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六章 格物致知
详细内容

第六章 格物致知

时间:2020-02-15     人气:1808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这一段曾子教学子格物致知的功夫的,也就是如何去发明本有的明德的,发明本有的良知的。朱熹看了有了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功夫,而陆九渊、王阳明先生看了就有了他们自己的格物致知的功夫的。......

第六章 格物致知

1.格物致知

【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


【注解】这一段曾子教学子格物致知的功夫的,也就是如何去发明本有的明德的,发明本有的良知的。朱熹看了有了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功夫,而陆九渊、王阳明先生看了就有了他们自己的格物致知的功夫的。究其根本,还是陆九渊和王阳明先生能够契合真正的孔孟之道的。


我们说致知在于格物,这句话是说如果要致我的良知,发明本有的明德,在于其物而穷其物的理。这句话很容易使得学子误解了的。并不是叫学子去一物一物的去格的,不是像阳明先生年轻的时候那样去坐在那里格竹子的。根本的还是要在身心上去做功夫的。可是在身心上去做功夫并不是悬空的去求静做功夫的,如果这样也许是不牢靠的,遇见事情就乱了的。本来没有什么事情的时候,还是好好的,一遇见麻烦事,整个就乱了方寸了的。虽然是在身心上下功夫,可是还是要在事上去磨炼的,面对事情的时候,一旦有做恶,或者有恶念,就要顺着心性去除恶,而存善的。如此才是真正的格物的。格物可以说是使得面对物欲心有所偏离,使之归于正的。穷理并不是要把一物一物的道理全部都弄明白的,而是去除了人的私欲,此心纯是天理了,这个就是穷理了的。当然如果纯是天理了的,此心的良知良能就发现出来了,万物之理也在此心之中了的。此心如同明镜,人的私欲如同污渍,如果明镜干净了的,天地万物都尽在镜子当中了的。


2.莫不有知

【原文】盖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注解】世人的人灵原本没有什么不知的,只是被物欲所遮蔽了的,所以就见不到道,不能明心见性的,而也不能穷万物之理的。每个人的本心都是有良知良能的。天下的万事万物无不有其理的,只是由于理未有能穷,所以知又不能尽的。如果能够去除人的私欲,使得此心无有一丝一毫的人的私欲,如此就纯是天理了的,这个就可以说是穷理了的。穷理是指的纯是天理,并不是非得要把一物一物的道理全部都弄明白的。


所以《大学》一开始教学子们,必然使得凡是对于天下的万事万物,莫不根据每个人当前所能有的良知,去除人的私欲,穷物的理,以至于能够做到了极致。每个人的根器都是不同的,根据每个人的良知被遮蔽深浅程度不同,继续沿着这一点良知的亮光,去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去除人的私欲,不断地去穷理。这里所说的物,跟事是一回事来的,不可以把事和物当做两个事情的。比如花朵如果没有人眼去看,这个心和花也是寂静的。只是由于人眼去看了,颜色才会鲜明起来的。人眼去看了,花才能称之为花,花才能称之为一物的。在事物上穷理,比如在侍奉双亲上去穷理,就是要去孝顺,做到了极致,像舜帝那样,如此就可以致良知了的。


这里曾子并不是教世人非得要一物一物的去格的。如此格到猴年马月呢?根本的还是要在身心上去做功夫的。


3.用力之久

【原文】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注解】至于用力久了以后,格物致知的功夫做得比较纯熟了。而一旦豁然贯通,那么万物的表里精粗无不到的,而自心的全体大用就没有什么不明的了。


如此可以称之为格物的,这就知到了极点了的。格物致知的功夫类似于打磨镜子上面的污渍,一开始污渍很厚,根本都看不到一点亮光。可是不断地朝一个方向去做功夫,突然有一天看到了一点亮光,这个就是得道了,这个就是明心见性了的。以前听别人讲是半信半疑,或者完全不信,这下自己体验过了就完全相信了,而且信心坚定的。不断地朝这点亮光去努力,光明越来越显现了的。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