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无为之治
第三章 无为之治
1.【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注解】
本章接着上一章的意思,继续阐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前面一章只给出了六对阴阳的句子,长短高下等。这里再加上不分贤愚,不分贵贱,这里讲到虚实,强弱,这都是互为阴阳的。世人往往崇尚圣贤,使得百姓个个都是见贤思齐,都以当圣贤为荣。这也是使得百姓有了成名成圣的欲望。如果不能达到圣贤的人,也假意为善,伪装起来了,这个有心的德行更不可取。世人本来没有贵贱的概念,不会以为金子就贵,石头就便宜。有了贵贱的分别就会扰乱民心,为了得到难得的货物甚至会铤而走险的。圣人行无为之事,不言之教。虚其心,使得百姓内心减少了欲望。实其腹,使得百姓吃得饱穿得暖,使得肚子里面有货,有真正的道德。弱其志,使得百姓的志向减弱,不以圣贤为志向,不知道圣贤是什么,但是所言所行合乎圣贤之道。强其骨,使得百姓筋骨强壮不至于多病,道德已经浸入百姓的骨髓里面去了。
不追求美,也不厌恶丑。不崇尚贤,也不排斥贤,如果崇尚贤,那么就会使得人们都争着当贤人,都想得到贤的美名。如果区分物品的贵贱,人们就争相得到贵的物品,为了利益不折手段,会促使人们产生偷盗的行为。假使人们都没有分别心,没有追求功名利禄的欲望,人们的心不会被利益驱动,老百姓的心就比较纯净。老百姓没有太多的欲望,也不知道追求成名、发财,自然就很好治理了。我们在日常的教育中,通常喜欢树立榜样,让大家学习,比如圣人孔子、孟子等。上古时期,人们不知不识,不知道何谓贤人,何谓普通人,人心反而比较淳朴。我们通常都会把圣贤并列起来说,圣人是已经见道了的,贤人是虽然还没有见道但是顺承大道来为人处世和修行。社会上宣传圣贤,老百姓从小就教导小孩子要像这些贤人一样,去学习他们的言行。小孩子被从小教育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做真正的自己,反而失去了自己。成为贤人有时很难区分清楚到底是理想,还是欲望,成佛成圣也是一种执着。地球上的有各种各样的石头,有些被人们尊为无价之宝,有些如同草芥。原本在上古时期,人们只知道如何满足吃饱穿暖,对于玉石这些美丽的石头并无特别的偏爱,大家也不会争着想得到它们。正是因为世人区分了世上难得的货物,才使得人们都想得到贵重的东西,放弃低贱的东西,甚至会为了得到珍贵的东西铤而走险。巴菲特有个出名的比喻,“人类把黄金从非洲或其他地方挖掘出来,然后将其溶化并铸成金砖,再挖个大洞(指各国央行的地下金库)将其埋进洞里,还必须花很多钱雇人看守。任何一个火星人看到这种事都会百思不得其解。”本来黄金对于远古蛮荒时代的人们来说,没有太多的用处,还不如食物和动物的毛皮来得实在。
如果人们都在追求功名利禄,那么天下人心就会比较乱。每个人在欲望面前,都很难抵制诱惑的。有一个夜狸偷鸡的典故。有只野猫偷了郁离子家的鸡,郁离子起来追赶,却没有追上。后来,郁离子叫仆人在野猫钻出来的地方安置了捕兽工具,并用鸡作诱饵。当天晚上,就用绳索捆住了野猫。野猫虽然被绳索捆住了,但嘴和爪子都死死捉着鸡。不管人们怎样打和夺,野猫仍不肯把鸡放开。郁离子叹了一口气说:"为钱财利禄而死的人们,大概也像这只野猫吧!"小孩子可能有钓蜻蜓的经验,用个小蜻蜓做诱饵,大蜻蜓咬住小蜻蜓,牢牢的咬住,不肯放松。即使是有人用手去抓它,它也不会放开的。阿拉伯国家有这么一则故事,口小、肚大的细颈瓶被牢牢固定在大树上,瓶子里放着核桃,精明的猴子禁不住诱惑就伸手进去。核桃是抓住了,然而手却抽不出来了。美味就在掌心,猴子不肯撒手,结果就这么被瓶口死死卡住束手就擒。人们在嘲笑猴子,但古往今来这样类似猴子的贪婪者却不乏其人。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尚贤、使民不争。因为尚贤,尚美名,人们就喜欢虚名,想有好的名声。名,引起世间纷争的起因之一。如果位居高位的君臣不崇尚美名和虚名,那么老百姓自然不会为名而争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有许许多多忠臣名将为了忠孝的虚名,冒死进谏,而遭杀身之祸。如果是为了国家和百姓还好,可是有一些是为了成就个人美名而就死,那就不足取了。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区分货物的贵贱,使得百姓不产生偷盗的念头和行为。世间的东西越稀缺的就越贵,越随手可得的就越廉价。世间稀有的货物,奇货可居,世人就争着得到它。世人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利是导致人们偷盗的根源。如果君臣都不好利益,人们自然不会从事偷盗的恶行。佛家讲人们的本心如同古老的铜镜一样,被尘垢所层层覆盖。尘垢就是人们心中的贪念、嗔恨心、骄傲心、疑心和痴心。人们喜欢金银财宝,就升起了贪念。如果得到利益就开心,如果和别人有利益之争,就会有嗔恨心。人们手头积累万贯家财就自然会非常的自然和骄傲。人们因为有利益之争,很难相信别人,也会升起怀疑之心。利益和物欲蒙蔽人们的真心,就会变痴。物欲和利益,实在是对人们的一种伤害,也是造成人们偷盗、杀生等恶行的根本。
(2)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如果世人没有欲望,内心就不会散乱了。崇尚贤圣,想成名成圣也是一种欲望。追求难得的货物,追求奇珍异宝,也是一种欲望。如果人们不喜欢利益,没有物欲,即使赏赐给他都不会贪恋。好名好利的人,因为见到名声和利益的好处,就起心动念。如果身居高位的君臣不追求名利,世间百姓各安其志,而心不会散乱。治国之术以百数,可是清净自化最为紧要。如果作为君主能够清心寡欲,臣民就不会千方百计的搜刮民脂民膏去满足上面的需求。我们每个人的心类似于君主,五官类似于君主的股肱之臣。心也要保持清虚寂静,才能够身心安泰。
人们追求利益,然而利并不是真实的,而是虚幻的,可能并不是真的那么贵重。假如人们并不认为黄金、钻石等是贵重的珠宝,人们并不会去争夺它。人们以珠宝为珍贵的物件,用它来投向麻雀,鸟儿反而惊吓的飞走了,珠宝对于鸟儿来说,跟一般的石头没什么两样,还不如一把大米有吸引力。人们以西施为美色,麋鹿见到她并不会主动靠近,而是惊吓跑掉了。鱼儿看到她在河边洗脸反而马上沉到深深地水里去了。名,是人们的虚假名声罢了。人们以崇尚圣贤为荣,追求美名,然而古代圣人许由则避而远之。美食,让人们觉得口爽。人们以太牢为珍羞,海鸟则会看到它觉得悲伤。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人们喜欢品尝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除了财色名食之外,睡也是作为人们的一种欲望。人们处于昏沉之中,没有觉醒,才需要睡眠。如果人们通过修行,守中抱一,处于禅定的状态,是睡醒一如的,不需要太多的睡眠。因为人们尚贤,尚名,尚利,有所区分,才让人们追求名利,从而让人们内心散乱,言语和行为造恶。
(3)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是以圣人之治。怀道的君主是这样治理国家和管理百姓的。圣人是这样来治理世人追求名利的心的。世人的心被物欲遮蔽了,圣人就启迪世人减少物欲。
虚其心。圣人之治,教人先断妄想思虑的心,这样是拔本塞源。人们经常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然而虚心这个词有其深刻的含义。善于做生意的商贾深藏不露,似乎没有什么大钱。君子含光内敛,具有很高的德行,但是容貌却看似愚钝。如果锋芒毕露,也容易招致别人嫉妒,招来祸害。孙膑受到同窗庞涓的陷害。韩非子受到同窗李斯的陷害。世人如果不能心有挂碍会生病。君主如果被物欲所束缚生病了,就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了。古代有个文挚治齐王的悲壮故事。齐王得了忧虑病,也就是得了心病了。专门派人到宋国迎接文挚来治。文挚用各种办法激怒了齐王,齐王按捺不住了,翻身站起来大骂,病就神奇的好了。这是用了中医中的怒胜思来进行治病。思虑过多,脾气郁结,用怒气就能发脾气。病虽然是治好了,齐王怒气不息,准备把文挚放在烹杀罪人的鼎中活活煮死。太子和王后急忙上前争请宽赦,齐王不听,还是把文挚投入鼎中活生生煮死了。
实其腹。虚实相对,互为阴阳。先虚其心,然后使老百姓安饱自足。让人们吃饱穿暖,对外不思慕。其实大多数百姓要求的并不多,如果身居高位的人抽取的赋税过于高了,遇见天灾人祸就吃不饱了。如果没有在百姓最困难的时候给予安抚,百姓只有去当盗贼了。百姓既然不怕死,为什么要用严苛的法令来吓唬他们呢?
弱其志。人心刚强好争斗的原因,是因为外物诱惑人们,而使人们升起奔竞、争夺之志。小人鸡鸣而起,孳孳为利。君子鸡鸣而起,孳孳为名,此是强志。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并不足以为尚。他这是为名为利而精进努力研读鬼谷子送给他的经书。最终他也因为名利招来杀身之祸。志向可能很多时候是代表着欲望而已。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了。身居高位的人不可以用名利外诱民心,老百姓自然会绝贪求,不起奔竞之志,其志自弱。老子曾劝诫孔子说:“把你身上的傲慢之气和欲望去掉吧,很强的志向对你并没有什么益处,我能够告诉你的,也不过这些了。”
强其骨。如果道德浸入世人的骨髓里面了,不知不觉回归本真了,就有了仙风道骨了,民风自然纯朴了。对于人的身体来讲,肾主骨,牙齿为骨之余,而肾为生命之源。筋骨强壮就能够度百岁而去。假使老百姓都无欲无求,自己挖井来喝水,自己耕田打粮食来养活自己,自己织布来做衣服穿,自食其力民风就会归于淳朴了。
(4)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圣人行无为之事,不言之教,使得百姓没有什么高低贵贱的分别心,也没有什么欲望。这里说的知者并不是有智慧的人,而是有知有识的人,就是有分别心的人。这里也是对应前面崇尚名利,分别高低贵贱长短的人,追求难得之货的人。对于想追求名利的人,有贼心但是没有贼胆。即使偶尔有一两个邪恶的人,虽然想追求功利,也不敢有妄为的心。火从木头中生出来,奸从国家内部生出来。如果木头没有给合适的条件,也不会烧起来。如果君主英明,奸臣和小人也不敢为所欲为。怀道的君主以仁德治理天下,深得民心就会使得奸臣小人不敢轻举妄动。假如我们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人都是比较和谐友善相处的,即使有一两个不安分的人,也不敢胆大妄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君王如果能够体悟到此而依此以治天下,那么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怀道的君主并不会树立贤臣作为标杆,让世人争取都像他那样。这样世人不管做得到还是做不到都会想办法讨得君主的欢心。就扰乱了世人的心了。君主喜欢圣贤,世人都以圣贤为荣。齐王喜欢穿紫色的衣裳,齐国的人都以紫色的衣服为美。楚王喜欢细腰的女子,楚国的人都以细腰的女子为美。君主喜欢某种玉石,就会变得很昂贵,世人都会去争夺,甚至铤而走险。这里也呼应了前面高下、前后和有无等。如果君主这个源头有了开端,下面就会分出很多的支流了,这也是祸乱的缘起。这里也对应于前面的行无为之事,不言之教。这里也对应后面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无为而治。老子在文中多阐述上古圣贤治国安民的方法,通过引用上古圣贤的古语,来阐释无为而治的道理。
第二章 不言之教
1.【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2.【注解】
上一章圣人老子讲到大道和天地万物这一对同称之为玄的时候,就自然地会想到天地万物的阴阳,接下来这一章就顺着这个意思进行阐释。只是勉强给起了个名字叫做玄罢了,就像大道这个名字一样,为了方便描述,不可着名相。大道生天地,天地互为阴阳。大地生万物,万物有雌雄。天地万物的阴者能够生育,比如天地中天不能生育万物,而地能够生育万物。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女人可以生育子女。可是阴阳要一起才能生育万物,大地生育万物不能离开上天的恩泽,女人要生育也离不开男人。大道生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音声和前后等。大道衍生出来都是一对一对的,互为阴阳的。
我们来看看宇宙万物中大道的形迹。天是玄妙高远难测的,地是玄妙宽广的,人是玄妙难得真知的。宇宙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许多小孩子有这样的想象,是不是我们这个世界只是某个很大动物细胞里的一部分呢?无限的这样嵌套下去。小孩子的直觉似乎是很准的。原子里面也是一个小宇宙,原子核就相当于太阳。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心就相当于太阳。太阳系也相当于一个独立宇宙。许多个太阳系组成了银河系宇宙。然而还有无数个银河系宇宙。这样一层层不断的嵌套上去,这难道不是科学家们在研究的多维空间吗?对于蜉蝣来说,朝生暮死,时间对它来说就是一天。对于人类来说,我们虽然命有百年,但是也如同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去。人们很好奇的用科学的手段不断地分析和研究着这个世界。不断地发明各种各样的望远镜,来延伸自己的视野,看到很遥远的天体。然而我们目前所接受到的光是多少年前的光,和现在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了。不同远近的星体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的时间是不同的,有的是几百万年前的光,有的是上亿年的光。不同时刻的星光构成了我们的星空。这里存在着一种错觉的,并不是真实的宇宙。正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德国著名的哲家康德曾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我们把视野收一收,到微观的层次看一看。
我们来看看微观世界中的大道是否存在形迹。我们不断地发明各种显微设备,不断地提高粒子的速度,让它们接近光速互相撞击,希望能够分解出最小的粒子。微观粒子也是成对出现的,有正电子也有负电子,两者互为阴阳。近期科学家们宣称发现了希格斯粒子,这种粒子是最小的粒子,所以称之为上帝粒子。可能圣人老子的玄之又玄会让科学家们感到崩溃了。可能宇宙是小而无内的。上帝粒子可能还会无限可分下去呢。人类如果这样不断地歇斯底里的找下去,就会像夸父追日一样渴死在路上。科学家们用标准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除了上帝粒子其它的都已经找到了。如果按照老子玄之又玄的一对一对的阴阳出现的粒子,起码这个标准模型应该修正一下有64种基本粒子,而不是62种,就像八八六十四卦一样,也许以后的科学家会证实这一点吧。既然八卦可以用在天文研究上,微观的粒子也应该可以适用。这六十二种基本粒子的名字也仅仅是个符号而已,不要被名字束缚住了。希格斯粒子被认为是整个标准模型的基石。在它被预言之前,标准模型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演绎出的世界里没有质量。原子的主要质量集中在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又由夸克构成。然而人们把分解出来的基本粒子质量加起来还远远不及原子质量。就像面包上的葡萄干是分解出来的基本粒子,可是质量去了哪里呢?光子是媒介子,没有任何的质量,只是代表着能量。也许不同的媒介子只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也是原子内部储存能量的方式。媒介子不使用于泡利不相容原理,可以在同样的一个空间高密度的融合,这就像压缩饼干一样,可以储存无限度的能量。也许希格斯粒子并不是质量之源,质量只是能量的一种度量,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中已经阐释了。所有的物质,不管是微观粒子还是宏观天体都可以化为光,转化为能量而化为虚空。佛陀早就告诉我们了,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幻,如露亦如电。爱因斯坦老师普朗克曾说,这个世界上物质是不存在的。所有物质都是来源于一股令原子运动和维持紧密一体的力量,我们必须认定这个力量的背后是意识和心智,心识是一切物质的基础。
下面我们来重点关心一下所谓的上帝粒子。起了这个名字,似乎如果找到了上帝粒子身上的秘密,就能够知道上帝的意图了,也就知道了大道的形迹了。上帝粒子产生以后可以衰变成两个光子。可能希格斯粒子并不是最小的粒子,而光子才是最小的粒子呢?而光子对应着八卦中的乾卦。真人恢复了真心对应着乾卦,不同的人阴阳是不平衡的,业障是不平衡的。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上帝第一个创造的就是光,这说明光的重要。在圣经中光这个名称可用来形容一切生命之源,真理之源和喜乐之源。质能方程中质量也和光有关。为什么光如此特殊呢?所有的物体都离不开光?这是不是表明所有物体都是由光子构成?然而光子是虚无的,这个世界难道真的如圣者所说,是虚幻不实的?如果所有的物体都有光子构成,物体能够被看穿也是可以理解的了。俄罗斯科学家发明的卡尔良相机拍摄可以穿透物体,可以拍摄出人体的三脉七轮。物体的质量能够转化为光子。物质就是由光子组成,物质的速度就不会超越光速了。物质运动速度越快,越接近光速,聚集的能量越大,代表着光子越多,质量就越大。重阴则阳,重阳则阴。如果安静到了极点,就会动起来了。如果入静定到了极点,就会减少业障。如果运动到了极点,快接近光速的时候,时钟就会变慢了,不能超越光速,反而趋于静了。南无阿弥陀佛代表着无量光无量寿,这无量的光是不是有点寓意呢?为什么佛陀、耶稣等圣人的画像背后都会有光环呢?仅把这个没有一个公式的猜想放在本书中,待日后科学界予以证实。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如果天底下的人都知道美是什么,那实在不是什么好事。美丑互为阴阳,美丑本来是不存在的,从大道中来。如果世人知道了美,就知道了丑。世人就会追求美的,避免丑的。东施看到西施皱着眉头很美,就学着西施那样去做,可是却变的更丑了。如果世上没有区分美丑,东施就不会这样了,她也不会这么痛苦了的。天下事物的实相,如果以大道看它,本来无美与不美的分别的。天下的人,只知道适合自己的意愿的就认为美,不适合自己的意愿的就认为不美。殊不知在我以为很美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又认为不美了。佛陀曾经这样教化自己的弟子,帮助他们严持戒律。他曾经指着河对岸的一对猴子说,在那只公猴看来,那只母猴满脸毛,也是很美的。我们世人也是如此,被虚假的表象给蒙蔽了,再美丽的美女,深观下去,皮肤之下是血肉等,真是没有什么美丽可言。世间万物本来没有美丑之分,只是人们觉得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认为美,不喜欢的东西就认为丑而已,这样区分美丑反而让人们生活过的不开心了。人们都喜欢美的,不喜欢丑的,如果人们得到了美,就开心幸福,得不到美的,就觉得内心很痛苦。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如果天底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善,就不是什么好事了。世人如果内心区分善恶,就喜欢善的,憎恨恶的。善恶互为阴阳,善恶从大道中来。天下的万事万物本来没有善恶之分,只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区分善恶罢了。基督教圣经中的禁果生长在知善恶树上,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给人类的先祖种下了原罪,我认为这里的含义是吃了知善恶树上禁果就会区分善恶,带有分别心,就会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灾难。又如商代的忠臣比干,天下人都知道他为贤善,纣王杀了他。后世的人们纷纷效法他,以为是忠君爱国,杀身而不悔。这就是说知善之为善,就不善了。这只不过图尚虚名的过错罢了。人世间本来也没有光明和黑暗之分,只是因为人们双眸的感知,所以才有这样的分别。在人类诞生以前的亿万年里,光波在宇宙间寂寞的来来回回穿梭了亿万年,没有人们明亮的双眸来感知它,宇宙中就没有光明和黑暗的区分。在没有人类的漫长岁月里,花朵在地球上寂寞的绽放,正因为没有人欣赏,所以也没有五颜六色,也没有美丽的诗词歌赋。人们来到了这个地球上,进化出双眸,接收到光子,就认为是光明。如果接收不到光子就认为是黑暗。太阳光看起来无色,可是经过棱镜会分解出不同颜色,五色的变化能够呈现出世间美不胜收的景色。如果没有人类澄澈的双眸感知,也只是寂寞的存在。在圣经的创世纪中,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
(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从大道中来,而又归于大道,但是也不能着大道的相,并没有一样具体的东西叫做大道。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等这每一对都互为阴阳,从大道中来。善恶之名,美丑之分,因对待才有的。名相对应着有无相生,事情对应着难易相成,物体对应着长短相形,位置对应着高下相倾,说话对应着音声相和,行走对应着前后相随,这是必然存在的。
有(名)和无(名)相生。这里也呼应了前面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大道本来无名,离语言文字相,可是却勉强起了个名字。如果要了解实相,就要常无(名)观察大道的要妙,也就是离语言文字相。如果要在万事万物中了解大道,就要常有(名)来观察大道的形迹。
难(事)和易(事)相成。这里对应着后面的章节,图难于易,图大于细。事情的难易是相对的,大道看似很难,但是却是世间最简最易的事情。世人有知难行易,知易行难和知行合一的争论。难易只是针对不同情境,不同人而言而已。
长(物)和短(物)相形。如果没有相比较,就无所谓长短了。一根筷子和一根扁担比,扁担长而筷子短。一根扁担和一根竹竿来比,竹竿长而扁担短了。狭义相对论有尺缩效应,运动速度接近光速,尺子的长度就越短。如果离开了光,离开了眼睛接收,长短的概念也就不存在了。世人认为尺长,而以寸为短。可是假如积寸多于尺,又会说寸为长,而尺为短了。
高(位)和下(位)相倾。如果没有高下的相比较,也不会有高下之分。板凳和桌子比,桌子高,板凳下。桌子和房子比,房子高,桌子下。君主和大臣比,君主高而大臣下。大臣和百姓比,大臣高而百姓下。高下只是相对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高山上的石头,如果呆不稳,可能会滚下来,可能连小树都不及了。如果这块石头放在地上,就没有什么松动的危险了。喜马拉雅山现在看似很高,多少年前这个地方是大海来的。这个地方也许是地球上的龙脉来的,佛陀和老子分别出自它附近的两个国度。
音声相和。音对应心之响,也就是自己心里对自己说的话。如果没有语言文字,每个人的内心也是静悄悄的。如果心里没有这么想,可能也不会发出声音来这么说。婴儿还不会说话,内心就不会喃喃自语了,也就处于静定之中了。也难怪耶稣会说小孩子生活在天堂呢。音可以说代表着意,把意的心去掉就是音了,可以说音是心之响。音在说话的前面,声在说话的后面。下面接着就顺着这个意思说到前后这两个相对的概念了。大音可以说对应于无声。这里对应后面章节提到大音希声,如此看来的确沉默是金。如果内心入定了,属于大音了,心里面连一句阿弥陀佛都没有了,反而就没有什么声了。如果内心妄想纷飞,反而不停的有各种各样的念头在头脑里,嘴巴也特别的贫。心为君主,嘴巴为臣下。心对应于音,声对应于嘴巴。说话上唱了,在下必和。如果君主在上面说话,不能得到大臣的响应那国家也就危险了。
行(前)和行(后)相随。前后也是相对的,走在前面和中间的人相比,中间那个走在后面了。走在中间的和最后的相比,中间的反而在前面了。世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大家都没有,就没有什么了。世人个个都想在前面,以在后面为耻辱,实在是种错觉。这里也呼应了后面的章节不敢为天下先。物极必反,走在前面的,反而有可能会落后的。连光走得最快了,物极必反,也不能再超越光速了,物体运动的最高速度不能超越光速了。狭义相对论里面,走得快了接近光速,时钟都变慢了,走得快反而变慢了。如果没有前就没有后,如果没有后也没有前。这是阴阳的一对。
所有世间万物都是这个道理,都是有为之迹的。凡可以命名的,都是虚名,都可以去掉,而且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生死转化、贵贱转化、长短转化、福祸转化、善恶转化和美丑转化等。物极必反,重阴则阳,重阳则阴。世人求生太甚,本来是为了生活的更好,追求名利权力,但是却可能太过劳碌,气血衰竭而早逝,或者争强好胜,不遵纪守法,死于非命。反而不如一个懒汉,整天晒晒太阳过得舒服,李斯身为一代名相,被腰斩前对儿子也有一番感慨的话。
(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行不言之教。之前看这里前后似乎没有什么逻辑,现在觉得层层相扣,圣人老子的真言每一次读都是不同的。这里有一个因此,说明前面是原因,后面是结果的。天道是离语言文字的,是无名的,所以圣人行不言之教。前面讲了音声相和,也会想到大音希声。大道在心里对应着大音,已经入定了,沉默是金,也没有多少言语了。如果内心烦乱,说话就很多了。这里圣人是在行不言之教化。这里圣人老子也是再次强调,虽然在这里写下了五千言,但是世人不要执着于我写的东西,而是要超越语言文字去领悟实相。这也是为什么不愿意留下文字而西出函谷关的缘故了,并不是没有慈悲众生的心,而是留下来了实在是怕误导了世人。有一种和佛陀相似的心声,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之后,觉得我法妙难思,很难给世人讲的明白,本来想放弃了,可是慈悲世人还是不断地给世人言传身教。老子慈悲为怀,为世人留下了五千余言的道德经,让世人知道大道的方向。本来他可以什么都不做,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自己逍遥快活了。佛经、道经等都是渡河的工具而已。如果过了河就没必要背着船走了。耶稣看着伤害他的罗马士兵,眼神充满悲伤和怜悯。他在心底很清楚世间的人们只是迷途的羔羊,缺少牧羊人来给他们指明方向。人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耶稣在当时应该已经是原谅了世人。如果没有圣人给人类带来的光明,人类万代都在漫漫长夜之中,万代都在沉睡之中而不知道觉醒。圣人的不言之教,如同明灯,照亮人世间。日月悬在空中,照亮天地。圣人游于世间,照亮人间,点亮千万众生的心灯。这里不言之教,后代子孙以为宗教,实际是祖宗的教育罢了。
圣人行无为之事。前面提到有无相生,也可以说是有(为)和无(为)相生。这里圣人行的无为的教化。佛陀告诉世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有刻意为之,反而没有成功,大道是顺其自然的。我们在划船的时候往后划反而往前了。唐朝布袋和尚的一首诗句: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方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有为就会留下斧凿的痕迹,无为是天道巧夺天工,没有任何的痕迹。如何安定我们的内心呢,如果是有为可能就很难调服了,心性顺其自然,需要无为而治。如果强行要心安静下来,如同按住牛的头让它喝水。如果无为而治,只要顺着它的性情,它渴了自然就会喝了。我们的心也一样,如果要压制念头,如同用石头来压住草一样,总会冒出来的。只需要顺其自然,让念头来去自由,始终如一的把心念放在一句佛号上面,慢慢就可以入定了。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不言之教是天底下最完美的教化,无为之事是了结最大的生死大事。在治国安民方面,作为君主也是行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果物欲过多,惦记着别的国家的城池和土地,就可能发动战争,致使在外树敌过多,在内民不聊生。不需要说太多,只要做出表率就可以了。作为贤臣也是行无为之事。如果遇见合适的机会则辅佐,如果没有合适的机会就退隐了。贤能的君主并不是每个世代都会出现的,而能够辅佐圣王治理天下的贤臣万人中难有一个,万里难以挑一的贤臣要想同时遇到不世出的圣王,这是千载难逢的事情的。刘伯温接近知天命之年,退隐青田,写了郁离子留给后世。姜太公到岁数很大才等到了周文王,并不是年轻的时候姜太公没有才华,而是没有等到合适的君王来辅佐。佛家讲人身难得,佛法难值,如同盲龟浮木。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漂浮着一块中空的木头,大海里的海龟一百年才浮上水面一次,要想乌龟的脑袋刚好放在木头中,这样的机会是非常的难得的。佛陀就用这样的比方来譬喻我们每个人修成人身的难得可贵。佛如同昙花一样,多少代才能出现一次,而佛陀两千五百年前出现了,给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佛法。老子两千五百年前出现了,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典。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戴着斗笠行走就行了。圣人老子这里也是解释了为什么自己会归隐。当时周朝比较混乱了,他看到了这个大势,也暂时无法阻挡。他阻挡这个时代,如同螳臂挡车,没有任何的意义的了。他呼唤也没有用了,如同飞瀑下的鱼鸣,如同闹市中的人语。圣人老子怀有慈悲之心,知晓乱极必治,只能经历这波阵痛了。通过这样的比喻贤才需要等待时机,等待贤明的君主出现,才能够施展自己的主张,否则会被埋没或者遭陷害。如果不能推行大道,强行去推行,如何有人听的进去呢?
(4)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万物作焉而不辞。万物都是因为天地阴阳造化而生,天地不以物多而有所推辞。在有道之君无为而治的恩泽下,臣民勤于劳作,不会辛苦而推辞。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也该顺着万物的生长来养生,夏天养阳,冬天养阴。这也是为什么平时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有道之君无为而治,不用发布命令,臣民就各安其所,各得其乐。天道生成万物,有没有一开始就定好一些规则和定律呢?物理学界在探讨是否一开始宇宙诞生之初就有一族定律在制约着宇宙呢?是否有独立于宇宙的一族规则定律,也可以叫做理的,已经有了这些游戏规则呢?古往今来的大哲学家和科学家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其中包括霍金、朱熹等。科学家看着物理和数学的规律,简直是太美妙了,怎么会这么的巧妙呢,不可思议。可能这些也仅仅是描述实相的工具罢了,也不要着这些描述工具的相了。可能宇宙的诞生如同莲花开放一样,花和果是同时的,衍生出万事万物的同时,伴随着衍生出了这些规律。如果没有万事万物,这些规律如何存在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找兔子的角。天真的儿童可能喜欢看天边的晚霞,有可能形成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如猪八戒,孙悟空等。可是天空有刻意的要形成这样的形状吗?人生的际遇如同美丽的珠子,可能看似巧合,也可能看似孤立的,有挫折也有幸运,但是回头一看,把这些珠子全部都连串起来成了美丽的项链了。如虫御木,偶尔成文。劈开木头的时候,有可能会发现蛀虫在里面,吃掉了很多地方,再仔细的看看,可能会发现似乎像写着什么字的。这可能并不是虫子会写字,而是天道使然。我们这个世界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另外一个样子。我们每个人长着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为什么不是三只呢。人体的经络穴位系统如此的美妙绝伦,是不是上帝创造人类的时候事先有一份精密的图纸呢,要不然怎么会这么的巧妙呢,不可思议。
生而不有。天道生万物而并不据为己有。正是不据为己有,为万物付出,才越富有。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后面的章节会进行阐述的。母德近于道,母亲生下子女,并不据为己有,而是以子女幸福快乐为目标,不断地付出。天地为无形的父母,父母为有形的天地。有无相生,有即是无,无即是有。对于富豪来说,似乎富有四海,数不尽的珠宝,可是在德行方面可能是贫乏的。而对于圣人来说,似乎没有什么财富,可是他知道内心的宝藏。有人富有钱财和欠缺德行,有人富有道德而欠缺钱财。然而金玉满堂,也是不能长久的,后面的章节会说到。
为而不恃。天道无为而生育万物。这里前面讲到圣人行无为之事。天道恩泽万物,但是并不自恃其恩泽,并不求着万物回报。圣人行无为之事,不言之教,并不祈求着世人给他什么回报。正是不求回报,世人感恩于天道,世人感恩于圣人。伊尹是古时候的圣人,他会觉得如果天下有一个百姓不被恩泽到,就会心里觉得很愧疚和羞辱,如同被人在集市上鞭打一样。伊尹是不是过于瞎操心了呢?百姓是上天的赤子,其生死命运自有上天安排,上天也会给予奖惩。这就像人有许多的牛羊,内心对它们非常的喜爱和珍惜,就会想方设法找善于放牧的人来进行管理。上天也会选择像伊尹这样的宰相,选择像商汤那样的贤君来牧天下的百姓。天子对上天负责,贤臣对天子负责。如果不是英明的君主,可能选择出来的大臣就不能善于牧天下百姓。
功成而弗居。天道有生养万物之功而并不据为己有,并不以其高贵的母位自居。前面也讲到无名,万物之母。圣人恩泽世人,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尧舜之所以禅让,他们是秉承天道,替天行道的。虽然建立了功业,为世人做了不少的事情,但是却不占据天子的位置,也不会自私的想传给自己的子女。后面有章节描述功成身遂,天之道。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正是因为功成事就而不居其位,那个位子才永远都给他留着。圣人在世人的心里永远是明灯,照彻千年的黑暗。天道恩泽万物的功德,有谁能够替补的了呢?母爱恩泽于子女,无论如何都没有任何的爱能够弥补的。世人都争着当皇帝,但是并不是争来的,而是天意使然。如果德不配位,也不会长久。可能也会为此付出代价。隋炀帝驾崩后,先后有几个人问鼎帝位,都给他们带来了灾祸。身居高位,也是最危险的位置。有许多大臣,不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而招致祸害了。如果舍得那个位子,反而能够保全他了。前面那六句话,就有了高下长短前后有无等的分别了,如果君主不区分,下面的臣民也不会有区分。如果君主从源头上面就浑浊了,臣民如何清澈呢。如果君主议人长短,臣下哪有不议人长短的呢。君主开一源,下面就会生出百端来了,动乱不止了。
第五章 多言数穷
1.【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注解】
此章说天地不刻意为仁,把万物当做祭祀用的刍狗。刍狗是用草来扎成的祭祀用的供品。天地不分亲疏贵贱,对万物都平等的对待。圣人对待百姓也是如此,不区分贫富贵贱。天地之间有广大的虚空,天降甘露恩泽万物,大地就能生育万物。天地之间看似虚空无物,但是却能够不断地生育出各种生灵来。鼓风机正是因为虚空才有其作用。车轮中间的虚空装上车轴日行千里,木鱼中空渡有缘人,钟鼓中空有晨钟暮鼓。如果把这些虚空用东西来填充上了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圣人老子劝诫世人也要虚其心,这才能有用。如果虚其心,就要把妄念放下,把言语放下。可能说得越多错的越多,不如安静守中了。这里也回应前面圣人行不言之教。言辞再多也有不尽之处,很难用语言和文字把大道说的清楚。有可能说的越多,大家就越执着,所以老子在这里再次说明根本都不愿意多说,不愿意多留文字给世人。天地恩泽万物,圣人仁德的对待世人,并不是刻意为仁,也不会责求什么回报。如果对万物和百姓有要求回报的,就不是真正的仁德。这里后面的章节也有对应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大道生天地,天地互为阴阳,天地生育万物。圣人体悟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天地万物和众生本为一体。万物和众生都本为一体,怎么会厚此薄彼呢?天地不会刻意仁慈对待万物,没有偏爱,也没有憎恨。
这里一开始说天地不仁,又说圣人不仁,这是不是在说天地和圣人的不好呢?其实不是不仁,而是不刻意为仁。蒲松龄《聊斋志异》开宗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如果有心去做善事,带着某种目的和心计,实际上是责求回报的,虽然做了善事,也不应该得到奖赏。如果无心去做了恶事,不是故意的,甚至本来是想着做善事的,可是阴差阳错害了别人,纵然有可恨之处,但是也不能过于责备。一念向善是天堂,一念向恶是地狱。我们每个人要种好自己内心的福田。扮演着伪善的角色比做恶还要可恶,猫哭耗子假慈悲,黄鼠狼给鸡拜年不怀好心。这里说的会不会和因果报应有矛盾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里有心为善并不是真的善,这里无心为恶并不是真的恶,所以就不会有相应的奖罚了。蒲松龄讲了许多因果报应的故事,如发大水了,夫妇两个人忍痛舍弃孩子,把老母亲托到高地上。等到大水退后,房子却安然无恙,孩子正在里面嬉闹。夫妇舍弃孩子是不够慈爱的,也是件恶事,但是不是有心去做的。百善孝为先,夫妇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优先孝顺老母,天道也不会惩罚他们的。蒲松龄还讲过一个不管是黄猫还是黑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英雄的故事。在《驱怪》小故事后面蒲松龄写上一段心得,黄狸黑狸,得鼠者雄。也就是不管是黄猫还是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英雄。世人可能误解了蒲松龄要说的,并不是不择手段的去达到目的。佛家讲的布施是做善事,但也不能有心布施和着相布施。布施金钱给穷人,一方面能够帮助穷人,另一方面能够使得布施的人能够增长慈悲心,舍弃贪心。稻盛和夫在创立了两个世界五百强公司之后,出家当了和尚,他出去乞食的时候,转了一天,回来的路上有个老妇人给了他几百日元,这位大企业家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布施的功德,能够增长布施者的慈悲,也能增长受施者的感恩。圣人教导世人进行财布施,使得世人不贵难得之货,增长福慧。圣人教导世人进行法布施,一般来说怀道的人才能进行法布施。如果不能体证大道,给别人讲解的经文可能会误导了别人。但是如果发心进行法布施,能够护持正法,能够把经典传诵下来,那也是无量的功德的。圣人没有什么贪恋,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也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了。中医讲恐伤肾,如果思虑过度就会伤肾,也就不会长寿了。如果能够无畏而且进行无畏布施就能够得长寿的福报了。如果有心的布施财富给别人,为了得到别人更多的回报,或者为了得到好的名声,那就没有什么功德了。南北朝时候,达摩祖师来见梁武帝,梁武帝问他建了这么多的庙宇有没有什么功德,达摩祖师说没有什么功德。梁武帝满心的不高兴,达摩祖师也觉得没有遇见有缘人。佛陀在世的时候,就预言了末法时期邪师横行,如同恒河沙那么多。如此有心的进行法布施,害人害己,怎么还会有什么功德呢?《金刚经》中说:不着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要像天地一样,虽然恩养万物,但是并不责求万物回报。要像天地一样,以百姓为祭祀用的草狗,并不会区分对待世人。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些菩萨出身富贵,就故意避开有钱人,去跟穷人乞食。有些菩萨觉得不忍心向穷人乞食,就有意避开穷人,找有钱的人乞食。在乞食的时候,不管世人给什么,不管荤素都照样吃了。中国历史上有一些禅师为了救众生,也有犯戒的时候,并不是刻意的犯戒,并不是有意的做恶。有一次一批山贼抓了许多老百姓在寺庙里,方丈请求山贼放掉他们,可是山贼不肯放手。他们说除非把手里的酒肉给吃掉,才肯放人。方丈为了救众生真的就把酒肉吃了,山贼只好放人。这样无心的做恶,如何能够算是多恶呢?世人仅知道济公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却不知还有后二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济公吃肉喝酒是有特定的环境的,如果世人学着来做的话,这就是有心为恶了,就该受到惩罚了。
天地只是做自己份内的事情而已,并不会刻意为仁。一切都有定数,每个人的命运也有定数。世人对风水很有讲究,但是殊不知最好的风水就是自己的心。圣人反反复复跟我们说了,只要我们多做善事,就能够有很好的福报,可是世人很少能够老老实实的去做的。感觉似乎我做了善事也没有什么回报,反而有些恶人胆子大可能还活的更好。袁了凡年轻的时候在算命先生那里得知自己的寿命有多长,命里没有儿子,当官当到什么程度。后来果真不断地应验着算命先生的话,于是他有一段时间什么都不做了,反正命里注定的,也改变不了。直到受到一位禅师的点拨之后,才发愿做够三千件善事。随着做的善事越来越多,命运不知不觉的发生了改变了。佛陀教导世人老老实实心口一致的念佛就能够解脱,可是有多少人能够认真的去做呢?虽然说许多事情是天道注定的,然而天人合一,是会互相感应的。如果世人积德行善多了,命运就会发生改变了。日月只是顺应自然在运行,没有偏私,不会让外国的月亮更圆一些的。日月运转不差,律历都有定分。世间万物依赖此日月照烛。世俗人间依赖三教圣人照亮心灯。阴阳变化不可测知,世人存在敬畏之心,称之为神。日月晶朗照耀世人,称之为明。合起来称之为神明。世间芸芸众生,都是秉承圣功而生。大小有定,则小不嫉妒大,大不欺负小。上至王侯,下至黎民百姓,各有定分。大家都各自按照自己的命在生活,不会互相争斗,上下能够和睦共处,这样称之为太平。如此看来天道自有定数,不在于争。不可为了名利刻意为仁。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天施行恩泽,大地化生万物,不会以世人所推崇的仁德来有意为之,而是任其自然。这里对应着后面的章节道法自然。天地生万物,其中人为万物之灵。天地是否以人为贵,而以万物为贱呢?天道不会这样的,不贵难得之货,也不会区分亲疏高低,也不会区分贵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并没有亲人,也不会刻意去疏远任何人。不是有心为善的善人就会特别的得到老天的眷顾。与其说是老天眷顾,不如说是他自己的造化得到的福报。大家的命运是公平的,也不要怪风水,最好的风水就在自己的心中。天道以世人为祭祀用的草狗,并不会巴望着能够得到回报。天地圣人都有好生爱物的仁慈。而在这里说不仁,是说天地虽然生育万物,不是有心要生。只是由于一气当生,顺其自然,不得不生。虽然生而不据为己有。就像刍狗,本来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只是祭祀要用,不得不用。正是天地对万物无恩,所以这才是最大的恩德。天地对万物的仁爱,犹如母亲对子女的爱,没有任何的理由,没有奢求任何的回报。战国时期韩国大夫严仲子以重金结识了侠客聂政,为的是将来能够替自己报仇。聂政由于身边有老母,不敢轻易牺牲自己,所以没有答应。等到他母亲去世,守孝了三年之后,独自一人提着剑进都城把仇家给杀死了,还杀死了数十名侍卫。以义气相交,就期望能够有所回报,不如天地待万物,不求任何回报。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效法天地,对百姓不分亲疏贵贱。这里实际上也和前面的章节有所呼应。前面有提到高下、前后、善恶和贵贱等,这里圣人没有分别心,对百姓都是一样的。对年老的长者,对年幼的小孩都能够一视同仁。对富有的和贫穷的都能够同等的对待。不仅仅是对不同的人能够同等看待,连草木石头都能够同等对待。圣人把百姓看做是祭祀用的草狗,不会责求他们回报的。如果圣人在天有灵,从上面看着世人在世间忙碌。在圣人的法眼里,世人和花草树木又有什么太大的分别呢。每个人在火柴盒的房子里面生活,在汽车里面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头脑里装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圣人虽然爱养百姓,不是有心要爱。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但是对于出世的圣人来讲,世间有无缘无故的大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圣人体悟到万物一体。百姓与自己本来同体,不得不爱。我们会不会爱护自己的手脚呢?如果哪一天我们真的体会到了兄弟如手足,是真正的手足,那怎么会不懂得珍惜呢?在古代的寓言故事中,有一种九头鸟,往往为了争抢食物,互相打得头破血流。可是它们从来都没有想过,它们是一体的,吃进去都是在同样一个胃里。大家不要笑话,这个比方就是给我们看的,请认真的想一想。我们每个人就如同一个鸟头,为了名利在互相争斗,头破血流,甚至失去性命。可是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我们和别人原来都是一体的。圣人爱世人。圣经上也说神爱世人。圣人虽然爱世人但是无心的。圣人把世人看似刍狗,虽然是虚假幻化之物,祭祀的人当重,不得不重。圣人对众生的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大爱。圣者仁君对于百姓如果能够有这种大爱,相信没有治理不好的。
(2)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大道有用正是因为虚空。天地之间为虚空,就像装气的皮袋、通气的竹管一样,有了虚空才有用处。天地如同橐龠两个器物,其体至虚而有用。木鱼因为中空有用,钟鼓也是因为中空才有用。人也是有空虚才能够发出声音来,有人讲人可能是最好的乐器了。如果长短不一的竹子并列起来做成的乐器就叫做比竹。如果声音高低不同的人并列起来一起唱歌叫做合唱。人的内心也要空虚。让心如虚空那样才能够装得下东西。如果杯子里面都是满的,如何能够装得下水呢?为道日损就是要把杯子给不断地清空。橐,即装气的皮袋,是鼓风铸物用的。龠,即管龠,通气的竹管。这里所说的与此部经典其它章节有呼应。后面有一章说房子有用正是因为有虚空,车轮子有用正是因为轴心的空虚。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道虽然虚无,看似没有什么东西,但是却没有屈竭的时候。虽然虚空,可是怎么用也用不完。前面第一章说玄之又玄,不断地由虚空中生成万物,无中生有。圣经中说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被赶出了伊甸园。亚当和夏娃从此有了羞耻之心。上帝创造了万物,也包括人类。上帝代表着天道,上帝创造了男女,男女互为阴阳。本来没有男,也没有女,这是成对出现的。正如本来没有美,也没有丑,美丑互为阴阳。女的代表物之雌者,男的代表物之雄者。天代表物之雄者,地代表物之雌者。如果没有天,地也没有办法生万物。如果没有男人,女人也没有办法生出孩子来。人类子子孙孙,不断地繁衍,没有穷尽。如果一代代这么追溯我们的祖先,可能我们的祖先是大海里面的一条鱼。天道不用则已,若用它,只要触动其天机,任其造作而不休,不断的生化万物。如果有人触动心中的机关按钮,顿悟后打开了内在的真理之门,启迪心中本有的智慧。智慧如同泉涌,不可遏制,自然流出。如果处于静定中,面对外境就会不断地攀缘。世人区分美丑、善恶、高下和长短等,就会不断地变化,内心杂乱分仍。君主如果不能够处于无为状态,开动了物欲的机关,臣民就不断的劳碌了。这里用橐龠两种器物来比喻大道的虚无。虽然大道虚无,但是也有实用。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大道虚无能够有大用。房子中空能够住人,帮助世人遮风挡雨。竹子中空能够吹奏出美妙的乐曲。世人心中也需要处于虚空,这样才能够有大用。不仅仅是妄想杂念要舍弃,连外在的口业也减少了,不如静定守中。前面一句讲到如果君主开了一个头,臣民就会不断地忙碌了。源头如果浑浊了,如何要求下游清澈呢。一潭池水本来清净见底,可是如果用棍子一搅动,就会变得浑浊了。如果有了善恶的分别心,就是开了这个头。这个也许才是真正的原罪吧。亚当和夏娃吃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子,就被赶出了伊甸园。为什么这棵树叫做知善恶树呢?为什么这棵树上的果子就叫禁果呢?禁果和知道善恶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知道善恶,区分善恶可能是罪恶的源头吧,这才叫做原罪了。如此看来有分别心可真不是什么好事。如果区分贤和不肖,如果区分贵贱,可能的确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一开口,可能就会有所评判。是对是错,是非功过可能都会涉及,可能还真是不如不说话。如果多事,考虑权谋就会伤神。如果多说话,必然会有所错漏。开了口了,舌头动了,就容易惹来灾祸了。不仅仅是嘴巴不讲,内心喋喋不休的心里暗示也不要讲。如果心里没有不自觉地进行暗示,可能也不会有什么烦恼了。婴儿还不会说话,内心更不会喋喋不休了,这样的状态最幸福了。也难怪有个哈佛大学的研究员,中风了左脑停止工作,只有右脑工作从而进入了一种静定的状态了。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是今生脑,主要功能是语言、文字和逻辑等。右脑是祖先脑,主要功能是形象思维、图像等。多言用左脑,守中静定用的是右脑。绘画使用右脑,语言文字使用左脑。人们练习书法,也需要使用右脑,把书法当做绘画来画即可。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人们练习书法,习惯性的采用临帖的方法,这其中有其玄妙之处。如果不临帖,就会想着写什么字,使用了左脑,字就很难写的好了。临帖的过程中,不必理会你书写的是什么字,自然进入右脑的状态。假如边临边大声的念出来,就难把字练好。绘画是很多时候是把三维的事物变成二维的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可能会有一些与生俱来的视觉错觉。绘画就需要超越视觉错觉的束缚。只可惜谈道的人,不知大道的虚无玄妙。用众口的辩说,说而不休,离道越来越远。多说话不如忘言以体玄。守中即进道的功夫,让自己的心处于安静的状态,处于定境中。这也说明为什么老子要出函谷关,归隐山林,不愿意多说,再多说也没有用处。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