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禅诚医院白玉兰大楼1-3层已正式启用
10月29日,佛山复星禅诚医院白玉兰大楼投用,正式启用1-3层儿科门急诊、儿保科、防保科、出生证办理、妇幼保健所专科和相关部门。整座大楼预计11月中旬整体投入使用,将开设18个病区、提供550张床位。
佛山复星禅诚医院白玉兰大楼正式启用。/院方供图
历经千个日夜,多方协力,白玉兰大楼从一纸蓝图变为现实。据了解,禅医妇儿医院是佛山市“十三五”医学重点专科、禅城区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和禅城区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
“大楼对标国际妇儿医疗高端领域,以顶级的医疗护理团队、先进医疗设施设备、优雅温馨的就医环境,围绕母婴医疗、康复和保健三大专科,开设18个病区、20多个亚专科和近550张床位,可满足年门诊量100多万人次。”医院负责人介绍,大楼将以高端、特色服务实现母婴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健康家庭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母婴关爱服务。
该负责人进一步介绍,大楼设普通医疗和高端医疗,在高标准质量品质保证前提下满足不同人群需求,通过智能化导诊服务流程,为母亲和儿童提供温馨、安静和便捷就医环境。
其中,产科以“母胎医学”为基础,以生殖健康、不孕不育和产前咨询诊断为技术支持,以“高危孕产妇和高危新生儿”的技术团队实现专科领先;妇科以肿瘤妇科(无痛、微创)为基础,建立以盆底康复带动全身心健美的现代女性美容系列;儿科以新生儿专科、儿童保健专科和儿童康复专科联动、保健和教育相结合、身心健康协同管理,打造全生命周期儿童健康管理创新模式。
29日,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进驻科室主任、护长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100多名员工参与进驻启动仪式。佛山复星禅诚医院院长胡航表示,白玉兰大楼启用是该院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牢记‘患者满意度是医院的生命线’,努力实现重点学科建设创新升级、全院综合高质量发展,为城市建设和患者生命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即日起,白玉兰大楼正式启用1-3层儿科门急诊、儿保科、防保科、出生证办理、妇幼保健所专科和相关部门,开展常规检验、检查项目,大楼预计11月中旬整体投入使用。
近日,第八批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番禺区有4项传统技艺及民俗入选,分别是广式竹木盛器制作技艺、广式土鲮鱼烹饪技艺、广府宴席礼俗、沙湾鲁班信俗。截至目前,番禺区先后公布了六批共4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建立国家、省、市、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系,对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与传承。
非遗资源蕴藏丰厚
番禺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古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处处镌刻着历史与文化的印记,流动着岭南文化的绚烂与多姿。岭南文化所滋生的传统民间艺术几乎都能在这里得到保留和传承,广东音乐、飘色、乞巧、舞龙舞狮、赛龙舟、鳌鱼舞、“三雕一彩一绣”等名扬海内外。
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让番禺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十分丰厚。截至目前,番禺区先后公布了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47项,包括国家级名录3项、省级名录10项、市级名录9项、区级名录25项;现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51名,包括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4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9名。其中,国家级名录为广东醒狮(沙湾)、广彩瓷烧制技艺和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为广彩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陈文敏。
传承机制不断优化
近年来,番禺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不断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和非遗保护机构建设。加强全区非遗工作统筹协调力度,建立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制定《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形成工作合力。
区非遗中心积极落实各项工作,持续对全区大型非遗民俗活动(特别是龙舟、诞会)进行跟踪记录,记录其传承与演变,同时做好资料建档工作。多次实地记录大龙街沙涌关帝诞、化龙镇潭山村娘妈诞出会、潭山飘色、沙湾飘色、十乡会等诞会民俗活动,拍摄记录石楼镇大岭村龙船景、茭塘景、新造景、南村镇市头景等传统龙舟民俗活动。同时,积极提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能力,加强代表性传承人动态管理,保障传承人开展保护传承工作。推荐广州梁秀玲刺绣艺术有限公司(广绣)成功申报省级第八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指导、协助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卢其福申报第六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已获市文广旅局推荐。
非遗宣传紧锣密鼓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普及,提升全民保护意识,是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番禺区紧密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推进文旅融合,先后举办“我们的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邀请区内优秀非遗项目进行现场展示和舞台展演,同时举办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图片展,向市民传播番禺区优秀非遗知识。从2018年开始,组织策划了多期“禺山记忆—番禺非遗讲堂”系列讲座,每期邀请资深专家学者和传承人围绕非遗等历史文化开展专题讲座,扩大非遗在广大市民中的传播力度。
番禺区不断加强非遗文化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普及力度,2009年以来,恒常举办“寻找禺山的记忆”非遗进校园活动、暑期青少年非遗(广绣、灰塑、古筝等)传承班、“禺山记忆—番禺非遗研学班”、少儿粤剧唱腔和表演传习班等,加深青少年对番禺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近年来,区文化主管部门还组织编写并正式出版了《番禺文化遗产研究》《番禺民间信仰与诞会文集》《番禺水运网络与龙舟文集》《禺山记忆—番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汇编》等书籍,编写《番禺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图典》《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小册子)向青少年和市民普及非遗知识。
此外,区非遗中心创新非遗宣传方式,加大线上宣传工作力度,联合番禺融媒体中心拍摄制作15集番禺非遗短视频。搭建番禺区非遗手绘地图服务平台,该平台建成后,可以达到可查、可阅、可看、可游、可参与的功能,为市民提供非遗文化展示、学习、互动平台,在全社会营造知非遗、懂非遗、爱非遗的良好氛围。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