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务局召开水利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填报提醒谈话会议
根据《广东省水利厅关于印发2023年第一季度全省水利安全生产状况评价结果的通知》(粤水监督〔2023〕4号)有关要求,近日,市水务局丁岩副局长就我市2023年一季度“水利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对增城区、番禺区、南沙区、越秀区水务局进行提醒谈话。局安全监督处、水利管理处、建设管理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上,局安全监督处通报各单位“水利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一季度上报情况和存在问题。增城区、番禺区、南沙区、越秀区水务局分别就各自出现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和汇报下一步工作措施。水利处、建管处分别提出工作要求。
丁岩副局长要求,一要扎实开展危险源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落实水利安全生产“六项机制”,加强各级安全监管人员和工程一线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切实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排查治理事故隐患。二要摸清应录入系统的工程底数,明确专人负责,抓紧摸清应录入系统的工程底数,进一步督促、指导相关水利生产经营单位填报安全生产信息,严格做到辖区内的水利生产经营单位和规模以上工程100%纳入信息系统管理范围。三要加强水利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和督导检查,要带头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督导检查,督促各有关单位将隐患问题录入水利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对于排查出的问题隐患登记造册、闭环管理,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留隐患。

6月7日,市政研中心组织开展青年干部理论学习交流研讨活动,努力在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效。中心党支部书记熊义成、中心主任张炜云及全体青年干部参加。
(会议现场)
交流研讨会上,大家集中学习了《习近平著作选读》有关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七名青年干部代表从不同角度谈认识、讲感受,找差距、定目标,分享心得、感悟思想、展望未来。
熊义成结合自身学习体会与同志们共同交流,强调青年干部要与党同心、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步,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住房政策研究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一要坚定政治立场,在学思践悟中深入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二要树立正确事业观,加强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切实以过硬素质胜任住房政策研究工作。三要守住廉洁底线,在工作生活中把纪律规矩立起来,在知敬畏中保持清醒冷静,为干事创业拧好安全阀。
“黄埔区文化遗产检察官办公室”揭牌活动——黄埔区2023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受访单位供图
6月9日,广东省首个文化遗产检察官办公室分别在黄埔考古工作站和黄埔文化遗产监督保育工作站挂牌成立。当天,“黄埔区文化遗产检察官办公室”揭牌活动——黄埔区2023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在广州实验中学举行。
继2020年8月在全省首创建立检察机关“文化遗产检察官”制度之后,黄埔区又成立了全国首个设在校园的考古工作站,并大力推进黄埔十类古遗存的活化利用,以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治共建共享”,打造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黄埔样板”新模式。
创新文物安全监督 打造“黄埔样板”新模式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为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主管部门行政执法、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政规划专业化优势,广泛凝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共识,2020年8月21日,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黄埔区分局与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检察院共同签订《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合作的工作机制(试行)》,全省首创建立检察机关“文化遗产检察官”制度,专职办理涉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
试行一年后,为深入推进黄埔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三方于2022年1月6日正式签订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合作的工作机制》。而“文化遗产检察官办公室”的设立则是在“文化遗产检察官”制度基础上的深化和延伸,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埔工作站共建共享空间,在原有的工作任务和职责的基础上,将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前移至一线,服务于基层。
“文化遗产检察官”制度实践了文物保护利用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入选2022年度广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保护与阐释并进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文物利用工作中,用好历史文化遗产、用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至关重要。当天,以黄埔区重要考古成果为依托,还举办了“姬堂晋墓墓砖文物拓印”活动,拉开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埔工作站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系列活动的序幕。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埔工作站”是市、区两级文化部门深度合作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全新谋划。该工作站是广州市第一个区级实体化运作,集整理、研究、展示、传播、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科研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致力于黄埔区考古成果的整理、研究、阐释工作,通过策划文物考古成果展览,组织公众考古体验活动,引导公众了解黄埔、广州乃至岭南的历史文化,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同时,该工作站是全国首个设在校园的考古工作站。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广州实验中学签订了馆校合作协议,以该工作站成立为契机,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如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广州实验中学设立了文物保护中心,组织学生参加田野的考古调查工作,学习文物修复和鉴定,在体验与互动中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据了解,黄埔区今年将举办30余场黄埔考古成果主题系列活动,在考古发掘、研究的基础上做好阐释工作,让文化遗产惠及更多群众。如策划文物考古成果云上与线下展览、出版配套研究图录,针对群众组织岭南考古科普讲座、公众考古研学体验,设立工作站“开放日”宣传岭南历史文化。
“考古前置”改革 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长期以来,黄埔区文物保护传承工作走在全市前列。通过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统筹采取不同保护手段,系统保护各级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让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
2022年,黄埔区不仅开展了全区古屋、古道、古井等十类古遗存摸查和保护工作,还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最大限度还原历史风貌,将现代生活与乡土文化相融合,打造出九佛街莲塘古村、南岗街融德里、文冲街幸福里等历史文化遗存展示区。2022年入选《小康》杂志社评选的“岭南文化传承发展典范区”。
近年来,黄埔区的考古工作成绩斐然,特别是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片区陆续发现了茶岭、甘草岭、榄园岭、陂头岭等一大批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考古遗址,这对构建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极为重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黄埔区联合各部门将考古发掘与城市更新并进,全力推动考古成果活化利用。
2023年1月4日,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和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南汉二陵博物馆签署《推动黄埔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合作协议》。通过协议的签订,广州市和黄埔区将致力于整合优势资源,重点推动黄埔中新知识城片区先秦遗址保护,以“考古前置”改革破解文物保护难题,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确保地下文物安全。
(孔海英、郑嘉俊、郑少叶)
附件下载: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