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区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
董可赵龙邬卫东出席 林奕孜主持
2月17日下午,广州市从化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
下午5时30分,区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在流溪影剧院举行。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奕孜主持会议。
大会执行主席雷宣云、钟向阳、邓宇恒、李东强、卢凤萍、谢焕扬、林康、钟梅芳在主席台执行主席席就座。
区委书记董可,区委副书记、区长赵龙,区政协主席邬卫东在主席台前排就座。区领导孙柱、张文虹、王智丰、闫锋、曾奕、骆志雄,区法院院长,区检察院检察长,以及大会主席团其他成员在主席台就座。
会议选举王玉生为广州市从化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表决通过广州市从化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人选名单,王玉生为区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投票表决广州市从化区2023年十件民生实事项目;表决通过关于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广州市从化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关于广州市从化区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的决议、关于广州市从化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解决我区营商环境突出问题的议案》的决议。
林奕孜在闭幕讲话时指出,经过全体代表和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大会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取得圆满成功。他代表大会主席团向指导、关心、支持本次会议召开的各级领导、全体代表、列席会议的同志们以及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林奕孜强调,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春开年,省、市、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了冲锋号,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都掀起了比学赶超的热潮。面对发展形势,人大也要有坐不住、等不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按照省委、市委、区委要求,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拼命干,以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精气神和高质量的成效,体现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担当作为。一是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全区各级人大代表,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五个牢牢把握”重要要求,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人大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确保人大工作与党委目标同向、行动同步。二是更加自觉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用好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权,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确保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大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紧扣区委部署要求和全区中心工作,找准依法履职的切入点、结合点、发力点,主动服务改革发展,创造性做好各项工作,切实做到党委工作重心在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力量就汇聚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紧贴人民群众的呼声关切,聚焦高质量发展主旋律,扛起头雁担当,发挥人大职能,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施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积极开展区镇(街)人大工作联动,综合运用听取审议报告等方式,强化审议意见落实和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情况的跟踪问效,以高质量监督助力全区高质量发展。三是更加自觉地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这一主要民主渠道作用,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贯通起来,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督促各部门把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抓好抓实,真正实现代表建议由对“答复态度”满意到“解决问题”满意转变。四是更加自觉地全面加强自身建设。要全面对标对表“四个机关”建设要求,加强常委会党组班子自身建设和人大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人大干部分析问题、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能力,持续巩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努力打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
林奕孜强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扎实工作,奋发有为,不断推进从化区人大工作上新水平,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前列,为从化建设更高水平幸福美丽生态之城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闭幕。
2月20日下午,区委书记董可主持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听取区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情况汇报。区委副书记、区长赵龙参加。
会上,有关规划设计单位汇报了从化区产业发展规划初步成果,与会人员结合区情实际提出意见建议。董可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深刻认识产业发展规划对从化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站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高度,进一步编制完善区产业发展规划,为高质量建设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提供科学指引。要明确产业发展重点,结合从化区区位优势及资源禀赋,发挥好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国字号”创建、试点、示范任务,以及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香港赛马会从化马场、从都国际论坛、生态设计大会等高端平台作用,突破现状、着眼未来,探索形成符合从化实际、全球产业发展方向的主导产业,推动实现将开放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坚持统筹兼顾,紧扣从化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统筹好近与远、快与慢、质量与效益问题,进一步明确未来产业布局、发展路径和近、中、远期目标。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科学借鉴国内外同类型地区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优布局,为从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区领导孙柱、张文虹、周耿斌,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付保宗,区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
“让人民群众不生病、少生病,就近看病、看得好病,随时看病、看得起病,让人民群众的全周期健康事事有人管、时时可咨询。”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广州卫健系统如何部署新一年的工作?2月23日,2023年广州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暨全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推进会召开,总结去年工作情况,并部署了新一年的重点任务,包括18项全市卫生健康重点工程。
人均期望寿命达83.18岁
在过去的一年里,广州卫健系统全力以赴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为全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专业支撑,为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赢得了战略主动,作出了精准专业贡献。
与此同时,广州卫健事业亦在其他方面取得耀眼成绩:成功入选全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城市;采血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各大城市和血液中心第一位;“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经验做法入选2021年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举措……
据统计,2022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6159个,床位达11.05万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达19.57万人;广州地区三甲医院由42家增至44家,“复旦榜”全国百强医院由9家增至10家,排名前十专科数量由40个增至41个;孕产妇死亡率3.82/10万、婴儿死亡率1.79‰,人均期望寿命达83.18岁(2021年),居民健康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让群众不生病少生病 全周期健康事事有人管、时时可咨询
会议指出,新的形势任务下,将始终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广州市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加大健康管理力度,让人民群众不生病、少生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医疗服务体系,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大力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支持和规范社会办医,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制度,让人民群众就近看病、看得好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医疗保障制度,充分发挥智慧医疗便民惠民作用,让人民群众随时看病、看得起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加强平安医院建设,让人民群众安全看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加大医养结合和托育服务供给,让人民群众的全周期健康事事有人管、时时可咨询。
同时,将以健康湾区建设、南沙平台建设为双擎,以顶天立地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高效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两翼,以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推进为增效器,采取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措施,主动融入省、市高质量发展大局,推动卫生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激发卫生健康事业创新创造活力,做好广州市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健康支撑。
建立全市传染病病原体监测网络 力争2023年50%城中村创成市卫生村
2023年,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广州市今年着力增强基层公共卫生治理水平,力争到2023年底,全市所有镇(街)公共卫生委员会达到“五好”建设标准;在城中村开展城区卫生村创建工作,力争2023年50%的城中村创成市卫生村;完善提升市、区疾控中心和4个区域检测中心检验检测能力,带动疾控系统市区一体化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实施“老年人肺炎疫苗免费接种专项工程”;实施“急救医疗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直属急救站点、网络医院三位一体的混合型院前急救体系。
“全症状多病原体监测工程”也是今年广州市卫生健康18项重点工程之一。全市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将积极推进“医防融合”,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跨部门、跨地域的传染病联防联控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全市传染病病原体监测网络,多途径开展流感、新冠等常见传染病的病原学监测;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完善信息互联互通的机制。组建专业监测预警分析团队,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增强数据自动分析和辅助研判能力。
在新冠病毒感染监测救治方面,广州市今年将持续做好疫情监测预警,进一步优化监测预警体系;高度关注病毒变异监测,严密监控变异株传播力、致病力和毒力的变化。并将推动建立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之间信息互联互通的自动监测预警机制,织密监测网络,动态分析疫情监测信息,科学研判疫情规模、强度和流行时间,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持续做好疫苗接种、强化重症救治,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作用,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
争创国家精神、老年医学区域医疗中心 院士项目助推顶尖医疗资源扩能惠民
今年,广州市将通过“卫健重点项目‘攻城拔寨’工程”“院士项目惠民工程”“重症救治能力提升工程”“中医药固基强能工程”等多项卫生健康重点工程,持续推进医疗高地建设,加速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构建医疗卫生大格局。
医疗高地建设方面,将加快推进医疗卫生领域11个市属重大民生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国家医学、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省市共建五大医学中心建设;推进委属高水平特色医院建设,打造一批国内或国际技术一流、科研领先、人才集聚的临床重点专科和高新特色技术,争创国家精神、老年医学区域医疗中心;通过实施“院士项目惠民工程”,助推顶尖医疗资源扩能惠民;通过“重症救治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增加综合ICU床位和可转换重症床位数量,达到医院总设置床位的10%。
基层服务能力方面,将持续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巩固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运行机制;以“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为抓手,实施“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基层场地、设备、人员等资源配置,提供分类分级健康管理服务,做实做细做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网络,优化农村“30分钟服务圈”,进一步提高村卫生站实施“一元钱看病”覆盖率;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方面,将持续推动市针灸医院“1+N”体系高质量发展,建成针灸脑病、骨关节病、脾胃病等专科优势突出的广州市针灸亚专科体系,形成15至20个针灸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建设华南地区最大的针灸医疗体;实施“中医药固基强能工程”,推动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提质优化,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港澳药械通”政策落地 探索湾区区域内医疗信息共享、检验结果互认
广州市卫健委表示,今年还将全力推进南沙方案卫生健康领域重点任务,加快推进“港澳药械通”政策落地,推动南沙医疗机构开展国际医院评审认证,争取尽快与深圳、香港口岸对接实现非急危重患者的陆路转运;以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为依托,引进香港医疗技术与管理人员,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创建“港式”医疗管理运营机制模式,实现“长者医疗券”在院使用、商业医疗保险直接支付和跨境保险结算等;加快推进省中医院南沙医院、市妇儿中心南沙院区等医疗机构建设;推动湾区医学专科联盟建立,探索湾区区域内实现医疗信息共享、检验结果互认、双向转诊服务的有效路径,以及重症传染病人会诊机制、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港资独资全科门诊部、联合医务工作室等医疗机构作用,为更多来广州从业就业创业的港澳居民、海外人士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同时,持续加大医疗与健康产业扶持力度。着力构建“北养、中诊、东研、西商、南特”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建立完善“九个一”工作体系,更新产业链图谱和清单、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表,绘制产业区块或重点园区地图。强化医企对接促进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市临床试验服务中心的平台和纽带作用,进一步整合广州地区丰富的医疗资源和基础研究力量,完善临床研究服务体系,打造医疗与健康产业创新生态,助力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建立“链金合作”长效机制,加强与现代金融业产业链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科技赋能、金融服务”推动双链融合,助力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加强产业链招商引资,办好第二届广州医博会。
开展生育支持措施调研 增加托育服务供给 创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老年友好型社区
今年,广州市将持续推进健康广州行动。针对性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加强慢性病、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精神疾病健康管理;推广普及“中国居民健康素养66条”,指导白云区、南沙区创建省级健康区,力争2023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8%。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开展助产机构风险评估,完善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专家库,推进市级孕产期保健和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实施“妇幼健康服务扩面工程”,扎实开展惠民项目。加强职业健康保护,进一步健全全市职业健康诊疗服务与监督执法网络,组织职业病防治宣传进企业,在全市范围对接触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业人群开展免费的职业健康关键检查指标筛查。
面对目前的人口发展趋势,广州市卫生健康委提出了多种举措应对。
其中包括,落实优化生育政策配套措施,推动相关配套政策落地,实施“生育友好工程”,开展生育支持措施调查研究,对生育形势和人口变动趋势进行监测,强化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关爱关心工作。打造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有效增加服务供给,2023年全市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6.5万个,每千人口拥有托位数4.0个;新增不少于30家社区普惠托育试点机构和1000个普惠托位,推动公立医疗机构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普惠性托育服务。持续推广市、区两级示范机构工作经验,创建22个省级示范托育机构。推进市级示范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全市开展卫生保健评价的机构不少于1100家。
同时,加强新时代老龄健康工作。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5%,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100%建成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老年医学人才培训,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市(区)和国家级、省级示范机构,辐射带动医养结合发展,持续提升医养结合能力。全市建成不少于22个老年友好型社区。
2023年全市卫生健康重点工程(摘要)
1.基层党建提质工程
巩固党建工作“2+3”工程成果,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能力,有力推进广州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2.廉洁医院深耕工程
立足实现医疗服务优质、医务人员廉洁行医,在委属医院专题开展政治清明、医风清正、干部清廉、医商亲清的廉洁医院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
3.医防融合示范工程
以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契机,全面建设妇幼保健三级网络服务体系、消化系统疾病防治体系、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针灸服务体系、粤港澳大湾区重大传染病防治体系等五大医防融合示范体系。
4.“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创建工程
扎实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创建活动,稳步提升全市公立医院智慧化水平。努力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模式,推动全市公立医院接入广州市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实现150家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接入“广州健康通”。
5.卫健重点项目“攻城拔寨”工程
推进医疗卫生领域“3+4+4”重大民生项目建设,即:市中医医院新址、市胸科医院门诊楼、医疗保障楼及综合住院楼、市十二医院易址新建项目实体完工;继续推进市一医院整体扩建、市八医院三期、市惠爱医院芳村院区明泽楼、广医附属第三医院医技综合楼项目建设;争取市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市妇儿中心创新大楼、市疾控中心改扩建、市应急医院项目立项。
6.院士项目惠民工程
全面展开院士项目惠民工作,包括钟南山院士重大和突发传染病诊治技术和产品孵育转化研究体系项目、宋尔卫院士区域乳腺肿瘤防治示范体系项目、侯凡凡院士居家腹膜透析质量体系项目。
7.重症救治能力提升工程
持续提升三级医院重症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加综合ICU床位和可转换重症床位数量,达到医院总设置床位的10%。建强多学科专家组、诊疗技术支持团队,组建市级机动重症医疗队,成立重大传染病救治专科联盟;建立全市重症救治设备统筹调拨机制,明确基层医疗机构配备药品、医疗设备目录清单并督促落实配备。
8.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2023年培养不少于3500名基层医生;确保本市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80%,居民满意度和续约率达到80%;力争2023年底超过50%的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确保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超过90%。充分发挥医疗集团牵头医院对基层技术帮扶作用,同时推动医疗集团内二级以上医院优先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一定比例的专家号源,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急诊服务量较上一年有较大提升,力争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达到40%。
9.中医药固基强能工程
打造6个特色治未病服务示范区,形成中医治未病干预标准及服务方案。由市级中医院牵头组建覆盖11个区的各种形式的医联体,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建设140个市三级名中医工作室,形成“一对一”师带徒模式,强化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素质。2023年底,全市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1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完成内涵建设,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设“中医阁”。
10.“五好”镇(街)全覆盖工程
充分发挥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职能作用,打造机制建立健全、能力普遍提升、作用有效发挥的基层公共卫生治理新模式。推进全市11个区、176个街(镇)、2806个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力争到2023年底,全市所有镇(街)公共卫生委员会达到“五好”建设标准。
11.全症状多病原体监测工程
优化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优化传染病症状监测,强化病原体监测,提升监测信息化水平,组建专业监测预警分析团队。
12.老年人肺炎疫苗免费接种专项工程
为广州市65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免费接种23价肺炎球菌疫苗,预估2023年符合肺炎疫苗接种条件且有意愿接种的目标人群数为17.5万人,计划接种14万人以上,确保接种率超80%。
13.急救医疗能力提升工程
将市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建设成为集海陆空立体救援指挥调度、院前急救、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重大活动医疗保障、急救与灾难医学培训、应急物资储备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方位的急救中心(紧急救援中心);以实现平均10分钟到达急救现场为目标,探索在复合型模式下的指挥中心、网络医院、区域急救医疗中心以及直属急救站点的高效运行机制,优化急救医疗资源布局;结合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能力,深度融合互联网+急救,拓宽市民呼救渠道,重点建设“5G+急诊急救数据中台”;组织实施《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院前急救有关机制,提升院前急救工作的科学规范管理水平。
14.妇幼健康服务扩面工程
适龄妇女免费“两癌”筛查范围服务对象从户籍适龄妇女扩大到常住适龄妇女,2023年为至少7万名适龄妇女实施免费“两癌”筛查。进一步扩大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数量,做到“愿接尽接”。进一步扩大免费产前筛查定点医疗机构数量,2023年为至少9万名孕妇进行免费产前筛查。
15.职业健康“双网共建”工程
完善职业病防治“1+11+N”三级职业病诊疗服务网络;建强职业健康监督执法网络;依托职业健康服务与监督“两张网”,积极推进对用人单位实施“宣传教育-检查指导-监督执法”全周期服务管理,指导各区精准掌握辖区职业病危害行业、种类和防控技术,实现职业病危害源头控制。
16.生育友好工程
一是落实生育支持配套措施。制定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二孩以上的家庭购买首套自住住房提高公积金借款最高额度的政策。建立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开展生育补贴、住房、休假等配套措施调查研究。二是推进孕产期、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加强危重孕产妇和儿童救治中心建设。三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按照省级示范标准创建22家示范性托育机构,2023年全市开展卫生保健评价的机构不少于1100家,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6.5万个,每千常住人口托位数达4.0个。推广普惠托育,创建不少于30家社区普惠托育试点机构,新增1000个普惠托位,推动公立医疗机构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普惠性托育服务。
17.卫健法治“三个三”工程
全力推进卫生健康依法决策三项机制、立法三项任务、法制审核三个关口:完善卫生健康依法决策规范决策草案形成机制、强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机制等三项工作机制;完成《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落地实施、《市传染病防治规定》立法进程、《市托育机构管理条例》起草送审等三个立法任务;强化卫生健康法制审核三关,即对重要文件合法性审查关、对具体行政事项审核关、对政府合同文本审核关,提升卫生健康系统依法行政效能。
18.信用监管“提效助企”工程
以消毒产品生产企业为切入点,着力加强企业卫生信用监管建设、提升多元化监管效能,引导市场主体规范经营,助力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