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区激活“三线”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能力
近年来,花都区通过激发“党建线、居民线、品牌线”发挥作用,有效解决垃圾分类过程中遇到的基础设施简陋、居民观念守旧、主观意识淡薄,精准分类率不高等难点、痛点问题,提升社会文明建设、平安花都建设、市域社会治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激活党建“线”,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成立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全区188条行政村全部建立村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推动各级党组织“一把手”亲自抓,进一步强化垃圾分类工作组织领导,建立党组织管理垃圾分类责任制度,压实垃圾分类的主体责任,打通“区—镇(街)—村(居)—队(组)”四级生活垃圾治理的“主动脉”。
激活居民“线”,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以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为切入点,统筹协调、整体联动,积极构建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志愿者“五位一体”多方联合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层层压实责任,大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参与度和配合度,做到垃圾分类全链条衔接,推动垃圾分类高效有序运转。积极引导“秀全大妈”“狮岭一家人”等10个镇(街)的“广州街坊”志愿者队伍,打造“党员+志愿者+义工”的垃圾分类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模式。
激活品牌“线”,广泛探索垃圾分类亮丽特色。探索建立“一村一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每条行政村设计一条农村垃圾分类参观线路,将垃圾分类设施设备与本村特色的历史遗址、人文景观、公共设施等点位相结合,打造垃圾分类品牌,持续深化“厨余垃圾不出村”经验推广,实现分类收集车辆及厨余就近就地沤肥处置点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目标。利用微信群、QQ群、公众号等途径开展“环保达人之环保有嘻哈”“分类能手大闯关”“我愿意为垃圾分类代言”等宣传培训活动,拓宽“线下+线上”宣教渠道,形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花都经验”,受到央视关注和报道。原创歌曲《变废为宝》《红绿蓝灰》等优秀作品被“学习强国”全国总台采用并推广。(温科全)

5月11日,中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组织“2023年河南省驻马店市城管系统干部技能提升培训班”师生一行60余人,前往广州市白云区参观研学“白云智慧城管”系统。
当日下午,在白云区智慧城市运行中心的巨大显示屏前,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郑柏生介绍了白云智慧城管系统的建设思路、模块构成、现有成果,以及未来规划。他指出,白云城管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识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部件可视化、考勤线上化、作业工单化、群众参与多元化”,打造了以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已接入全区1.5万路视频监控,可对20余种城市管理问题进行自动抓拍、智能识别、报警、生成工单,推动城市管理由传统的被动处置演变为以动态感知、智能分析、提前预防和高效追溯的主动式管理模式。
郑柏生以生动详实的事例,对“运营一张图”、治违抓拍、垃圾压缩站管理、公厕管理及环卫收费等城市管理相关业务模块功能进行演示。在研学交流环节,针对培训班学员提出的“燃气安检、指挥调度”等问题,郑柏生通过分享白云的实际案例逐一进行解答,培训班师生对“白云智慧城管”系统的应用及成效均给予好评。培训班学员、驻马店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华伟现场坦言“大开眼界、大为震撼”,期待下一步再度组织人员到白云区深入学习交流。(张晓璞、易鹏)
为提高生活垃临时圾收运点管理水平,全面改善生活垃圾临时收运点“脏、乱、差”现象,海珠区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全区生活垃圾收运点建设和升级改造工作,努力破解环卫设施“邻避效应”,推动市容环境品质再提升。
一是利用空间大改造。针对原有生活垃圾收运点破旧、个别点位设置不合理问题,积极寻找合适场地,充分利用桥下空间,大力开展环卫设施综合改造提升工程,实现“路不见桶、桶要入房、房要漂亮”,着力营造更干净、更整洁的城区环境。
二是功能齐全有特色。在保持基础功能不变的同时,对点位水电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并重新规划功能布局,建成集垃圾分类投放点、环卫工人休息室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岭南特色的收运点。既满足居民投放生活垃圾的需要,又方便环卫工人高效开展保洁工作。
三是精细管理更便民。在升级改造收运点的同时,海珠区还通过优化收运时间、合理安排转运车辆班次、缩短生活垃圾在收运点滞留时间、加装除臭消毒设施等措施,不断提高生活垃圾运输效率,尽可能减少生活垃圾清运对居民造成的影响。
目前,海珠区已打造了滨江街江湾路垃圾收运点、江南中街东晓南高架桥下空间利用、海幢街宝岗大道临时收运点、龙凤街工业大道桥下空间利用共4个示范点建设项目。下一步,海珠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将继续指导各街道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收运点建设和升级改造,不断扮靓城区面貌,努力“绣”出海珠新颜值。(宋丽君、康静)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