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观潮】凝心铸魂筑牢根本
在近日召开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凝心铸魂筑牢根本,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经受思想淬炼、精神洗礼,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理论武装越彻底,思想就越敏锐,行动就越自觉。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次主题教育,就是要在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而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我们党创造历史、成就辉煌的一条重要经验。实践充分证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要求。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接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5次党内集中教育。这5次教育层层推进,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持续深化了理论武装,吹响了凝心聚力的奋进号角。
越是重大历史关头,越要重视和抓紧学习,以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汇聚起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新时代新征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要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党中央确定在全党开展这次主题教育的主要考量。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正当其时。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在理论学习上有新进步、在调查研究上有新收获、在推动发展上有新提高、在检视整改上有新突破,而且要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去。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就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忠诚干净担当的思想根基。“三个务必”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把中国式现代化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对工作的要求,也是对新征程上党员干部政治品格、思想境界、斗争意志、作风操守的根本要求。要深刻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学深悟透上下更大功夫,在结合实际创造性贯彻落实上下更大功夫,使科学理论真正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迅速投身到主题教育中,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进一步升华思想、振奋精神、提高认识、提升能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不断把党和国家事业推向前进。
3月27日,从化区进入2023年汛期,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开展三防工作。
高位统筹
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
工作中,从化区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全区防汛行政责任人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大中型水库、万亩堤围防汛行政责任人分别由区有关领导担任。坚持“三个联系”工作机制,全区36名区领导联系各镇(街、园区),214名镇街领导干部联系到村(居),各村(居)干部分片联系各社(队、片区、网格)。压实各级各部门三防责任,全区各有防汛任务的单位均已落实以行政首长为防汛第一责任人的三防责任机制,镇(街)、村(居)各级防汛机构已完成防汛机构成员和责任人更新。全区已落实三防责任人1389名,“一键通”APP安装使用率达到100%。全区180间中小学、幼儿园、技校,137家三防重点企业均按要求落实三防责任人。
即时预警
畅通临灾预警“叫应”机制
全区三防责任人全部录入气象预警短信平台、三防应急响应短信平台,安装“一键通”APP互联互通,确保第一时间接收预警,随时跨部门跨地区直接沟通。目前,从化区三防视频会议系统上可直连省、市三防指挥中心,下可直通各镇(街、园区)三防指挥部。通过“从化气象”“智慧水务”系统,可将从化区实时天气情况和各水库视频投屏进行指挥调度。区三防指挥部还可借助政法视频系统“雪亮工程”连接各村(居)进行视频调度。
摸清底数
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整治
根据区三防指挥部工作部署,从2月开始,辖区各镇(街、园区、林场)、区三防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便陆续开展2023年汛前防汛防风工作大检查。3月,区三防指挥部开展全区防汛备汛督导检查,提醒各单位各责任人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提前部署落实风险防范措施,将风险化解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未雨绸缪
完成专项应急预案修编
在汛期来临前,全区8个镇街均对三防应急预案进行修编,265个村居全部完成“一页纸”预案更新,各涉水工程防汛度汛预案在3月10日进行了修编。此外,严格落实临灾转移“四个一”工作机制。通过摸查,编制完善风险区域临灾转移群众名册2128人,其中特殊群体288人。所有转移人员均明确转移责任人、转移信号、转移路线和转移安置地,并要求对转移中的特殊群体做到“一对一”帮扶。目前,从化区共有避护场所224间,面积1361110平方米,可容纳662373人。
固本强基
落实汛期人防物防准备
为做好三防工作,从化区积极开展业务培训,组织532名三防责任人参加广州市三防总指挥部召开的2023年度全市三防责任人年景会商暨三防责任人培训会议。区三防办到各镇街开展基层三防责任人防台风业务培训并落实村(居)防台风“一页纸”预案编制。同时,不断强化队伍应战准备。全区现有三防专业抢险队伍23支979人,各村(居)均建立一支15人以上的应急抢险队,各单位三防应急救援队伍根据人员调整情况及时增补加强队伍力量。此外,从化区切实做好应急物资清点维护。 全区有三防仓库21个,共3147平方米,抢险车辆68台、冲锋舟(橡皮艇)64艘、艇尾机50台、抽水泵105台、龙吸水4台、发电机53台、大型照明灯78台、便携式照明灯950支、救生圈1700个、救生衣4211件及其他三防应急抢险物资1万余件。
“自3月27日进入汛期后,区三防指挥部立即下发通知要求,再次明确各镇(街、园区、林场)、区三防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区三防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一是迅速进入值班状态,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二是压实三防责任,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三防工作责任制;三是加强监测预报预警,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四是加强重点环节防御,落实重点部位安全管控措施。做好抢险救援准备,确保遇有突发险情、灾情,能第一时间开展抢险救援;五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服务公众、实现自我价值
“想不到报名广州志愿者会面临这么激烈的竞争。”刚从广东省博物馆2023年文化志愿服务队招新面试现场出来的陈阿姨笑着感慨。60岁的陈阿姨是辽宁人,去年她从家乡来到广州给子女带娃。过去在家乡,她曾是辽宁省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志愿者,得知近期广东省博物馆在招募文化志愿者后,便报名了历史组讲解员。但令她没想到的是,与自己竞争同一志愿者岗位的竟有200人,其中不乏退休教授、记者、教师、企业高层、留学生、历史系博士等。
据记者了解,2023年广东省博物馆志愿者报名一经开启,一周内便迎来1800多人的简历投递,而后续将有几十位志愿者能通过层层考核,正式上岗;同样竞争激烈的还有近期的广交会志愿者报名,“今年的志愿者名额可以说是处于‘抢夺’状态。” 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工作人员肖菊笑着告诉记者。
广州志愿者岗位为何会如此受欢迎?“红马甲”背后又有哪些故事?4月8日,记者走进广东省博物馆的志愿者面试现场以及广交会志愿者的培训现场了解情况。
面试现场:
各行各业踊跃报名当讲解员志愿者
4月8日星期六早上,市民蓝先生像工作日一样穿上西服、打着领带,梳好头发便出门了。蓝先生此前曾是一名企业高管,从事保险、咨询类业务,这身装扮是他工作时的“例牌”。不过当天蓝先生要参加的可不是什么重大会议,而是要前往广东省博物馆参加历史组讲解员志愿者的面试。
为了这场面试,前几天晚上,蓝先生在网上将广东省博物馆历史陈列馆的展品来回看了好几遍。“过去都是我面试别人,这是我近几年第一次被面试。”他笑着说。
省博志愿者面试现场,几位面试者边候场边背讲解词
与蓝先生面试同一岗位的还有李老师,以及文章开头提及的陈阿姨。李老师是广东某211高校的历史系研究生,大学毕业后她成了一名初中历史老师,教孩子们中国历史,“逛展”是她和学生们最常有的实践活动。
仅当天上午,与蓝先生面试同一志愿者岗位的就有30人,而在此次广东省博物馆的志愿者招募公告中,除历史组讲解员岗位外,还包括外语组、自然组、新闻组等12类组别,总共参加面试的多达490人。“这490人是我们经过第一轮筛选后选出来的,今年我们的志愿者总报名人数共有1800人,其中最热门的外语组和历史组讲解员分别有220人和200人报名,由于强调了优先考虑能工作日来馆的服务者,所以整体贴合度及报名质量有所提升。”广东省博物馆工作人员于婧告诉记者。
记者发现,这些面试者的年龄、身份各不相同:有记者、律师、教师、大学生、话剧演员;有大一新生、有全职妈妈、也有今年恰好60岁的退休人员等。
负责此次面试工作的志愿者张序也有同感。今年61岁的张序是一名退休公务员,在广东省博物馆已有7年的志愿工作经验。他告诉记者:“以我所在的自然组讲解员为例,过去我们招募志愿者需要到老年大学或高校中进行宣讲,但今年的面试者中甚至有中科院地质化学研究所的博士后、省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这说明大家越来越愿意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奉献给社会,而广东省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教育推广之中。”
“报名热”背后:
服务公众、实现自我价值……容纳各种美好初衷
事实上,博物馆志愿者要承担的服务工作并不轻松。在广东省博物馆的招新公告上,记者留意到招募条件中提及:志愿者需在开展无偿服务的同时,平均每月至少需服务两次以上,一年累计服务能够达到80小时以上或者讲解24场以上,其中还重点强调“能够在工作日来馆服务者优先考虑”。“其实这个条件很‘苛刻’,但没想到依然会有那么多社会工作人员报名。”于婧说。
广交会志愿者们正在开展培训工作
与大众所设想的“志愿者群体以大学生为主”不同,在广东省博物馆现有的300多位志愿者中,30岁~50岁的在职人员占了将近3/4,其中硕士生比例更是高达41%,这些人往往乐于在繁忙工作之余开展志愿工作,甚至有一些志愿者在工作城市发生变动后也依然“两地跑”,继续来广州担任志愿者。
张序将这些举动理解为大家对志愿工作的“珍惜”。“大家不舍得丢下志愿者这个称号;而我们在筛选志愿者时也同样秉持这样的理念,与其说是在寻找了解文博知识的人,其实更是在寻找真正热爱文博、热爱志愿工作的人。”
事实上,不论是蓝先生、李老师还是陈阿姨,在面试时被问及“为什么想成为一名博物馆志愿者”时,都提及“热爱文博历史”“分享”等关键词。当然也有一些其他回答——罗女士是一名年轻的全职妈妈,当天面试她带着孩子一同前来,“我可能不太懂文博知识,但因为孩子很喜欢博物馆,为了能教会孩子,我非常愿意去学习这些知识,再分享给更多公众。”现场还有一位全职妈妈则从事过不少社区服务工作,她告诉记者,之所以想来面试,是因为在公益事业中找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
最令张序印象深刻的一位面试者是一个懂手语的年轻女孩。女孩本身是一名手语志愿者,其初衷是希望通过在博物馆学习,从而为更多聋哑人士提供讲解服务。“博物馆是做公众服务的,尤其广州作为一个包容度很强的城市,我们也希望可以发展一批这样的志愿者,通过培养他们来填补手语讲解的空白,从而带动更多残障人士进入博物馆参观,甚至加入到志愿者团队中。这才是志愿工作的理念所在。” 张序说。
而这些美好的志愿初衷不止发生在博物馆。点开“i志愿”中的活动列表专区,记者发现浏览人数排名最靠前的,往往是“大学生山区支教活动”“社区普法宣传活动”这类颇考验精力、体能和技能的活动。
双向奔赴:
与机构共同成长 让志愿者更有“获得感”
莫艳红是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秘书长,这些年她也亲眼见证着广州志愿者队伍的壮大和发展。她介绍,过去参与到志愿活动中的都以青协工作人员为主,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在职人员开始踊跃报名,甚至有的会希望参与到项目的带队、培训、策划之中,从而获得一种“沉浸式体验”。“这说明当志愿者的整体素质越来越高时,反过来对机构组织的要求也越来越有期待。尤其是如今,广州的志愿服务工作非常丰富,我们需要提供给志愿者更多的成长、收获和更好的体验感。只有这样,机构和志愿者一同成长,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广东省博物馆的一位志愿者正在为公众进行讲解
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项目主管吴洁芝也颇有同感,近期她正在负责广交会的志愿服务筹备工作。第133届广交会将于4月15日开幕,4月8日下午,通过了面试的广交会志愿者已经在开展岗前培训。记者看到,来参加培训的共有200多名志愿者督导,其中包括医护、老师等来自各行各业的在职工作者,他们同样是从500多位公众报名者中筛选而来。据了解,广交会志愿者采取的是“导师制”培训,通过对这200多名“导师”进行商务礼仪、展会志愿服务组织与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再由他们去负责培训总共50支、约2500位高校志愿者。“我们希望通过广交会,向世界展示‘红马甲’这张城市名片。” 吴洁芝说。
广州的“红马甲”有多少?记者了解到,截至2022年底,广州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为469.96万人,占广州市2021年底常住人口的比例为24.98%,相当于约“每4个人中就有一名广州志愿者”。
“00后”志愿者托龙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如今她也成了广交会的一名翻译志愿者,擅长俄语、英语、吉尔吉斯语、中文的她告诉记者,自己过去曾在家乡做过社区志愿者,来到广州后她才发现,志愿服务工作原来可以如此丰富和规范。“我去年来到华南理工大学读研究生,最早接触广州志愿者是在地铁站;后来又了解到广交会志愿者。”得知今年广交会将在线下举办,她便提前打电话、发邮件给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希望参与到广交会的志愿者服务工作中。
于婧同样认为,想要维持“良性循环”,离不开机构和志愿者共同的积累。她告诉记者,由于广东省博物馆招募的是文化类志愿者,实际上培训机制会更加“严苛”:从前期的观摩学习到后期的实习期,再到上岗前的考核工作,一名合格的志愿者从通过面试到能正式上岗,往往需要经过四个月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而这也极大提升了志愿者的综合能力。
“志愿服务工作‘热’起来其实是件好事。这说明大家看到了志愿者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状态。也只有当一名志愿者的获得感多于付出感时,才能将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也才会吸引越来越多人积极加入志愿服务工作中。”于婧说。
对于许多志愿者以及报名人员来说,大家也都乐于有这样的经历。从广东省博物馆面试现场出来后,李老师和另一位素不相识的面试者聊起了博物馆的新展,两人更约着一起逛展;蓝先生则笑着告诉另一位面试人员 “期待培训时见”……事实上,广州作为“志愿之城”,为有效调动志愿者们的热情,各机构组织都提供了格外丰富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这份“热”的背后,折射出公众对于“广州志愿者”身份的认可,也标志着日益提升的社会志愿服务水平。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