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此谓知本
第五章 此谓知本
1.必使无讼
【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注解】前面列举了文王、君子是如何的,如何发明明德的。这里讲亲民了,如何治理邦国,如何治理百姓。
孔子曾说:“听诉讼案子,我和涉案的人所想也是一样的,都希望不要有诉讼的事情发生的!”对于百姓最好的是使得他们都不要去做恶事,就不会有诉讼的事情发生了的,大家都其乐融融。
《道德经》中说,百姓饥寒交迫,这是由于在上位的人食税太多了,使得百姓负担过于重了的。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是由于在上位的人太过于有为了,去搅乱民心的。
在隋朝法令非常的严苛,可是盗贼还是很多的。由于税负过重,又发生自然灾害,百姓如果不去当盗贼,根本就没有活路了;当了盗贼也许也是死路一条,起码带来生的希望了,也只好铤而走险的。
接下来看看曾子对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什么解释的。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得无情的人,也就是做了恶事的人,本身就会感到敬畏,自心战栗忏悔了,不敢再去花言巧语的狡辩了。自然就改过自新了的。并不是以严刑峻法去惩罚罪人,而是以德服人的。这个才是根本的。先王盛德如此,一对照就会万分的忏悔的。每个人即使是恶人,也是有点良知的,只是被物欲所遮蔽了罢了。古人见贤思齐,见到贤人也会把自己的恶行给掩盖起来了,有羞耻感了。
2.大畏民志
【原文】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注解】大畏民志,此谓知本。可以说圣人如此圣明,已经发明了明德了。可以照亮天下每一个角落。百姓心中有一丝阴暗的私欲,都被照亮了的。圣人不怒而威,无欲则刚,百姓就会心存敬畏之心,不敢去越雷池作恶事的。如此可以说是知本了。前面有关于本末之说。如果以法令来管束百姓,惩罚百姓,如此就是末了;如果以德服人,发明每个人的明德,致每个人的良知,良知发现了就会羞愧万分的,这个就是本了的。如果没有自律,何谈他律呢?自律他律本来是一个东西的,不可切分为而来对待的。刘邦入关中,废止了秦朝严苛的法令,与民约法三章,而百姓无不欢欣鼓舞而大治。孔子前面听诉讼,并不是以严刑峻法来刑讯逼供的,而是以德服人的,使得不敢再去作恶事的。作恶事的人,也会忏悔万分的。
3.此谓知本
【原文】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注解】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就可以称之为知本了,也可以说是知到了极点了,已经恢复了本有的良知了的。以严刑峻法为末,而以德服人,发明明德于天下为本的;以君为轻,而以民为重,以民为根本的。邦国如同车驾,而百姓如同轮轴。如果轮轴不行,邦国也就难以维系了。
关于法令这个问题再啰嗦多几句。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我们似乎喜欢自由,很讨厌法令和清规戒律。可是如果没有一根线的牵引,风筝并不是飞得更高,而是一头掉下来了。如果没有河堤,河流并不是更加自由了,而是奔流而出,已经干涸了。如果没有地球运行的轨道限制,地球就不能称之为地球了,不知道飞到哪个寒冷阴暗的角落去了。如果人心不被良知所指引,此身也就危险了的。如果没有大,就没有小。王阳明小的时候,就写了一首让大人都感到惊讶的诗句:“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大小是相对的,如果没有大,也就没有小。轻重也是相对的,如果没有轻,也就没有重。如果说泰山重,可是跟地球相比,泰山又是轻的了。如果说羽毛轻,可是一根丝线还更轻了,羽毛便是重的了。如此看来,私欲多了,作恶也就多了,法令也跟着变得多了,繁杂了。私欲少了,作恶就少了,法令也就精简了的。如果私欲少到了极点了,甚至全部都去除干净了,发明明德了,此时法令也就不需要了的。这个跟多少,大小,这个道理是类似的,可以想象吗?
第四章 没世不忘
1.人不如鸟
【原文】《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注解】《诗经》中说:“邦国京城及周围千里之内,百姓都止步于此的,都仰望盛德的圣王而来归附的。”君主能够发明明德于天下,天底下的老百姓不管多远都会来归附的,以此为家了的。
《诗经》中说:“小黄鸟叽叽喳喳的叫,不再飞远了,止步于小山丘的一角。”这个小山丘对小黄鸟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可以在此安家了的。
孔子说道:“连边远的百姓都知道止步于什么地方,小黄鸟都知道止步于小山丘,为什么人还不如鸟呢?”怎么人不知道止于至善呢?也许世人不知至善原本是在心中吧?还要去不断地驰求,如同浮萍一样不断地漂泊。
2.穆穆文王
【原文】《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诗经》中说道:“品德高尚的文王呀,始终光明庄严,令人敬仰。”作为邦国的君主,止于仁,能够做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对于百姓都是如此的仁爱的。作为商朝的臣子,止于敬,不敢有半点不臣之心的。到了武王也是不敢轻易动干戈的,武王发兵到了孟津这个地方观兵,虽然有八百诸侯云集响应了,可是还是退兵回去了的。周文王在世的时候,甚至这个也没有去做的。作为人子,止于孝顺,也是很孝顺的。作为人父,止于慈,也是很慈爱的。与他人交往,能够止于信的,能够坚守诚信的。前面说小黄鸟止步于小山丘,这里列举周文王作为榜样了,止于至善的。周文王在羑里被囚期间,推演周易,周文王是得道高人来的。
3.民不能忘
【原文】《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注解】《诗经》中说道:“看那淇水那条河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的。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求道做学问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这个君子似乎有点谨小慎微的,很慎独的;显得庄严、很有威仪的。这样有文采的君子,真是令人很是难忘呀。”前面说周文王,这里说君子的盛德。
下面看此文的作者如何点评《诗经》中这句话的。
“如切如磋”,这句话的本意是说加工骨器的时候,要先切制,然后还要锉平的。这个来自于外来的力量,可以说是在经典、在明师指点下求道做学问的。比如孔子曾经向老子求道的,黄帝曾经向广成子求道的。
“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本意是说加工玉石的时候,要先雕琢,然后还要打磨的。这个来自于内在的力量的,这个是自修的。当然也不可以把内外分为两个事情来看的。自修也离不开经典,离不开明师的指点的。外学求道也离不开自修的,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
“瑟兮僴兮”,这个是说恐惧、慎独的。君子在别人没有看见的时候,也不敢去作恶事的;在别人没有听见的时候,也不敢去做恶事的。似乎事事谨小慎微的。《道德经》中有教大家如何去识别得道的人的。得道的人似乎很谨小慎微,如同去别人家做客的,如同冬天走过河川的。如此看来得道的人是不是很胆小呢?那可不是的,正所谓无欲则刚的,无有私欲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赫兮喧兮”,这个是说威仪的,君子已经发明了本有的明德。相由心生,富有盛德,很庄严有威仪的。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有文采的君子,这个文采是得道的,富有盛德的。得道的君子,已经发明了本有的明德了,已经是止于至善了的。君子不仅是知止于至善,而且是实证了。如此百姓见了就很难忘怀了。百姓自然就会归附了,自然就会感化了。比如舜帝去一个地方打鱼,原本那个地方大家都互相争着的。年轻人争抢了比较好的打鱼的位置,而老年人却去到危险的地方的。舜帝去到了以后,带头去孝敬老人,当地的百姓民风都转化了。有盛德的君主,如同众星拱月一样,自然的百姓就会围绕在周围了。
4.没世不忘
【原文】《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解】《诗经》中说道:“啊,前代的先王真是令人难忘呀!”以前圣明的君主真是令人难忘,他们能够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能够明明德于天下。先王即是盛德的君子,他们能够以贤为贤,尊重贤人,也就是尊重大人,有大心的人;能够仁爱的对待目力所及的一切。能够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有如此的仁爱。亲字繁体字左边为亲,右边为见。也就是对于目力所及的一切,都能够有仁爱之心的。
先王不仅仅尊重贤人,尊重大人,还关心小人,有小心的人。小人这里可跟我们平时所理解的还是有些不同的,这里是指普通的百姓的。普通的百姓由于被物欲所束缚,心与道之间就像是被物欲所间隔一样,这样就会支离破碎变小了,不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了的。如果没有被间隔就是无间道的。使得百姓也都能够得到感化和教化,每天都能够私欲少一点,每天都能够新一点,这个也是很快乐的事情。使得百姓来归附,安居乐业,也能够获得生存的利益。先王若此,虽然如同巨星陨落了,可是世人还是无法忘怀的。如果没有圣人出现,世人生活在物欲遮蔽的昏暗之中。圣人出现了,一烛能除万年暗,一智能除万年愚。圣人如同流星、如同昙花一现,照亮当世的夜空。也点亮了世人的心灯的,能够薪火相传。禅宗有一部书叫《传灯录》。
第七章 必诚其意
1.必诚其意
【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注解】前面讲格物致知,这里讲诚其意。
所谓诚其意,也就是不要自欺的。如厌恶恶臭,喜好美色,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闻道恶臭自然就会捂住鼻子走远的,见到美色就喜欢多看几眼的。只是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不会看到美的就有非分之想的。如此就不是自欺的。只是如实的反应真实的情况罢了。如果不能诚意,也许就会以善为恶,以恶为善了,以真为妄,以妄为真了的。也许大家很有信心,觉得根本不会的。要不为什么张果老要倒骑驴提醒世人呢?要不佛陀为什么会说颠倒众生呢?此心如同镜子,物来则应,物去不留的。不会看到西施来照一下,就想占有的。西施走了,也没有一丝的牵挂粘滞留在镜子里面的。
所以说君子必慎独的。不是别人看不见就去做恶事,不是别人听不见就去做恶事的。做一件善事,人的私欲就减一分,镜子上的污渍就少一点,良知就多一分;做一件恶事就相反了的。君子知晓这一点,就必然会慎独了的。离地三尺有神灵的。自修的过程,就好像是雕琢玉石的,不是别人看不见自己就偷懒的,这个都是自作自受的。小人自己一个人闲居的时候有做不善的事情,无所不作的。可是见到君子以后就觉得羞愧了的,就会掩盖其不善的一面,而把自己善的一面展示出来的。这说明即使是小人,即使是恶人也还是有羞耻之心的,良知还没有完全被遮蔽的。
2.人之视己
【原文】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注解】别人看你自己,如同看肝肺的,看得一清二楚的,做了恶事去掩盖有什么益处呢?作恶事善事也不是给人看的,做善事是给自己增加福分的。也就是说在内诚了,外形一定会有所体现的,所以说君子必然要慎独的。
3.心广体胖
【原文】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解】曾子说道:“十双眼睛盯着你看,十只手指着你,是不是感觉到很恐怖呀?”不要以为做了恶事别人不知道的,全部都知道的。我们所说的造业,即是我们身体所行,嘴巴所说,心里所想。就如同蚕吐丝把自己束缚住一样的。虽然感觉做了一点点恶事,就如同蚕吐了一点点的丝,可是这些都无形中束缚住了我们的。我们现在说大数据,其实我们人脑中早就实现了大数据了的。右脑之中储存了列祖列宗的信息的,我们所做的事情都会记录下来的,而且还会影响着下一代的。富贵就会使得房屋滋润,富德就会使得身心得到润养。心胸宽广,特别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就会使得身体舒泰安康的。这个胖字并不是指的肥胖的。所以说君子必然要诚其意的。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