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个文化遗产检察官办公室在黄埔揭牌
“黄埔区文化遗产检察官办公室”揭牌活动——黄埔区2023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受访单位供图
6月9日,广东省首个文化遗产检察官办公室分别在黄埔考古工作站和黄埔文化遗产监督保育工作站挂牌成立。当天,“黄埔区文化遗产检察官办公室”揭牌活动——黄埔区2023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在广州实验中学举行。
继2020年8月在全省首创建立检察机关“文化遗产检察官”制度之后,黄埔区又成立了全国首个设在校园的考古工作站,并大力推进黄埔十类古遗存的活化利用,以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治共建共享”,打造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黄埔样板”新模式。
创新文物安全监督 打造“黄埔样板”新模式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为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主管部门行政执法、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政规划专业化优势,广泛凝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共识,2020年8月21日,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黄埔区分局与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检察院共同签订《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合作的工作机制(试行)》,全省首创建立检察机关“文化遗产检察官”制度,专职办理涉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
试行一年后,为深入推进黄埔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三方于2022年1月6日正式签订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合作的工作机制》。而“文化遗产检察官办公室”的设立则是在“文化遗产检察官”制度基础上的深化和延伸,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埔工作站共建共享空间,在原有的工作任务和职责的基础上,将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前移至一线,服务于基层。
“文化遗产检察官”制度实践了文物保护利用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入选2022年度广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保护与阐释并进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文物利用工作中,用好历史文化遗产、用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至关重要。当天,以黄埔区重要考古成果为依托,还举办了“姬堂晋墓墓砖文物拓印”活动,拉开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埔工作站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系列活动的序幕。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埔工作站”是市、区两级文化部门深度合作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全新谋划。该工作站是广州市第一个区级实体化运作,集整理、研究、展示、传播、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科研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致力于黄埔区考古成果的整理、研究、阐释工作,通过策划文物考古成果展览,组织公众考古体验活动,引导公众了解黄埔、广州乃至岭南的历史文化,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同时,该工作站是全国首个设在校园的考古工作站。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广州实验中学签订了馆校合作协议,以该工作站成立为契机,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如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广州实验中学设立了文物保护中心,组织学生参加田野的考古调查工作,学习文物修复和鉴定,在体验与互动中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据了解,黄埔区今年将举办30余场黄埔考古成果主题系列活动,在考古发掘、研究的基础上做好阐释工作,让文化遗产惠及更多群众。如策划文物考古成果云上与线下展览、出版配套研究图录,针对群众组织岭南考古科普讲座、公众考古研学体验,设立工作站“开放日”宣传岭南历史文化。
“考古前置”改革 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长期以来,黄埔区文物保护传承工作走在全市前列。通过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统筹采取不同保护手段,系统保护各级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让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
2022年,黄埔区不仅开展了全区古屋、古道、古井等十类古遗存摸查和保护工作,还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最大限度还原历史风貌,将现代生活与乡土文化相融合,打造出九佛街莲塘古村、南岗街融德里、文冲街幸福里等历史文化遗存展示区。2022年入选《小康》杂志社评选的“岭南文化传承发展典范区”。
近年来,黄埔区的考古工作成绩斐然,特别是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片区陆续发现了茶岭、甘草岭、榄园岭、陂头岭等一大批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考古遗址,这对构建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极为重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黄埔区联合各部门将考古发掘与城市更新并进,全力推动考古成果活化利用。
2023年1月4日,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和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南汉二陵博物馆签署《推动黄埔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合作协议》。通过协议的签订,广州市和黄埔区将致力于整合优势资源,重点推动黄埔中新知识城片区先秦遗址保护,以“考古前置”改革破解文物保护难题,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确保地下文物安全。
(孔海英、郑嘉俊、郑少叶)
附件下载:

6月9日晚,“致敬广州高质量发展建设者”公益电影进工地活动在广州黄埔启动。李剑锋 摄
6月9日晚,“致敬广州高质量发展建设者”公益电影进工地活动启动仪式在广州市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产业聚集服务中心项目正门广场举行。活动现场,200余名建设工人们共同观看了爱国主题电影《万里归途》。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中共黄埔区委宣传部主办,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黄埔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共同协办。
观影环节开始前,在“文明黄埔”公众号宣传摊位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向工人们展示了公众号往期富有黄埔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动态,现场讲解公众号的特色功能,吸引众多工人参与互动。
临近傍晚,广州城市宣传片、黄埔区宣传片、《寻找黄埔版权IP》等公益宣传片在现场播放起来,现场氛围逐渐活跃。晚上7时,公益电影进工地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随着放映设备上的“红盖头”被掀起,电影《万里归途》开始播放。该电影以中建八局利比亚大撤离事件为原型创作,讲述了中国外交官在外地撤侨的故事,故事紧张刺激、扣人心弦。
中建八局建筑工地工人刘叔很早就听说了电影放映活动,于是约上几位好友一同来到现场。观影结束后,刘叔说:“这样的活动丰富了业余生活,希望今后能多参加。”
据悉,“公益电影进工地”活动旨在推进城乡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大电影公共服务覆盖范围,致敬广州高质量发展建设者,助力广州市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未来,广州市及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以该活动为起点将“公益电影进工地”活动常态化开展,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建设一线。
(孙旭东 郭德育)
附件下载:
黄埔区高质量打造全域公园城市。图为黄埔甘竹山公园。李剑锋 摄
黄埔区将深入实施“青山入城”“碧水织城”及“千里路网”行动。图为南岗河碧道。吴伯钊 摄
黄埔区长岭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是广东省首条国家步道。
“黄埔将打造遍地开花的公园体系,让社区实现推窗见绿、抬脚进园。”6月9日上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召开深入贯彻落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部署 高质量打造全域公园城市建设推进会暨全区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会议,全面部署绿美黄埔生态建设和全域公园城市建设,并听取全区河湖长制和林长制工作情况通报和职能局、街道代表发言。会上,黄埔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如此描绘未来的“绿美黄埔”。会议还邀请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唐孝祥教授作专题辅导。
据悉,黄埔区将充分挖掘辖区内山水林田湖各类生态资源,以“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为目标,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实践,到2035年,公园城市全面建成,打造成为广州及大湾区新时代公园城市典范。
九大特色行动:
打造4条主题环线构建“三脉一湾”
去年12月,黄埔区印发《推动全域公园城市建设工作行动方案》,提出“九大特色行动计划”,包括1个百(百大公园打造)、3个千(千里路网建设、千颗古树保护、千年文脉保护)、5个城(青山入城、碧水织城、园业融城、智慧兴城、安全筑城),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实践,打造公园城市典范标杆。目前,黄埔区已完成编制口袋公园景观设计方案43个,建成口袋公园35个,建成“连城森邻道”72公里、新增京广协同项目、广汕路沿线等城市绿地28.8万平方米。
下一步,黄埔区将把全域公园城市建设作为打造生态黄埔的总牵引,深入实施“九大特色行动”,高质量打造全市公园城市建设的先行示范区。
“我们深入实施‘青山入城’‘碧水织城’及‘千里路网’行动,将青山、碧水、美园串珠成链、联网成片,让城市与绿色交织共生,建设有机生长、宜居宜业、和谐共生的全域公园城市。”黄埔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在发言中表示,黄埔区将加快湿地公园、农业公园、森林公园等“多园”建设,年底前建成20个社区公园,20个口袋公园。此外,黄埔区还将推进提升26个桥下空间、11个高快速路出入口及区界环境整治工作,塑造更多具有公园功能的复合型绿色空间。“我们将推动黄埔城市公园增量提质,让社区实现推窗见绿、抬脚进园。”
据悉,黄埔区多途径推进增园添绿,构建山水林田湖城一体的生态基础,形成“城在园中,家在园中”的城市面貌。打造环环相扣的绿色廊道,聚焦黄埔北部帽峰山区域绿地以及南部“珠江-东江”河涌“两核”,在科城锦绣等重点区域构建片状公园环线系统,结合区内84条河涌河流,打造贯通全区的碧道骨干体系,建设滨水休闲步道和便捷惠民的水岸公园,建好智慧知识环、锦绣科创环、碧湾古港环、未来生科环4条主题环线,初步构建“三脉一湾”雏形。
“1+8”工程:
“一街一品”推动绿美黄埔示范带动
同时,黄埔区还将道串联提升,建设林荫道17条,着力营造可畅行、可亲水、可共享的河岸生活空间。打造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重点打造海丝文化、红色文化、香雪文脉、科技文化、创新新建绿道、碧道23公里,徒步径71公里,统筹推进620公里绿道串联提升,重点打造海丝文化、红色文化、香雪文脉、科技文化、创新文化5条人文科创特色主题游径,创造多元化黄埔公园城市魅力名片。
位于黄埔区长岭街的长岭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是广东省首条国家步道,目前完成了超过60公里的建设,贯连长岭北部,今年举办了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联赛,吸引近千名“跑友”参赛。
据悉,今年,黄埔区将全力落实绿美广州“1+8”工程建设任务,其中,1为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工程;8为森林质量优化提升、城乡一体绿美家园优化建设、保护地建设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育、活力精品绿廊提升美化、古树名木保护修复、现代惠民林业集聚发展、全民爱绿护绿植绿。同时,各街镇都将建设一条林荫大道,形成“一街一品”。
“绿美黄埔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系统性的工程,与全域公园城市建设相辅相成,我们将持续提升落实科学绿化能力。”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在发言中表示,下一步,黄埔区将因地制宜优化林分林相,着力推进绿美通道建设,精心组织花莞高速、广汕公路等重要廊道提升,扎实推进1.4万亩森林质量优化提升、69万平方米城乡绿化美化、45公里森林步道建设任务,突出生态效益,到2025年,全区混交林比例达到95%以上,实现碳汇总量持续扩增,绿化与美化效益相统一。
长岭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打造“水长岭秀”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持续推进“长岭好邻居”基层治理新模式,组织、带动全民齐参与,进一步擦亮长岭城市环境品牌。
环境留企:
全力打造幸福河湖先进典型
近年来,黄埔区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构建“河湖长+河长制办公室+职能部门+基层河湖管护队伍”的全覆盖河湖管理体系,实现全区河湖“见河长”“见湖长”,绿水青山综合效益不断提升,南岗河入选水利部首批“幸福河湖”建设项目。
会上,黄埔区提出全力打造幸福河湖的先进典型。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完成推进水务工程项目51个,完成投资15.8亿元,构建黄埔区安全、生态、韧性城市水务基础设施。
据悉,下一步,黄埔区将深入推进“散乱污”场所、涉水违建整治,“一口一策”推进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效,今年底累计完成12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全区建成区排水单元达标攻坚工作基本完成,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超95%,加快推进鱼珠湾水闸等36个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同时,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今年底全区40%以上的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大力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建好用好动态实时洪涝风险图等平台,提升全域预警应急、协同联动水平。加快推进知识城中部供水加压站、黄埔区供水加压站扩建等供水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工业、农业、城镇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利用,巩固提升国际一流用水营商环境,提高“获得用水”办理效率,助力优质企业、重点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达效。
(刘丽春)
附件下载: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