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全面纳入“一张网”
航拍莲塘村
南海神庙海不扬波、玉岩书院书声琅琅、黄埔军校庄严凝重……作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埔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全区现有1个历史文化街区、1个历史风貌区、11个传统村落、22处历史建筑和178处传统风貌建筑,保留了大量海丝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岭南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
在城市发展变化中,黄埔擦亮浓墨重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底色。该区率先在全市出台区级保护传承政策,自整改工作以来,推动了4个保护发展规划、3个修复实施方案批复,在全市较早成立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联动、协同、闭环机制,形成全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一张网”,进一步做好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工作。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
政府主导 形成上下联动保护组织体系
走进700多年悠久历史的黄埔莲塘古村,典型的“山-村-水-田”的广府传统村落格局舒朗广阔。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莲塘村保留了时四陈公祠等36处古遗存,是区内古遗存数量最多的乡村之一,处处彰显着古风古韵。
仔细探寻可发现,如时四陈公祠等文物、历史建筑的门口挂着一张“九佛街楼长责任牌”,这是黄埔实施的全市首个“屋长+保护责任人”制度。街道推行了街、村、专职三级“楼长制”,“楼长”负责保护每一处文物、历史建筑等,结合日常巡查工作,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列入街道执法检查内容。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量多,需要研究好监督机制,建立齐抓共管格局。为此,黄埔区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印发《黄埔区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黄埔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联动机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由区政府统筹开展各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区名城委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作用,重点强化相关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纵向传导,形成上下联动保护组织体系。
在全面摸清历史文化要素“家底”的基础上,黄埔区通过创新工作机制,织密全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一张网”,全面提升保护质效和力度。
社会协同 护用并举推动历史文化活态传承
上月,2022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公布,广州有3个项目入选,其中之一是文冲陆氏大宗祠活化利用项目。这条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通过活化利用项目,依托陆氏大宗祠打造广州幸福里,形成了“活化乡愁记忆、构筑精神家园”的发展经验。
在保护中创新,在继承中活化。幸福里改造活化工作负责人表示,幸福里改造过程中,因地制宜引进了广绣非遗传承基地、醒狮文化非遗传承基地等,成为集广绣、醒狮、曲艺、龙舟、武术等于一体的文化街区。
盘活历史文化资源,破题字眼在于“活”。黄埔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厚内涵,将历史建筑作为现代“活”动的载体与场所,既保留街坊里弄的城市肌理,也最大程度传承历史脉络和人文记忆。
《实施意见》指出,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拓展保护利用资金渠道,采用“绣花”“织补”等方式,增加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风貌区的公共开放空间,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完善文化展示、传统居住、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
去年,黄埔区引导和支持产业项目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为高质量产业空间,统筹利用海丝文化、工业遗产、古村落等平台建设各级各类文创产业园区。在长洲岛珠江国际慢岛项目建设中,整合岛内产业资源,培育壮大人工智能、5G、无人驾驶等数字产业,将长洲岛打造成为大湾区乃至全球领先的场景应用试验和科技创新融合慢岛。
公众参与 共筑名城共建共治共享保护意识
用手机打开地图软件,搜索黄埔区的某些街区、村落、建筑名称时,页面会弹出一行醒目的滚动标签提示——“黄埔区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提示:该处为广州市传统村落/广州市历史建筑/黄埔区传统风貌建筑……”这是该区的创新之举——全国首个在导航类应用软件上全面标注辖内历史文化保护对象,以此唤起公众参与保护的意识。
众人事众人议,黄埔在《实施意见》提出“坚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该区搭建名城保护传承议事平台,广泛征集专家、学者、村民各方意见,为全区城市更新建设、社区环境治理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与思路借鉴。
由此,黄埔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传承工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有利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聚焦
融德里升级改造留住乡愁
横卧于碧水之上的鹊桥、绿树掩映下的粤剧大戏台、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墙、古老的扶胥古运河码头……位于黄埔区沙步社区的历史片区——融德里如今焕然一新。
触摸广州千年历史文脉,感受沙步村海丝文化。如今紧邻鹿步滘古运河,村落还保留区域内鹿步梁氏大宗祠、何氏大宗祠等11处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及22处传统风貌建筑等古建筑群。融德里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基本完成原址修缮和保护,还重点打造以嫁娶文化、龙舟文化、粤剧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网络,促成风貌文物建筑复建及与新生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
“这里整体改造以后,不仅让老民居、老建筑得到了修缮,周围环境也变好了,连周边生活配套都方便了许多,吸引年轻人来打卡,使得整个社区比起以前来说越来越有活力。”沙步村村民梁水生说。
日后,融德里将利用文物、传统风貌建筑等举办醒狮、龙舟、粤剧等各种活动,以及广府美食、手作体验等丰富有趣的体验项目,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方式做到活化保护,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深度融为一体。
声音
摸清“家底”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陆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摸清“家底”,是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首要前提。在这一点上,黄埔区先行对辖内文化历史信息进行系统梳理、挖掘,明确基本信息、建立历史档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保护范围、不同类型建筑的保护措施,为下一步的活化利用提供历史依据与借鉴。相关做法为实施有效保护奠定了基础。
在实施科学的保护措施上,一方面要做到日常的管理和维护,黄埔设立“屋长制”“树长制”等制度,将历史文化遗产日常巡查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提升了历史文化遗产动态监测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在活化利用保护方面,要坚持科学决策、公共参与原则,以专家评审会方式确保方案执行过程不跑偏,也能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
最后,让历史文化更好融入百姓生活,才能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是让历史建筑“活”起来的良好方式。像文冲“幸福里”项目,有些是将古建筑构件融入到街区的新建建筑中,如入口的石门框、匾额等,这些方式都较好地延续了历史文脉,也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
(广州日报 2023年5月10日)
附件下载:

公众可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等多种方式反映意见
中新广州知识城正处于路网建设的高速发展期,有许多规划道路至今还未取名。近日,有关部门公示了370条规划道路的暂拟命名并征求公众意见,范围包括九佛街道、龙湖街道及新龙镇,记者梳理发现,这些新名既保留了非常多的当地历史文化记忆,又寄托了对知识城科技产业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景。
历史文化记忆得以留存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新广州知识城如今已建成8条轨道、5条高速公路、7条城市快速公路的综合交通骨架。本次命名所涉的三个街镇共下辖二十余条村落,其中个别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命名公示中,当地的历史文化记忆以路名的形式得以留存。
如“枫园一路”,命名理由解释,“枫园”取自当地村落枫下村旧称,该村宋朝时建村,因此地漫山翠绿,种有许多枫树,枫树林婆娑尽染而得名。“枫园”一方面传承老地名,表达对拆迁村落的尊重,另一方面寓意当地发展如枫叶一般红火,事业蒸蒸日上。
“茶岭路”位于考古遗址“茶岭新石器遗址”附近,该遗址是广州市发现的文化堆积最丰富、遗迹现象最复杂、出土遗物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命名中以当地知名地物“茶岭”为专名,传承重要历史文化遗迹。
位于何棠下村的“何棠下一路”,村落名称在宋末年间(公元1275年)即建村时由村民命名,因村址在鱼塘下方,故称塘下,谐音“棠下”,全村民户大多数为何姓,故名“何棠下”。命名理由解释称,以“何棠下”为道路专名,保留村落记忆,有较高的居民认同感与指位性。
再如“九佛圩路”,此路位于九佛圩所在片区。九佛圩作为凤凰乡政府驻地,是该片区的行政、商贸、文化中心,也是历史上九佛地区的重要圩镇。命名理由指出,以“九佛圩”为专名,保留地区农贸工商业发展印记,增强道路指位性。
寄托科技产业发展的美好愿景
近年来,中新广州知识城片区发展迅猛,在370条规划道路的命名中,同样寄托有对知识城科技产业蓬勃兴旺的美好愿景。
如“新畔街”,此路位于九龙湖畔,邻近知识塔等一系列新地标建筑。命名理由解释称,“新畔”意为临近万物更新之地,寓意九龙湖地区景色优美、宜居舒适,寄望地方发展蒸蒸日上,焕然一新。
“达峰一路”为知识城的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芯片组团南北向主要道路。命名理由称,“达峰”意为达到最高峰,寓意地方科技产业发展精益求精、四通八达,勇攀高峰,助力国家“碳达峰”发展战略。此外,该路段还提供了“科明一路”作为备选,寓意当地科技不断创新、产业发展前景光明。
长度约两公里的康联一路,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生物医药板块。命名理由解释,“康”意为安康、康养,“联”意为联结、联合,“康联”即寓意地方汇聚优质的医药康养企业,联手共进,开拓地方生物医药产业新发展,为当地居民生活带来安康幸福。
公众如何反映意见?
在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官网下载公众意见征询表,在表格中填报意见,提交意见时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必要时进一步联系。
意见反馈途径包括:
1、电子邮件:shsw@gdd.gov.cn(请在邮件主题注明“中新广州知识城地名规划意见反馈+姓名”)
2、联系人及电话:陈敏琼,020-82112106
3、书面信函:广州市黄埔区汇星路81号人防楼C栋9楼,广州市黄埔区民政局,邮编:510530
公开征求意见时间2023年5月13日截止。
羊城晚报记者 徐振天
(羊城晚报 2023年05月10日)
附件下载: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有机融合、一体推进,4月28日上午,广州港引航站第三党支部组织党员实地参观学习广州市黄埔街同心港党员学习教育基地,高质量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
在接待员的引导下,党支部一行先后参观了黄埔街道“同心港”为民大厅、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党群服务阵地、红色榜样等部分,通过观看宣传片,参观老照片、老物件、接待员的讲解,党员们了解黄埔港和黄埔街道的历史发展及党建阵地建设、功能、服务等情况,感受老黄埔港的深厚底蕴。黄埔街地处黄埔老港口沿岸,毗邻珠江之滨,因港而生、依港而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同心港”的“同心”就是与党同心、与人民群众同心,寄寓人民群众能依靠、能信任的港湾。
此次参观学习活动作为党支部高质量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把理论学习同实地参观结合起来,推动引航工作发展,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为引航工作发展贡献自身力量。(顾敬一)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