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多措并举将“要我分”转为“我要分”,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养成蔚然成风
“用过的纸巾是其它垃圾,要放黑色桶。烂菜叶子是厨余垃圾,要丢绿色桶。”花都秀全街花港社区“秀全大妈”垃圾分类“守桶”志愿者,熟练地引导居民将生活垃圾丢到不同的垃圾箱。在这一片社区将生活垃圾当成“举手之劳”的小事习惯已养成。这离不开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凤组织带领着“秀全大妈”等志愿服务队以及社区居民们的付出,他们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党员的核心作用,从我做起,党员带头养成对家庭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建立了社区垃圾分类示范。
党建引领,唱响文明低碳主旋律,推动垃圾分类从强制约束的“要我分”,到主动自觉的“我要分”习惯养成,这种生活观念在广州各区各社区已蔚然成风。日前据广州市城管部门对外透露,近年广州多方举措推动群众对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把垃圾分类意识逐步转化为自觉行动已颇具成效,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9.3%,参与率达到96.3%以上。
秉承多元共治共推理念
引导全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事关你我他,需要全民参与。据了解,为了汇聚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垃圾分类从政府部门的“独角戏”到市民百姓的“大合唱”,在对市民进行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方面,广州相关部门实施三项措施。
首先,是实行联席会议共谋。市、区两级建立以地区文明委、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城市管理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其次,是各界携手共建。激发市场、企业活力,每年遴选100家企业与全市100个社区结成共建对子,让企业为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科技、资金、设备、管理、服务等支持。第三,是居民自治共推。尊重居民的主体地位,投放点选址征求居民意见,分类收运发动居民监督,体系建设邀请居民参与,实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垃圾分类居民自治行动。
全链条优化垃圾分类设施
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星级投放点
为更好培养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提高民众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参与积极性,近年,广州部署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短板大排查、问题大整治、品质大提升专项行动,采取人大政协联动督查、纪委监委专项巡察、城管执法轮番检查等方式,成立11个市级专项督导检查组,对大街小巷、商场超市、乡村社区等垃圾分类第一线进行暗访,梳理排查出制度机制、设施配置、长效管理、习惯养成等6个方面86条具体问题,逐条逐项进行整改落实。截至目前,全市共整改分类投放点1113个,升级改造压缩站354座,优化分类运输线路1308条,增配分类运输车辆3490台。
同时,按照“建设品质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心化”要求,投入专项资金,打造2500个生活垃圾分类星级投放点,配齐遮雨、照明、通风、洗手、排水和除臭等硬件设施,免费提供洗手液、擦手纸等便民服务,安装AI智能监控系统,实现投放点位智能化、便利化、清洁化。大力实施值守人员必须培训上岗、投放桶点必须干净整洁、分类收运必须及时规范“三个必须”星级服务行动。
全方位、多角度、全媒体广泛宣传
营造起垃圾分类“人人参与”氛围
“要持续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工作,助力生活垃圾分类有序推进,让垃圾分类成为文明生活新风尚。”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运用媒体宣传、社区组织、活动动员、上门指导等多种方式,给群众进行密集的政策宣传和引导,引导市民正确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从环境、资源的角度重新看待每天丢弃的垃圾,让垃圾分类的意识在群众心中扎根。
据悉,广州各区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各项主题活动,积极推进“学史力行办实事、垃圾分类促文明”“践行新时尚、低碳我先行”“我分类、我文明”系列主题活动,常态化组织垃圾分类“百家讲堂”科普宣讲,让垃圾分类宣传进机关、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进镇街、进社区。例如,白云、从化、增城、南沙等区在各村内设立垃圾分类宣传专栏、文化长廊,黄埔区新龙镇开通村村通小广播,定时播放垃圾分类宣传歌曲,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广泛开展进村入户,村民生态文明意识得到显著提升。
在各区还涌现一批积极优秀人物,他们运用各种现代宣传方式不遗余力宣传:白云区社区党支部书记冯利明带领工作人员,开展线上线下的垃圾分类宣传主题和入户宣传活动共27场次,发放宣传品3000余份,受众人数达2500人次。荔湾区志愿者吴焕金组织大家通过QQ、微信小程序、朋友圈等进行垃圾分类宣传。
增城社区书记潘威,摒弃“纸上谈兵”,“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开创社区抖音号、视频号,改编歌曲《垃圾分类disco》,将垃圾分类知识点融入歌词,“魔性”的歌词加上“洗脑”的旋律,《垃圾分类disco》现已家喻户晓。
全面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
对于青少年学生垃圾分类知识普及
“实行垃圾分类还特别要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普及。”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全面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将垃圾分类知识教育作为全市3400余所学校200多万名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实现知识普及全覆盖。
据悉,执信中学被中央文明委确定为首批垃圾分类进校园基层联系点。花都区采取开学第一课、主题论坛、竞赛活动等形式,对农村幼儿园及学校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各类主题宣传活动覆盖人数超134万人次。花都区垃圾分类志愿者还搭建花都青少年参与垃圾分类宣传的志愿实践平台,让垃圾分类的文明“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发芽成长。
“参加垃圾分类亲子活动,寓教于乐!”韩菊婵作为增城荔城街垃圾分类一名优秀的志愿者。她说,经常带一家人参加垃圾分类志愿活动不仅增加了亲子互动,还开拓了小孩对垃圾分类知识了解的眼界。还有,天河区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智萍多次组织小学生、党员、志愿者开展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宣传活动等,向青少年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广州有不少区还常态开展“拾分美丽”青少年助力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行动等,这一系列措施对青少年通过加强“家校社”三者联合,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文明整个社会”,是一个持续的教育,这些举措必将再次带动一个家庭成为垃圾分类的宣传员、践行者。
党建引领、党群协同
形成分类督导管理体系共建文明社区
“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永远牢记在心中,只要组织和群众有需要,我一定会义无反顾站出来。”高美玲作为第一批参与南沙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轮值期间早上六点半到九点半,她到达“站桶”的地点,清理好垃圾分类点外露垃圾、擦拭好设备、完成消杀工作,并耐心督导街坊做好垃圾分类;晚上6点至9点,她再“站桶”三小时,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人人有责”。
从2020年6月16日至今,白云区谢贵娣带领社员成立了联升社区“垃圾分类妇女督导员”志愿队伍。联升社区人口约7000多人,宣传覆盖已达6000多人次,联升社区厨余垃圾分类率稳步提升。
据了解,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均得到有效提升、市民群众的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其中离不开各区许许多多的垃圾分类志愿者、督导员、社区书记的努力付出,例如还有天河区吴海燕、海珠区张绮莎、越秀区张艳、白云区何日炜、荔湾区尤静、黄埔区许美娟、番禺区胡柳丰、增城区刘剑林、南沙区陈志超、从化何秀红等优秀党员,他们秉承以“党建引领、志愿先行、居民自治、文明社区”的理念,向当地居民一遍遍解释、传达垃圾分类理念。正是有了这些最美站桶员的行动示范,以及对绿色健康生活理念的引领,唤醒了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社区主人翁意识,争当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宣传督导、守桶轮值活动,让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生活新习惯、新风尚。
目前广州各区已形成党建引领、党群协同、居民自治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社区基层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志愿者“五位一体”联动,挨家挨户上门点对点、面对面精准宣讲垃圾分类政策、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解答疑难热点问题,积极争取社区居民自愿接受、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比如,越秀区黄花岗街道就聚合1.5万余家企业、学校、个体工商户,共建共治垃圾分类。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推出公共机构垃圾分类“46城万人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自觉践行垃圾分类。
这是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基层、深入群众,促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从而,对生活垃圾分类形成由“政府推动到居民自治”,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生活习惯。
作为广州重要的兴农力量,2023年3月4日广州花卉研究中心选育出的国内首个观叶花烛类新品种——‘广花绿宝石花烛’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现场鉴定,这是广州花卉研究中心继去年选育出首个国内红掌切花品种后再次选育出首个国内观叶花烛类新品种,广州花烛类新品种创新再次取得从“0”到“1”的突破。
广州作为国内观叶植物的主要生产中心,观叶花烛等优势观叶植物的生产多年来一直沿用国外进口品种,由于种质资源限制,国内创新一直存在“卡脖子”难题。近年来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在国家实施“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战略思想指引下,以“矢志不渝笃行不怠”的精神利用国家天南星科种质库建库优势,采用杂交等育种技术手段选育出了观叶花烛新品种‘广花绿宝石花烛’,与目前主流品种水晶花烛相比,该新品种具有颜色明快、观赏性强、适应性强等优势,填补了我国天南星科花卉育种领域的空白。
‘广花绿宝石花烛’新品种的成功鉴定,是花卉中心近年来践行国家科技兴农及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成效的具体体现,今后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将继续在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以“下好先手棋、打好种业翻身仗”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科技赋能引领种业和产业乡村振兴大发展、以“产业+技术+服务”落实联农带农“穗农奔富”行动等推动广州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广州“三农”事业出新出彩作出更大贡献。
‘广花绿宝石花烛’新品种
“目前,在推动一些利好政策在广州南沙落地时,还面临着一些法律问题。”3月7日,广东代表团小组会议审议立法法修正草案,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衍诗在发言时表示,在推进南沙建设过程中,广州遇到了一些法律层面的问题,特别是有的政策与现有法律、行政法规不一致、不协调,导致好政策难落地。
对此,他认为,在维护国家法治统一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法律需求的差异性,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赋予广州一定的立法变通权,以便广州切实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战略部署,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推动《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得到全面落地实施。同时,他还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南沙增设基层立法联系点。
部分好政策面临“落地难”困境
高水平推进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2022年,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明确将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并被赋予了诸多好政策。
“实践中,广州南沙面临着部分好政策落地难的困境。”王衍诗举例说,《南沙方案》提出“规划建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但国家至今未出台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相关法律,对该类学校的审批管理存在法律空白,广州难以进行规范管理。再如《南沙方案》明确“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和智慧交通产业集群”,落实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政策,需要授权广州对《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关于机动车驾驶人、机动车登记、交通事故责任判定等方面规定作变通。
“政策落地难”的问题并非只存在于南沙。王衍诗介绍,在横琴落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涉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事权事项有33项;涉及由国务院决定的事权事项有14项。
建议全国人大授权广州制定南沙法规
与深圳、珠海不同,在没有特区立法权的条件下,广州如何制定相关条例,为南沙方案落地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尽管本次修改立法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完善设区的市立法权限范围,将设区的市立法权限调整为“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四方面,但这并不能解决南沙方案落地所遇到的“政策落地难”问题。
对此,王衍诗建议支持广州南沙先行先试,适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分别作出在南沙暂时调整适用《海关法》《出境入境管理法》《土地管理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以及《出境入境管理法实施细则》《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行政法规有关规定的决定。
此外,王衍诗关注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曾在2021年6月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海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
因此,他建议比照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立法权限,并参照授权上海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的形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广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广州南沙改革创新实践需要,遵循宪法规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制定广州南沙法规,可以对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作出变通规定,并在广州南沙实施。
建议在南沙增设“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
本次立法法修改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明确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任务、职责。对此,王衍诗带来了关于请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广州南沙设立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立法联系点的建议。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要兼顾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王衍诗说,广州南沙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经济活跃、对外开放程度高,“特别是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粤港澳合作的决策部署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与此同时,他认为,在广州南沙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也是破解粤港、粤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所面临法律问题的重要途径:“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特点。在南沙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有利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了解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强粤港澳深度合作的法律需求,可以为国家立法提供独特的南沙模式,也为解决南沙开发建设的法律障碍提供支撑。”
此外,王衍诗认为,广州南沙符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出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有基础、有特点、有意愿”的设立条件,“基于各种法律制定的迫切需要,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尽早在广州南沙设立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基层立法联系点”。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