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运
第七章 天运
1.顺之则治
【原文】“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巫咸祒曰:“来!吾语女。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解释】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庄子在一开头就反问了一连串的问题,如同天问,向天发问。上天在自然运行不止息,不需要任何人指挥吗?大地处于宁静之所吗?是不运行的吗?日月是不是在争夺居所呢?太阳出来了,月亮就下去,这是在相互争地盘吗?
孰主张是?孰维纲是?是谁主宰日月星辰的运行呢?是谁维持天地日月的运行呢?宇宙有无一个主宰呢?
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是谁闲居无事而推动天地日月的运行如是呢?
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亦或是有个机关设定了,不得已而运行不休呢?
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亦或是它们运转起来了,就不能自己停息了?难道是有人推动了,就不停地运行吗?
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天上的云是雨吗?雨是不是天上的云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回答了。
孰隆施是?是谁兴起云而施雨呢?难道有个龙王不成。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回答了。
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是谁闲居无事而追求快乐,这才翻云覆雨吗?
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风从北方吹来,一下吹向西边,一下吹向东边,风向飘忽不定。忽然又回转往上,是谁在吸气呼气造成这样的风吗?
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是谁闲居无事而煽动起这么大的风呢?
敢问何故?这里对前面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再来个总结提问,这是为什么呢?
殷中宗的神巫,名字为咸,他招手呼叫说道:“来!我告诉你。”祒,招手。
他又说道:“上天有六极,也就是东西南北上下六合。天也有五常,也就是无行,金木水火土。帝王如果能够顺之就可以大治,如果逆之则凶多吉少了。”
他又说道:“天下九州治理之事,能够成功归于大治,这是由于天子富有盛德。天子光辉的德性能够照耀万民,天底下的人都共同爱戴他,这样的天子方才称得上是上天之德的天子。称之为上皇。”并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称之为皇上的,不是他手中的权利,而是他的德性。
2.问仁庄子
【原文】商太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太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
【解释】宋国的太宰,名字为荡,他向庄子问仁。宋国为殷商的后裔,所以称之为商。
庄子说道:“虎狼也有仁。”
他听了很惊讶,就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庄子回答道:“父子相互亲爱,为何不能称之为仁呢?老虎、狼的父亲会亲爱自己的孩子。”
他又问道:“请问什么是至仁呢?”以天地万物同为一体,这是至仁。不仅仅是能够父子相爱,还能推而广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庄子回答道:“至仁无有偏爱。”至仁不会偏爱亲人,而是有大爱。爱花鸟鱼虫,爱飞禽走兽。《道德经》中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太宰说道:“荡我听了以后,有点不太明白。你说无亲是不是不爱,如果不爱就会不孝顺。这么说至仁就是不孝顺了,难道可以这么说吗?”太宰没有能够领悟庄子的意思。
3.以道不渝
【原文】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太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
【解释】庄子听了太宰的话,回答道:“不是的。至仁是至上的境界,用孝来说明至仁,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至仁并不是说过于孝顺了,也不是说孝顺不足。”
庄子又说道:“向南走的人,走到了楚国的首都郢都的时候,向北看是看不见冥山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走得太远了,距离那座山太遥远了,就看不清了。”庄子用这个来比喻至仁。孝离至仁太遥远了,从孝来看至仁,这是看不清,也讲不明的。
庄子又说道:“所以说,以外在的敬爱来表达孝,相对来说就容易得多;如果要以爱发自内心来表达孝,这就难多了。”听庄子讲的同时,我们反省自己是否足够做到孝顺了。
庄子又说道:“以发自内心的爱来行孝容易,如果能够虚怀而忘双亲行孝,如此就更难了。”子夏的儿子死了,哭瞎了双眼。同样的道理,假如双亲去世,会极度悲伤。如此发自内心的确可以说是孝,但是如何能够做到哀伤适度,为了父母保重身体,如此就不容易了。
庄子又说道:“虚怀忘双亲而行孝这个相对来说容易,可是要使得双亲忘掉我就难了。”六祖大师安顿老母,北上湖北黄梅求法。老母深明大义,亲人能够知道大师这么做也是十分孝顺的。如此是实属不易的。
庄子又说道:“使得双亲忘掉我是容易的事,可是要忘却天下人,这就难了。”
庄子又说道:“做到忘却天下的人容易,而使得天下人都忘记我,这就更难了。”
庄子又说道:“像尧舜那样施行仁德,而要有所遗留,让世人记得尧舜的仁德,这样的事情我是不会去做的。”天下人还不能忘记尧舜的仁德,这是相对来说容易的事。
庄子又说道:“以利益恩泽施行于万世,而天下却不知道。难道还要用赞叹的口气来谈论仁孝吗?”仁孝还不足以是至仁。
庄子又说道:“孝、悌、仁、义、忠、信、贞和廉,这些都是自勉罢了,只是奴役其本来德性的东西罢了,不足以赞美的。”这些都是自性当中多余出来的东西。当然并不是要反对这些东西。如果不能做到孝顺,如何能够做到至仁呢?功夫要一步一步地做的。
庄子又说道:“所以说,至仁是至贵的东西,连一国的爵位都可以摒弃了。至仁是至富的东西,连一国的财富都可以摒弃了。至仁是最大的愿望,也就是发大菩提心,连一切名誉都可以摒弃掉了。”
庄子又说道:“所以说,对于道至死不渝。”道是比爵位、财富和一切美好的愿望都要重要的东西,这是至死不渝,不会改变的东西。
4.夫至乐者
【原文】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
【解释】北门成,是虚构人物。北门成这个人向黄帝问道:“天子您在洞庭之野演奏咸池这首乐曲,我一开始听闻了以后,感觉到有点惊骇。再听到它的时候,感觉到很松懈,很放松的感觉。后来再听到它的时候,感觉有点迷惑了。浑沌不定,口不能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连自己都忘记了。”张,演奏。咸池,雅正的乐曲,据说是黄帝所作。荡荡,浑沌不定,有点处于未发之中的感觉。雅正的乐曲属于大声,最大的声莫过于大道了。世人耳不聪,听不见大道的声音,正是由于两耳塞豆,不闻雷声罢了。耳朵最灵敏的莫过于能够听见自己的心声了。
黄帝听了就说道:“恐怕你听了真的会有那样的感觉吧!我因循人情进行弹奏,并不会不接地气,还是能够贴近于人的性情,如此才能接引世人归于雅正。”
黄帝又说道:“此曲只应天上有,这首曲子是雅正的大音,正所谓大音希声。曲子也是天人合一的,取法于自然规律,并非矫揉造作之曲,并非靡靡之音,是超凡脱俗的。”
黄帝又说道:“演奏又受礼义所节制,不是不符合礼义的,不是毫无章法可言的。然而建立大声,大乐不会离根本,以天道为本。”天道可以演变出变化莫测的乐曲。
黄帝又说道:“什么是至乐呢?所谓的至乐是以至善、明德、天道为根本的。与人事相应,如果不能与人的性情相呼应,就不能唤起沉睡的本性。与天理相顺,天理在于自性当中。以五德(仁、义、礼、乐、忠)为节制,不会没有章法。与自然相应,正所谓道法自然,至乐也是法于自然。”在古代音乐可以治病,五音可以分别入五脏。
黄帝又说道:“至乐能入于自性,能荡涤心镜上的灰尘。由于万法唯心造,至乐可以调心,调心也就可以调和万物。而时间本来是世人认知的一种错觉,调心就可以调和四时。”
黄帝又说道:“乐声如同四时更迭一样,春生而春气盎然、夏长而烈日炎炎、秋收而硕果累累和冬藏而大雪纷飞。乐声之中如同万物在循道而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同大风吹大树,而生出万种声音,而万种声音如同万物一般。”
黄帝又说道:“乐声当中可以听出社稷一盛一衰,一兴一亡,一文一武,一经一伦。”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首乐曲也是一个世界,道尽人间沧桑。一根竹管如果没有开孔,似乎只有一个音,但是里面蕴含着五音。称之为音藏。如果打开孔,就可以分出五音。如果五音和谐,就会是美妙的乐曲。如果不和谐,就是混乱的噪音。如果五音回归于一,回归于未发之中,即归于天道。如果又分出来,就是五德,仁义等。如果社稷中各阶层发出的音是和谐的,就是太平盛世的大乐。如果是不和谐的,就是混乱的噪音。
黄帝又说道:“乐曲有时清脆,有时重浊。一清一浊,一静一动,静之徐清,而动之即浊。君主无为而治,不扰乱民心,民心为清。如果有为,扰乱民心,民心为浊。上天为清,大地为浊,一清一浊互为阴阳,阴阳调和。一清一浊也对应于天子的心。天子富有盛德,心如止水一般清澈,可以照天照地,为一面明镜。为造化大匠的基准。天子暴虐,多欲多为,自己的心是浑浊的,天下也是浑浊的。乐曲如同止水,就可以有光影,照亮天地,否则光影如流水一般摇摆,可以说是流光其声。”
黄帝又说道:“乐曲中,经过冬眠的小虫刚刚蠢蠢欲动,我又奏起雷霆般的乐曲,把它们惊醒。至乐效法于天道,又效法于自然。”
黄帝又说道:“乐曲演奏结束的时候,似乎让人感觉不到是结尾;开始演奏的时候,似乎让人感觉不到是开始。”宇宙无始无终,至乐也是如此,浑然一体。
黄帝又说道:“乐曲忽而停,忽而起,如同生死,实则无始无终,无生无死。乐曲忽而高昂,忽而低沉,实则无高无低。”偾,高昂。
黄帝又说道:“乐曲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不会住于一处,而又处处住于一处。类似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不会住于一处,然而处处都在定中。心如乐曲,如果心有粘滞而乐曲也有粘滞。心无为,而乐曲也无为,任其自然而已。正是由于如此,你会感到惊惧了。不笑不足以为道。”法音对应于小的根器会感到惊惧,法雨对应于小的根器,就会东倒西歪,不能接受。《金刚经》中讲,如果听闻此经,不惊不怖者,甚为稀有,也是类似的道理。
5.不及己夫
【原文】“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阬满阬;涂郤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
【解释】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虽然黄帝在讲的至乐,实则宇宙人生这一大乐章。我又奏起阴阳和谐的曲调,好像日月普照大地那样明朗。音藏为未发之中,可以分出阴阳,而阴阳和谐。
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其声音能短能长,能柔能刚。长短互为阴阳,柔刚互为阴阳,而能互相调和。《道德经》中讲,高下相顷,难易相成。
变化齐一,不主故常。虽然变化万分,但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一可以分出万种变化,而万种变化又归于一。如同八卦中循环往复,变化无穷。似乎没有什么主宰,所以称之为常。作为演奏者,如同造化之主。此等乐曲尚且有个演奏者,大自然的造化乐章,社稷兴衰的乐章,并无真正的主宰。如果说主宰,就是天道。
在谷满谷,在阬满阬。乐曲充满天地,如同大道充塞天地。在万事万物中存在大道的形迹。乐曲在山谷就充满山谷,在巨坑即填满巨坑。阬,坑。
涂郤守神,以物为量。涂,填塞。郤,孔隙。乐曲填塞孔隙,实则恢复本心。本心原来是大心,是大爱的心,是大我。本心有物欲的间隔,所以变成小心了。所以有“无间道”的说法,如果符合于道,就不会有物欲的间隔。填满了物欲的空隙,就不会有间隔了。音符有长有短,如同万物的长短。长颈鹿脖子长不算长,如果改短了就不符合于道了。丹顶鹤的腿不算长,如果改短了也不成。所以万物都是各有一天理,以各自为量。
其声挥绰,其名高明。乐曲演奏的时候,悠扬高扬,音域宽广。可以称之为高明。悠扬如同天籁之音,音域宽广如同大道宽广。此心本来光明,至乐只是和本心相应罢了,如同心之影响。
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所以说,乐曲实则是大音希声。如同大道至简。此曲很是容易,很是明白。正是由于人心险曲,所以听了如同鬼神一般神秘清幽。如同鬼神一样神秘莫测。然而对于得道者,听一声就能入于自性本心。乐曲五音对应于五行,五行对应于金木水火土,与日月星辰相应。
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乐曲似乎能够在变化中止步于有穷,正如此心虽然念念相续,迁移不断,可是却可以止步于静定当中,止步于未发之中。乐曲又似乎可以流动无有止息。正如此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念念无有粘滞。
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乐曲给我的感觉很奇妙,似乎思虑它而不能知,似乎望它而不能见,追逐而不能赶得及。虽然是讲乐曲,其中含有妙道的形迹。《道德经》中讲,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由于不能知,不能见,不能及,似乎在四面空虚的大道上,茫然若失。没有什么方向,没有什么目的。如同安居在家里,而不知道做些什么。出门去又没有什么要去的地方。乐曲把人的性情带入了空灵的境界。此心已经无有杂念妄想了。此心归于孤寂状态,如同独自一人依靠着枯槁的梧桐树而吟唱。天下皆醉唯我独醒的感觉。傥然,茫然若失的样子。槁梧,枯槁的梧桐树。
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眼睛知晓要穷尽自己所要看见的,力量曲张要追逐上自己所追逐的,然而我却不管怎么样努力还是追不及自己!眼睛能够见自性,如此可以说是目明;力量能够把自己提起来,如此可以说是大力,如果能够把自身的业力拔除干净,如果把本心的灰尘清扫干净,如此方才是大力士,大勇士。自己要追得上自己,方才是跑得快,夸父追日而不知此心如同太阳。不如尼采说,我是太阳,实则此心是太阳。古希腊的神庙上写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如果能够认识自己,认识了自性本心,就是见道。
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北门成你的形体如同放空了一样,心灵也放空了。婉转徘徊于乐曲之中。你还流连于乐曲,因此就会完全松懈下来了。委蛇,婉转徘徊于乐曲。
6.天机不张
【原文】“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解释】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北门成听得有点松懈了,黄帝又转了乐曲。奏响了不令人懈怠的乐曲,调和以自然。至乐法于道,法于自然。
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所以,如同鸟兽混同而相互追逐,如同花草树木混同而丛生。乐声林林总总,五音繁杂会集,稍纵即逝,无有形迹。五音对应于五行,从未发之中发出。如同大风吹大树,大树有万种孔窍,变化出万种声音。而万种声音也如梦如幻,无有形迹,稍纵即逝。树欲静而风不止,并非乐音在动,而是心动。并非乐音在动,而是造化弄人,黄帝在演奏大自然美妙的乐章。宇宙有无一个这样的主宰,有无演奏者呢?
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乐曲布散挥洒纯属自然,而无半点人为引拽的痕迹,感觉不到有人在弹奏。似有似无,幽深昏暗而似乎没有什么声音,正所谓大音希声。
动于无方,居于窈冥。乐曲动起来似乎无有方向,布散四方。静起来似乎安居于幽深静谧之所,似乎也找不到一个固定的居所,这个居所是大道之乡。
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乐曲或停或止,或虚或实。
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乐曲如同行云流水一般,不会粘滞。没有固定的音调和乐律。心无所住而生心,乐曲无所住其固定的常声。
世疑之,稽于圣人。世人听了就产生怀疑,稽考于圣人,也就是求问于圣人。听到雅正的音乐,听到大因,就有疑问了。《道德经》中讲,上士闻道,躬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所谓的圣人,通达于万物本有的性情,而能够顺承天命。
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前面庄子有讲到机械、机心。如果人有为而为,就有了机械,而并非真正的天机。人的自性本心,实则暗含天机。此天机虽然不张,自性本心处于未发之中。统摄六根,管住了五官,然而五官皆备。不听而能听,不言而能言。大道虽然无声,大音希声,然而却是为天乐。这是无声之大声。虽然大道无言,而此大乐乃符合上天之乐,虽然无言而心自怡悦。
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有焱氏是虚构人物。所以有焱氏颂扬道:“虽然听了,可是却不能听见声音;虽然看了,可是却不能看见其形状。充满天地,无处不在;包含六合,无所不包。”苞裹,包含。这句话可以说大乐,也可以说是形容大道。
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你虽然想用耳朵去听,可是却不能用耳朵来承接声音,因为似乎都没有具体的声音存在,所以你就会感到迷惑了。大道也是如此,你睁开眼睛寻寻觅觅,却找不到,所以就会迷惑了,就会怀疑了。
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这首乐曲,一开始听到会感到惊惧,正是由于惧怕,所以此曲有惊天地泣鬼神之妙。不是由于此乐曲有什么鬼怪,而是人心险曲,所以听了这样雅正的音乐,一下感到害怕。实际上这个大乐是带每个人回家的,回归大道之乡的。《金刚经》中讲,如果有人能够听到此经,不惊不怖,则是极其稀有的。
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接下来我又令其懈怠,正是由于懈怠,所以有了遁世的想法了。
卒之于惑,惑故愚。最后弹奏的时候,令其感到迷惑,正是由于迷惑,所以近于无知无识,称之为愚。似乎什么都不想了,没有是非,处于浑沌状态了。
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正是由于处于大智若愚的状态,所以接近于道了。此天乐可以承载大道于其上了,已经暗合于大道了。我们说文以载道,大道可以承载在文章上,文章中也有大道的形迹。
7.刍狗未陈
【原文】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颜渊曰:“何也?”
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中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故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是非其梦邪?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是非其眯邪?
【解释】孔子向西游说于卫国,推行其治国主张。我们知道孔子曾经在卫国,遇见过当时著名的美女南子。
颜渊问鲁国太师,这个太师名字为金。问道:“孔子此次去游说卫国将会如何呢?”颜渊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也就是颜回。
师金说道:“真是太可惜了,你的先生要遭受困境了!”
颜渊又问道:“为什么呢?”
师金回答道:“刍狗还没有陈列出来祭祀的时候,用箱子装起来,上面披着刺有美丽花纹的巾帛,主持祭祀的巫师还要专门进行斋戒才能用它来祭祀。”刍狗,用草扎成的狗。《道德经》中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箧衍,用竹子做的箱子或者笼子。尸祝,主持祭祀的巫师。齐戒,斋戒。
师金又说道:“等到它已经陈列出来,已经用于祭祀了。行路的人就会一点都不怜惜地践踏它的头颅和脊背。拾柴火的人会把它捡回去烧火做饭罢了。”爨,烧火做饭。苏者,拾柴火的人。
师金又说道:“想要再次被取来放在箱子里,用刺有美丽花纹的巾帛披着,伴随着主人游乐居处于寝室,这只不过是做梦罢了。即使暂时留在身边,也会一次次地被梦魇给吓醒的。”
师金又说道:“现在你的先生孔子,也只不过是取法先王已经陈列过的刍狗(尧舜禹、文王武王等帝王所推行的治国方法)。这些刍狗已经被祭祀过了,已经被使用过了,而今现在没有什么价值了,被别人随意践踏了。而你的先生孔子不仅用它,而且还要聚集众多弟子游乐居处于它的身边。”
师金又说道:“所以说,你的先生在宋国的大树下讲习礼法,而大树跟着遭殃了,被砍伐掉了。”
师金又说道:“你的先生曾经游说于卫国,在匡地被人围困,后来就绝迹于卫国了,不再去卫国了。”由于鲁国的一个无赖经常欺负匡地百姓,而孔子长得像他,所以被匡地人围困。
师金又说道:“在宋国(商地)和卫国(周地)遭遇困厄,难道这不是如同刍狗一样做噩梦吗?”宋国为殷商后裔所建立,所以称之为商。卫国的创立者为康叔,他是周武王同母的弟弟,所以称之为周。
师金又说道:“孔子及其弟子游历到了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楚昭王派使者请孔子到楚国为官。陈国和蔡国担心孔子为楚国效力,对自己不利,所以将孔子及其弟子围困起来,绝粮七日,不能生火做饭了。处于生死之地,这难道不是如同刍狗一样,处于恐怖的梦魇当中吗?”
8.无方之传
【原文】“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
【解释】师金又说道:“在水里划行没有必船更便捷的,而在陆地行走没有比用车更方便的。”当然了,当今的高铁也是属于车,庄子所说也不过时。
师金又说道:“船只能在水里行走,如果将船推到陆地上,那么终生都走不了多远了。”寻常为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二寻为一常。
师金又说道:“古今的不同不就像是水上和陆上的不同吗?周朝和现在鲁国的不同,不就像是船和车的不同吗?”
师金又说道:“现在硬是把周的典章制度搬到鲁国来施行,这不就像是把船推到陆地上嘛!”蕲,期求。
师金又说道:“这样必然是徒劳而无功的,自身也难免跟着遭殃了。”
师金又说道:“这是由于孔子未能知晓无有方向、无常的变化罢了。如同天运一般,变化无常。虽然变化无常,然而心如明镜,应接外物而变化无穷。”刻舟求剑、张冠李戴的故事也是类似的道理。由于外在的典章制度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而实相是伴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的,所以经常都需要改革。
9.不得罪人
【原文】“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解释】师金又说道:“你难道没有见过打水用的吊杆吗?”桔槔,古代原始的打水机械,利用简单杠杆原理工作。
师金又说道:“人去牵引绳子的时候,将水桶放下去,则吊杆就会俯下去;人一松开绳子,吊杆就被另一端的重物一压,自然就仰起来了,水就打上来了。”
师金又说道:“吊杆,是人去引它,而不是它来引人。所以俯仰之间,不管如何变化而不会得罪于人。”只是人去利用它打水而已,不会消耗人的体力。
师金又说道:“所以说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并不尚于完全相同,完全照搬,而是尚于使得社稷归于大治。”矜,尚。
师金又说道:“所以说,拿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来打个比方,虽然都有所不同,但是却能够使得天下大治。就好像是山楂、雪梨、橘子和柚子虽然味道刚好相反,非常的不同,但是却都是美味可口的水果!”柤,山楂。
10.东施效颦
【原文】“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猿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啮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猿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解释】师金又说道:“所以说礼义法度,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的。”礼仪法度类似于一顶帽子,随着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况类似于人。人改变了,帽子也要跟着改变,不能张冠李戴。
师金又说道:“现在抓住猿猴,让它穿上周公的礼服,它必然会又啃又咬,甚至还会撕裂礼服的。剥光衣服而后快。”龁啮,啃咬。慊,满足。
师金又说道:“反观古今的差异,犹如猿猴和周公的不同。”世人如果能够穿上周公那样的礼服,是很满足的。而猿猴却不是这样,非得要剥光而后快。
师金又说道:“所以西施有心口疼痛的病而邹起眉头,让邻里的丑女人看到了。她觉得西施这样很美,所以她回来以后也捧着心窝,邹起眉头。”矉,通颦字。
师金又说道:“邻里富人见到丑女,就闭门不出,都不想见到她;穷人见到她,就赶紧带着妻儿子女远远地跑开了。”
师金又说道:“那个丑女只是知道皱着眉头美,而不知道为什么皱眉头会美。可惜啊,你的先生孔子想必会遭受困厄的!”
11.孔子问道
【原文】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解释】孔子活了五十一岁了,可是还没有能够得道,所以他就从鲁国往南方的沛地(楚国的沛地,现在江苏省沛县)去拜见老子。孔子曾经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韦编三绝的故事是发生在孔子五十岁以后了。
老子问道:“你来啦?我听说你是北方有名的贤者!你也已经得道了吗?”我们看看两位圣人的对话,这是伟大的时刻,命运安排两位东方的圣人相遇了。
孔子回答道:“惭愧呀,我还没有得道的。”孔子非常的谦逊,不会不懂装懂。是否得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老子又问道:“你是如何寻求大道的呢?”
孔子回答道:“我在礼仪法度之中去寻求大道,可是我足足找了五年,还是没有能够找到。”孔子在礼法中寻求大道的形迹。然而并非礼法中不存在大道形迹,而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罢了。
老子又问道:“你在礼法中找不到,那你又如何去寻找呢?”
孔子回答道:“我又在阴阳中寻找大道,找了足足十二年,还是没有看到大道的影子。”
12.名公器也
【原文】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佗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
【解释】老子说道:“会是这样的。”大道就是如此的,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抓也抓不住。
老子又说道:“假使道是可以献给别人的,那么世人无不将此道送给君主了。”如果君主得道,则天下大治了。
老子又说道:“假使道是可以进献给别人的,那么世人无不将此道进献给自己的双亲。”如果父母得道,长寿且有智慧了。
老子又说道:“假使道是可以告诉别人的,那么世人无不将此道告诉给自己的兄弟。”
老子又说道:“假如道是可以留给人的,那么世人无不会将此道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实际上古圣先贤慈悲后世子孙,的确将此道写成文字留下来了。《黄帝内经》、《道德经》、《庄子》等无不是这样的载道经典。
老子又说道:“然而为什么不能献给君主、进献父母、告诉兄弟、留给子孙呢?别无其它的原因。”佗,它。
老子又说道:“如果心中没有主宰,就无法领悟大道。只是由于在心中无有主人。主人已经不居于正位了,已经跑掉了,也就是说已经偏心了,不能做到正心了。什么是主人呢?自性本心是真正的主人。心为君主之官。如果主人被物欲遮蔽了,或者跟着五官的贪欲跑了,就无有主人了。如果没有主人,大道就无法依止于心中。”正如《大学》中所说的,无法做到止于至善了。
老子又说道:“如果外德不正,不能合于大道,则不能将此道传授于他。”每个人的根器是不同的,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
老子又说道:“正是由于此道是从心中悟出,自性具足一切。此道不假外求,并不是向外求来的。所以圣人无法将此道拿出来示人。”许多寺庙都有几个大字:莫向外求。
老子又说道:“如果从外入于内,从外去传授讲道,可是内心并无主宰,并不能明心见性,并不能见到自己的自性真心,如此也无法接受。圣人并非刻意不传授,并非隐瞒了什么秘密。”圣人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世人了,并无什么秘密,只是世人无法领悟罢了。
老子又说道:“名声,这是属于天下人公有的器物罢了,不可以多取。”如果多取必然会遭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名声也属于形而下的,所以说是器物。圣人不可为了名声而传道,否则容易被误解,反而遭殃了。老子劝诫孔子不要为了名声。
老子又说道:“仁义,是先王留下来的传舍(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场所),只可以住一宿,不可以久住。如果经常使用仁义,必然会遭受责难。”蘧庐,传舍。觏,常常见面。
13.假道于仁
【原文】“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解释】老子又说道:“远古的至人,也就是止于至善的真人,已经得道的圣人。只是借道于仁,寄宿于义罢了。”仁义是不得已而用之。由此可见,并不是完全否定了孔子的仁义。
老子又说道:“圣人逍遥游于虚无的大道之乡;自己耕种的田地,只是苟且简单地吃这点粮食,这块天地实则是心地;立足于无漏无出的园圃,这个园圃实则是臭皮囊,精气神不能泄露,不能受外在物欲所污染。”自己耕种心地这块福田,自己知足罢了。园圃对应于义;田地对应于仁。
老子又说道:“所谓的逍遥,这是无为而治罢了。”
老子又说道:“所谓的苟简,这是苟且简单,很容易养活,不需要多少粮食。自性自足一切,不需要外在多少东西。”大道至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越简单越好。
老子又说道:“所谓的不贷,是无漏无出,精气神不向外泄露。不能受外在物欲的污染。”六根如同城门,如果漏了,就会有物欲污染本心了。
老子又说道:“在古代称之为保持真如本性的遨游。”
14.天门弗开
【原文】“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解释】老子又说道:“以富贵而是的人,遇见禄位不能谦让。以显赫为是的人,遇见名声不能谦让;以权柄为亲的人,不能轻易让权柄给别人。”
老子又说道:“当操持富贵、显赫、权柄的时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失去,所以战栗。当失去的时候,就未免感到悲伤了。一点都不知道以自性本心为明镜,看清楚自己,而是一心窥见所要追求的东西,盯得紧紧的,无有休止。所以这是注定要受上天所刑戮的罪人了。”
老子又说道:“化解恩怨(有时给予恩德,如此可以感化教化人;有时怨他,使得他诚惶诚恐,自我反省而改正);取之与之(有时给予他禄位,给予权柄,有时取回来,有时晋升,有时降级,如此恩威并施,赏罚分明);劝谏和教化;生杀与夺(掌握生杀大权,然而不轻用,只是天生天杀罢了),这八者,是正人的利器。只有因循大道,符合于大道的人才能够善用。”《道德经》中讲,如果代大匠去砍伐,岂能不伤手呢?
老子又说道:“所以说,所谓正人者,首先要正自己。如果要正自己,首先要正心。”前面说只有符合于大道的人,才能够使用这八种利器。《大学》中讲,不仅仅要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还要去亲民,去发明百姓的明德,使明明德于天下。
老子又说道:“如果心如是如此认为的,天门并非对其打开。”请注意了,老子传道于孔子了。这里老子直指天门。正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宋代邵康节曾经说过: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15.不日浴而白
【原文】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穅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解释】孔子见到老子,跟老子谈论仁义。
老子说道:“播扬谷糠的时候,把眼睛眯起来,怕谷糠掉到眼睛里,可是眼睛眯起来,天地四方都易位了,方位都错乱了。”穅,谷糠。
老子说道:“蚊虻叮咬肌肤的时候,通宵都难以入寐。”噆,叮咬。
老子说道:“仁义比蚊虻还要毒,比谷糠还要厉害,扰乱我的心,扰乱自性本心是很大的。”愤,扰乱。
老子说道:“您只需要使得天下不失去本然的朴素,这就可以了。您只需要顺风而动就可以了,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只需要秉持着本有的德性,就可以立足于天下了!”仁义只是多余的小手指罢了。
老子说道:“又何须卖力的样子,大力地击打着大鼓,而求逃走的孩子呢!”杰杰然,卖力的样子。负,击打。建鼓,大鼓。明明是要找逃跑的孩子,如果大声敲鼓,一听到鼓声孩子只会越跑越远了。大声敲鼓,提倡仁义,道德就会日远了。
老子说道:“天鹅并不是每天都洗澡,而它总是洁白的;乌鸦并不是每天都被浸染,而它总是乌黑的。”鹄,天鹅。自性本心并不是每天都清洗,可是它本来就是洁白无瑕的。
老子说道:“天鹅的白色和乌鸦的黑色都出于本然的朴素之色,用不着去辩说。”天鹅的白色如同道德,而乌鸦的黑色如同仁义,根本都不需要去争辩高下,自然明了。
老子说道:“名声和荣誉为身外之物,不足以去播扬和扩大。”不需要为了名声而去到处播扬仁义。前面老子已经告诫过孔子,名声为天下的公器,不可多得。如果多得,就会引来灾祸。
老子说道:“泉水干涸,鱼儿只要相处于陆地上,大口出气让对方可以获得一点湿气,吐出唾沫来湿润对方的身体。如若如此,不如将过去在江河湖海的生活忘却。”仁义类似于这些唾沫和湿气,如果依赖于这些反而带来祸害。
16.老子犹龙
【原文】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
【解释】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孔子去拜见老子,回来以后,三天闭口不谈见面的事。
弟子忍不住就问道:“先生您去拜见老子,您对老子有何规劝呢?”本来孔子要去劝谏老子的,回来一声不吭了,看孔子有何感受。
孔子回答道:“直到如今,我在老子那里才见到了真正的龙!”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正道、正统、道统是中华民族传承的真正点滴血脉。王阳明先生曾经说过,此道是古圣先贤传承的点滴血脉。
孔子又说道:“所谓的龙,变化莫测,合拢起来就成为一体,分散开来就变成美丽的花纹,乘驾云气而被天地阴阳之气所养。”一缕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可以分散成七色。七色如果合拢归一,就是一缕太阳光。一心分散,可以有喜怒哀乐;如果归于一,又可以处于未发之中。大道如果分散开来,就有了绚丽多彩的万物。如果归于一,又可以归于纯朴了。真龙实则讲道!
孔子又说道:“我见到了老子,如同见真龙了,已经震惊得张开嘴巴合不拢嘴了,如同见到天人了,又有什么东西能去规劝老子的呢!”嗋,合拢。
子贡听自己老师如此评价老子,问道:“人难道真的能够像龙那样千变万化吗?难道真有人像龙那样安稳地躺着一动不动,然而真龙现身不成?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如雷声那样惊天动地,而潜入深渊又能够悄无声息,没有踪迹吗?难道能够发动起来如同天地响雷一般吗?端木赐我能够去见见呢?”
子贡就以孔子的弟子名义去见老子。
17.子贡问道
【原文】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
【解释】老子正伸腿而坐在堂上,小声地回应道:“我已经年岁老迈了。你有什么要劝诫老朽的吗?”倨,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