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民企挑起外贸大梁
今年前2月外贸进出口超370亿元
昨日(22日),佛山海关驻禅城办事处发布了今年前2月禅城外贸进出口数据。据统计,2022年1月~2月,禅城区外贸进出口总值376.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2.3%,占同期佛山市外贸总值的29.6%,在佛山五区中位列第二。其中,出口362.1亿元,增长4.8%;进口14.2亿元,下降36.6%。
从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占比逾九成。1月~2月,禅城区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346.7亿元,增长14.7%,占同期禅城区外贸进出口总值的92.1%;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9.9亿元,下降39.1%。
主要进出口商品方面,1月~2月,禅城区机电产品出口142.8亿元,增长0.2%;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124.8亿元,增长1.3%,其中纺织服装出口35.6亿元,增长2.3%。同期机电产品进口4.9亿元,下降22.6%;钻石进口2亿元,下降62.8%;初级塑料进口9885万元,下降5.3%;消费品进口9035万元,下降45.2%。
主要贸易伙伴方面,1月~2月,禅城区对东盟进出口81.5亿元,增长27.8%;对美国进出口74.1亿元,增长15.3%;对欧盟进出口52.1亿元,下降3.2%。此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50.9亿元,增长21.4%;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113.5亿元,增长18.6%。
佛山海关驻禅城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民营企业占市场主导地位一直是禅城区外贸发展的一大特点,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印发一系列外贸政策的叠加扶持下,其主体活力持续增强,同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以适应国际市场,1月~2月进出口额占禅城区外贸总额比重较2021年提升6.2个百分点,达到96.1%的高位。
为促进外贸稳增长,不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今年以来,佛山海关驻禅城办事处积极主动为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多措并举助推禅城区外贸实现增长。如针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通过设立联络群,安排专人负责跟进RCEP证书咨询,及时响应企业需求。同时还成立了中药材出口服务保障小组,为辖区企业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及时解答企业出口相关疑问,提供预约申报、政策宣讲和远程技术指导等一系列服务。
佛山海关驻禅城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海关将继续贯彻落实促外贸稳增长具体工作部署,持续推进“两步申报”“两段准入”等海关业务改革应用程度,积极探索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相适应的海关监管模式,引导服务外贸企业充分享受RCEP等政策红利,抓住机遇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22日,禅城区政协副主席刘志诚带队到社区、疫苗接种点、车站等场所走访,了解基层一线疫情防控工作情况。
刘志诚首先来到位于禅城区朝安南路的丰收街。此处是祖庙街道7个新冠疫苗固定接种点之一。现场严格按照疫情防控的相关规定有序开展工作。
除了固定接种点,祖庙街道还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多个流动接种点,方便市民群众接种新冠疫苗。另外,祖庙街道租用了2辆公交车,作为新冠疫苗便民接种车。
当日其中一辆新冠疫苗便民接种车就开到了白燕社区。现场看到,车厢内部分座位被改为接种台,还有存放疫苗用的冰箱等相关设备。“不用布场,车到即可开打,很方便。”祖庙街道有关负责人说。据介绍,通过近段时间的宣传发动,祖庙街道60岁及以上老人的第一针新冠疫苗接种率已超过80%。
“便民接种车的做法很好,大大方便了市民群众,也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刘志诚说。
最后,刘志诚走进鸿运汽车站,询问驻守站内的永安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情况。据悉,从去年10月开始,永安医院的医护人员就进驻鸿运汽车站,按照三班倒,对来禅相关人员开展核酸检测。至今,该点已为1万多人次进行核酸检测。
“医护人员是当代最可爱的人,你们辛苦了。”刘志诚对现场医护人员表示感谢,并希望他们在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的同时,以最严标准和措施做好各项疫情防控工作,筑牢外防输入屏障。
适安里古建筑群中的非遗体验区。
历史建筑之于一座城市的意义,已经无须赘述。一栋有独特故事的老建筑或一个有特殊风貌的街区,都蕴含着一座城市的“根”与“魂”。
近日,佛山日报记者走进梁园北侧适安里古民居群。从适安里古民居修缮工程中,我们可以窥见历史文化名城佛山老城区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活化脉络,也对这些历史建筑从“活”到“火”充满期待。
去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坚持以用促保,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时代记忆,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
对于“最佛山”的禅城来说,如何做好历史建筑活化,确实考验功夫。
禅城浓缩佛山历史建筑精华
历史建筑既要“用”也要“保”。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佛山的中心城区,禅城区是明清“四大聚”佛山古镇的所在地,从明清时期开始,一直是佛山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让禅城拥有当时最潮流、最精美的建筑,如祖庙、梁园、适安里古民居群,以及佛山第一座银行、第一座大酒店都落户于此。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禅城区的历史建筑,部分得不到较好保护。
所幸的是,近年来,历史建筑保护越来越受重视,关于文化工作的部署在佛山市、禅城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占篇幅也越来越大,禅城区更提出要推进历史建筑、文物场馆、特色街区等串珠成链,形成“一主多支”的岭南文脉轴线。
在这条轴线中,历史建筑毫无疑问是整条岭南文脉的关键点,历史建筑修缮的情况,决定着这条岭南文脉轴线的深度与厚度。
历史建筑修缮考验慢功夫
历史是厚重的,文物修缮需要的是“绣花式”的慢功夫。
苏州用“双面绣”来形容对古城修复的细致度。单单是一座顾廷龙故居的修缮,施工队就花了整整两个月详细勘察,仔细研究遗留下来的砖雕门楼、屋架、楼厅、石刻、砖刻门匾、用料形制、工艺技术,并绘制成厚厚的勘测及修缮设计图纸。为找到一块合适的太湖石,施工人员几乎跑遍周边的石材基地;为找到一棵能匹配古宅“气质”的桂花树,则接连十几天都往苗圃市场跑……
而在佛山祖庙百年大修的工程中,大量的灰塑需修复和重新上色,工程邀请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三次参加广州陈家祠灰塑修复的邵成村,主持祖庙灰塑的修复工作,并使用天然矿物颜料进行重新上色,在古建筑修缮中如此大规模使用矿物颜料,这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属首次。
修复历史建筑,需要有情怀。一位历史建筑修复专家不止一次感叹,传统工艺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传统材料也越来越难找,历史建筑修缮既需要资金,更需要智慧。
近年来,禅城区采取政府财政资金、社会出资相结合的方式,对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文保单位进行分年分批修缮,确保文物安全。梁园、适安里古民居群、任围等珍贵历史建筑、历史街区,都逐步得到了修缮保护,成为禅城岭南广府文化最生动、最直接的体现。
活化历史建筑需要快节奏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当历史建筑以“修旧如旧”的方式完成了修缮,预示着它第二次生命的开始。
近年来,佛山提出要按照活态遗产要求提升改造莲升片区、南风古灶片区等重点区域,让历史建筑、特色街区、民俗印记串珠成链,构建岭南文脉轴线。禅城区也提出要建设高品质岭南文脉轴之城,建设大湾区首个“岭南非遗天地”,打造岭南文化展示窗口。
相比起历史建筑修缮的“慢”,历史建筑的活化更需要“快”,甚至需要在建筑修缮的启动阶段,就要考虑如何把历史建筑与城市经济发展、居民的生活相结合。以苏州为例,其对全市文物建筑进行摸查后,出台了近20部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初步形成与国家、省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体系,为苏州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政策支撑。
在保护与改造的探索之路上,经济效益和保护古建如何有机结合,同样是一个需要考量的重要命题。
对于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修缮和后期利用设计同步十分重要。广州近代洋行码头仓库区的诚志堂仓库建于清末,民国时期重建,是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2018年,广州市想方设法破解活化利用难题,建立起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政府部门组成的团队,历时6年多,投入4000多万元,将诚志堂活化后成为太古新蕾幼儿园,把原真性修缮与适度性改造有机融合,也补全周边小区幼儿教育服务短板,成为区域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每年提供幼儿学位120个,解决就业岗位100个。
诚然,禅城区的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层次等亟待优化提升,如何在全面保护前提下,有机更新和活化利用就显得十分迫切。令人欣慰的是,禅城已经在探索中不断累积经验,无论是人气爆棚的岭南天地,还是刚刚完成改造的任围、适安里等片区,禅城都在探索以不同的形式,活化历史建筑、历史街区。
相信不久的将来,岭南广府文化将在禅城的各个历史建筑、街区内,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