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诗画禅城”突破城市中心添绿三大难题
详细内容

“诗画禅城”突破城市中心添绿三大难题

时间:2023-10-17     人气:811     来源:佛山日报     作者:
概述:......

绿意盎然的王借岗森林公园吸引了市民前来骑行、散步。

  目前,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高密度建设是土地集约利用发展的必然,但同时也为生态环境与人们健康发展带来了挑战。

  如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对很多地方来言,都是城市发展新命题。

  禅城是一个典型的人口高密度的城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8600人,甚至超过了国内一线城市。在这样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内“见缝插绿”,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见缝插绿”破解空间有限难题

  首先,难在空间有限。高密度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城市空间有限,且已经挤满了人、建筑,以及各种的公共设施,想要开辟新的空间已经不容易,而且还是经济效益相对较小的绿色空间,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不少如巴黎、米兰等国外城市考虑向上拓展绿色空间,建设“垂直花园”,但这样的建设和维护费用无疑是巨大的。

  而禅城则选择更加经济且精准的方法,一方面是重塑原有的绿色空间,如江心岛、公园等,例如海心沙就是从一个杂草丛生、垃圾成堆的荒岛,经修复和保护后,如今成为了城市里面,多种动植物生物群和谐共荣的绿洲。

  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城市整体规划,充分运用城市独有的“灰色地带”,如高架桥下、隧道旁边等一些限制的空地,禅城都把它们充分利用起来,做成了绿地、公园、体育场等,让城市增添不少亮色。

  此外,还有社区居民楼下的“口袋公园”,主干道上四季花香的绿化带,这都是禅城高效率“见缝插绿”的妙招。

  “空间共享”破解人与自然共融难题

  高密度城市要提升绿色空间,还难在如何变环境为“生境”。绿色空间已经从过去一种人与自然边界隔离的单向环境,成为如今面向市民共享开放,让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境”。

  禅城在这方面也在持续探索。例如禅城的水道网络丰富,但未能与市民生活联系紧密。但近年来,禅城紧抓机遇,按照全市东平河水轴线总体规划,持续丰富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品质和提升城市形态,东平河水轴线(禅城段)七大滨水亮点区域建设同步推进,打造了不少优美的公园,让市民在水道边散步,吹着江风游玩,让蓝天碧水河滨成为禅城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让禅城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大步迈进。

  “多元参与”破解“护绿”难题

  在城市里,绿色空间和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增绿”不“护绿”到头一场空。要市民主动参与“增绿”“保绿”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让自然生态的绿色空间,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态体验,成为可供市民想用的公共休闲产品。

  而禅城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如推出主题特色的“林长+志愿者”巡林路线,成立佛山市禅城区绿美林长志愿者服务队,吸引社会各界一起来参与巡林工作,让市民大众在王借岗森林公园和中山公园两条不同主题的巡林路线中,得到不同的体验。

  此外,禅城还根据不同公园的实际情况,在公园内增添不少趣味休闲内容,如王借岗森林公园增加了萌宠乐园,为市民提供亲子玩乐体验;而在亚艺—文华公园,白天可游园赏花,晚上可看水舞声光秀;青年公园在今年国庆假期期间举办了国潮音乐会,成为青年狂欢的海洋。这些绿色空间都成为了禅城市民以及游客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当然,在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路上,国内外不少城市也作出了探索,如深圳推出“山海连城计划”,开展空间资源的全要素设计,创造一种山、海、城相依的新型城市格局关系;上海将生态作为媒介注入不同空间类型中,构建“双环、九廊、十区”的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市域生态空间体系,并尝试在北外滩核心区布局了中央绿轴、无车区等绿色低碳的基础设施。德国的曼海姆则走得更远,他们设计了一个无车街区,房屋之间被成排的树木和果园隔开,鼓励居民从家里走出来,在公共空间里活动。在街区的边缘留有一条主路,也可以通过电车车站到达城市的其他地区。

  为追求更好的宜居环境,人类探索理想城市的脚步从未停歇。让人心向往之的城市,总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支撑的。可以看到,如今的禅城比过去更绿更美更宜居,未来的禅城,我们更加期待。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