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应急管理局组织召开第133届广交会应急保障推进会
为强化落实第13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安全防范措施,高标准完成应急保障工作任务,4月13日上午,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杨伟强组织召开第133届广交会应急保障推进会。会议由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詹少卿主持。
会上,海珠区应急管理局围绕应急准备、应急管理、应急值守等方面,介绍了区有关安全培训、检查督导、约谈提醒、隐患排查、风险研判、编制预案、应急演练、力量部署、值班值守、调度指挥等工作开展情况;市应急管理局相关处室汇报了各自职责任务完成情况,指导绘制“应急保障一张图”,与现场驻守的指挥车实施连线调度,检查隐患台账、应急预案和应急力量等准备情况。
杨伟强强调:第133届广交会应急保障工作要落实“1、2、3、3、4、4、5、8”工作要求,具体为“服务一个目标(安全、顺利、高水平、高质量)、做到两个不(重视不轻视、帮忙不添乱)、划分三个区(核心区、管控区、关联区)、把握三个节点(展前、展中、展后)、摸清四个底数(展馆、隐患、队伍、装备)、紧盯四个关键(电、火、水、网)、实现五化(责任化、清单化、信息化、可视化、制度化)思路、抓实八个重点(安拆、管线、火灾、三防、危化、交通、高坠、坍塌),细化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做实做细做足应急准备,为第133届广交会平安、顺利举办提供有力保障,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急贡献。
市应急管理局相关处室、海珠区应急管理局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有效途径。
3月29日,在派潭镇高质量发展招商推介大会上,该镇锚定打造“广东乌镇”这一目标,与13家企业签署农文旅项目合作协议,致力推动派潭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
派潭镇迈出的这一坚定步伐,是增城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最好印证。近年来,增城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依托生态资源、历史文化等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稳步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持续拓宽乡村振兴“共富路”。
随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逐渐深入,增城也获得了多项荣誉,如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埔围村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获得广东旅游综合竞争力第一名;成功创建8个广东省森林乡村、2个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镇、3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近日,增江大埔围村登上央视《新闻联播》。透过镜头,全国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富有诗意的乡村美景,还可以感受休闲惬意的乡村生活和浓郁的田园客家风情,更能从中体悟增城在打造美丽乡村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增城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落实“四坚持四做好”工作举措,实现美丽乡村从“外在美”向“内在美”、从“环境美”向“发展美”、从“一时美”向“长久美”转变,奋力打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
为谋划好乡村建设,增城坚持以规划为引领,通盘考虑土地利用、村庄布点、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大力实施“中南部一体化,北部生态化”组团发展战略,明确北部800多平方公里不发展制造业。同时,注重保持乡土风貌,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按照“一村一规划”“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实现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其中石滩镇金兰寺村、水龙村、桥头村、灯坣村四村连片美丽乡村群被列为省村庄规划优化提升试点联络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增城全域科学布局新乡村示范带,重点推进“时光穗稻”“碧水银滩”等精品带建设,助力构建五园(五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轴(西部“科教+”、中部“休闲+”、东部“文创+”都市农业纵轴)、两片(北部都市农业生态优化片区、南部都市农业集聚赋能片区)的都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总体布局。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面,增城坚持以质量实效为导向、以农民满意为标准,全域开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洗面”工程和“五个美丽”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提升,积极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宽阔新路。
截至目前,全区285个村100%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259个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打造了61个风格各异的省定特色精品村;用“绣花”功夫打造“四小园”,累计创建“四小园”5200个;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率先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自然村污水收集率和治理率、集中供水覆盖率、物流配送覆盖率、村内道路硬化完成率等多个100%。
持续擦亮文旅名片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增城,游客不仅可以欣赏白水仙瀑、荔湖碧道等自然风光,还可以感受榄雕和剪纸等浓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增城区依托增城历史人文、自然生态、旅游产业等资源,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稳步有序推动文旅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逐步擦亮文旅名片,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
为助推文旅产业发展,增城先后出台并完善《增城区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增城区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广州市增城区影视拍摄服务指南》等,强化政策服务,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增城。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增城实施精准招商,紧密跟进和对接各类文旅体项目,目前已成功引进森林海休闲旅游项目、广州钧明欢乐世界等一批重点项目,以及中泽互动传媒、联瑞影业等一批优质影视公司、名家工作室和广东省电影行业(增城)服务中心落户,稳步推动重点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
为扩大平台影响力,增城大力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百园提质计划,助推钧明欢乐世界、瓜岭文化创意园等8家产业园入选广州市文化产业园区百园提质行动计划;助推1978数字文创小镇、宝盛国际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广州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同时,打造以1978数字文创小镇为核心的广州市(增城)影视产业孵化基地,于2022年6月成功入选广州首批影视拍摄基地,并吸引中国戏曲电影发展论坛、华语音乐传媒盛典、华语戏剧盛典等影视IP落户。
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 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每逢节假日,派潭镇上九陂村迎来住客爆满的盛况,借助白水仙瀑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村民吃上了“旅游饭”;不少游客到位于朱村街的时光穗稻新乡村示范带休闲散步,了解增城丝苗米的“前世今生”,感受乡村的美好风光……
(下转2版)
近年来,增城以创新的理念抓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民宿、乡村旅游等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升级换代,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提升村集体“造血”功能,促进“建设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转变,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和打造派潭生命健康小镇、仙村荔枝小镇、正果老街、增城丝苗米博物馆等一批融合发展项目,创鲜番石榴等35个农业公园成为都市人的网红“打卡点”。
为盘活乡村“沉睡”资源,增城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出台民宿开办指引等政策,有序盘活旧村委用房、古村落、泥砖房、旧学校等资产资源,推动闲置农房资源蜕变成为“造血项目”,真正实现“变废为宝”。比如,邓村石屋社通过对文物、历史建筑的抢救修缮、改造活化,从破败古村变身为岭南特色旅游村;“彼岸云水间”民宿的前身是无人问津、空置多年的破旧厂房,经过精心打造,成为广受游客喜爱的精品网红民宿。目前,全区共有民宿140家,精品民宿30家;派潭镇、正果镇获得“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镇”称号;“万家旅舍”民宿旅游品牌成为增城乡村旅游又一“靓丽名片”。
与此同时,增城精心设计旅游精品线路,2022年共打造精品旅游线路14条,其中“增城生态乡村精品游线路”“工业研学游线路”分别获评第三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广东省第二批工业旅游精品线路。
为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筑牢农民稳收的“蓄水池”,增城依托都市现代农业,推行“专业化服务组织+农户”模式,试点推行农村农民资源入股参与新农企经营机制,积极开发“景区+民宿”“文化+民宿”“美食+民宿”模式,构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据统计,2022年全区接待游客935万人次,旅游收入110.67亿元;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35元,同比增长6.6%(增速全市第一),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1.9个百分点。
根据市消安委关于开展消防安全专项督导的有关工作部署,4月13日下午,张岳炎二级巡视员带队到越秀区华乐街道办事处、社区电动自行车充电点(充电柜)、鹿湖御景苑、城市快捷酒店消防中控室等检查消防安全工作落实情况。
张岳炎同志强调,一是要提高防火思想认识。要将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要求贯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切实排查解决存在火灾隐患问题,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二是要深化风险隐患整治。要认真摸排分析本辖区火灾风险成因,梳理出火灾高风险区域和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及时消除各类火灾隐患,切实防止“小火亡人”。三是要加大宣传教育氛围。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利用身边典型案例警示群众注意防火安全,开展针对性宣传提示,组织灭火疏散逃生演练,切实提高自防自救能力,有效提升群众消防安全素质。四是对存在问题立行立改。特别是在检查城市快捷酒店消防中控室发现存在无专人专管专值等问题,区消防大队要会同华乐街道责令酒店限期落实整改,举一反三,对辖区进行深入检查,确保不留死角盲区。
市公安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区应急管理局、区消防大防,华乐街道办等有关领导同志等参加活动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