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港务局认真做好港口防御“5.7”强对流天气工作
受冷空气、高空槽和切变线共同影响,5月7日,广州市遭遇大雨局部暴雨并伴有8~10级短时大风、强雷电的强对流天气,港口、水上交通、商船等重点防控领域面临严重不利气象因素影响,市港务局落实落细上级防御要求,未雨绸缪、严防死守,成功做好强对流天气防御工作。
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秀清全程关注,多次指示要求落实责任加强防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局三防总指挥连建立身体力行、靠前指挥,6日晚参加全市工作会议后连夜传达会议精神、部署港口防御工作并总抓各项防御措施落地。局三防办及各成员单位及时做好信息预警预报和防御督查检查,提前督促企业做好危险品、低洼地带、港口大型机械等防风防汛准备,根据风情、雨情实际及时停止相关港口作业、转移在建工程施工人员。此轮强对流天气过程,广州港没有发生人员伤亡,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当前,广州港已进入强对流天气多发季节,下一步,该局三防系统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政治责任感和“眼睛瞪得大大”的敏锐性认真做好各项防御措施,确保港口安全度汛。
(胡贺良)

航拍莲塘村
南海神庙海不扬波、玉岩书院书声琅琅、黄埔军校庄严凝重……作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埔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全区现有1个历史文化街区、1个历史风貌区、11个传统村落、22处历史建筑和178处传统风貌建筑,保留了大量海丝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岭南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
在城市发展变化中,黄埔擦亮浓墨重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底色。该区率先在全市出台区级保护传承政策,自整改工作以来,推动了4个保护发展规划、3个修复实施方案批复,在全市较早成立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联动、协同、闭环机制,形成全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一张网”,进一步做好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工作。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
政府主导 形成上下联动保护组织体系
走进700多年悠久历史的黄埔莲塘古村,典型的“山-村-水-田”的广府传统村落格局舒朗广阔。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莲塘村保留了时四陈公祠等36处古遗存,是区内古遗存数量最多的乡村之一,处处彰显着古风古韵。
仔细探寻可发现,如时四陈公祠等文物、历史建筑的门口挂着一张“九佛街楼长责任牌”,这是黄埔实施的全市首个“屋长+保护责任人”制度。街道推行了街、村、专职三级“楼长制”,“楼长”负责保护每一处文物、历史建筑等,结合日常巡查工作,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列入街道执法检查内容。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量多,需要研究好监督机制,建立齐抓共管格局。为此,黄埔区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印发《黄埔区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黄埔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联动机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由区政府统筹开展各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区名城委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作用,重点强化相关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纵向传导,形成上下联动保护组织体系。
在全面摸清历史文化要素“家底”的基础上,黄埔区通过创新工作机制,织密全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一张网”,全面提升保护质效和力度。
社会协同 护用并举推动历史文化活态传承
上月,2022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公布,广州有3个项目入选,其中之一是文冲陆氏大宗祠活化利用项目。这条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通过活化利用项目,依托陆氏大宗祠打造广州幸福里,形成了“活化乡愁记忆、构筑精神家园”的发展经验。
在保护中创新,在继承中活化。幸福里改造活化工作负责人表示,幸福里改造过程中,因地制宜引进了广绣非遗传承基地、醒狮文化非遗传承基地等,成为集广绣、醒狮、曲艺、龙舟、武术等于一体的文化街区。
盘活历史文化资源,破题字眼在于“活”。黄埔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厚内涵,将历史建筑作为现代“活”动的载体与场所,既保留街坊里弄的城市肌理,也最大程度传承历史脉络和人文记忆。
《实施意见》指出,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拓展保护利用资金渠道,采用“绣花”“织补”等方式,增加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风貌区的公共开放空间,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完善文化展示、传统居住、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
去年,黄埔区引导和支持产业项目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为高质量产业空间,统筹利用海丝文化、工业遗产、古村落等平台建设各级各类文创产业园区。在长洲岛珠江国际慢岛项目建设中,整合岛内产业资源,培育壮大人工智能、5G、无人驾驶等数字产业,将长洲岛打造成为大湾区乃至全球领先的场景应用试验和科技创新融合慢岛。
公众参与 共筑名城共建共治共享保护意识
用手机打开地图软件,搜索黄埔区的某些街区、村落、建筑名称时,页面会弹出一行醒目的滚动标签提示——“黄埔区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提示:该处为广州市传统村落/广州市历史建筑/黄埔区传统风貌建筑……”这是该区的创新之举——全国首个在导航类应用软件上全面标注辖内历史文化保护对象,以此唤起公众参与保护的意识。
众人事众人议,黄埔在《实施意见》提出“坚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该区搭建名城保护传承议事平台,广泛征集专家、学者、村民各方意见,为全区城市更新建设、社区环境治理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与思路借鉴。
由此,黄埔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传承工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有利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聚焦
融德里升级改造留住乡愁
横卧于碧水之上的鹊桥、绿树掩映下的粤剧大戏台、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墙、古老的扶胥古运河码头……位于黄埔区沙步社区的历史片区——融德里如今焕然一新。
触摸广州千年历史文脉,感受沙步村海丝文化。如今紧邻鹿步滘古运河,村落还保留区域内鹿步梁氏大宗祠、何氏大宗祠等11处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及22处传统风貌建筑等古建筑群。融德里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基本完成原址修缮和保护,还重点打造以嫁娶文化、龙舟文化、粤剧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网络,促成风貌文物建筑复建及与新生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
“这里整体改造以后,不仅让老民居、老建筑得到了修缮,周围环境也变好了,连周边生活配套都方便了许多,吸引年轻人来打卡,使得整个社区比起以前来说越来越有活力。”沙步村村民梁水生说。
日后,融德里将利用文物、传统风貌建筑等举办醒狮、龙舟、粤剧等各种活动,以及广府美食、手作体验等丰富有趣的体验项目,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方式做到活化保护,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深度融为一体。
声音
摸清“家底”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陆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摸清“家底”,是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首要前提。在这一点上,黄埔区先行对辖内文化历史信息进行系统梳理、挖掘,明确基本信息、建立历史档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保护范围、不同类型建筑的保护措施,为下一步的活化利用提供历史依据与借鉴。相关做法为实施有效保护奠定了基础。
在实施科学的保护措施上,一方面要做到日常的管理和维护,黄埔设立“屋长制”“树长制”等制度,将历史文化遗产日常巡查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提升了历史文化遗产动态监测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在活化利用保护方面,要坚持科学决策、公共参与原则,以专家评审会方式确保方案执行过程不跑偏,也能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
最后,让历史文化更好融入百姓生活,才能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是让历史建筑“活”起来的良好方式。像文冲“幸福里”项目,有些是将古建筑构件融入到街区的新建建筑中,如入口的石门框、匾额等,这些方式都较好地延续了历史文脉,也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
(广州日报 2023年5月10日)
附件下载: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鼓励青年干部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广州港航高质量发展和南沙方案建设贡献青春力量,5月4日上午,在第74个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广州市港务局举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青春有我”青年演讲比赛,来自局机关、各分局、直属各单位共12名青年代表参赛。市港务局副局长徐红雨、市管一级调研员连建立出席活动,市直机关团工委书记杨婷、中远海运散运团委书记林于暄等担任评委。
比赛中,参赛选手们紧扣“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青春有我”主题,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和实际工作,用铿锵有力的语言、深沉浓烈的情感,分别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投身港航、奉献港航,与广州港航发展共成长的经历和体会,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广州港航青年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的精神面貌。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来自引航站的青年引航员代表姜昊凭借《青春心向党 引航勇担当》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来自黄埔分局的李郁青和海港分局的陈永逸分别荣获二等奖;来自航交所的潘晨、水路专班办杨宇繁和番禺分局的陈涛荣获三等奖。
徐红雨指出,希望港务局青年能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保持终身学习,锤炼善作善成的过硬本领;勇于担当作为,肩负起筑梦复兴的时代重任,努力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州港航高质量发展中奉献青春力量、绽放青春风采。
(机关党委、局团委)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