫学子去一物一物的去格的,不是像阳明先生年轻的时候那样去坐在那里格竹子的。根本的还是要在身心上去做功夫的。可是在身心上去做功夫并不是悬空的去求静做功夫的,如果这样也许是不牢靠的,遇见事情就乱了的。本来没有什么事情的时候,还是好好的,一遇见麻烦事,整个就乱了方寸了的。虽然是在身心上下功夫,可是还是要在事上去磨炼的,面对事情的时候,一旦有做恶,或者有恶念,就要顺着心性去除恶,而存善的。如此才是真正的格物的。格物可以说是使得面对物欲心有所偏离,使之归于正的。穷理并不是要把一物一物的道理全部都弄明白的,而是去除了人的私欲,此心纯是天理了,这个就是穷理了的。当然如果纯是天理了的,此心的良知良能就发现出来了,万物之理也在此心之中了的。此心如同明镜,人的私欲如同污渍,如果明镜干净了的,天地万物都尽在镜子当中了的。
2.莫不有知
【原文】盖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注解】世人的人灵原本没有什么不知的,只是被物欲所遮蔽了的,所以就见不到道,不能明心见性的,而也不能穷万物之理的。每个人的本心都是有良知良能的。天下的万事万物无不有其理的,只是由于理未有能穷,所以知又不能尽的。如果能够去除人的私欲,使得此心无有一丝一毫的人的私欲,如此就纯是天理了的,这个就可以说是穷理了的。穷理是指的纯是天理,并不是非得要把一物一物的道理全部都弄明白的。
所以《大学》一开始教学子们,必然使得凡是对于天下的万事万物,莫不根据每个人当前所能有的良知,去除人的私欲,穷物的理,以至于能够做到了极致。每个人的根器都是不同的,根据每个人的良知被遮蔽深浅程度不同,继续沿着这一点良知的亮光,去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去除人的私欲,不断地去穷理。这里所说的物,跟事是一回事来的,不可以把事和物当做两个事情的。比如花朵如果没有人眼去看,这个心和花也是寂静的。只是由于人眼去看了,颜色才会鲜明起来的。人眼去看了,花才能称之为花,花才能称之为一物的。在事物上穷理,比如在侍奉双亲上去穷理,就是要去孝顺,做到了极致,像舜帝那样,如此就可以致良知了的。
这里曾子并不是教世人非得要一物一物的去格的。如此格到猴年马月呢?根本的还是要在身心上去做功夫的。
3.用力之久
【原文】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注解】至于用力久了以后,格物致知的功夫做得比较纯熟了。而一旦豁然贯通,那么万物的表里精粗无不到的,而自心的全体大用就没有什么不明的了。
如此可以称之为格物的,这就知到了极点了的。格物致知的功夫类似于打磨镜子上面的污渍,一开始污渍很厚,根本都看不到一点亮光。可是不断地朝一个方向去做功夫,突然有一天看到了一点亮光,这个就是得道了,这个就是明心见性了的。以前听别人讲是半信半疑,或者完全不信,这下自己体验过了就完全相信了,而且信心坚定的。不断地朝这点亮光去努力,光明越来越显现了的。
第九章 修身齐家
1.修身齐家
【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注解】齐家关键在于修身。人往往对于亲近的人,所爱的人就会有所偏爱的。人往往对于自己厌恶的、憎恨的人就会有所偏见的。人往往对于自己所畏敬的人,会有所偏见的。人往往对于自己觉得可怜的人,就会有所偏心的。人往往对于自己所轻视的人,就会有所偏见的。
对自己的孩子比较慈爱,就会偏于溺爱了的,如何能够教育得好自己的子女呢?如此就不能齐家了的。对于自己偏爱的美色女人,就会陷入溺爱了。比如周幽王为了博得红颜一笑,而烽火戏诸候。对于自己的父亲存在敬畏之心,父母有什么过失,也不敢委婉的指出来,如何能够齐家呢?如果怀有厌恶和憎恨之心,如何能够齐家呢?如此看来齐家的关键还是修身的。
2.天下鲜矣
【原文】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注解】所以说如果喜好一个人,而能够知道其厌恶的一面;厌恶一个人而能够知道其美好的一面的,这样的人天下就很少见了的。
3.莫知子恶
【原文】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解】所以有一句谚语这么说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地里庄稼的好。”所以说身如果不修,就不可以齐家的。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