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心经 第一章 开经篇
详细内容

心经 第一章 开经篇

时间:2022-12-03     人气:6405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诸菩萨摩诃萨而共围绕。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


第一章 开经篇


1 开经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诸菩萨摩诃萨而共围绕。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


2 开经注解


对于佛经来说,放在一部经书开始的文章,称之为开经。在古时候也作为序文,大概是说明此部经的缘起,也就是说这部经的背景吧。我们平时所传颂的心经版本,缺了开经和结经部分,也许会使得读经的人茫然不知头绪。心经的正文要义,玄奘法师或者鸠摩罗什的翻译已经周全了,只是缺少了首尾两部分,实在难以称之为完璧了。这里把开经结经补上去,就完整了没有什么缺憾了。由此可知开结的重要。


(1)如是我闻。佛陀灭度后,僧团为了保存下佛陀的教义,聚集在一起集结经藏。为了表示述经的人是从佛陀那里亲耳听见的法音,原原本本的说出来记录下来的,就加了这个标志。佛如是说,我如是听,是谓如是我闻,这就是最精简的解释了。


(2)一时。说明听闻佛法的时间,连上面的四个字一起加起来六个字,一般作为佛经的篇首的通例。从开经到结经这一段时间,称之为一时。时间只是世人认知的一种错觉罢了,实则无时间可言。这六个字可不是佛陀的弟子随便加上去的。是有个菩萨劝阿难问佛陀,佛陀涅槃之后,一切经的开首写些什么好呢?佛陀说写这六个字的,把它与外道经书区分开来。


(3)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世尊是世间最尊贵的人,由此可见弟子对佛陀的敬重。王舍城在中印度摩竭陀国,这个国家是中印度的大国来的。有个德行高远的国王名字叫摩竭陀,这个国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王舍城是这个国家的都会所在。佛陀修成正果就是在这个国家的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为什么叫做王舍城呢?由于这个国家频遭火灾,为了给百姓安定的生活,国王下令如果发现火灾,就会追究责任。惩罚首恶,将他迁往寒林,也就是弃尸没有人烟的地方。可是没有想到王宫却先失火了,国王率先垂范,离开了王宫来到了王舍城这个地方。后来建成了城,由于国王先舍居于此地,所以起了这个名字。围绕着王舍城有五座山,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灵鹫峰了。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一也许是由于山形如鹫,二也许是王舍城周围很许多死人,灵鹫经常去吃,然后飞到山顶上。也难怪此部经中会说了几个舍利子,舍利子也就是灵鹫,也就是大雕。这种鸟眼睛明亮而且明力大,其它的鸟都很难接近它。这是用来譬喻佛性万物都很难伤到,如同金刚一样颠簸不破。


(4)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比丘是佛门出家受戒了的男众。大比丘是德高望重的男众。出家的真义,大家也许误解了。对于小乘佛教来说需要离家隐居,剃发进入寺庙等。对于大乘佛教来说只要能够能发大菩提心就是出家,不在形式。出家是出离烦恼妄想暗宅这个家。一千二百五十人,这是经常追随佛陀身边的常随众,如舍利弗等。佛弟子之中能够被称为大比丘的,人数还是很多的,只是分散在各个地方,并没有同住在一起。经常在身边,不离座下的,有以前两百五十人。世尊于成道以后先到鹿野园度了之前追随他的五个随从成就阿罗汉道果。接着又度耶输陀的朋友五十人。后来辗转来到三迦叶那里,把他们三兄弟都度了。迦叶,是三兄弟的姓。兄弟三人,一个领众五百,一个领众三百,一个领众二百:总共加起来就是一千人了。后来佛陀来到王舍城竹林园道场那里,佛所说的许多经都是在这里的。距离王舍城不远的地方有两个村庄,这两个村庄分别是舍利弗和目犍连的出生地。他们两个人都是巨富大婆罗门的儿子。当时有一个很大的盛会,有许多好看的绝技表演,他们两个都去参加了,许多人都以为这是人生的至乐所在了。舍利弗那时才十九岁,他此刻想到百年后,不仅仅是自己,这些人都会尽成枯骨了,还有什么意思呢?他就不愿意再看了,就自己一个人跑到了林子里坐下来。目犍连也有同样的感触,就跟了过来。他们商议一起出家修道。父母都阻拦不住了,任他们把头发给剃了,跟着外道学。只是七日七夜不长的时间,都全部学会了外道的道术了。又变成了别人的老师了,领众五百人。但是他们两个人自己觉得还没有修行到家,如何能够说是解脱了呢?他们带着比丘到王舍城里来乞食的时候,有机会到竹林道场里来,皈依了佛陀。没过多久都证得了正果,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


(5)并诸菩萨摩诃萨而共围绕。这时候众多的菩萨和摩诃萨都围绕在世尊的周围,准备听闻佛法了。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也就是说求觉悟之道的众生。摩诃萨是摩诃萨埵的简称,也就是真实发大菩提心修行的众生。对于求道的众生,也不一定都称之为菩萨,而是要勇猛精进修道才能够对得起这个称号,同时还不光是要自己觉醒,还要帮助其它人。摩诃萨这是修行到了见法身的修行人的尊称,是更高的层次了。


(6)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尔时,就是说当时。世尊入于极深的法界本源的境界,其自性散发光明。如果已经修行到达法界本源,自性就会自然显现,不会被遮蔽了。世尊就要开始宣说正法了。这里是说正法,是与外道不同的。这里所宣说的,是世尊转正法之轮,念破一切无明障碍。也就是说以甚深般若智慧照见正法然后宣说它。三摩地,这是梵语来的,由此变相可以略称为三昧。这个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区别于外道的定。如果修行者没有善根,虽然勤修静定,不免会受到各种惑乱,在定中所感一些异象。比如出现各种恐怖的形象,出现菩萨相或者如来相,也可能似乎突然就知道过去未来的事情等。金刚经上说了,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果被色相、音声所迷惑,就是人行邪道了,不是正定三昧。唐朝的时候大乘起信论在我国保存的很好,可是在古印度已经失传了。后来唐玄奘把它翻译成梵文反哺印度佛教。在大乘起信论中详细列举了十种邪定之相,与正定对照,避免后世学子误入歧途。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般若智慧。如果有了般若智慧,就会与佛心心相应,不惊不怖,学佛方能够究竟。


3 解经名


   这部经书从古至今有不同的翻译版本。佛经原来在古天竺国用的是梵文,后来翻译成为古汉语,现在更是被简化为简体现代汉语了。如此看来此道也许真的离语言文字,梵文所描述的是这个大道,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描述的也是同样的大道。我们开口闭口不要着相,首先要离的就是这个文字了,于文字而离文字。也许我们在说不要着相的时候,我们自己并没有跳出这个相而不自知呢?我们需要谦卑恭敬的去修行实证心经所说的真理。历史上著名的大师鸠摩罗什所译的经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只有八个字。唐玄奘大师翻译的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唐玄奘大师翻译的时候加进去了一个心字。摩诃是大的意思,广大如同虚空,无所不在。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密多是到彼岸的意思。连起来说的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说如何通过修行证得大智慧到彼岸。整部经说的无非就是这八个字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八个字,可是不简单的。不仅仅是心经而已,整部大藏经说的,也无非是这八个字的要旨。不厌其烦的说来说去,用尽各种善巧的譬喻和描述都想把实相描述清楚。佛陀看见了实相,比如这个实相如同天上的明月。可是世人从来都没有看到过,可是如何跟世人描述的清楚呢?它的颜色如何,形状如何?只能是通过打比方来描述了。这八个字如同指向明月的手指,整部大藏经也如同指向明月的手指。如果执着于文字也许就是抓住手指不放了,而根本不顾天上美丽的圆月。这是佛陀开示的指向正道的一条路,各位修行人也许要小心了,不要被外在的各种各样的诱惑和迷惑带离了真正的大道,而伤害了自己的慧命了。说实在正法和邪法鱼龙混珠,正师和邪师很难辨别,如何识别这可是一个大问题了。佛陀慈悲专门说一部短小精悍的经讲般若波罗蜜多,直指人心使得修行人见性而成佛菩萨。经就是径,也就是道的意思。佛陀找到了解脱世间痛苦的大道,找到了回自性真家的大道。佛陀慈悲世人,开示世人如何通过自己的修行走回自己心中的家园。此部经以心为名,这是说的心中的大道。我们经常说平常心是道,直心是道场。王阳明可谓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大师来的,他在临终前给我们留下了什么遗言呢?大家不妨去查一查,留下的是自性光明,夫复何求?这么了不起的一个大德终其一生也就是留下了这八个字的遗言。自性自心本来光明,还整天往外寻求什么呢?我们会看到许多道场写着莫向外求。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外无佛。道即是心,心即是道。这个心是不是很神奇呢?想不想找到自己的真心呢?智慧从自性自心中来,这个自性自心如同宝珠一样珍贵。什么是最珍贵的呢?也许许多人骑驴找驴,也许找来找去原来一直在自己身上。也许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吧。如果有了自性的大智慧,直到极乐的彼岸,可不是那么费工夫的。如果懂得这部经是真经,这部经的难得可贵,与此经所传佛心印相应,行住坐卧都不离这个,也许就可以修成菩萨,可以修成佛了。大家也不要被佛这个汉字所迷惑了。


4 大智慧


大智慧到底有多大呢?这个大智慧从本性本心中来。六祖说自性之中具足一切。这个一切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有点不可思议吧?佛祖从来都不会骗人的,不会打妄语。自性圆明的光辉无边无际,怎么来形容这个大字呢?道德经中可有几个形容,大音希声,大方无隅,大智若愚。真正大的声音似乎都听不见声音了,就比如宇宙的背景波动与人大脑入定的频率能够形成共振。宇宙的背景波动够大的了,人耳朵听不见的。方形的东西大到一定的程度似乎都看不到有什么角了。如此广大的智慧,看起来却如同愚人一样很愚钝,只是圣人隐匿了自己的智慧而已。如此广大的智慧想描述出来,却没有什么声音没有什么味道,没有什么形状,如何能够描述的清楚呢?用语言来表达却很难明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佛家经常说正法眼藏。真正的佛法虽然明明放在眼前,也许却看不见。也许如同用一片叶子来遮住眼睛就看不见泰山之大,用两颗豆子塞进耳朵里就听不见打雷是同样的道理。也许我们的心被物欲所遮蔽了,一下就很难看得懂真经了。不过没有关系,逐渐的修行,缘分一到也许就可以了。如果能够有双超越名相的法眼,就能够到达彼岸了。当然修行有很多的层次的,超越名相还只是第一步,顿悟明心见性还只是第一步,自从见性起修还有很长的修行路要走呢。明心见性了之后,起码看到了彼岸了,起码看到了彼岸的家了。纵然是千里良驹,如果没有擅长骑马的人来骑着,也到不了千里之外,顶多就是在附近转悠找到水草肥美的地方罢了。看到了彼岸的家这个还是蛮重要的。牛被很长的线牵着鼻子可以走在正道上。佛陀教导我们善巧的法门,比如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一句佛号能够不断地牵引我们走向大道。这么轻巧的一句佛号能够四两拨千斤,很不可思议吧?就如同我们不会在意日常所造的业,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行为,这些都如同无形的丝线一样,无足轻重。可是我们却被这些束缚的死死的,找不到如何解。如果能够看到有形的结那还好说。此岸是苦恼和痛苦,彼岸是极乐。中间是苦海,如果不能有此法眼,也许就只能在苦海中沉浮,有了大智慧就能够到达极乐的彼岸了。大乘佛教能够通过大智慧的法船渡多点众生脱离苦海。这里的船只是过河过海的工具罢了,如果已经过了河了就不用背着船走路了,如果这样做不是很奇怪吗?小乘的船装的人就会少一些了,可是如果没有小乘如何能够有大乘呢?如果连自己都没有能够有办法解脱,如何能够有能力和办法教其它人呢?人生在世上,短短几十年,如同白驹过隙。白驹过隙到底有多快呢?从一个缝隙里面看白马飞驰而过,也许连马的影子都没看到就已经过去了。这样来形容人生够快的了吧?也许许多人在临终前回想自己的一生的时候就会觉得的确是这么快的。我们的人生如同少水的鱼,斯有何乐呢?在一个鱼缸里生活的鱼儿,同时不断地放水流走。鱼儿还在欢快的游动,也许还会为抢鱼食而懊恼呢?浑然不知道鱼缸里的水流干了也就是生命结束之时。我们看到鱼是这样,可能会有怜悯之心,然而又不能看看自己,何尝不是这样呢?一生假如百岁也就是三万多天,三万多块钱多不多呢?一天过得够不够快呢?一万块钱花得快不快呢?鸡笼里面的鸡也许一小时前还在为了争夺一点食物而打架呢?也许一小时后就已经变成了人们的盘中餐了。人生活在世上,往往以假为真,以妄想为真,做不了自己真正的主人。我们都在说养生,也许忙活半天都不知道养生的真正主人是谁。当不了真正的主人,就会被仆人带着走了,我们的仆人就是根器了。我们的六根随着物欲在运转,遇见不好的事情又伤感劳心,劳心劳力也会伤害我们的形体。整日为了生活在奔波,如同在苦海中漂流一样,常在危险的地方来往,如果遇见了风浪也许就会有危险了。许多人想到往往遭殃的是别人,与自己无关,万一遇见病痛的时候,又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庸医,岂不是非常可惜呢?如今正法正道衰落到了极点,中医也衰落到了极点,但是不要灰心,物极必反的。如果遇见了因缘浪子回头,可是始终也是回头看看,还是在此岸,终究还是被苦海所分隔。如果要渡过苦海到达彼岸,需要找到合适的法船,通过般若大智慧平稳大法船到达彼岸。如果有了这艘大法船就能够到达彼岸,如果没有法船,也就实在难以到达彼岸了。如果不能达到彼岸,如何能够见到极乐的境地,如何能够超越天人,这实在是天底下稀有的事情了。这世间还更有稀有的事情呢,没有悟道的装作悟道去骗取钱财,世人迷信各种神奇的能力,而与真正的善知识和老师擦肩而过。也许真正的老师看起来太过平常了,没有炫耀什么能耐,看起来却是大智若愚。如果具备了法眼举步之间,就可以跳过苦海,直登彼岸了。如果不见到般若智慧,只是整日向外追求,咫尺的距离也如同万里那么遥远。也许只能终日在苦海中轮回。如果有了人身,不知道珍惜修行的机会,也许万劫难以解脱出来了。这个人身是很难得的,人身难得今已得,那就要好好的修行了。佛法难闻今已闻,就要好好的珍惜佛法,依照佛法真修实证了。如果真心学佛的修道人,可以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八个字中下功夫。佛家讲戒定慧,由戒能够生定,由定能够生慧。有了智慧何愁不能到达波罗密多彼岸呢?般若智慧虽然难以一下知晓,可是可以由浅入深的逐渐知晓,不断地下功夫去修行。我们的心本有般若智慧,只是如同生锈的铜镜一样,被业障所覆盖,看不见自性的光明。我们就需要通过不断地修行来把锈迹去掉,每念一次佛号,也许就会去掉一点锈迹,也许有一天就能够透露出一点点的亮光。这一点亮光可不得了的,能够让我们找到信心,再也不会动摇了,不断地深挖下去,终究能够把整面镜子的真实面目给恢复出来。这也就是复明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如何把自性光明发明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大学之道。两千多年前的古天竺国,世尊在拈花示众的时候,迦叶微笑而相应。世尊所开示给世人的也就是般若智慧,迦叶所笑的也是这个般若智慧。后来迦叶传法给阿难,也是传的这个般若智慧。再到后来的达摩祖师,六祖大师,传佛心印,传佛心灯,也不外是这个般若智慧。读经的修行人可是要认准这个方向了,如果到处乱找,也许终身都没有参悟透,学法也就没有什么益处了。


5 解心字


西游记讲述的就是唐玄奘西天取真经的故事。这个玄奘大师在翻译这部经的时候,加了一个心字。这也是比较符合中华文化的习惯的。心虽然只有一个字,可是很难言传。心字在古代的篆文象形文字里卖弄,左右的形状对应于阴阳。阴阳和合,一气而成心。对于楷书而言就取心字的义了,三个点代表着精气神。一个勾代表着一气贯之,也归于一。精气神并不是三,而是归于一。精化气,气化神。如果神伤了,也就伤到气了,气伤了也就伤到神了。精气神合而为一,正如儒释道合而为一。这个真心真是不可思议,觉得很奇妙吧?当年二祖在雪地外站了许久,为了表达自己求道的坚定决心,把手臂砍断了。当然不鼓励这样的做法,但是这样的精诚之心感天动地,有这样的决心何愁不能修成大道呢?达摩祖师帮他把心安了下来,把衣钵传给了他。那我们怎么把心安下来呢?这个心不偏不倚,不外不内,到底在哪里呢?世人每个人都有这个心,可是真心却难见难悟。对于修行人来说,也许都有曾入得定中,可是还是难以发明真心。《楞严经》中有著名的七处征心,很受到历代学佛的人的重视和注意的。阿难七处征心都不可得,便诚心的五体投地拜伏世尊面前,请求开示。如何知到真心、见到真心自性,甚至证得真心,可以说是修行人的目标所在。如果通过大智慧证得真心自性,就能够到达彼岸了。在南北朝的时候达摩初祖西来,直指人心使得修行人见性成佛。达摩祖师所指向的是涅槃的真心而不是指人心。此部经单提的话只有一个心字,这个够简明的了,也够直接了的。古圣先贤当中,有王阳明和陆九渊因为直截了当的指出真心所在,所以他们所说的学问被称为心学。这个心学也是一脉相承的。王阳明和陆九渊也是明心见性的了。如果能够明心,自性就显现了。并不是明心是一层工夫,见性又是一层工夫。如果心明了就见性了,就开启了大智慧了,有了大智慧就到达彼岸了。这个心很神奇的,其大又没有外,其小又没有内。大也没有见到有什么多余的,小又没有看到有什么不足。自性之中具足一切。如果能够实证破译这个心字,就见到了真正的般若智慧。这个心很奇怪吧?前念悟即佛,后念迷即凡夫。西天原来在咫尺之间,然而咫尺却如同天涯,需要几世的修行。可是当今末法时期,真正识得真心的人又有几个呢?亲爱的读经人,您有缘我们一起读这部经书,我们尝试着看能否一起打开这个心门,哪怕我们能够透过门缝看一看也不枉此生了,也不枉佛陀的恩德了。



心经全集链接https://www.fs0757.com/home/article/nlist/catId/27.html(点击详情)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