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2022年度温暖广州最美班主任颁奖典礼举办
倾情育桃李 润心暖羊城
——致敬2022年度温暖广州最美班主任
班主任肩负着孩子们的今天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培养一支高素质班主任队伍是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有人说,学生时代走过最长的“路”是班主任的套路,喝过最浓的“汤”是班主任灌的鸡汤,吃过最猛的“药”是班主任煲的苦口良药。可是多年后,当你偶尔想起这些套路也许会会心一笑,鸡汤也变得更值得回味,苦药经过岁月的沉淀也能品出丝丝回甘。
标清不能播放,切换为高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对教师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发掘宣传基层优秀教师典型,展示广大教师时代风采,大力弘扬尊师重教良好风尚,5月26日晚,致敬2022年度温暖广州最美班主任颁奖典礼在广州国际媒体港珠江之眼演播厅举行,旨在大力宣传广大班主任立德树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展现广州教育发展新面貌,增强广大班主任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广州市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提升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
本次活动揭晓了“2022年度温暖广州最美班主任”以及网络点赞“最受喜爱班主任”,致敬10位理念先进、勇于创新、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最美班主任,讴歌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一线班主任老师,讲好温暖广州的最美班主任故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展示新时代广州班主任的精神风貌。
10位温暖广州的最美班主任分别是:周毓璇、蔡俊辉、罗夏陵、江梅、刘凤颜、何爱莲、温东瑜、朱穗清、陈卫平、刘东玲。他们都是来自教育一线的教师,其中既有三十余载坚持以爱育人,把班级当成家的教师代表,又有职业教育中达到技能名师的“双师型”教师典型;既有疫情期间,做好学生“抗疫”守护人的教师代表,又有为新疆孩子守护好广州“第二个家”的教师典型;既有深受小学生喜爱的“孩子王”教师代表,也有致力于将“后进生”雕琢成学霸黑马的教师典型……他们涵盖了小学、中学、职教等各级各类教育,师德表现和教书育人实绩突出、事迹感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示范性,充分展示了教师队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良好精神风貌。
颁奖典礼现场通过故事分享,从不同侧面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感悟以及与孩子们的师生情谊。活动还在花城+APP开展了“最受喜爱班主任”网络点赞活动。经过7天,374925人次的点赞,江梅老师以66556赞的成绩,成为同学们心中“最受喜爱的班主任”。
荣获“温暖广州最美班主任”称号的老师们一致表示,他们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自觉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努力成为“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当晚,广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一级巡视员陈爽同志出席活动,对10位“2022年度温暖广州的最美班主任”表示祝贺,对他们一直以来给予学生精益求精的授业、如父如母的关怀、亦师亦友的陪伴、温柔坚定的守候和言传身教的润染致敬,并表示广州班主任队伍建设下一步将重点在四方面持续发力:完善机制,为壮大队伍打下坚实基础;锤炼队伍,为快速成长规划清晰路径;拓展平台,为高质量发展装上新引擎;擦亮品牌,为班主任岗位戴上耀眼光环。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广州,将一如既往坚持以“培根铸魂”做立德树人大文章,以“惟实励新”搭班主任专业成长大舞台,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继续推动班主任工作走深走实,为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5月26日,番禺区委书记黄彪主持召开区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常委会会议、市委常委会会议精神,研究我区贯彻落实意见。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锚定目标任务,坚定信心决心,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要夯实工业发展“压舱石”。支持工业企业消化库存、开拓市场、拉动生产、扩大产能,推动产业项目加快建设、释放产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推动“双循环”向好恢复。大力提振消费,用好汽车消费去库存政策,谋划推出更多促消费活动,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不断释放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力促珠宝首饰抢订单、拓市场,广交会订单落地。要精准高效安商暖企,深入推进营商环境6.0改革,落实领导干部定点联系服务企业机制,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帮助企业恢复元气提振信心。
去年9月,人工智能课成为广州中小学生的常规课程。不管是城区的学校,还是乡村的学校,众多广州中小学生,至少每两周有一节人工智能课。但与城区的学校相比,乡村学校在教授这门课时,需要注入更多心思。
到本学期,人工智能课已进入课表2个学期。乡村学校的老师们在教授这门课时,也逐渐找到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有市级平台、教材、资源托底的情况下,乡村学校也需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向学生们教授这门课程。
因为有人工智能课,乡村学校的同学们多了一扇窗户,去看见人工智能的风景,也为激发想象力、创造力,插上一双“翅膀”。许多任课老师们则希望借着这扇“窗户”,让同学们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更具想象力的未来。
从鸢尾花到荔枝
“荔枝那么可爱,怎么可以识别它?”
这一天是周二,广州市从化中学初一某班的同学们正在上人工智能课。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训练人工智能去识别不同品种的荔枝。这节课是《人工智能》七年级下册的第5课:《数据中的植物学家——智能识别荔枝》。
有平台、教材和资源“兜底”的情况下,崔老师除了调整教学内容,也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学生对人工智能知识、技能的接受程度,调整教学的难易程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任课老师崔慧洁老师介绍,教材原是以鸢尾花为素材。从化当地盛产荔枝,崔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本地化调整,因此同学们在课堂上识别的是荔枝。
“短视频、游戏就会有推荐,我们关掉推送就好了。”而在从化区和睦小学,该校五年级1班的同学们,正在老师带领下,了解那些会“投其所好”的信息。这是《人工智能》五年级下册的一节课,讲的是“智能推送”。
借助一些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小游戏,和睦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吕老师向同学们解释智能推送的原理,并向同学们抛出问题:智能推送的好处与弊端是什么?如何克服智能推送的不足?同学们在吕老师引导下,踊跃回答:关闭智能推送功能、不用手机,甚至还可以欺骗推送背后的算法。吕老师在本节课的最后,引出“信息茧房”概念,希望同学们警惕“信息茧房”。
像从化中学和和睦小学这样的人工智能课,如今每天都在广州的多所乡村学校中上演。自去年9月秋季学期开学以来,学校和老师们为了给同学们上好人工智能课,克服了许多困难,让人工智能教育真正在乡村学校生根发芽,并期盼能在未来开花、结果。
市级托底普及,区里开发特色
广州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提出:开发具有广州地方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按照市级托底普及、片区打造基地、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市级提供托底教学资源,开展教研和装备配备指导,培训专业教师队伍,各区、校统筹安排课时,配备教学硬件,组织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
目前,像从化中学、和睦小学这样的乡村学校,正是利用上述托底资源,再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进而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从化区教育局也根据广州市教育局印发的相关文件要求,制定了“从化区中小学1-8年级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据方案显示,在“配齐人工智能课程教师”方面,人工智能课的老师原则上从信息技术科教师当中遴选。若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学科课时已满,可以从理工科专业背景教师中遴选具有一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兼任。区、校每年将有计划招聘人工智能专职教师,建立相对稳定的人工智能教学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此外,从化区教育局在推进“1+N”(“1”指开展劳动教育相关的农耕文化特色项目,“N”指其他特色项目)特色教学模式过程中,也将科技教育注入“N”(其他特色项目)当中。从化区通过组织师资培训,在教师层面普及无人机编程原理及竞赛内容,遴选出30所学校,配套相关器材,引入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聘请无人机教育团队进驻校园,对师生进行无人机专业知识授课培训,全面提升从化区中小学师生的人工智能素养。
在“1+N”模式的引领下,从化中学就与“荔博园”签订劳动教育实践合作协议,开设适合中学生发展的集知识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培训、劳动等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体会人工智能技术在当代农业作业中的优势。
人工智能教育如何以生为本
去年9月,和许多学校一样,人工智能课也写入从化中学和和睦小学的课表。该校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均开设人工智能课,分单双周上课,每两周一节课。该校配有人工智能专职教师1位。人工智能课在计算机教室上课,计算机教室的电脑都已安装“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的客户端,可满足两个年级学生的上课需求。目前和睦小学也已实现一至六年级人工智能课程全覆盖。
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平台、硬件、软件只是基础。人工智能教育要落到实处,需要的是学校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城乡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因地制宜。不同学生之间水平有差异,要做到“以生为本”,就需要最大限度实现因生制宜。
从化中学相关老师表示,人工智能课对学生和老师而言,都是比较新奇新鲜的一门课。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并不明显,大部分学生都不熟悉程序、代码等内容。因此,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需要适当调整教学的内容、任务和主题,比如先让学生体验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在体验基础上,在教学中向学生深化其中的原理。
此外,乡村学校的学生对相关硬件设备比较陌生。老师们在授课时,会借助教学平台的虚拟仿真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相关不足。老师们表示,借助教学平台,同学们可以感受和体验当下人工智能的强大技术,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授人工智能,
老师也在不断精进
除了因地制宜和因生制宜,在乡村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们还需克服其他困难。比如目前仍较薄弱的师资,以及设备问题。不少学校在计算机教室上人工智能课。而这些教室基本适配的是信息技术课的上课需求。在缺少人工智能相关教学套件的情况下,老师们对部分教学内容也需调整。
和睦小学目前的人工智能课由信息技术课老师教授,也有其他科目老师兼任。该校也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培训年轻教师从而补充师资。另一方面,学校也在争取更新和补充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所需的设施设备。
从化中学的人工智能课由信息技术课教师担任。为了更好对教授这门课,该校老师们通过参加广州市组织的教研活动,参加广州市电化教育馆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并联合区内兄弟学校交流备课经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
和睦小学相关老师表示,相比城市的学生,农村的学生接触和体验前沿科学技术的机会不多,对当前科学技术的了解相对较少。从化中学的老师告诉记者,学生在编写程序,理解程序代码的功能等方面,普遍处于较弱水平。但通过在乡村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学生们也能和城区的学生一样,接受人工智能教育,从而提高对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敏感度、理解力和价值判断。这是老师们不断钻研的动力。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