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十四五”现代物流枢纽及产业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印发
广州规划15个特大型、大型物流枢纽
为落实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战略要求,增强广州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定位,11月7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了 《广州市“十四五”现代物流枢纽及产业发展土地利用规划》(下称《规划》),该《规划》提出,建设5个特大型交通物流枢纽和10个大型交通物流枢纽;同时整治提升主城区存量物流用地,通过“清理疏散、改造提升、完善配建”三类整治措施加快主城区物流园区疏解。
作为区域制造业中心,近年来广州着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并借助 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数字化基础设施,促进广州传统物流转型。同时着力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和世界级铁路物流枢纽,并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区域的其他港口实现联通和共同发展,建立城市群快速货运体系、城市共同配送体系。
该《规划》在《广州市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提出的“5+10+N”物流枢纽布局体系基础上,衔接《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区块控制线,协同划定特大型及大型物流枢纽集聚发展范围。
规划范围为广州市行政辖区,现状土地总面积约为7250平方公里(未含海域面积)。规划对象为,依托物流枢纽形成的“交通+物流+产业”融合空间,包括交通用地、物流用地、相关产业用地、商业用地、配套居住用地等。规划目标为:通过优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多种方式增加土地供应,提升物流产业用地效率和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强化现代物流发展基础,提升国际物流中心与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实现物流产业转型升级,降低社会物流和交易成本,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
《规划》提出,在“产业+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理念下,以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为依托,布局新增一批要素高度集聚、功能强大的物流枢纽,推动交通、物流与产业的联动融合,大力建设交通物流设施、物流组织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组合式枢纽,形成具备强大区域整合和辐射能力的产业组织中心。
根据《规划》,特大型交通物流枢纽共5个,大型交通物流枢纽共10个。与此同时,《规划》也提出,按照广州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的要求,通过转型疏解、集中安排等多种方式优化整合存量物流用地,引导物流企业向物流枢纽和重要物流园区合理集聚。
依照《广州市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广州市近期整治提升类物流园区土地利用及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3 年)》等相关政策的要求,主城区开展物流园整治提升行动,针对物流园区布局“小、散、乱”等现状问题,通过“清理疏散、改造提升、完善配建”三类整治措施加快主城区物流园区疏解。
5个特大型交通物流枢纽及功能定位
1.广州空港物流枢纽
依托白云国际机场及其北端区域、机场综合保税区南区,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亚太航空物流中心、临空经济产业创新示范区。
2.广州南沙港物流枢纽
依托南沙港区、南沙港站、南沙综合保税区等,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华南江海公铁多式联运示范基地,高水平提升国际航运枢纽。
3.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
围绕增城西铁路站场,建设生产服务型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大湾区国际班列集结中心,形成大湾区珠江东岸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供应链组织中心。
4.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公铁联运枢纽
依托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大朗货站、江村编组站,打造商贸型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亚欧跨境物贸支点、国际班列集结中心、国家铁路多式联运基地。
5.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位于清远市)
依托京广铁路源潭站,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大湾区现代供应链枢纽和城市生活分拨中心。
10个大型交通物流枢纽
白云神山物流枢纽、广州高铁快运物流枢纽、黄埔新港物流枢纽、下元物流枢纽、花都港物流枢纽、花都狮岭物流枢纽、增城开发区物流枢纽、小虎沙仔物流枢纽、从化明珠物流枢纽、龙沙汽车物流枢纽。
在第23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11月7日上午,增城区召开庆祝第23个中国记者节暨表彰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充分展示增城融媒深度融合发展成果,鼓励和激励广大新闻工作者自觉忠诚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为推动增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增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廖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现场宣读了表彰决定,并授予汤芷欣等20人“2022年度增城区先进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先进新闻工作者代表汤芷欣、杨晟斌等分别作了发言。
廖平代表增城区委、区政府向全体新闻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福和问候,向受表彰的先进新闻工作者表示祝贺。他指出,今年以来,全区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增城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做强正面宣传、抓好对外宣传,认真讲好增城故事,努力传播好增城声音,为增城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显示度、知名度、美誉度作出了积极贡献。
廖平强调,当前,增城区正处在由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进发的重要时期,新的发展阶段对新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认真践行初心使命,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通过踏踏实实的工作,努力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增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增城加快做强做优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一要提高政治站位,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更好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二要围绕中心大局,自觉担负起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责任和使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发好增城声音、讲好增城故事、树好增城形象、聚好增城力量。三要加强队伍建设,建强“业务精湛,一专多能,团队协作”的融媒主力军,推出一批既具有本土特色,又能向更高平台发声的融媒精品,以传播力先行助力增城区推进高质量发展。
日前,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表彰2022年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个人和优秀理论宣讲报告、微视频的决定》,增城区被授予“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成为本次评选中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增城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基层理论宣讲的主线,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突出群众主体地位,立足基层实际,依托增城区“1+7+N”校地宣传思政联盟(“1”是指增城区委宣传部,“7”是指增城7所民办高校,“N”是指区教育局、团区委、各镇街、增城开发区园区发展局等单位),以深入推进理论宣讲校地结对为契机,搭建大宣传思政新平台,进一步推进宣讲资源共享,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增城区平均每年开展各级各类宣讲2000场以上,受众超20万人次。区委宣传部《微宣讲阐述大道理 多平台传递新思想》微宣讲品牌入选增城区党建十大优秀案例,两名百姓宣讲员入选省级百姓宣讲团。
优配队伍 构建多元理论宣讲矩阵
“起初学习制作云吞和濑粉,是出于兴趣爱好,没想到现在成了我的创业项目……”日前,在正果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办的增城区“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宣讲暨“喜迎二十大 做新时代文明人”主题实践活动中,百姓宣讲员、美食类非遗传承人、美食创业者、正果老街商铺代表等齐聚一堂,分享自己在正果的“寻味”故事。在增城区百姓宣讲团内,这样接地气的宣讲员比比皆是。
基层理论宣讲,关键是要有一支坚定信仰党的创新理论、系统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生动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宣讲队伍。增城区依托“1+7+N”校地宣传思政联盟,在区委宣讲团、百姓宣讲团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思政师资优势组建思政宣讲团队等特色团队,不断构建完善“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讲理论、学校教师讲思政、青年学生诵经典、基层百姓讲故事”的多元宣讲矩阵。
一方面,增城区充分利用校地宣讲资源,挖掘、遴选一批政治素质好、政策理论水平高、宣讲能力强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道德模范、学校教师、致富能手等,推动宣讲主体向多行业、多层次、跨领域转变,累计组建各级基层宣讲团队48个,基层宣讲骨干460人。另一方面,增城区紧扣重大主题印发工作通知、宣讲提纲、参考课件、学习书籍等,开展专题备课,组织观摩省市知名专家学者宣讲,专门开设增城思政教师“红荔讲坛”,每季度邀请专家学者宣讲授课,不断提升宣讲队伍能力素质。
此外,增城区以深入推进理论宣讲校地结对为契机,推动属地7所高校分别与增城区13个镇街及开发区结对共建,并在理论宣讲、共建思政研修基地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宣讲队伍,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基层社区、中小学校开展宣讲,真正打通宣传教育干部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形式 理论宣讲走“新”更走“心”
今年5月,增城区举办首场万名学生(线上)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全区221所大中小学校共约23万名学生以观看直播的形式线上同上一堂思政课,有力引导青少年坚定政治立场,受到各级主流媒体广泛关注报道,效果反响热烈。
从线上到线下、从固定到流动、从文艺到宣讲……近年来,增城区“1+7+N”校地宣传思政联盟积极探索理论宣讲新路径、新渠道、新形式,在氛围营造、学习互动、宣传推广等方面大力创新,推动理论宣讲活动走“新”更走“心”,不断提高理论宣讲的人气。
——打造“线上+线下”课堂。增城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直播,采用“故事宣讲+文明实践”等形式,搭建“云”宣讲平台,2020年以来开展在线宣讲活动18场,受众超200万人次。
——打造“固定+流动”课堂。增城区首创“名人工作室”宣讲形式,借助增城本土名人效应,引进五老“学海讲坛”,定时定点开展“名人名家”红色经典讲座,建成中共增城历史展览馆、李旭初革命事迹陈列室等一批红色学堂,将宣讲融入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加强宣讲轻骑兵建设,突破原有的室内宣讲模式,将宣讲搬到荔枝树下、田间地头、生产一线。
——打造“文艺+宣讲”课堂。增城区组建思政工作队伍、区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共约600人,通过乡村彩绘、助农支教、科普宣讲等方式,开展“文艺+宣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次,有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拓宽渠道 形成宣讲传播新格局增城区充分运用报、刊、台、网、微、端等宣传平台和载体,构建理论传播矩阵,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式的宣讲格局,实现理论宣讲的立体化呈现、精准化传播。
除了在电视、电台、报纸、“阅增城”App等平台载体开设理论学习专题专栏,定期推送党史理论知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等学习资料等“固定动作”外,增城区还充分发挥网络宣讲功能,把深受群众欢迎的宣讲精彩片段编辑成微视频、H5等融媒产品,实现一次宣讲、多种传播、随时可看。2021年,增城区委宣传部举办的“红心永向党 建功新时代”微宣讲比赛决赛网络直播吸引13.5万人次线上观看,制作的微宣讲短视频在人民网等平台播放量超8万次。
“学习强国”是新形势下强化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的学习平台,增城区一方面持续加大平台推广力度,开展“指尖学习宣讲”,全区注册用户超3.5万人,实现在职党员注册全覆盖。另一方面,制作上传一批宣讲音视频供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多篇被总台采用。2019年以来,增城区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签发稿件5000多篇,被全国总台采用超700篇次,总台采用量逐年递增,连续三年位列全市各区第一。
立足实际 宣讲内容真正入脑入心今年8月,增城区“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首场宣讲活动巧妙运用“文艺搭台、理论唱戏”的宣讲方式,以原创民族歌曲《昂啰喂》拉开序幕,迅速将观众拉进乡村振兴大舞台的情境中,切实增强了理论宣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这是增城区密切结合本地实际和群众需要,以“小切口”讲好“大故事”,让基层党员、普通群众在听故事中学理论、受教育,推动宣讲内容真正入脑入心的一个缩影。
——用“小切口”阐释“大主题”。增城区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文明实践等入手,以群众身边人和事作为切入点,开设短小精悍微课堂,通过小话题阐释大主题、小切口剖解大问题、小案例演绎大道理,让抽象理论具体化、复杂逻辑简单化、深奥道理通俗化。
——用“小载体”讲好“大道理”。增城区坚持寓教于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情景剧、客家山歌、小品、歌舞、经典诵读等舞台艺术形式开展宣讲,使宣讲内容从“高大上”变得“接地气”,让群众看得懂听得进。
——用“小细节”做出“大效果”。增城区根据群众需要和宣讲员特长,有针对性设计理论学习“菜单”,不断充实内容、细化分类,采用你点菜我掌勺“菜单式”理论学习宣讲模式,让老百姓愿意来、坐得住、听得懂,让理论宣讲触角直抵最基层。
增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市、区工作要求,建强用好增城区“1+7+N”校地宣传思政联盟,组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区委宣讲团、百姓宣讲团等基层宣讲队伍,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宣讲,引导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为增城经济社会实现新发展、新跨越注入不竭动力,为增城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区贡献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