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发布,禅城区紫南村榜上有名
近日,据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消息,禅城区紫南村上榜广东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关于公布广东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的通知显示,本次评选经各地择优推荐、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环节,共评出佛山市紫南村等10个广东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10个典型案例充分立足本地特色资源,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创新探索性强、文化创意与经济价值并重、品牌辐射力广泛,具有较强的参考借鉴意义。
通知指出,自2017年以来,为改变村集体收入单一的现状,紫南村开始培育文旅融合、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单位、创建国家4A级景区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育“旅游+农业”等系列业态,提升紫南村人居环境,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同时,紫南村盘活村民的闲置资产,为村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各种收入,让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通知显示,本次广东省以创意设计赋能等8大重点领域为切入点,发挥各地特色资源优势,以评选广东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为抓手,树典型、强载体、立平台,积极探索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旨在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更好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
禅城陶瓷行业将实现“氢”车上阵。12月3日,大湾区首条(套)专属于氢能工业车辆制造生产线在禅城区南庄镇贺丰园正式投产,这意味着大湾区“氢陶都—绿色搬运体系”建设启动。
大湾区首条
氢能工业车辆 制造生产线投产
今年4月,禅城区南庄镇与广东新氢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新氢动力”)签订合作协议,计划总投资达10亿元,打造氢燃料电池工业车辆发动机生产基地项目。
时隔半年多,项目进展顺利。活动现场,自动化燃料电池电堆产线和动力系统生产线宣布投产。
新氢动力董事长陈海涛介绍,该生产线贯通了从电堆、系统到整车的完整产品链,年产量将达到3000~5000台(套)。未来还将根据市场需求,对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产能预计可达1万台(套)。
陈海涛表示,此次投产的生产线,专业生产适配于工业车辆的动力系统,是大湾区首条(套)专属于氢能工业车辆制造生产线,突显氢能车辆应用端专属场景的技术及产品应用价值。这标志着禅城区在打造“氢陶都—绿色搬运体系”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政企共同推动
“氢陶都—— 绿色搬运体系”建设
禅城区是陶瓷制造产业集群聚集地。数据显示,区内现有叉车保有量超过2万台。为减少碳排放和有害气体污染,诸多地板砖生产企业,已经采用大批量电动叉车进行搬运,但由于电动叉车技术局限性,经常出现无法满足高要求的生产与搬运需求。
氢能叉车作为新型清洁能源工业车辆的代表,兼具燃油叉车的高功率、动力好、高强度、抗恶劣环境能力强的特点,同时还克服了其碳排放与尾气排放污染等短板,并解决了电动叉车能源补给便捷性等问题,技术优势明显,契合陶瓷、建材、物流行业用户对搬运工具的全面性诉求。比如,以新氢动力提供的X32型(3吨级)叉车的工作能力和加氢数据为例,可以将原有一个班次(8小时)的工作量提升至2个班次(16小时),显著提升搬运作业效率。
为更好推进绿色搬运的示范作用,提升陶瓷行业的搬运效率,解决目前应用的电动叉车动力不足、续航时间短、充电时间长、搬运效率低等诸多问题,今年,禅城区政府引入区内第一家氢能企业——新氢动力,全力应用与推广氢能叉车,着力构建“氢陶—绿色搬运体系”,以低碳、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助力氢能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有效结合。
陈海涛表示,目前,新氢动力已经与新明珠陶瓷、佛山照明等多家当地制造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当日的活动现场,10余家政府及有关行业单位与新氢动力进行战略签约及订单签约,共同助力“氢陶都—绿色搬运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其中,佛山照明与新氢动力合作的首批20台氢能叉车已经进行测试,待测试完毕后投入车间使用。同时,一批崭新的氢能观光车也将在智慧新城投放。
佛山电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启用的由新氢动力提供的X32型氢能叉车起到了良好的零碳、环保的绿色搬运效果,作业场地内的氢气补给方案,可快速进行能源补给,大大提升了生产及搬运作业的效率。
“佛山是全国重要的建陶生产基地,对于生产与搬运工作的需求量非常大,这是氢能叉车及其他搬运车辆应用与发展的优质土壤。未来,我们计划与新明珠陶瓷为代表的当地陶瓷行业进行深入合作,共同构建零排放的搬运体系,目前方案正在制订中。”陈海涛说。
未来抢占
千亿级氢能工业 车辆市场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这是我国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首次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表示,佛山作为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的先驱城市,依托前瞻布局、市场发展、产业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示范等方面成绩斐然。现阶段,从氢能商用车辆示范的先行,到氢能工业车辆的创新应用,燃料电池行业正逐步构建应用端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意味着在原有的产业发展土壤上,又开拓了一片新的广袤疆土。
“此次新氢动力提出建设‘氢陶—绿色搬运体系’以及大湾区首条(套)专属于氢能工业车辆制造生产线投产,都以最实际的方式响应了工业化和技术的发展要求,也代表氢燃料电池技术应用领域创新应用迈上新起点。”孙正运说。
对于氢能工业车辆未来的市场前景,陈海涛充满信心。陈海涛以叉车为例介绍,2020年我国新增叉车80多万辆,2021年新增叉车100多万辆,近两年仅叉车市场新增规模就达到近3000亿元,我国每万人拥有的叉车数量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后期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新氢动力的短期目标是在未来3~5年内实现市场增量5%~10%,长期目标是实现30~40%增量。这已经是千亿以上的规模了。”陈海涛说。
按照规划,新氢动力将在大湾区构建氢能工业车辆产业生态链,携手国标院制定氢能工业车辆技术标准体系,完善氢能工业车辆碳核算与碳核查机制。同时,着力将大湾区“氢陶都—绿色搬运体系”建设成集尖端燃料电池技术引领、多种应用场景协同、交叉标准体系保障、新型碳核查路径支撑的氢能工业车辆行业标杆。
◎相关链接
“行业首个”氢能产品逐个数
新氢动力也在活动上发布了多款“行业首个”氢能产品,其中包括搭载固态金属储氢系统的3.5吨氢燃料电池叉车、7吨氢燃料电池叉车、6吨氢燃料电池牵引车、80kW牵引底盘、10kW牵引底盘、氢燃料电池观光车以及氢燃料电池移动电源——氢电宝。
全球首款3.5吨
氢燃料电池叉车
新氢动力联合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叉集团重磅推出的全球首款搭载固态金属储氢供氢系统的3.5吨氢燃料电池叉车,将工业车辆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与固态金属储氢技术完美结合,成功地应用在了氢燃料电池叉车产品上。该固态金属储氢供氢系统选用的储氢材料具有安全性高、储氢密度高、吸放氢速度快、抗杂质气体毒化性能好、循环寿命长、释氢纯度高等诸多技术优势,在相同体积条件下储氢量是高压气态储氢技术的2-3倍,并有效提升氢燃料电池叉车应对高强度工况时的长续航表现。
全球首款7吨
氢燃料电池叉车
新氢动力联合杭叉集团发布的全球首款7吨氢燃料电池叉车,是重型叉车领域“氢能化”的又一重大技术突破。该款产品搭载了由新氢动力研制专属用于工业车辆的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系统,区别于常规的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此套动力核心,更加适用于高功率、频繁举升、暴力举重、抗恶劣环境(高低温、粉尘等)等方面场景的应用。在重叉作业领域,能够表现出兼具内燃叉车的动力及电动叉车环保的全方位优势。
氢燃料电池移动电源
氢电宝产品是由新氢动力、徐州华清京昆能源有限公司以及清华大学联合研制并发布,该产品基于氢能燃料电池的牵引式可移动氢能电源系统,既可以作为移动发电单元、为电动汽车应急充电从而增加运行时长,也可以作为应急发电车、房车等用电单元的驻车电源以及储能电池的增能电源。氢电宝以氢气作为主要燃料,额定发电功率80-120kW,输出220V/380V等级电压,同时氢电宝还采用交叉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具有较好的燃料适应性及场景拓展性,可兼容与太阳能、甲醇重整、柴油重整等燃料供应模块配套,在特定场景下可实现热电联供功能。
石湾镇街道黎冲东街村小组以“四化”推动乡村振兴
用盆栽妆点的“四小园”。
古民居活化提升后引进特色商家。
东街村“四小园”。
东街村“鱼塘种稻”项目。
风吹稻浪谷飘香,禅城区石湾镇街道黎冲东街村小组的“村心塘”,两亩水上稻即将迎来收割。一排排水稻漂浮在鱼塘上,金黄的稻穗在风中摇曳,大批禾花雀穿梭其中觅食,绘出一幅别样的丰收画卷。
这是东街村小组这个典型的城中村30多年来,再次重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乡村情景。久违的“稻花香”吸引不少市民慕名而来观赏。
不仅水上稻田奇特风光,在东街村小组的村道小巷里,小巧精致的“四小园”遍地开花,一片绿意盎然;祠堂、旧民居经过活化改造,吸引大量特色商家进驻,状元文化元素随处可见。这背后,是黎冲东街村以文化、绿化、活化、变化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城中村再闻“稻花香”
“以前就是一个普通的鱼塘,还经常有臭味,如今水质经过处理好多了,还种上了水稻,看起来很漂亮。”家住东街村小组的陈叔带着孙子在鱼塘边散步,他已经30多年没在村子里见过这种稻香四溢的场景,因此经常带孙子来看看水稻是如何生长,以此教导孙子珍惜粮食。
“鱼塘种稻”为东街村小组增添一景。生长在水面上的水稻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一群群禾花雀起落其中觅食。金灿灿的稻浪下,鱼儿小虾在稻下穿梭。不少游客也很新奇,纷纷驱车前来一看究竟,丰富了休闲农业,也增添了人气。
鱼塘里种植的水稻选用优质抗病抗虫、植株较矮的水稻品种,以浮板等材料为载体,采用移栽的种植方法在水面上进行水稻种植。移栽完成后将盆钵置于浮板孔中,再移于鱼塘并加以固定。水上种稻,水下养殖,鱼稻互利共生,实现“一塘两用”。
东街村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陈建锋介绍,今年8月8日,东街村小组在全市率先试点“鱼塘种稻”项目。相比传统水稻,它最突出的优势就是绿色无污染,水稻通过根系吸收水中营养又净化水质,实现“鱼稻共生”,还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助力发展休闲农旅。
“说起我们黎冲村,种水稻是有历史的,还记得村里最后种植的几茬水稻的场景。”陈建锋是土生土长的黎冲村民,他介绍,20世纪90年代之前,黎冲村还是传统的农耕村落,随着经济发展,村里兴建起陶瓷厂,昔日的稻田变成工厂,再到后来“三旧”改造,旧厂房改造成商品房住宅小区、商业广场、专业市场。
如今,东街村小组已没有闲置的土地种植水稻,“鱼塘种稻”项目让这个村子重新找回了“根”。“如今小孩吃着大米,却很少知道米是怎么种出来的,要让他们识五谷、学农事、惜粮食,真正知道粒粒皆辛苦。”陈建锋说。
在种植水稻之前,该鱼塘曾是一片黑臭水体,周边的商铺将污水直排塘内,一到天热时便散发阵阵臭味,让周边村民避之不及。如今,通过控制污染源头、截污、活水、清淤、修复等多项措施,再添水上稻田美景,昔日的臭水塘变成村民休闲去处。
据介绍,鱼塘里的水稻即将收割,该村计划将收获的稻米和黎冲村的“状元文化”结合起来,制成文创产品,作为小礼品送给村民分享。
小巷里藏着村民“后花园”
“鱼塘种稻”项目是黎冲东街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探索,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实现环境美,带动乡村美、产业美,激发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东街村小组属于典型的城中村,过去,该村小组党群关系、人居环境、经济发展在黎冲村9个村民小组中比较落后,尤其是违规搭建问题较为突出。
为选强“领头雁”,黎冲村党委动员在外经商办企的党员陈建锋回村小组参选。陈建锋当选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后,发挥经商办企的经验,引导带领村民响应“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投入约120万元强力开展环境提升。
环境提升的第一步要整治的就是“鱼塘种稻”项目所在鱼塘周边的违规搭建。此前由于村民乱搭建,导致鱼塘边部分村路堵塞,并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污水直排鱼塘造成污染。
但动员村民拆除违建并不是一件易事,陈建锋和村干部反复做村民思想教育、情绪安抚和政策宣传工作,并通过党员干部做通家人的思想带头进行拆除,为其他村民做出示范。
“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后,其他违建问题也迎刃而解。”陈建锋说,在改造过程中,共拆除8处约300平方米违建违搭,拆除3处危旧房,还路于民,化“乱”为整,提升了村的“颜值”,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了拆除违建,东街村小组还大力兴建“四小园”,变“荒地”为“宝地”。
“春来无处不闲行,楚润相看别有情。好是五更残酒醒,时时闻唤状头声。”走进东街村小组东峰陈公祠旁的小巷,豁然可见一处别致的小花园,几栋旧民居墙上有着状元及第的墙绘,并书写一首唐代文学家郑合创作的《及第后宿平康里诗》。这里是东街后花园,改造前,曾是一片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荒地,经过提升后,成为村民休憩的“后花园”。
当初陈建锋计划改造该处后花园时,却被一些村民责备为“败家子”。“有些人反对花钱去提升公共空间,认为不能带来收益。”陈建锋说,为此他反复做村民思想工作,让村民明白不仅要物质富起来,也要环境美起来、生态好起来,摆脱城中村“脏乱差”的刻板印象,打造一个“五星级”家。
东街后花园的改造成功,让村民看到环境改善的效果,不少村民主动要求改造提升屋子周边环境,由以前“推着走”变成“主动干”。
例如,在东街村小组的看娥巷小花园,原本是一片违规搭建,后来拆除违建后,成为一片党建阵地,该屋主还主动将所种的盆栽绿植布置在此,打造成一处清雅别致的小花园。
古祠堂变特色文旅体验基地
人居环境的提升,不仅让东街村小组的生活环境变好,不少村民闲置多年的房子也租出去,还有不少已经搬出去的村民又重新搬回村里居住。
作为一条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黎冲村历史上出过简文会和伦文叙两名状元,有着丰富的历史建筑遗存。近年来,东街村小组积极配合古村落活化,结合“状元黎冲”深厚文化底蕴,盘活村内古建筑,积极引进“舍得居”“状元酒馆”等特色商家,通过“人城产文”结合探索新发展道路,推进村民小组集体经济发展。
东街村小组的弈斋陈公祠,曾经闲置封闭了数十年,如今经过活化改造,将岭南特色建筑与状元文化、酒文化相结合,打造“状元酒馆”,其内部分为演武堂、黎冲状元宴等多个区域,致力打造成石湾本地的特色文旅基地。
在“状元酒馆”旁,一处废弃不用的百年老屋,经过修缮改造后,成功吸引社会投资打造成为了古村落文创工作室“舍得居”“福满堂”,赋予更多新文化元素,将开展状元文化、国学书院、影视摄影、传统龙狮、功夫培训、国学旅游、非遗文化交流、状元民宿、古玩家具拍卖场等工作。
而东街村小组的另一处东峰陈公祠旧址,则打造成多元化党群服务站,配套会议区、学习阅览区等,结合村民喜好,增设武术木桩和架子鼓等,打造党群议事、学习培训、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党群活动阵地。
“以前村民议事、意见反映、邻里矛盾调解都去行政村里,现在村民小组党群服务站建起来后,这里成为东街村民专属的‘小天地’。”陈建锋说,祠堂大门打开后,村民更愿意来这里拉家常聊心声,为村小组发展出谋划策提建议,这里成为东街村民见面的“老地方”。
有了“舍得居”“状元酒馆”等成功案例,不少村民主动将空置多年的祖宅民居租给村里,通过改造提升活化,引进更多特色商家。“有不少剪纸、木版年画、陶塑等非遗传承人看中村里的环境,有意将工作室落在村里。”陈建锋说,未来将加强引导,以招商引资加快古村活化。
据介绍,目前黎冲村陈氏大宗祠周边已引进陶塑工作室,并利用旧民宿打造美陶展示场所,将陶文化与状元文化相结合,助力美陶湾建设。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