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高质量发展建设者!广州黄埔公益电影进工地
6月9日晚,“致敬广州高质量发展建设者”公益电影进工地活动在广州黄埔启动。李剑锋 摄
6月9日晚,“致敬广州高质量发展建设者”公益电影进工地活动启动仪式在广州市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产业聚集服务中心项目正门广场举行。活动现场,200余名建设工人们共同观看了爱国主题电影《万里归途》。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中共黄埔区委宣传部主办,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黄埔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共同协办。
观影环节开始前,在“文明黄埔”公众号宣传摊位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向工人们展示了公众号往期富有黄埔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动态,现场讲解公众号的特色功能,吸引众多工人参与互动。
临近傍晚,广州城市宣传片、黄埔区宣传片、《寻找黄埔版权IP》等公益宣传片在现场播放起来,现场氛围逐渐活跃。晚上7时,公益电影进工地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随着放映设备上的“红盖头”被掀起,电影《万里归途》开始播放。该电影以中建八局利比亚大撤离事件为原型创作,讲述了中国外交官在外地撤侨的故事,故事紧张刺激、扣人心弦。
中建八局建筑工地工人刘叔很早就听说了电影放映活动,于是约上几位好友一同来到现场。观影结束后,刘叔说:“这样的活动丰富了业余生活,希望今后能多参加。”
据悉,“公益电影进工地”活动旨在推进城乡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大电影公共服务覆盖范围,致敬广州高质量发展建设者,助力广州市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未来,广州市及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以该活动为起点将“公益电影进工地”活动常态化开展,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建设一线。
(孙旭东 郭德育)
附件下载:

根据《广东省水利厅关于印发2023年第一季度全省水利安全生产状况评价结果的通知》(粤水监督〔2023〕4号)有关要求,近日,市水务局丁岩副局长就我市2023年一季度“水利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对增城区、番禺区、南沙区、越秀区水务局进行提醒谈话。局安全监督处、水利管理处、建设管理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上,局安全监督处通报各单位“水利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一季度上报情况和存在问题。增城区、番禺区、南沙区、越秀区水务局分别就各自出现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和汇报下一步工作措施。水利处、建管处分别提出工作要求。
丁岩副局长要求,一要扎实开展危险源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落实水利安全生产“六项机制”,加强各级安全监管人员和工程一线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切实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排查治理事故隐患。二要摸清应录入系统的工程底数,明确专人负责,抓紧摸清应录入系统的工程底数,进一步督促、指导相关水利生产经营单位填报安全生产信息,严格做到辖区内的水利生产经营单位和规模以上工程100%纳入信息系统管理范围。三要加强水利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和督导检查,要带头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督导检查,督促各有关单位将隐患问题录入水利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对于排查出的问题隐患登记造册、闭环管理,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留隐患。
暹岗口袋公园
鱼珠智谷口袋公园增加了儿童游乐设施设备
一大早,居住在黄埔区夏港街道普晖社区的吴先生便开始了每天的晨跑,晨跑结束后,就来到离家不远的口袋公园转一转,锻炼身体,聊聊天,这让吴先生觉得一天都充满干劲。“公园面积虽然不大,但就在家门口,方便!而且健身器材、鲜花绿植样样都有,大家都喜欢来这活动。”
见绿、见美、见民生,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多起来了,方寸之美装满居民的“微幸福”。这些都是黄埔区在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围绕打造全域公园城市中下的“功夫”。黄埔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局透露,今年全区计划新建20个口袋公园,20个社区公园,采用植绿增绿、拓展空间形态等多种举措实现生态优化、文化赋能,加快建设看得见、用得上、惠民生的“口袋公园”。
见缝插绿:串起城市绿色生态廊道
近年来,黄埔区立足林城相依、园城相融的城市绿色空间布局,以口袋公园的“小切口”,“针灸式”补充完善四级城乡公园的“大体系”。目前,全区已完成编制口袋公园景观设计方案43个,建成特色鲜明的口袋公园35个,建成“连城森邻道”72公里。
据悉,黄埔区通过“口袋公园”的建设,对主干道、社区周边闲置绿地、边角空地等进行挖掘利用,在保留原有植被、充分融入周边绿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增绿、适地适绿,不断织密“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城市绿色网络。
“见缝插绿”、“应绿尽绿”,越来越多的口袋公园镶嵌在闹市之中,在贯通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生态体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的口袋公园,“串珠成链”,连接起了城市绿色生态廊道。
今年,黄埔区对全区全域范围进行摸底调研,根据周边资源联通性、公共空间紧缺性、居民活动需要等原则科学筛选用于建设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的地块,立足构建城市社区生命共同体,加快推进口袋公园建设。
因地施策:“一园一境”成为家门口靓丽名片
在黄埔区,每个口袋公园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它们大小不同,形态各异,有的小则几百平方米,大至数千平方米,它们与街景融为一体,却又通过一些细节元素点缀丰富着城市的风景。
黄埔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口袋公园建设遵循“一地一策”“一园一境”的设计建设原则,结合地块现状自然风貌和人文特征进行微提升、软提升,通过因地拓园、因景造境,最大程度做到“城园相融”“文化入园”,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景观,成为城市新名片。
针对大树群落地块,采用以“建”促“保”的改造思路,在充分保护原址树木的前提下,适当补植地被和灌木,打造林下空间,将榕溪谷口袋公园打造成为以榕树为景观特色的主题口袋公园。
针对学校周边绿地,通过增设家长等候广场、稚趣游戏场、时光长廊、休闲坐凳、慢跑道等休闲设施,将其改建成符合中小学生性格特点及需求的功能性空间,打造安全有趣、友好便捷的“最美上学路”怡园小学北口袋公园。
针对医院旁绿地,因地制宜打造治愈性空间和医药科普园地,比如,黄埔区荔红路南侧的萝岗中医院口袋公园以“‘气’与‘地’交融的疗愈花园”为主题将中草药文化融入口袋公园的每个角落。
“让街区实现一街一景、四季不断。我们以城市美学为引领提升城市绿化品质,让黄埔成为充满诗情画意、释放人文艺术之美的绿意城市。”黄埔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造福于民:小“口袋”里装着大“民生”
普晖社区口袋公园的周围多为居民区,人口众多,为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需求,黄埔区绿园中心以“邻里大客厅,共创美好家园”为主题,对原有场地进行一番提升改造,通过建设运动跑道、林下棋牌、儿童游乐场地等特色空间,打造了功能多样、全龄友好的共享空间。
“我住在这附近好多年了,改造前环境没那么好,常常路过这里但是很少停留。”居民李姨表示,公园建好后,经常会带孙子到公园遛弯,并且在这里也认识了一些老乡逐渐形成社交圈。
黄埔区下足“绣花功夫”,不断拓展口袋公园空间形态和功能价值,推进公园绿地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引入社区文化,打造集观赏、休憩、游玩、健身等功能齐全、设施齐备的全龄友好空间,构筑人与自然、生活与生态和谐相融的幸福画卷。
为更好地发挥空间价值,满足群众多元生活场景需要,黄埔区在螺壳山西口袋公园、永顺大道口袋公园、暹岗口袋公园等,通过建设篮球场、乒乓球场、园林缓跑径、健身步道、健身广场等方式,将口袋公园打造成为居民运动健身、放松身心的新载体、新场景,引领绿色生活新风尚。
既是室外“会客厅”,又是儿童“游乐园”。黄埔区在鱼珠智谷口袋公园等多个口袋公园,通过增加儿童游乐设施设备,提升儿童游园体验,打造群众“家门口”的高品质儿童乐园。
小而美的口袋公园,不仅提升了城市颜值,也洋溢着居民满满的幸福感。
同时,围绕人民群众的核心需求,黄埔区还推进“公园+”建设,培育“公园+户外”、“公园+体育”、“公园+文化”等新场景,开放辖区内15个公园草坪共享区域,推进“13+3”体育设施建设行动,加快公园无边界整体设计,让更多城市绿色空间“可进入、可参与、可互动”,营造生活、生产、生态交织共融的公园城市格局。
(刘丽春、冯冬枚)
附件下载: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