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我省将实施知识产权“十个强市、百个强县”建设工程
中新广州知识城综合改革工作会召开
2月9日,中新广州知识城综合改革工作会召开,会议现场介绍了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情况。6年多来,中新广州知识城首轮综合改革试验成效显著,推出全国首支纯专利证券化产品、全国首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等20项首创改革措施。
知识产权是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广东知识产权地区发展指数、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下一步,广东将突出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全面发挥知识产权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实施知识产权“十个强市、百个强县”建设工程。
●南方日报记者 宾红霞
推出全国全省首创改革措施20项
今年1月,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暨国际地理标志产品交易博览会宣布,知交会暨地博会永久落户全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的试验田——中新广州知识城。
知交会暨地博会永久落户的背后,凸显的是中新广州知识城在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上的成效。2016年,中新广州知识城获国务院批复,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记者从会上获悉,6年多来,中新广州知识城在体制机制、协同保护、金融创新、产业引领、国际合作等方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试,成功走出一条知识产权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
6年多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累计获批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等国家级改革平台9个,推出纯专利知识产权证券化、海外侵权责任保险等全国全省首创改革措施20项。
知识产权服务对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增强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为进一步激发科技企业知识产权创造新动能,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广州开发区全力打造知识产权服务新高地,在中新广州知识城高标准规划建设总投资超90亿元、占地420亩的知识产权服务园区。
随着知识产权服务生态环境日趋完善,广州开发区的知识产权服务集聚效应愈发凸显。目前,该区吸引集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超300家。6年多来,专利审协广东中心累计审批专利申请113万件,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累计受理案件近8万宗。
2022年4月,全省唯一的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大厅在中新广州知识城揭牌成立,包括法国诺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盛凯知识产权公司、马来西亚联蔚宾大斯专利事务所等多家国际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已进驻。
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
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工作是广东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试验田”。会议提出,中新广州知识城要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战略目标,以更高站位、更强力度推进知识城新一轮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引导更多创新资源和政策支持向重大改革举措、重点建设项目倾斜,着力打造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
当前,广东围绕服务“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等重大战略,扎实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运用和高标准保护,积极推动开展新一轮知识产权部省共建,印发并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颁布实施《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广东省版权条例》《广东省地理标志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城市8个、强县建设试点示范县13个、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园区8个。
兔年新春第一个工作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向全社会释放了快马加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信号。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高质量发展,只有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依法对侵权假冒的市场主体、不法分子予以严厉打击,才能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广东将突出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全力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强省建设纲要、“十四五”规划实施,加快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与我省新一轮共建各项重点改革、重点项目,加强知识产权政策、要素集成,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保护效果、运用效益和服务水平。
广东还提出要全链条发力,全面发挥知识产权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建设,落实知识产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专项政策,深入推进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培育,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全面落地。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实施知识产权“十个强市、百个强县”建设工程。
在国际合作和竞争方面,会议提出,广东将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原创型、基础型高价值知识产权,全力破解“卡脖子”难题。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交流合作,健全海外纠纷应对指导体系,不断提升企业海外纠纷应对能力。
(南方日报 2023.2.10)
附件下载:

擦亮海丝文化名片,扶胥运河连通工程项目动工
提起运河,人们往往想到京杭大运河。
但少有人知,其实在广州,也有一条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运河,隐秘而伟大,曾承担着广州“通世界”的重任。
它,就是扶胥古运河。
自古以来,黄埔即为广州外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而隋、唐、宋、元时期,黄埔港被称为扶胥港。
扶胥之口,中外商船往来穿梭,为避海上风浪,宋朝年间决定建设这条运河,扶胥古运河因此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要道。
风雨数百年,这条运河至今大部分河段仍在通航使用。
在中国江河文化的版图中,运河凝结人民的汗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标识,无疑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名片。
如今,属于黄埔的这一名片将步入一个新阶段。
1月29日,在黄埔区穗东街,扶胥运河连通工程项目正式动工。八百年古运河将恢复古航线,一条途经黄埔穗东各文化古迹景观的八公里水上文旅路线呼之欲出,穗东街将活态再现岭南海丝繁荣商贸河岸景观风貌,助力广州海丝城建设,打造“一河两带四点”的海丝记忆风貌带,擦亮“老运河、新风貌,老城市、新活力”的海丝文化名片。
南方日报记者 吴雨伦 通讯员 张靖妍
前生
运河庇护船只“通世界”
运河究竟有什么重要之处?为什么一定要开凿一条运河?
运河交织着历史。要理解运河开凿,我们只需要将时间拉到关键的历史节点。
早在晋代,已有庙头村(当时叫古斗)的记载,是广州放洋启航的地点,也是外国船只到达广州的第一停靠站。
唐宋时期,作为珠江出海口,扶胥镇(现穗东庙头村)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南海神庙前的黄木湾,是海外到广州的第一站。
黄木湾,为珠江三角洲东、西、北三江合流的总汇。水面宽,风大浪高,影响海船停靠,每当风海咆哮,在港船无安全避风之所,时有覆没之危。
繁荣的贸易和频繁的出行需求,需要更安全的运输通道,因此宋朝决定开凿扶胥古运河。
南宋政和二年(1112年),时任广州佥判的邬大昕奉命主理此事。
他到珠江口至波罗庙一带,实地考察海岸情况。波罗庙离海不远,向来风涛万顷,岸临不测之渊,在流沙长期冲积中,逐渐淤浅。
邬大昕深入调查水流地势,将沿海岸线挖土凿石筑堤,兴工开凿运河。工程东起东江口的东洲,西接黄木湾,全长约5公里,宽约150米,竣工时沿用东江口西岸鹿步堡的地名,命名为“虎步”。
就是自东江口西岸增城县新塘的东洲开始,沿北岸经番县鹿步圩东南、大丰固(即头)、墩头水汛、竖梅岗,至波罗庙前,这条运河,至今尚留一条水涌,现在当地人称作横滘,靠西一段称西滘。
运河建好后,中外商船往来穿梭,不仅经此避开大风大浪,航程也有所缩短,来往贸易更加便利。
著名学者金克木曾评论:中国有两种文化,一个可叫“长城文化”,一个可叫“运河文化”。运河通联南北,是“通”的文化。
扶胥古运河则是“通世界”。它的开凿,为广州这一千年不衰的商业城市奠定了基础。
唐宋是扶胥港最繁荣的时期,宋代自扶胥港出发的商船,可达“西南诸蕃三十余国”,扶胥古运河就是服务于当时的贸易往来。
“舟舶继路,商使交属”“夷舶往来,百货丰盛”。那时,对外贸易事关经济发展大事,而广州是当时对外贸易重镇。宋时,广州的外贸更是一度达到高峰,广州市舶司收购乳香占全国乳香收购量的98%。
八百年通航至今,扶胥古运河曾为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要道,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贡献了磅礴之力。
当时间来到另一个关键节点,“改革闯将”广州开发区诞生了,扶胥运河又成为“见证者”。
1984年,广州开发区的发源地就在横滘河畔,它正是扶胥古运河的一段。由此,广州开发区的创业者们开启了新的征程。就在奔流的河水旁,广州开发区从2万元、9.6平方公里起步,速度和效益始终引领全国开发区,成为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样本。
今貌
“老运河”焕发“新活力”
沧海桑田,“老运河”将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黄埔区启动了河涌整治工程,着力保护水生态环境,逐步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
而扶胥古运河所在的穗东街全面推行河长制,重点紧抓水污染防治工作。以“巡河摸查”加“即时整改”的治理方式,细致用心解决可能导致水体污染的问题,全力确保辖内河涌水质、面貌持续向好。
曾经的“通世界”,如今还有不小潜力可以挖掘。
今年,寻找海丝历史印记,恢复古运河航线,再现岭南水乡风貌,古运河黄金走道将重获新生。
当前,黄埔区扶胥古运河连通工程项目正在稳步推进。项目位于黄埔区穗东街道西滘涌、东滘涌、南湾涌、庙头涌、庙头支涌流域,疏浚河涌总长约3.84公里,新建护岸总长2.05公里,改造护岸长约0.855公里。估算总投资约1.3927亿元。
项目以东滘涌、西滘涌、南湾涌、庙头涌支涌现状为基底,协调周边在建和规划建设项目,以恢复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为目的,以黄埔区总体规划及黄埔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通过滨水生态环境修复、河涌疏浚、新建护岸、水闸改造,打开滨水空间、打通水上游览线路,打造碧湾古港,彰显海丝文化。
据黄埔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先期项目主要对东滘涌(开发大道以西段)、西滘涌、南湾涌(含夏园湖)、庙头涌支涌(港前路至西滘涌段),结合现状进行护岸整治和内源治理,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提升水景观、塑造水文化。
为更好再现岭南水乡风貌方面,南湾涌水闸、庙头涌2号水闸将进行改扩建,打通文化游水断点;沿线还将设置游船、龙舟停泊的码头、埠头等,构建水上游览线路;为了让水道的绿色空间惠及更多市民,还将新建口袋公园等。
当前,黄埔区谋划了“三城一岛”空间联动发展规划,正加速推进广州海丝城规划建设。扶胥运河正是广州海丝城建设的关键一子。
一子落,满盘活。
穗东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以扶胥古港、海丝之路为出发点,结合片区城市更新,旨在擦亮“老运河、新风貌,老城市、新活力”的海丝文化名片,对于打造海丝城历史文化核心区、建设南海神庙历史文化综合发展区、实现珠江沿岸镇街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预见,扶胥运河将成为黄埔乃至广州的亮丽新名片,迤逦穿行,流向未来。
(南方日报 2023.2.10)
附件下载:
创建人才、文化、科技和运动“慢岛”四大招牌
“广州珠江国际慢岛”发展效果示意图
羊城晚报记者 徐振天
衔接珠江前后航道的长洲岛岛群,是珠江历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江心岛板块,如今正向“广州珠江国际慢岛”的发展目标进发。
2月9日,记者从“广州珠江国际慢岛”总体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获悉,未来相关部门计划推动长洲岛岛群板块一体化转型升级,打造国际人才交流客厅、黄埔军校文化公园、粤港澳大湾区爱国研学教育高地、“黄金内湾”水空运动休闲首站,创建人才“慢岛”、文化“慢岛”、科技“慢岛”和运动“慢岛”四大招牌。
陆域面积约10平方公里,重点打造长洲岛、洪圣沙岛“双核”
“慢岛”的提法借鉴于“慢城”这一国际流行的城市发展新模式,该概念的核心在于将绿色环保、健康和谐、人文人性同步推进,从生态、人文等多个角度统筹时空资源利用,倡导生态化、个性化、品质化、休闲化的城市发展模式。
“广州珠江国际慢岛”的范围为介于东圃特大桥和黄埔大桥之间的长洲岛等江心岛岛群,包括长洲(含深井)、洪圣沙(含白兔沙)、大吉沙、娥眉沙(北帝沙)、大蚝沙五个岛屿,总陆域面积约10平方公里。
按照片区总体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长洲岛岛群板块将按照保护发展并举、岛群江岸协同、近期远期结合、政府市场联动四大原则,至2025年,发展迈上新台阶,空间格局更加成型,经济动能更加牢固,创新发展更加坚实,文化名片更加鲜明,生态优势更加突出,品牌建设更加系统,共享共富更加扎实。
至2035年,岛群岛岸深度融合全面实现,更有质量更富特色的经济板块稳步崛起,“广州珠江国际慢岛”品牌享誉国际,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先进地区水平,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浸润新高地、都市休闲放飞新胜地、区域自由智享创新平台、国际交往新窗口和共同富裕新样板,向世界展示大河岛岸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范例。
围绕上述目标,意见稿中提出要强化岛群功能一体化发展,打造以长洲岛、洪圣沙岛为“双核”的战略核心岛群,以大吉沙为一体化功能配套基地,以娥眉沙(北帝沙)、大蚝沙为外围特色功能风貌岛,推动形成“战略核心-关键配套-特色外围”的联动体系和“双核三廊四片”的功能布局。
发挥长洲岛、洪圣沙岛的“双核”引领作用是总体规划中的重点。长洲岛拟打造国际人才交流客厅、黄埔军校文化公园、粤港澳大湾区爱国研学教育高地、“黄金内湾”水空运动休闲首站的核心区,洪圣沙岛拟打造珠江水上CID(中央创新区),开发邮轮港、水巴港始发港与江心浮动港结合的水上体验新业态,强化水上运动休闲首站功能。
长洲岛岛群迎建设增长期,或推进一些重点行动
未来一段时期,长洲岛岛群将迎来基础设施、大平台项目、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机制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增长期。
记者从片区总体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获悉,近期,相关部门将围绕打造四大“战略引擎”、科技产业发展、农文旅融合、品牌运营活动、交通建设管理、生态文化保护、综合配套服务、政策保障等领域开展重点行动。
四大“战略引擎”为国家级文化公园、粤港澳大湾区爱国研学高地、国际人才交流客厅和“黄金内湾”水空运动休闲首站,包括黄埔军校文化公园整体规划连片保护、国家级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研学基地(研学计划)、深井军事拓展培训基地、咖啡创意庄园、深井TOD咖啡国际会客厅、国际人文交流基地、“慢岛外滩”、挞洲围水上运动小镇、艺术家部落、水上音乐厅、公共游艇基地等建设项目。
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广州珠江国际慢岛”将启动黄埔军校旧址、辛亥革命纪念馆及历史文物修缮工程、“十古双遗”陈列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抢救、征集,建设文化遗产大数据管理平台,推动门户景观、景堤一体化、碧道系统、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河涌治理、低碳建筑示范等建设工程。
为提升“广州珠江国际慢岛”人气和知名度,相关部门还将建设“广州珠江国际慢岛”品牌体系和慢岛研学、慢岛名胜、慢岛时尚等特色子品牌,举行众多重大会议活动。
(羊城晚报 2023.2.10)
附件下载: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