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区12345热线年度考核总分位居全市第一
2022年,番禺区共受理12345热线转办的各类工单34.53万宗,特别是疫情期间克服“时间紧、案量大、人手少”等实际困难,提高承办效率,努力为市民排忧解难,12345热线年度考核总分位居全市第一。
近年来,番禺区将12345热线作为展现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窗口,搭建起政府与市民的“暖心桥”。
坚持以上率下,高位推动问题解决。区主要领导到热线承办单位调研指导,多次对热线承办工作提出要求,要求“办实办好办到满意”“真听真办真诚反馈”。区领导每月研阅集体投诉,协调解决重大疑难问题。各经办单位通过“提级通报、提级研究、提级审核、提级回访”等“四个提级”措施,提升涉整改重点工单办理质量和效率,展示热线“速度”。
压实主体责任,全区“一盘棋”高效承办。制定涉整改重点工单流程示意图,细化各环节操作标准,定期通报办理情况。对于职责不清的工单,由区委编办、区司法局开展联合审定或发动各单位主动领办以明确权属。对于反复投诉的工单,发出交办通知推动问题解决,体现热线“力度”。
树立“闭环”理念,健全联动监督机制。强化区纪委监委作用,贯彻落实线索移送、问题反馈等监督机制,共享考核督办材料、分析报告等。将热线系统接入区纪检监察再监督大数据平台,实现对经办单位履职情况再监督、再检查。加强舆论监督,联合区融媒体中心在番禺电视台播出以解决12345热线市民投诉为题材的新闻片,让市民感受热线“温度”。

2022年度积分制入户进行时
我市各级来穗部门
围绕积分制入户
都做了哪些努力?
一起来看看吧
丰富培训内容,窗口服务更专业
越秀区
越秀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把2022年度积分制入户政策纳入全区来穗人员和网格化服务管理队伍培训重点,组织网格员(出租屋管理员)结合“人屋”登记纳管工作积极普及积分制入户政策,确保网格员(出租屋管理员)能够讲清说透积分制入户政策亮点、申请条件等知识,进一步提高政策知晓度,帮助更多来穗人员顺利通过此项惠民政策入户广州。
海珠区
海珠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举办2022年度积分制入户业务骨干培训。讲师结合积分制入户的实际工作需要,进一步细化培训内容,针对积分制入户新旧政策对比、积分制入户时间节点工作进行详细讲解,为业务骨干提供可操作性强的工作建议。在系统实操环节,讲师认真指导积分制入户审核工作全流程,提醒各环节的注意事项。通过本次培训,有效强化积分制入户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提升服务素质,促进积分制入户工作的高效运转。
拓宽互动渠道,答疑解惑更便捷
白云区
白云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通过12345便民服务热线、电话记录、窗口反映等形式,多渠道收集来穗人员对积分制入户政策的困惑问题,依托“白云政法”微信公众号开展政策“一问一答”专题,精准回应来穗人员关切,吸引过万人次点击。在全区24个镇(街)设置积分制入户服务专窗,实行节假日窗口服务“不打烊”,业务骨干、志愿者轮班值守为来穗人员提供积分制入户政策咨询、网办辅导,确保来穗人员疑问及时解答、困难及时解决。
番禺区
番禺区网格员(出租屋管理员)立足“小网格”融入“微服务”,实行“下班不下岗、服务不打烊”,通过微信群、QQ群为来穗人员提供政策宣传、申请答疑等服务,有效拓展与来穗人员的沟通交流方式,促进来穗人员更直接、准确、全面获取积分制入户政策动态,更快解决来穗人员“急、难、愁”问题。
发挥宣传阵地,政策解读更接地气
增城区
增城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部门开展“荔燕融合大学堂之积分制政策宣讲线上直播”,超1000人次在线观看学习。讲师详细讲解积分制入户的申请条件、流程及积分申请、积分确定方法等重点内容,帮助来穗人员提高申请效率。在互动交流环节,来穗人员踊跃提问申请积分所需材料、分值核算方法等问题,讲师逐一给予解答,提醒来穗人员注意积分制入户各个流程时间节点,助力来穗人员懂政策、懂操作,从而顺利完成入户申请。
南沙区
南沙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在南沙万达广场开展“吾心安穗是吾家 共筑南沙湾区梦”积分制入户政策宣传活动。活动设置政策宣讲、有奖问答、咨询答疑节,由专业讲师讲解申请条件、排名规则、注意事项等积分制入户申办流程,对来穗人员提出的居住证年限计算方式、社保、技能加分等问题进行解答。来穗人员表示,通过本次活动加深掌握积分制入户申请步骤,有效消除心中顾虑,更加坚定通过积分制入户广州的信心。
(综合各区信息)
2月28日晚,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国家京剧院联合主办的“京腔粤韵 唱响湾区”文艺演出活动在广州粤剧院新址内的红线女大剧院隆重举办,该活动自2020年起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当晚,京、粤、昆、婺、秦腔五个剧种演员同台飙戏,共同呈现戏曲这一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非凡魅力,展现“京腔粤韵 唱响湾区”的宏大主题。本次活动作为花城阳光温暖生活季系列重磅活动之一,将热情吹响广州文艺事业大繁荣大发展号角——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终评、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与第25届曹禺剧本奖颁奖典礼等各种重磅文旅活动陆续启动,彰显广州文旅复苏万千气象
活动现场
一、5月广州又迎竞“梅”盛事,吹响新征程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号角
活动当天,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与中国戏剧家协会签订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协议。中国戏剧梅花奖是由中宣部批准,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每两年举办一届,旨在表彰在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戏剧演员。“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是中国戏剧文学领域一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评奖活动,旨在奖励优秀戏剧作品、培养和推出优秀剧作家。该奖项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同样也是“中国戏剧奖”下设的子奖项之一,自1982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24届。
据悉,2023年恰逢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此前,广州先后于1997年举办了第1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典礼,2015年举办了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与绍兴一同举办)、2017年举办了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活动及颁奖晚会。广州粤剧院倪惠英获得第1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广州粤剧院的欧凯明获得“二度梅”,广州粤剧院的吴非凡、广东粤剧院的麦玉清获得梅花奖;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广州粤剧院的苏春梅、广东粤剧院的曾小敏获得梅花奖。
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终评将于2023年5月在穗开幕,还将举办第九届中国戏剧奖(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25届曹禺剧本奖)颁奖典礼。广州市民将迎来一轮“梅花”绽放、精彩纷呈的艺术盛宴。本届梅花奖通过集中展示各地剧种精粹和优秀戏剧演员风采,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结合起来,铸就新的文艺辉煌,同时期待本土新生文艺力量作为奔涌的“后浪”,大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广州迈向文艺新高峰,并持续增强广州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二、京粤强强联手精彩无限,合力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州时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作出了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的重要指示。2020年10月24日,“粤韵广州塔——名家周末大舞台”惠民演出举办了首次“京腔粤韵 唱响湾区”文艺演出活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与国家京剧院就京粤两地文化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精品创作、人才培养、艺术交流、文创产品开发上深度合作,强强联动,合作共赢。
三年后的2月28日,“名家周末大舞台”惠民演出再次举办“京腔粤韵 唱响湾区”文艺演出活动。本次活动除京剧、粤剧外,又特别邀请了昆曲、秦腔、婺剧三个剧种。五个剧种同台献艺,在广州深度交流合作,碰撞璀璨火花,更加彰显广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殷切希望的积极行动。
“名家周末大舞台”惠民演出活动是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粤剧院承办的大型惠民活动, 2023年更名为“粤韵飞扬——名家周末大舞台”惠民演出。活动将以广州粤剧院新址为演出基地,发挥广州粤剧院新址作为广州市文化新地标的聚合优势,将更多文艺大家、名师名团、精品力作汇聚成文化大餐,为市民和游客免费送上高质量文艺演出,进一步展示文旅深度融合成果,提振疫后演艺市场信心。
“京腔粤韵 唱响湾区”文艺演出活动作为名家周末大舞台的重磅专场,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好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通过在广州举办戏曲交流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交相辉映,促进广州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三、五剧种同台飙戏,共同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凡魅力
接下来的戏曲精粹表演,集中展示了京、粤、昆、婺、秦腔五个剧种精粹和艺术风采。特邀国家京剧院于魁智、李胜素、朱虹、高翠、吕耀瑶、张馨心、戴忠宇等名家新秀,浙江京昆艺术中心王恒涛、王文惠,山西省戏曲研究院王航、郭军,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陈丽俐、杨霞云、楼胜,与来自广州粤剧院的欧凯明、黎骏声、陈韵红、崔玉梅、苏春梅、吴非凡、李嘉宜、陈振江等中青年艺术家,荟聚一台,同场飙戏,共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美轮美奂的艺术魅力,让我们得以重拾现场舞台的精彩体验,也有助于推动文旅复苏和进一步增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整场活动经典荟萃,艺彩纷呈。演出由粤歌《相遇岭南》拉开序幕,该节目由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欧凯明与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黎骏声、陈韵红、崔玉梅、苏春梅、吴非凡等粤剧名家领衔演唱,广州粤剧院数十青年演员身着色彩艳丽、神采威武的大靠齐齐登场,以庞大的阵容、恢宏的气势一展粤剧的迷人魅力。而后,欧凯明、黎骏声又联袂演出粤剧《易水送荆轲》;国家一级演员李嘉宜演绎粤剧红派经典名作《昭君出塞》;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苏春梅携著名青年文武生陈振江表演经典红派名剧《刁蛮公主戆驸马》选段。
粤歌《相遇岭南》
粤剧《易水送荆轲》
粤剧红派经典名作《昭君出塞》
经典红派名剧《刁蛮公主戆驸马》
演出中,来自京、昆、婺、秦腔的表演同样绽放异彩。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演绎京剧《大登殿》《贵妃醉酒》《四郎探母》等经典剧目选段;优秀青年京剧演员朱虹、高翠、吕耀瑶、张馨心、戴忠宇、郑高陆分别表演了京剧《天女散花》《双阳公主》《锁麟囊》《红娘》《青石山》选段;青年婺剧表演艺术家陈丽俐、杨霞云、楼胜表演了经典婺剧《白蛇传》之“断桥”;优秀青年秦腔演员王航、郭军演出了经典秦腔剧目《黄鹤楼》;优秀青年昆曲演员王恒涛、王文惠表演了昆曲《牡丹亭》之“幽媾”。
京剧《四郎探母》
经典婺剧《白蛇传》之“断桥”
经典秦腔剧目《黄鹤楼》
昆曲《牡丹亭》之“幽媾”
四、多剧种交流源远流长,夯实文化艺术交流融合根基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从不乏戏曲剧种间的交流碰撞,甚至趋于融合,如京剧就在外来剧种和本土剧种的历史遇合中,完成了超越差异与对立的文化整合。可追溯至明朝中叶的粤剧,源于珠三角地区开放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其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个性。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京、昆等众多剧种进行吸纳、借鉴,以其坚实的历史积淀与丰厚的文化基础构成其文化优势,成为粤港澳三地影响力最大、覆盖人群最多、接受程度最高的岭南“文化符号”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剧种间的交流更是频繁。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23个剧种37个剧团82个剧目,1600多名演员参加了演出和互相观摩。20世纪50年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与粤剧大师马师曾、红线女共同探讨戏曲发展之路。粤剧通过移植经典京剧剧目极大丰富了自己的艺术宝库,如《红鬃烈马》《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2018年,国家京剧院抱着致敬经典的心情,将粤剧戏宝《帝女花》搬上了京剧的舞台,反响热烈。近年,广州又先后主办《当京剧遇上粤剧》、京粤荟萃——《漫谈戏曲导演艺术》讲座等京剧、粤剧交流活动,广受关注。
京剧与粤剧作为一北一南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剧种,是两大地域最具标识性的“文化符号”和最大的“文化公约数”。“京腔粤韵 唱响湾区”京粤戏曲合作交流活动以京剧、粤剧二大戏曲剧种互为纽带,吸纳昆曲、秦腔、婺剧等更多戏曲剧种加入,持续深入交流,互相学习、借鉴,营造出戏曲共同繁荣的文化环境,助力广州打造国际演艺中心。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