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十七章 阳货篇
详细内容

第十七章 阳货篇

时间:2023-02-06     人气:659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馈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原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馈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阳货想见孔子,可是孔子却不愿意见他。阳货无非是想让孔子助纣为虐罢了。阳货给孔子送了一头熟了的小猪。孔子不得已收下了,可是按照周礼,如果大夫馈赠礼物给下属,还是要去拜谢的。孔子也想了个好的主意,就是趁着他不在家的时候,到府上拜谢,也相当于拜谢过了。可是不巧,在路上却遇见了阳货了。阳货就对孔子说道:“来来,我跟你说件事。”阳货在对孔子套近乎,还是想利用孔子的。阳货说道:“你怀里有宝物,有治国安邦的韬略,可是任由这个国家如此混乱,你都不出来帮忙一下,这能够称之为仁吗?”孔子也没有什么分辨,装糊涂那样,回答道:“不可以的。”阳货看到孔子似乎愿意听进去,又继续说道:“看你似乎还是想为国家做事的,可是一直都在错过合适的时机,这能够称之为明智吗?”孔子还是不愿意辩解,回答道:“不可以的。”阳货见到劝说似乎凑效,又接着说道:“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呀。”孔子听了以后回答道:“对的,我将要出来做官了。”阳货是季氏的家臣,名字叫阳虎。阳货曾经把年幼的季桓子作为傀儡而专国政。孔子这个将字用的好,这个只是将要,未必会出来做官的。阳货用话来讥讽孔子的,想让他快点出来做官,帮他做事。孔子未尝不想出来做官的,只是不想当阳货的官的。孔子想的是为鲁国君主效力的,想的是为周天子效力的。对于阳货这样的人,多说无益,所以孔子也不多辩解。装糊涂,似乎不能理会阳货的意图的。


  【原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注释】这句话虽然短,可却是载道之言,不可小视。孔孟之道,可以说精华在于性命之学。对于佛家的禅宗而言,明心见性可以称之为得道了。大家看这个性命是不是重要呢?对于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来说,他在三十七岁的时候,被发配到贵州龙场这个地方悟道的,也就是明心见性了。他从小的志向就是做圣贤,曾经跟自己的朋友一起格竹子。因为他相信了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费了那么大劲才领悟了性命之学,也就是明心见性了。由此可知这句话要弄明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的。孔子说道:“世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也许并没有什么的不同,可是习气却千差万别,相差很远。”对于佛家来说,自性具足一切。自性如同一面镜子一样,照天照地什么都装得下。


  【原文】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注释】这句话跟上面还是比较连贯的。上达于道,上达于知的人,明了自性了,习气很难移改。下愚为自暴自弃的人,并不是真的愚笨。如果笨一些没关系,只要能够听得进圣人说的话,按照圣人说的去做,这就没关系的。自暴的人是对于道用拒绝不信的,怎么说都不信的。自弃的人对于道弃绝不求,不去行善。这样两种人即使是圣人跟他住在一起,都很难感化,所以孔子称之为下愚。愚字,上面为禺,下面为心。这个心本来光明,自性本来光明,可是放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这就是愚了。孔子说道:“只有上达于知,上达于道的人不会随着习气有所移改;只有自暴自弃的下愚的人也不会怎么改变了,正所谓烂泥扶不上墙了。”佛渡有缘人,对于自暴自弃的人也就算了。孔子这么说就给了自己弟子许多信心了,我们也应该有信心了呀。我们都不是那种自暴自弃的人,还是可以通过求学做学问,改变自己的习气的,总有一天会得道的。


  【原文】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孔子到了武城,听到了弦歌之声,这可是代表着礼乐之道的。孔子微微一笑说道:“杀鸡何必用牛刀呢?”孔子也许是说,教化普通老百姓,何必用这么高雅的礼乐呢?也许给他们听也听不懂的。负责管理武城的子游说道:“我从前听到老师说过:君子学道就会懂得爱人,小人学道也容易驱使他返回正道的。”虽然是小人,可是如果不是自暴自弃的,习气都可以改变的,都可以学道的,可以使得他们自觉地向善。孔子说道:“弟子们呀,子游说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不过是玩笑话罢了。”雅正的弦歌让武城的百姓听,不管是君子和小人都可以闻道,如同法雨落到每个人心田,有缘分就会发芽的。


  【原文】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注释】公山弗扰是季氏的家臣,季平子死后他据守费邑反叛季桓子。大概他也想有所作为,就召孔子过去的,孔子想过去看看,子路听了就不开心了。有许多人会怀疑这段话的真实性,其实也不必怀疑的。孔子去见他并不是帮着他叛乱的。公山弗扰是不听从季氏的,并不是反叛鲁国。孔子也许想去争取一下这个人的。子路说道:“没有地方去,没有得到重用也就算了,何必要投靠公山氏去呢?”子路心直口快,有什么都直接说的。孔子听了说道:“他叫我过去岂会平白无故的呢?如果能够用我,也许就能够恢复东周之道了。”也许孔子会劝诫他辅佐鲁君恢复东周之道的。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使人。”


  【注释】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道:“如果能够推行以下五种品德于天下,就可以称之为仁了。”子张问道:“请老师能否解释一下哪五种品德呢?”孔子回答道:“恭敬、宽厚、诚信、勤敏和恩惠这五种。恭敬就不会轻慢别人,也不会受到别人的侮辱。恭敬从来都是相互的。宽厚就能够得到众人的拥护,如果过于严苛,就会失去别人的拥护。往往许多人对自己宽容,对别人要求很严苛,这样更不能服众了。诚信就能够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勤敏就会立功,正所谓天道酬勤。如果世人都勤敏于求道做学问,就不会有那么多功夫去作乱了。施恩惠于人,要让别人去做点什么这个是很容易的事情。当然这个也是做正事,而不是为非作歹的恶事的。”作为君主如果施行恩惠于百姓,百姓就会感恩的。如果邦国遇见困难,百姓也会支持的。


  【原文】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释】佛肸是晋国大夫赵简子的家臣。当时佛肸据守中牟这个地方,对抗赵简子。孔子当时正在周游列国,佛肸召孔子去他那里。这跟前面那个情况很类似。佛肸这是不服从赵简子,也许并不是不服从晋王的。孔子想过去的。这是子路又有意见了,子路说道:“以前我可是听见先生说这样的话:一个本身行不善的人,君子是不屑于与之为伍的。佛肸据守中牟叛乱,先生你却要过去,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道:“你说的对的,的确有说过这样的话的。但是不是有很坚硬的东西,怎么磨也磨不薄;不是也有白色的东西,怎么染也是染不黑的吗?”孔子这言下之意是说,我如此的德行,无论如何别人是改变不了我的道义的。并不是一般人那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子已经到了比较高的道德境界了,不容易改变的。也许孔子去只是想劝说佛肸,不要叛变晋君的。至于赵简子本身就是犯上作乱的人的,跟三桓也没有什么分别的。孔子接着说道:“我岂是葫芦呢?只是吊着却没有什么用处的呢?起码还是可以吃的吧。”孔子这里用葫芦来比方的,葫芦不坚硬,如果磨还是可以磨坏的。葫芦如果放到染缸里面,还是可以染色的。孔子说自己不是这样的。


  【原文】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孔子怕子路刚勇,所以针对性的提醒纠正子路之偏。孔子问子路道:“仲由呀,你听说过仁、知、信、直、勇和刚这六言的六种偏蔽吗?”孔子这是怕自己的弟子们被这些给束缚住了,凡事过犹不及的,过于拘泥也是不好的。子路回答道:“没有听说过的。”孔子说道:“好好坐下来,我跟你仔细的讲讲的。如果好仁而不好好做学问,也许会被愚所蒙蔽的,只知道仁这个字的表面,而不能通过学习得道,不能破除愚昧的蒙蔽,不能发明仁心的;如果好知而不知道学习的话,就会被放荡不羁所蒙蔽的,有许多人知了,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如果好诚信而不好学习,就会被心贼所蒙蔽的,抱着小信而不放,比如前面所说的讨论管仲是否该去自杀殉主的;如果好正直而不好做学问,就会被尖刻伤人所蒙蔽的,说什么话都比较直,不知道绕弯,如果对于君主直接这么劝谏,不知道策略,不顾其颜色,也许不能达到好的劝谏的效果的;如果好勇猛而不好做学问,就会被乱所蒙蔽的,一有什么就容易作乱,意气用事;如果好刚强而不好做学问,就会被轻狂所蒙蔽的,子路你就是太过于勇猛刚强的,要特别注意的。”


  【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孔子说道:“弟子们呀,你们为什么不去学学诗呢?诗可以托物言志,可以观察风俗人情,可以用诗作为交往的辞令,可以用诗来发发牢骚和怨气,但不是真的过度的怨恨,而是适度发泄一下而已。如果能够通过诗来达到以上的这几点,通达了以后,近的可以侍奉父母,远的可以侍奉君主。学诗也可以知道许多鸟兽草木的记述。”诗句往往是诗人看到了鸟兽草木之后,在特定的场景之中而发出的。诗左边为言,而右边为寺。在寺庙边的低声吟诵。


  【原文】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注释】孔子对自己的儿子孔鲤说道:“你有没有好好学习《周南》《召南》这两部分的诗呢?人如果不好好学习这两部分的诗的话,就犹如面对着墙壁站着,无法有什么进步的。”孔子这是打个比方的,面对着墙壁站着,无法有什么进步,一走就会碰壁的。这两部分的诗能够反映周文王和周公治理的情况,也是最为纯正的部分了。孔子对自己的儿子不会差的,看来得好好的学一学的,也可以教教小孩子的。


  【原文】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注释】孔子说道:“礼呀礼呀,难道仅仅是玉帛之类礼器吗?乐呀乐呀,难道仅仅是钟鼓这样的乐器吗?”孔子发出这样的反问,这是启迪自己的弟子们考虑礼乐的本质的。不仅仅是这些有形的东西的,这些东西仅仅是礼乐的载体和体现的,更加重要的东西是礼乐背后的东西的。礼代表着天地万物的秩序,代表着社稷人伦的秩序的。如果这个乱了,整个社稷也就乱了的。君不君,臣不臣,整个天下就乱了。周天子弱小,周朝衰落,诸侯争霸。诸侯内部有许多大臣也是犯上作乱的,这个情况都差不多。比如鲁国的三桓;晋国的赵韩魏等。天地如果没有秩序,该冷的不冷,该热的不热,粮食也不能丰收的,百姓也容易生病的。人如果没有秩序,起居无节,也容易生病的。邦国如果没有秩序,国家就会乱了,百姓也就遭殃了。乐代表着和谐的,礼也许太过于机械了,乐能够调和的。酸甜苦辣咸什么都需要,这样才能够烹调出美味的汤。朝堂之上,各种人才都需要,和而不同,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政事的。也许永远都无法把小人斩尽杀绝的,不同朝代只是小人的比例不同而已。英明的君主贤臣多于小人而昏庸的君主小人多于贤臣的。礼乐背后实在是有许多深刻的道理呀。


  【原文】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注释】孔子说道:“表面庄严端正而内心空虚,这样的人如果用小人来比喻,大概就如同那些穿洞或者越墙的小偷一样吧。”孔子这么说也是针对时弊的,有许多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表面端正,可是内心也许早就想着怎么样去做小偷了,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了。孔子一点都不会落后的,你看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提出来不要做两面人。


  【原文】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注释】这句话虽然短小,理解起来还是有点费劲的。什么是乡原呢?这个词如果理解清楚了,也许就会好很多了。一乡都称其为原人,这样的人就被称为乡原。什么是原人呢?原来的人,也就是真人,也是大人,也是有大心的人。古代的人修道,就是想成人真人。顾名思义,真人是真的,难道我们没有成为真人,就是假人吗?我们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的确是假人的。佛陀说颠倒众生,世人都是颠倒的。要恢复回原来的人,这才是真人的。恢复了自性,不跟着习气而流转,这样就能够成为真人,这样的人就是原来的人,也就是原人了。之前有一句话也是说,一乡的人都说好的人,未必都是好人的。孔子教弟子们要识别真正的君子的,也希望自己的弟子们做表里如一的君子的。不要像前面那句话说的那样,表面端正,可是内心随时都想做小偷。一乡都称颂的人,也许只是沽名钓誉的人。跟乡人同流合污,虽然看似忠信,行为看似廉洁,大家都喜欢他,这种人不可入于尧舜之道,实在是德之贼的。这种人做了不好的事情,还要偷德,还要有好的名声,实在是还不如那些不掩饰的人呀。


  【原文】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注释】孔子说道:“走在道上听了一些传闻,又在沿途中传说,这样的人是背弃了道德的了。”孔子劝诫自己的弟子,不要随便听了别人说的,就信以为真了,还是要以自己的智慧来鉴别一下的。更要谨慎的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要随便传播有害的信息的。如果所听的东西,不是正道的,所听的东西不是好的学问,就随便讲了,也许会混淆视听的。如果听了一些不好的东西,背后议论别人是非,这个也是容易惹来灾祸,这也是不道德的。这里也呼应前面那句的,不要听到乡人都说这个人如何如何好,就认为好了,还是要甄别一下的。


  【原文】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注释】孔子说道:“可以和鄙陋的人一起侍奉君主吗?对于鄙陋的人来说,没有得到功名利禄的时候,绞尽脑汁的也想得到它。既然得到了,得到了君主的宠信,就又担心会失去它。正是因为怕失去它,所以不管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不管什么手段都用得上,也背弃了所有的道义的。”


  【原文】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无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注释】孔子说道:“古代的人有三种毛病,现在的人也许已经没有了,或者说是已经改变了。古代狂放的人放肆不拘小节,而现在的人狂妄不顾大节了,比如说孔子前面说的有个发小,坐没坐相,叉着腿坐着跟簸箕一样,这个有点类似古人了,现在的人狂妄不顾君臣之大节了;古代骄矜的人比较清高孤傲,也是有棱有角的人,现在骄矜的人却充满愤恨;古代愚钝的人比较耿直,现在愚钝的人也都懂得欺诈别人了,实在是人心不古呀。”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之前的章节曾经出现过,这里是重复的了。孔子说道:“表面伪善而花言巧语的人,很少有真正的仁德的。”孔子教自己的弟子识别仁人的,同时也劝诫自己的弟子不要做那样的人。之所以这句又放在这里,实在是跟前面几句有连贯的意思的。前面说色厉内荏,表面端正的人,内心却随时跟个小偷似的。对于一乡的人都称之为原人的人,也许并不是真正的仁人的。只凭着道听途说,这是很难去识别一个人的。花言巧语的人,也许是戴着伪善的面孔的。前面那句说的古代的人和现代的人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原文】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注释】孔子说道:“我厌恶紫色排挤了纯正的红色;厌恶郑国的俗乐扰乱了清正的雅乐;厌恶那些用花言巧语来倾覆邦国的人。”这里孔子也再一次说了很讨厌花言巧语的人。在古代庄重的场合用的是纯正的红色,现在人心不古,却喜欢紫色了。有个齐国的君主很喜欢穿紫色的衣裳,全国的人于是都喜欢紫色了。


  【原文】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注释】前面两句孔子讲到不喜欢花言巧语,这里孔子说自己也不想多说话了。孔子说道:“我不想说什么话了。”子贡就觉得奇怪了,就问道:“老师您假如都不说话,那我们这些弟子怎么能够得到你的真传,以便传述给世人呢,还要传述给后世的子孙呢。”孔子回答道:“上天什么时候有开口说话了呢?四季推移运行变化不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孕育着万物。上天有这么多的功德,可是从始至终有说过什么了吗?”圣人行无言之教,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感化世人。说实在,正如道德经开篇所说的那样,真正的道用语言文字是很难说的清楚的,可是还是要说的,不说的话世人更难了解了。也许只有颜渊能够真正懂得自己的老师为什么说这句话吧。


  【原文】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孺悲以前曾经跟孔子学过东西,可以说是孔子的弟子了。可是这个弟子的品德应该是不行,所以孔子不愿意见他,可是并不是放弃教化他,而是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来教化。孺悲是奉了鲁哀公的旨意来找孔子的,孔子却以疾病为由不愿意见他。让别人去传话给孺悲,刚走出门去。孔子就拿起瑟来弹奏而歌唱,故意还让这个曾经的弟子听到。孔子这也是行不言之教,跟前面几句话还是很连贯的。不在于巧言,而在于通过善巧的方式进行教化。让这个弟子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为什么老师不愿意见自己。


  【原文】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释】宰我问孔子道:“三年的丧期,是不是太久了呢?一年已经足够了吧?君子如果三年不行礼,礼也会废弃了吧;三年不奏乐,技艺会荒废了,乐器估计也会坏了吧。一年的时间真的已经足够久了,在一年的时间里,旧的稻谷都吃完了,新的稻谷也有了收成了,钻燧取火也到了需要改换木头的时候了。”宰我有些不理解,为什么丧期这么久,会不会耽误正事呢?孔子回答道:“一年期到了,还是在三年的丧期之内,你锦衣玉食而不是披麻戴孝,对你来说能够安心吗?”宰我说道:“我能够安心的。”这个宰我可真是倔强的,不怕孔子批他的。孔子说道:“既然你说安心,那你就这么做吧。我可懒得管你了。人家说君子守丧期间,吃香甜可口的食物也不会觉得好吃,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会觉得欢乐,日常的起居都不得安乐,也许睡都睡不踏实。君子在守丧期间是不会那么做的,既然你认为安心,那你就尽管去做吧。”宰我走出去了以后。孔子说道:“宰我可真是不够仁厚的。小孩子在三岁之前,都无法脱离父母的怀抱的。这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用的丧期的。难道宰我之前没有享受到父母三年的关爱吗?”孔子这么说,可真是感人的。父母对子女的恩德,无比的深厚,无以为报。


  【原文】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注释】孔子说道:“整天的吃得饱饱的,也没有用心做什么事情,没有用心的求道做学问,这样要进德就难了呀。不是还有博弈这个事情吗?你不求道做学问,起码下下棋,干点这个都比闲着强呀。”这里孔子为什么选取博弈来打比方呢?这里并不是孔子叫弟子下棋,而是说求道做学问要用心精进才可以的。求道如逆水乘舟,不进则退。如同跟坏的习气进行博弈的,如果不断的修行做学问,就会增进。每天多做一点学问,就如同多下一步棋子,否则就会输给对手了。


  【原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注释】子路问道:“君子也崇尚勇敢吗?”子路知道自己比较勇猛,就问老师君子跟勇敢有什么关系。孔子回答道:“君子更应该以义为上,而不是单纯以勇敢为上的。君子有勇敢而无道义,就容易作乱了;小人有勇敢而无道义,这就容易行偷盗之事了。”


  【原文】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逊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注释】子贡问自己的老师孔子道:“君子也会有讨厌的事情吗?”孔子说道:“有的。君子讨厌议论是非的人,说坏话的人;君子讨厌那些身居下位而毁谤上位的人;君子讨厌勇敢而不知道礼仪的人,说实话还是要讲究礼仪的;君子讨厌办事果敢而不知道通达于世事,不知道变通的人。”孔子说完接着问子贡道:“端木赐呀,你也有什么讨厌的事情吗?”孔子这么说,端木赐实在是应该高兴,在孔子眼里,还是把这个弟子当做君子来看待了的。子贡就回答道:“我讨厌那些只知道皮毛就以为有智慧的人;讨厌那些不懂得谦逊而以为那样是勇敢的人;讨厌那些揭短而自以为正直的人,以为什么都说就是正直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个徼字在道德经第一章中也有说到的。常有,欲以观其徼。道是虚无的,通过有,就可以观察到万物的形迹。这个徼就是万物的形迹。这里子贡讨厌的人,就是那些只是看到了大道的形迹,只是看到外在的形状就以为得道了,有智慧的人。


  【原文】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注释】孔子说道:“唯独女子和小人最难供养的。让他们走得近了呢,又不会恭敬,不知道礼节了;让他们走得远了呢,又会有怨恨。”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里孔子也许并没有贬低女子的意思,只是打个形象的比方罢了。对于女人来说,亲近了,也许他们就会觉得王侯将相,圣人也无非如此,都是这样的,就没有什么神秘感,也不会恭敬有礼貌了。对于小人来说,走的近了也许会影响到自己,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走得近了又称兄道弟,不讲究原则。如果突然的又走远了,小人就会怨恨了。


  【原文】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注释】孔子说道:“一个人如果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是被别人厌恶,不能被别人称道,这辈子也许就没什么指望了的。”孔子说这句话是劝诫自己的弟子们要努力精进的修学求道做学问的,说明时间的紧迫性的。对于孔子来说,四十为不惑之年,不再有什么迷惑的了,知道自己正在走的是正道了。大器晚成并不一定在四十不成,以后就不行了的。汉代会稽太守朱买臣就是在接近五十岁的时候才当上大官的,之前只是贫贱的打柴的,老婆还因为这样离婚了。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