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禅城式一体指挥:创新打造智治“金字塔”
详细内容

禅城式一体指挥:创新打造智治“金字塔”

时间:2022-07-20     人气:1480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概述:在今年6月中旬举办2022佛山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暨智慧化社会治理大会后,6月30日,南庄镇南庄村智慧社会治理工作站揭牌......

推动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智慧社会治理体系

  禅城区的智慧化社会治理改革步伐继续加快。

  在今年6月中旬举办2022佛山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暨智慧化社会治理大会后,6月30日,南庄镇南庄村智慧社会治理工作站揭牌;7月7日,张槎街道智慧社会治理中心揭牌成立。

  至此,禅城全区4个镇街均已设立智慧社会治理中心。村居一级智慧社会治理工作站设立工作也已经铺开。

  禅城提出,要将“天网地格”体系实体化,以区级为统筹、镇街为枢纽、村居为底座,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智慧社会治理机构,制定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协同的治理机制,通过实体化运作,统一调度综治维稳、行政执法、应急处置、政务服务等社会治理相关力量,高效精准处置社会治理事件。

  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如果说城市大脑等新技术是为“器”,那么制度设计就是让技术充分发挥的“道”。禅城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智慧社会治理的“金字塔”,就是把改革成果通过制度化固定下来的重要框架。

  制度设计▶▶

  打造“天网地格”立体化体系

  禅城区智慧社会治理中心内,一块两层楼高、数十米长的大屏幕上,有关禅城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数据在其中清晰显示。这是禅城区城市大脑运转最直观的呈现。在区内4个镇街的智慧社会治理中心与村级智慧社会治理工作站,尽管尺寸不同,但大屏幕都是“智治”的硬件标配。在这些大屏幕的背后,是轮廓清晰的智慧社会治理体系。

  “从前以部门为主的‘条块分割’的治理模式已经走不通,只有制度创新走向‘条块结合’,才能让综合治理真正可行。”禅城区智慧社会治理办公室(下称“禅城区智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因此,在2021年启动改革时禅城第一步就是做好顶层设计。该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改革推进。同时,设置区智慧社会治理委员会,并在委员会下设“一办一中心”,即智慧社会治理办公室和智慧社会治理中心,负责统筹协调联动组织、政法、民政、城综、应急等单位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位于三级体系的最上级,“一委一办一中心”为改革的推进指明了方向,同时强化了区级的统筹力度。这使得城市大脑建设、网格化治理以及部门信息化建设等过去散落在不同部门的职能与工作,在“主官挂帅”、专门组织负责的新环境下能统筹推进。以“数”为纲的新治理体系,得以让改革直插至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镇(街道)智慧社会治理中心是三级体系的第二层。4个镇街中心将贯彻执行区有关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政策制度,统筹落实辖区社会治理、网格管理和综合指挥各项工作。

  镇(街道)智慧社会治理中心既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同时也是治理业务的落实主体。以张槎街道智慧社会治理中心为例,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着力解决“村居任务重、市场主体烦、部门协调难、数据共享缺”等长期困扰基层治理的难题。

  而村(社区)智慧社会治理工作站则处于三级体系的基础,负责落实镇(街道)智慧社会治理中心交办任务,构建“村居吹哨、镇(街道)调度、部门报到”治理机制,为村(社区)清减大量行政性工作,让村(社区)委员会真正回归自治本位。

  而在全区推行的“生态网格”,就是整个智慧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目前,禅城全区划分为451个网格,配备146名网格站站长、648名专职网格员。这支队伍正是整个治理体系在微观层面的执行者。他们巡查发现问题,通过生态网格APP上传到城市大脑。

  依托城市大脑与生态网格,禅城建立健全四级智能分拨模式,从发现到处置、反馈形成工作闭环,实现“琐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难事区镇(街道)会商”。

  三级机构、城市大脑与生态网格,构成了禅城的“天上一张网”和“地上一张格”的治理体系。

  禅城提出,依托“天网地格”的立体智慧化社会治理体系,着力解决条线部门间协同不足、机制不顺、各自为政的治理难题,以实现“一体指挥”;打破系统林立、数据不通、共享不足等数字信息壁垒,以推动“一网统管”;开展“多格合一”“多员合一”“多事合一”等网格整合工作,推动社会治理“一格共治”。

  打通壁垒▶▶

  让数据反哺畅通无阻

  放在从前,基层往往是“填表报数”的责任主体,但当基层需要用“数”辅助开展工作时,却发现无“数”可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部门壁垒与信息壁垒的存在,导致数据流动只向上、不往下。

  部门间协同不足、各自为政的机制问题,系统林立、数据不通、共享不足的信息壁垒局面,实际上是一个“九龙治水”的问题。禅城构建的“一体指挥”治理体系,就是要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重塑机制,从上而下打通治理的“经脉”,其一大成果就是让数据能畅顺地流通回馈。

  如今,禅城提出,要实现数据反哺,还“数”于村,让数据流通的“梗阻”得到打通。

  依托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城市大脑,禅城逐步实现将省、市回流和各部门的政务数据,经过城市大脑归集、融合、治理后,分权分域反哺给村(社区),让后者形成自己的数据底数,并且给予村(社区)增加、删减、更改、查询的权限,让村(社区)可以自主管理辖区内的数据,做到手里有“数”、填数无忧。

  目前,禅城已选取塔坡社区、丽豪社区、南浦社区、南庄村和下朗村作为试点,实行还“数”于村。村(社区)根据日常巡查掌握的实际情况,对辖区内的自然人、法人数据进行动态管理,系统后台同步将数据更新到区、镇(街)、村(居)三级城市大脑和各行业部门,确保真实性、一致性。

  对此,南庄镇南庄村党委书记罗炎邦深有感触:“非户籍人口有多少,小微企业有哪些,只能估算个大概,原来我们掌握底数是不清楚的。”他表示,有了城市大脑的系统,能够解决底数模糊这一问题。“数据在系统里共享,我们能清晰掌握,对于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同时,城市大脑系统能够动态更新数据,让基层随时查询获取最新的数据。“系统就像一本活的‘字典’,我们遇到不了解、不懂的地方就可以上去查询。”禅城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闭环管理的数据处于鲜活可用状态,有了这种良好的数据生态,才能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

  ■记者手记

  以制度设计

  培育发展“智治素养”

  当一项改革的成果通过制度化、组织化固定下来后,执行人是制度落实的关键,而他们的制度素养水平尤其重要。数字化时代下,城市的治理者如何看待数据、使用数据,关乎治理水平的高低,因此数字素养同样重要。

  而当治理制度叠加数据技术之后,城市治理者便需要具备一种综合性更强的素养。对于正在推进智慧社会治理改革的禅城而言,这种素养可称之为“智治素养”。

  培育“智治素养”可谓大势所趋。2021年11月,国家网信办发布《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文件指出,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

  有评论者指出,在数字政府建设中,增强干部队伍的数字素养,重点聚焦在运用数据和数字技术推动政府转变职能、改善管理服务的关键环节和短板弱项。

  因此,培育数字意识,主动用数感知、用数判断、用数决策、用数服务,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当前,禅城的一系列改革就是在营造这种“用数”的氛围。

  要让这项改革行稳致远,培育制度素养同等重要。制度素养不仅包括组织机构与制度条款的设置,更重要的是在制度体系之下,营造出相应的文化、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等。

  华南理工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文宏就对此有相关论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它们是辅助城市管理者科学决策的工具。政府、社会、群众等治理主体,需要遵循智慧治理的逻辑,更新社会治理的理念。他认为,这个理念和愿景是“规则+法治”。

  因此,锐意推行智慧社会治理改革的禅城,在做好制度设计、利用技术赋能的同时,更要做好“智治素养”的培育。这种素养的信念与价值观,应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准则应以群众诉求为导向优化政府的治理与服务,而“数字素养”就是要体现在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