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增城乡村“青领”人,青出于蓝胜于蓝
我们既不是在写字楼上班的白领,也不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如果非要给个称呼的话,可以叫做‘青领’吧。”今年9月21日,在位于广州增城石滩镇的“石乡农机”办公室,农机手、托管员沈笑芬说,“青出于蓝胜于蓝,又每天在青青田园里作业,所以可以叫做青领。”
据有关统计,广东省农业生产托管员和农机手大约有2万余人,他们是农业生产迈向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也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
成为专业农机手的女孩
“你作业的总面积加起来有10万亩吗?”南方+记者问。“自返乡至今,应该超5万亩次了。”沈笑芬思索了一下,回答说。
此前一天上午,沈笑芬开着小货车,带着地勤人员,去水稻田里用无人机给水稻秧苗施复合肥,三个小时作业面积170亩。她2019年大学毕业,随后回乡,2020年考取无人机飞手证后就正式上岗成为“青领”一族。
如今,沈笑芬操作无人机越来越熟练,打药施肥效率也更高了,有时为了跟天气抢时间,一天作业面积可达五六百亩。而这些田地,绝大多数都是依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协议,由沈笑芬所在的团队,为农户提供单环节、多环节、全程托管服务。
沈笑芬1996年出生,娇小玲珑,浅笑嫣然,是一个典型的广东女孩,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她是农机手,只会以为她是一个邻家小妹,很难把她跟那些粗重的农机机械联系在一起。
相对于各种大型机械而言,无人机只是沈笑芬手中的一个“小玩具”。作为全能型农机手,沈笑芬学会了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的农机操作,无论是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机还是拖拉机等,她无一不精通。她甚至手把手教过许多人操作这些大型农机,很多男性农机手提到沈笑芬,都佩服不已。
在2021年的广东省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大赛中,沈笑芬作为广州赛区唯一的女农机手,获广州赛区第二名。
沈笑芬的姐姐沈燕芬也是“90后”,姐妹俩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共同管理着广州市增城石乡农机专业合作社。三年来,她们带领的农机团队实现了水稻生产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服务,盘活利用3000亩闲置田地,带动周边4个村庄村民年增收超120万元。
她们的父亲沈灿星是当地最早一批农机手,带头成立了石乡农机专业合作社。因年纪渐长,沈灿星盼望孩子们能回乡接管合作社。彼时,妹妹沈笑芬在一所高校里学习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姐姐沈燕芬在深圳从事广告工作。她们是“优秀学生”和“都市白领”,但心里时时惦记着父亲的心愿。
2019年,沈笑芬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石滩镇石湖村,跟随父亲学习农机驾驶技术。2020年,沈燕芬辞掉了深圳的白领工作,返回家乡接过农机合作社。
刚返乡时,她们每天早早起床,和父亲一起“泡”在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从学习操作各种各样的农机,到逐步深入了解农业经营模式,不断尝试引入科技含量更高的农机具,提高生产效率。
近年来,广东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流转。有了政策指引,“复耕管理计划”在沈燕芬心中酝酿。合作社陆续承包了上千亩闲置田地,实施规模土地综合整治和复耕复种,利用自有农业机械除杂草、平农田、修水利、通电路,闲置田地成了良田,种上水稻。复耕地早稻喜获丰收,每亩产量超过了800斤。
姐妹俩带领团队深耕一线,为农户提供统一的农机调度、生产物资采购等全过程托管服务,还联动周边村镇的多家农机合作社,创立了广州首家星级农机联合社。目前,联合社服务的种植面积超过了10万亩次,累计服务农户超1800户。
对于沈笑芬提到的“青领”这个称谓,省农业农村厅有关专家表示认可。目前,广东省的农机手约1.5万人,托管员约5000人,两者合计约2万人。据了解,该群体大多数是年轻人。相对于都市“白领”来说,他们更加辛苦,每天在田间地头忙碌。而相对于“蓝领”来说,他们奉献的是知识和技术,并非体力劳动者。“青领”群体近几年正在迅速壮大,他们已经成为农业的主力军,管理服务的农田面积已大大超过传统的农民种植面积。
青山翠色中的农业公司
“石乡农机”是沈笑芬姐妹所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位于增城区石滩镇石湖村,需要沿着崎岖的村路和一路的绿树小河才能找到。农机社的门口,停放着十几台大型农业机械,在绿树青草的掩映下,颇是壮观。
南方+记者采访时,同时又来了一批访客。姐妹俩分工,姐姐沈燕芬负责商务会谈,妹妹沈笑芬接待采访。而在采访的间歇,沈笑芬说还有一个紧急文件需要处理,于是打开笔记本电脑,忙活了一阵才又继续。
在“石乡农机”的办公楼下墙壁上,挂着二十多块牌子,分别展示着石乡农机所获得的各种重要荣誉或者称号,如“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联合体”“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广州市增城区级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单位”“增城区生产托管运营中心”等。
姐妹返乡后,在父辈原农机服务业务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以所办公司和联合社为平台整合资源要素、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经营效益。
作为增城区农业生产托管运营中心的承接主体,石乡农机正努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需求和服务资源的整合以及精准匹配,聚焦于农业综合服务的示范带动,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农户,带动小农户步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在石乡农机的内墙上,南方+记者看到挂着各种“台账”和记录册,如农机作业管理台账、农技管理指导台账、农机具管理台账等等,一些重要的会议,也有详细的记载。
据介绍,今年,沈燕芬作为青年返乡创业的典型,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她认为,现代农业不光要懂作物生产、病虫害防治,还要懂市场、品牌、营销、政策。她将在企业工作的经验转化到农业工作中,引进旱直播、无人机等技术,建立电子台账等数字管理系统,拓展全流程农业机械化服务,创立丝苗米品牌,经营个人社交平台账号。沈燕芬表示,今后会继续带领团队,以“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联合体发展模式,让乡亲们既丰产又丰收,家乡越来越美好。
近年来,我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增长,农业生产托管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广东省以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为切入点,搭建生产托管服务协办体系,培育县运营中心58个、镇服务中心336个,不少经营主体、农资供应商、农业企业快速向服务组织转型。
10月18日,广州市“百千万工程”乡村CEO学堂第二期开班式在暨南大学举办,来自港澳台和海外的45名“三胞”创业学员参加开班式。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理事长毕美家视频致辞。市委副书记、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主任陈向新发出倡议并授班旗。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宋献中致辞。现场签署数智化赋能广州市“百千万工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陈向新代表市委向在穗广大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情系桑梓、推动广州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表示感谢。他说,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大家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家乡创新创业、筑梦圆梦提供了广阔舞台。希望大家带头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关注国家政策,不断深化对广州市情区情镇情村情的了解,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积极投身“百千万工程”火热实践,在广州这片改革开放热土施展才华、创造经验,争做一个用心用情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的实践者,为广州高质量发展塑造新优势增添新动能。
紫泥堂文化创意园前身为原广东省最大规模蔗糖厂——广东省国营紫坭糖厂,这也是新中国“一五”计划时期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座大型甘蔗糖厂。1953年紫坭糖厂建成投产,曾贡献了全省蔗糖产业税收的三分之一。
2013年起,广州市紫泥堂创意文化有限公司着手将紫坭糖厂工业遗迹与文化、旅游等元素进行融合重生,设计出带有独特工业艺术气息的文化创意园区。2022年1月,这里被认定为“广州市首批影视拍摄取景地”;同年,荣膺国家级AAA景区的称号。今年以来,广东国营紫坭糖厂又先后成功入选第一批广州市工业遗产名单和第二批广东省工业遗产名单。
紫泥堂文化创意园
变迁与转型:从制糖“甜蜜”事业到停产寻转型
1953年11月26日下午2时30分,紫坭糖厂试榨成功。1953年11月28日上午7时,这里生产了第一包白砂糖。1953年12月2日下午4时30分,紫坭糖厂建厂后的第一个榨季(1953-1954)正式开榨。至此,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间大型糖厂的“甜蜜”事业正式起步。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紫坭糖厂依托制糖主业,发展成为制糖、发电等多元化发展的大型国有企业。1990年的《广东年鉴》显示,当时的紫坭糖厂固定资产1亿多元,年产值7000多万元。主产品“含笑牌”一级白砂糖长期是轻工业部和广东省的优质产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发展,紫坭糖厂经营日益困难。1998年,紫坭糖厂决定停止甘蔗制糖生产,宣告结束长达45年的制糖生产历史。2003年,紫坭糖厂经上级批准关闭,同时成立广州紫坭热电有限公司,托管紫坭糖厂的资产,并开启了转型发展的探索之路。2009年,紫坭糖厂和紫坭热电公司整体移交给番禺区政府接管,由番禺区国资局履行管理职能。
蝶变与重生:从一度荒芜到文旅风投小镇
2012年,紫坭糖厂转型发展,厂房主要物业整体出租,用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打造紫泥堂文化创意园。2013年,紫泥堂文化创意园正式开园。园区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以工业厂房为主体,通过对旧厂房的合理设计,重新规划、保留、活化和改造,利用历史人文景观、工业遗址等文化元素与当下文旅热潮相融合。
走在园区里,随处可见当时原厂区遗留下的旧设备和具有70年历史的旧厂房。从现场来看,整个紫坭糖厂的原貌得到较大保留,也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工业历史遗迹。不少改造可圈可点,巧妙地与当前的园区建设结合在一起。如由原来厂区留下的钢筋改成了园区里的多处艺术装置,原厂区游泳池改造成园区入口处的荷塘,原游泳池更衣室改造成了游客服务中心。
原为当年糖厂主要办公大楼的苏式文化街,是苏联专家设计、我国建造的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历史建筑。现打造成文化街,引入设计、轻餐、文艺等属性的业态。原为紫坭糖厂主要码头及仓库的万吨仓,和顺德隔江相望。在原有大空间仓库的基础上,园区将其改造为各具特色的多功能展厅,已举办上百场国际艺术展览、服装发布会、商业拍摄等活动。
“园区里完整保留了88幢旧工业风建筑,具有浓厚的年代气息与独特的历史美感,可满足科幻片、历史片、年代片等电影题材的拍摄需求。”广州市紫泥堂创意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光表示,近年来,园区以打造电影拍摄基地为重心,引进优秀电影产业关联机构,已形成电影拍摄产业闭环。未来紫泥堂将以创建国家4A景区为目标,进一步打造成为文旅融合、文商融合、文科融合、文金融合的文旅风投小镇。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