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坚强:千灯湖夜景的“光影魔法师”
质量金句
工匠精神意味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管是做产品还是做事、培育人才,只要静下心来,肯下功夫,反复磨砺就一定能做得更好。
每当夜幕降临,千灯湖公园湖边一盏盏大型的球形灯,柔和的光线经过镂空的灯罩散发开来,让千灯湖的夜色增添了不少诗意。这些球形灯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南海明珠”,其创造者来自2020“佛山·大城工匠”、佛山市大明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坚强。
从海八路的“网球拍”路灯,到千灯湖的“南海明珠”球形灯;从灯杆式美化通讯杆、轨道交通在线激光检测设备,再到佛山市英儒启航技术孵化器……每一次跨界,冯坚强都秉承着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不断创新,力求做到最好。
“南海明珠”照亮千灯湖夜色
冯坚强的造灯生涯始于2000年左右。彼时他刚从企业辞职创业,而户外照明景观产业方兴未艾,他敏锐地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
在南海城市建设起飞之时,海八路需要一批风格鲜明的路灯,建设单位机缘巧合之下找到了冯坚强。冯坚强将室内设计的理念移植到室外,提出了“南海蓝”的概念,带领团队设计出网球拍形状的蓝色路灯。当第一批500支灯矗立在海八路上时,冯坚强打响了“头炮”。
海八路路灯的实践,让冯坚强坚定了设计具有南海特色产品的方向。当2001年美国SWA景观园林设计公司让他完善设计千灯湖的灯具时,他便将这一理念再次付诸实践。
“千灯湖的灯大概有2000多盏。”2001年,冯坚强所带领的团队承担了千灯湖主广场景观灯的二次设计和制造,并承担千灯湖主广场之外景观照明的独立设计和制造。其中,重头戏便是湖边的灯具。
佛山市大明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坚强。/企业供图
由于灯具靠近湖水,既要保证防锈防腐,又要保证与整体景观融和的照明效果,更要展现出设计特色。为了达到理想效果,冯坚强带领团队制作一个直径达1.7米的不锈钢球体,表面镂空,不规则的透光孔由下至上从密到疏,目的是让光线有舒适感,湖水也能倒影出效果来。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第一盏“南海明珠”足足花了3个多月时间设计、制造,“每一道工序都十分小心,要做到一次完成。”最终,冯坚强带领团队技术人员成功制造了14颗“南海明珠”,并将其点缀在千灯湖岸。而今,19年过去了,千灯湖球形灯体未进行过翻新和维修,依旧亮丽如新,可谓质量与审美兼具。“做好的产品没有捷径可走,就是要踏踏实实按照质量标准和工艺执行,更不能偷工减料。”冯坚强说。
由冯坚强及其团队主导设计和生产的多款景观产品还应用于魁奇路、汾江路、南海大道、南七路、平四路等多条城市主干道,见证着佛山城市变迁。冯坚强也因在户外照明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命名为首届“南海·大城工匠”。
打造平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一名生于佛山、长于佛山的大城工匠,冯坚强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今他身兼佛山市英儒启航技术孵化器总经理、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等数职,为推动佛山产业转型升级而奔波忙碌。
英儒启航孵化器2017年在南海九江揭牌,并成功获得省内外6所高校的支持。作为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英儒启航以“特色设计、信息智能化”为方向,致力于打造成为校企成果技术转移平台,推动本土企业高质量发展。
“佛山传统制造业发达,对于生产制造智能化、自动化的改造需求比较强烈。而企业的自动化水平提升,又能大大提升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冯坚强说,他希望通过科技孵化器这个平台,引进适合佛山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团队,对接本土企业,服务佛山传统制造转型升级,助力佛山打造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
“两年多来,孵化器已经推动了华南理工大学和汕头大学共6个团队、10名教授和博士、60多名研究生进驻多家企业,提升企业的研发和质量水平。”冯坚强说,英儒启航还推动南京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的博士深入企业,根据企业提出的自动化改造、在线监测,以及新工艺新技术应用等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英儒启航还构建了移动信息化技术合作中心,配合进驻团队建设佛山市首个5G室内试验室,为高校和企业的信息化、智能化项目赋能。
来到佛山著名景点祖庙,在其西南侧,你会发现此处有一处小山岗。小山岗的墙体上用小篆字体刻着“泥模岗”三个字。
祖庙商圈一带地势平坦,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座小山岗?“泥模岗”的名字又从何而来?这就跟古代佛山镇(大致是如今禅城区祖庙街道范围)曾经鼎盛的冶铸业有关。
禅城祖庙路上的泥模岗,如今已成为一个景点。
明末清初的岭南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写道:“佛山之冶遍天下”。而“铸犁烟杂铸锅烟,达旦烟光四望悬”“春风走马满街红,打铁炉过接打铜”的诗句,是对当时佛山冶铸业兴旺景况的真实写照。
中国社会经济史学者、广州市东方实录研究院院长、著名佛山史学专家罗一星博士在《佛山——站在文明续谱的桥头堡上》中写道,冶铁业是明清时期佛山的支柱产业,带动了佛山众多行业的共同发展。他认为,佛山冶铁业的真正贡献是对中华铸造文明的传承和支撑。
祖庙路泥模岗前摆放着百姓生活造型的铜像。
今天,我们从泥模岗出发,找寻佛山辉煌冶铸史的印记。
冶铁废弃泥模堆积成小山岗
泥模岗在祖庙西南面约100多米处,是元、明以至更早时期的冶铁遗址,范围包括如今祖庙,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该岗高约5米,其上有厚达1.6米的冶铁废弃泥模堆积,故称“泥模岗”。
这些冶铁废弃泥模从何而来?根据《佛山历史文化丛书——佛山明清冶铸》一书,明朝以前,冶铁业就在佛山慢慢形成,到明代初期迅速崛起,进入鼎盛时期,直到清朝中末期逐渐衰落。
铸于明嘉靖年间的大铜镜,现存于祖庙博物馆内。
最早见于记载的佛山冶铁点,是旧佛山八景之一的“孤村铸炼”,在大墟沙塘。随后冶铁业由点到面发展,从大墟到灵应祠(即现在祖庙),范围再逐渐外扩。
当时佛山使用独树一帜的“红模铸造法”,铸造出表面光洁度极高的铁制品。该法先用泥土造成模具,再将铁水浇铸到泥模中,待冷却后,铁器成型,而一次性使用的泥模则被丢弃,放置于铸造点附近的空地上,慢慢就堆积成小山岗。泥模岗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堆积而来。
“能堆积出这样规模的泥模岗,可见当时冶铸业在佛山的兴盛,也不难想象出昔日炉场星罗棋布的繁盛境况。”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监事长、佛山市禅城铸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远波说。而如今祖庙范围的地下,亦有颇大面积的破废泥模堆积,有的地方厚达2米以上。
清道光年间佛山铸造的铁炮,现存于祖庙博物馆内。
其实,除了泥模岗外,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也发现,佛山中心城区旧城区一半以上的地域,如亲仁路、莲花路至燎原路一线以南,其地下约1米深处,均多有废弃铸铁泥模层,堆积厚达1~2米。在旧城区改造中也发现多处地下的泥模堆积层。
然而,聪明的佛山人又怎会任由废弃的泥模仅仅成为垃圾。当时佛山人已经懂得废物利用。由于泥模经高温烧成,质地坚硬,在物质缺乏的年代,也就成为部分群众建造房子的理想材料,建成佛山独有的“泥模墙”。
根据乾隆时期的《佛山忠义乡志》记述:“铸锅者先范土为模,锅成弃之,曰泥模。居人以焙地建墙……”。
铸造于清嘉庆年间的蝉翼纹立耳兽足大铁鼎(局部),现存于祖庙博物馆内。
在佛山旧城区的祖庙大街、黄巷、走马灯、成凤里、兰台里、大塘涌等旧街道里,未经开发改造时,仍保留着一些明清时期以冶铁泥模叠砌成墙体的民居、祠堂。
1984年,佛山市文物普查队在普君墟附近发现一座冼氏宗祠。其两侧山墙自底至顶全部用排列整齐的泥模叠砌而成。经考究,此墙建于宋代。它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坚实如故,仿佛在向世人讲述佛山古代冶铸业的兴衰。
既保家卫国又供生活所需
当时佛山冶铸业的产品几乎囊括了所有生产和生活用品,诸如犁耙、糖围、铁锅、铁钟、铁钉等,其大型器物造型浇铸的工艺也独步天下。如今彰显着佛山冶铸业高超技艺水平的大型铸件仍保存不少,如广州光孝寺的南汉大铁塔、肇庆鼎湖山庆云寺的千人镬、香港九龙侯王庙清道光年间的铁香炉……不仅有铁制品,也有铜鼎、铜像、铜香炉等铜制品。
在祖庙内,也保存着佛山冶铸史的相关文物,如明代成化年间制的青铜钟、明嘉靖年间的铜镜(国内现存最大的古铜镜)、明代铁韦驮像,清嘉庆年间的三足大铁鼎、铁香炉等。现在,这些文物的纹饰看上去依然精美。
其中,祖庙正殿内北帝铜像也是其中之一。《佛山历史文化丛书——佛山明清冶铸》一书介绍,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明代景泰三年,祖庙受景泰皇帝封为“灵应祠”,并以青铜铸造该像。
祖庙博物馆内摆放着一个铸造于清嘉庆年间的铁铸香炉。
北帝铜像通高280厘米,重近2.5吨。整个铜像一次铸成,通体光洁无暇。现在看到的贴金和服饰油彩为后来加上。“要一次铸成这样大型的铜像,铸造时需要多个熔炉、多人同一时间熔炼、浇铸,相关的计算必须十分准确,对工艺要求也很高。”孙远波说,由此可见明代时期佛山冶铸业的技术水平之高。
在古代佛山生产的众多冶铸产品中,最出名的是家家户户都要用的铁锅。古代佛山使用独特的“红模铸造法”造锅,锅金相组织结构均匀,薄而光滑,且不容易锈蚀,被称为“广锅”。广锅不仅国内口碑甚好,还远销海外。吴承恩也将广锅写入了《西游记》。书中,钻进了魔王肚子的孙悟空大喊:“我拿广锅把你这妖怪煮成杂碎。”
此外,佛山冶铸还担负起了国防任务。明清两朝均用佛山铸造的铁炮布防。《佛山历史文化丛书——佛山明清冶铸》一书介绍,从辽东到宣大边塞,从虎门到广州城防,从水师战船到海关缉私艇,佛山铸造的铁炮比比皆是。而佛山生产的铁炮从五百斤到一万斤皆有。目前在广州、东莞虎门、佛山祖庙等地仍保存有鸦片战争时期的佛山铸造的大铁炮。现存在祖庙内的其中一门铁炮重五千斤,由李、陈、霍三家一同铸造。
孙远波告诉记者,做大铁炮,要圆、要直,不然就会大大影响铁炮的使用,甚至打不响,“这个对于当时没有现代起重设备,也没有精密计算仪器的作坊,难度很高,做十个有二三个成品的话,成功率已经算高了”。
成立行会组织传承手艺
佛山的冶铸业能辉煌几百年,跟不断得以传承的优秀传统技艺分不开。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佛山明清冶铸》一书介绍,明朝天启年间,佛山冶铸业的“炒铸七行”成立了行会组织,建起了本行的会馆或祖师庙,并制定行业行规。通过行业会馆的种种仪式活动,推崇尊师重道、技术至上、敬业乐业的行业精神,培养掌握传统技艺而又富于创新精神的技术骨干,传承发展本行业。
生产于清代的铁熨斗,现存于国公古庙内。
其中,冶铸业的炒铁行奉唐鄂国公尉迟敬德,庙称国公古庙;铸铁行业奉石公太尉、陶冶先师,庙称太尉庙。
如今在距离祖庙不远处的新安街,始建于明朝的国公古庙依然屹立,是佛山现存唯一的古代手工行业的师傅庙。1989年被定为佛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庙重新修缮后,已打造成佛山冶铸历史展览馆,并于今年7月21日起免费对外开放。市民通过馆内展示的文字、文物资料,能直观地了解到佛山冶炼行业的发展与传承。
该庙于清代多次修葺扩建而略具规模,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庙门框有石刻联:“夺捎宣威传武烈,范金垂法仰神工”,充满了对祖师爷的赞颂与敬仰。庙内尚存载有清同治年间炒铁业十八行捐资修庙的碑记一通,对研究当时炒铁业的规模及其分工以至行业的习俗有重要价值。
位于禅城区新安街内的国公古庙是一座古代手工行业的师傅庙
为什么国公古庙会坐落在新安街?其实,当时的佛山冶铁铸造手工作坊非常多,产品也非常丰富,形成了白金街、打锡街、凿石街、铸砧街、铸犁街、铁香炉街、绒线街、风箱巷等以行业命名的街巷。而制钉工场多设于新安街,街道两旁有数十家店铺。
如今,新安街已经没有打铁制钉的喧闹,只有偶尔取道的行人穿行而过,以及从街道两旁民居中传来的电视声响。行人脚踏静谧的青石板街,时光的声音在镬耳山墙间回响。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