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刻意
第八章 刻意
1.刻意尚行
【原文】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湖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解释】(1)山谷之士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削减和压制自己的欲望,磨砺自己的心志,而使得行为高尚;超凡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谈阔论,怨恨自己怀才不遇,讥笑世间无道;这只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清高罢了。
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上面所讲的这种人属于在山谷的隐士,属于厌恶世事的人。只是形容枯槁,自甘沉寂的人所爱好的。
(2)平世之士
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谈论仁义忠信,恭敬俭朴礼让的人,只是为了修身罢了。
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上面所谈论的属于以平治天下为己任的人,以教诲天下人为己任的人。所谓平天下,并非扫平天下,而是使得天下归于太平。这些人属于出游讲学的人,或者在家著述的人。
(3)朝廷之士
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谈论建立不世功业,树立大名,制定君臣礼仪,确定上下尊卑地位名分,这只是为了治理天下而已。
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上述的这种人属于朝廷中做官的人。尊崇君主,富国强兵的人。致力于建立功业,兼并邻国,开疆扩土罢了。
(4)江湖之士
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栖息在草野湖泽,居身于无边无际的旷野,悠闲地垂钓,这只是无为而已,追求闲散自由自在罢了。薮泽,草野湖泽。
此江湖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上述的这种人属于江湖之士,避开尘世的纷扰的人。爱好闲暇,喜欢逍遥自在的人会这么做。
(5)道引之士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嘴巴合拢用力吹气称之为吹。嘴巴张开慢慢出气称之为呴。鼻子呼气称之为呼。鼻子吸气称之为吸。吐出肺里的旧气,吸收进来新鲜空气。像熊一样举目引气,以强身健体;像鸟儿伸脖子舒展双翅那样,使得气血流畅。这样做只是为了长寿而已。
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上述的这种人属于修炼道家导引术的人,属于修身养性的人,像彭祖那样爱好追求长寿罢了。
前面所谈论的这五种人,都有所偏好,并不能做到物我两忘。
2.不刻意而高
【原文】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解释】若夫不刻意而高。什么是刻意呢?所谓的刻意是有为地去磨砺自己的心志,削减和压制自己的欲望。正如所谓的去人欲,存天理。心性不能有丝毫刻意,心性如同牛脾气,不能硬压着牛喝水,牛口渴自然会低头喝水。心性如同葫芦,这头压住,另一头就会翘起来。心性如同驴脾气,越抽打越不动,只能顺着毛来撸。心性如同野草,石头不能压制,野草总会从另外一个地方冒出来。念头不能压制,总会冒出来。只有不去刻意了,随意了,顺着心性就好了。把念头提起来,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里承接前面那五种人,假如不刻意去做而行为高尚。
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假如能够不讲仁义而能够修身;不讲建立功名而能够治理天下;不处于江海之间而能悠闲自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不修习道家导引术而能够长寿。真人如此,对世事无不忘怀,不会有这五种偏见。虽然看似忘却所有,可是却无比富有,自性具足一切。
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只要能做到澹然寂静,就能归于无极,入于大道之乡,而一切美好也就随之而来了。
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这是符合于天地之道的,这是圣人的盛德。
3.不为福先
【原文】故曰: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苦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燿,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解释】故曰: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所以说,恬淡无为,归于寂寞,虚无无为的大道之乡,这是天地的准则和道德的根本。
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所以说,圣人的妄心休止了,所以能够如此平易。如果能够做到平易,就可以恬淡无为了。圣人不讲求仁义,不追求功名,不追求长寿,不追求平天下,不会有所偏颇,所以妄心休止了。妄心如同奔跑的野马,终于歇息了。平常心是道,如果心归于平静,也就近于道了。此道最简单最易行,世人却难知难行,只是由于本有的良心被物欲所遮蔽罢了。
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如果能够做到平易,恬淡无为,则忧患不能入于本心,不能污染本有的良知。外来的邪气不能袭击人体了,所以德性得以保全而精神不至于亏损。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所以说,圣人生在世间而随着天意而行,顺着自然而变化;死去也随着万物变化而变化。前面庄子有讲过,天地如同一个大熔炉,有时左手可以变成一只雄鸡而报晓。有时偶尔得到人形而惊喜赞叹,不可高兴过早的,也不要因为失去人形而悲伤。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圣人处于静定的时候,就跟阴气一样宁静;动起来,就跟阳气一样波动流行。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圣人不会刻意去行善,因为行善是得福报的先兆;圣人也不会刻意去造恶,因为行恶是得祸的开始。六祖大师圆寂前留下一首偈颂,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圣人的心如同明镜一般,有感而后相应,受到压力而后动,外事万物来了,方才动起来。这是不得已而后发起而已。
去知与故,循天之理。圣人去除智巧和旧的东西,只是因循天理罢了。心如生锈的铜镜,要把过去的旧的东西都去除,也就是把锈迹清除干净。如果能够清除干净,就可以恢复自性本心了,就能够恢复天理了。
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所以不会遭遇天灾,其实天灾都是人祸罢了。成汤刚开始登基,连续发生了七年大旱。他亲自坐在柴火堆上,向苍天乞讨,如果有罪于苍天,一切罪责他一个人承担。也许诚意感动了上苍,降下了甘霖。没有外事外物的牵累,不会遭受世人的非议,不会遭受鬼神的谴责。
其生若浮,其死苦休。圣人生死都看透了,生就好像暂时在水面浮动罢了,随遇而安;死去就好像是疲劳困苦终于得到休息罢了。
不思虑,不豫谋。圣人不去过多地思虑,也不会过多地去预先谋划什么。
光矣而不燿,信矣而不期。圣人光耀天下而不会刻意去炫耀,极其有信义而不期许。虽然不期许,但是百姓却能够信任他。一般建立信任需要先有期许,然后多次应验了,才养成了信用。圣人不需要这样也能够建立信任。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圣人入侵睡着的时候不会做梦;醒了也没有什么忧虑;精神极其纯粹而专一,归于未发之中,归于静定;魂魄不会感到疲劳,不会散乱。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圣人虚无恬淡的样子,这是符合于上天的德性的。
4.一而不变
【原文】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解释】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也。所以说,悲哀和快乐都是违背于本有光明德性的邪气罢了。
喜怒者,道之过也。喜和怒,都是失去大道的过错罢了。中医讲,喜伤心,怒伤肝。
好恶者,德之失也。有喜好和厌恶,这是失去本有的德性了。如果喜好仁义、长寿等,这也是失去本有的德性了。
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所以说心没有忧愁,也没有欢乐,不忧不乐,这是德性光明到极点了。
一而不变,静之至也。心归于一,归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这是静定到极点了。
无所于忤,虚之至也。无所违背于本心自性,不逆着来,都是顺着心性和大道,就能够归于虚无的极点了。
不与物交,惔之至也。不与物相交,不被物欲所束缚,就能够做到恬淡无为到极点了。
无所于逆,粹之至也。无所逆于本心自性,就不会夹杂什么物欲,本心就纯粹了。
5.不杂则清
【原文】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解释】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所以说,如果形体劳累而不及时休息,就会疲弊;如果精力消耗太多,而无有止息,就会劳累了,过于劳累了,就会枯竭了。
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水的本性,如果不夹杂污渍就会清澈,如果不妄动就会平静。心的本性也是如此,如果不夹杂物欲就会清澈,如果不妄动就会宁静。
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如果水郁结闭塞而不能流动,也是不可能清澈的。心如果不能流动,也不可能清澈。《金刚经》中讲,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没有粘滞,在一事物,就专注于一事物,活在当下。水如果流动,就能够保持清澈,这是上天赋予水的本有德性。
6.纯粹不杂
【原文】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解释】故曰:纯粹而不杂。所以说,要做到纯粹而不夹杂。金子当中往往夹杂着一些杂质,需要把这些夹杂的东西去掉。真金类似于我们的自性真心。真心如果不纯粹,就会夹杂着许多的物欲。
静一而不变。静定而专一,精深持一守中而不变。如果不能专一,也不可能做到精深。这里打一个坑,那里打一个坑,永远都只能浅尝辄止。
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如果能够做到恬淡而无为,不追求重口味,不追求名利物欲;只是应天而动,符合于天道,这就是养神之道了。如此可以凝神聚气,聚气而生精了。
7.谓之真人
【原文】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纯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解释】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吴国有个叫干溪的地方,越国有个越山,这两个地方都生产名剑。干越两地的名剑,都收入匣子里收藏,不舍得轻易使用,这都是天下的至宝。用宝剑来比喻人的精气神,不能轻易使用,太过于使用不利于养生。
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人的精神,也就是这个本心,能通达于四方,并流没有停滞,无所不到。能够上接近于天际,下遍及环绕于大地,化育万物而没有任何形迹。其名可以等同于天帝了。
纯素之道,惟神是守。此道纯粹而朴素,唯有守神方能符合于大道。不可以心猿意马,跟随着物欲漂流。
守而勿失,与神为一。只有持一守中,方能不失去精气神,方能做到无漏。所谓的无漏,是很形象的。六根如同城门一般,如果不把持好城门,那些恶的东西就漏进来了,污染君主了。君主也就是我们的心,安居于宫中。所以一定要守住城门,不要失去城门的管理权。如果能够守中,就能够使得形体与精神合一了。
一之精通,合于天伦。形体和精神合一,精神就能够畅通无阻了,就能够合于天理了,符合于大道了。
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有句俗话这么讲:世俗的人重利益,廉洁的人重名节,贤德的人看重高尚的志向,圣人以保全精神为贵。
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所以说,这里所说的素,是说没有什么夹杂在其中罢了。真心如果有物欲夹杂就不能称之为真心。道如果有物欲夹杂就不能称之为无间道。真金如果有杂质夹杂就不能称之为真金。
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所说的纯,是说不使得精神亏损。如果精神亏损了,就不能纯是天理了。
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如果能够做到纯粹和朴素,可以称之为真人了。真人如同宝剑,为纯而朴素的天地之气锻造而成。天地大熔炉锻造真人,而熔炉锻造宝剑。
第七章 天运
1.顺之则治
【原文】“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巫咸祒曰:“来!吾语女。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解释】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庄子在一开头就反问了一连串的问题,如同天问,向天发问。上天在自然运行不止息,不需要任何人指挥吗?大地处于宁静之所吗?是不运行的吗?日月是不是在争夺居所呢?太阳出来了,月亮就下去,这是在相互争地盘吗?
孰主张是?孰维纲是?是谁主宰日月星辰的运行呢?是谁维持天地日月的运行呢?宇宙有无一个主宰呢?
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是谁闲居无事而推动天地日月的运行如是呢?
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亦或是有个机关设定了,不得已而运行不休呢?
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亦或是它们运转起来了,就不能自己停息了?难道是有人推动了,就不停地运行吗?
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天上的云是雨吗?雨是不是天上的云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回答了。
孰隆施是?是谁兴起云而施雨呢?难道有个龙王不成。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回答了。
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是谁闲居无事而追求快乐,这才翻云覆雨吗?
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风从北方吹来,一下吹向西边,一下吹向东边,风向飘忽不定。忽然又回转往上,是谁在吸气呼气造成这样的风吗?
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是谁闲居无事而煽动起这么大的风呢?
敢问何故?这里对前面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再来个总结提问,这是为什么呢?
殷中宗的神巫,名字为咸,他招手呼叫说道:“来!我告诉你。”祒,招手。
他又说道:“上天有六极,也就是东西南北上下六合。天也有五常,也就是无行,金木水火土。帝王如果能够顺之就可以大治,如果逆之则凶多吉少了。”
他又说道:“天下九州治理之事,能够成功归于大治,这是由于天子富有盛德。天子光辉的德性能够照耀万民,天底下的人都共同爱戴他,这样的天子方才称得上是上天之德的天子。称之为上皇。”并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称之为皇上的,不是他手中的权利,而是他的德性。
2.问仁庄子
【原文】商太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太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
【解释】宋国的太宰,名字为荡,他向庄子问仁。宋国为殷商的后裔,所以称之为商。
庄子说道:“虎狼也有仁。”
他听了很惊讶,就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庄子回答道:“父子相互亲爱,为何不能称之为仁呢?老虎、狼的父亲会亲爱自己的孩子。”
他又问道:“请问什么是至仁呢?”以天地万物同为一体,这是至仁。不仅仅是能够父子相爱,还能推而广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庄子回答道:“至仁无有偏爱。”至仁不会偏爱亲人,而是有大爱。爱花鸟鱼虫,爱飞禽走兽。《道德经》中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太宰说道:“荡我听了以后,有点不太明白。你说无亲是不是不爱,如果不爱就会不孝顺。这么说至仁就是不孝顺了,难道可以这么说吗?”太宰没有能够领悟庄子的意思。
3.以道不渝
【原文】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太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
【解释】庄子听了太宰的话,回答道:“不是的。至仁是至上的境界,用孝来说明至仁,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至仁并不是说过于孝顺了,也不是说孝顺不足。”
庄子又说道:“向南走的人,走到了楚国的首都郢都的时候,向北看是看不见冥山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走得太远了,距离那座山太遥远了,就看不清了。”庄子用这个来比喻至仁。孝离至仁太遥远了,从孝来看至仁,这是看不清,也讲不明的。
庄子又说道:“所以说,以外在的敬爱来表达孝,相对来说就容易得多;如果要以爱发自内心来表达孝,这就难多了。”听庄子讲的同时,我们反省自己是否足够做到孝顺了。
庄子又说道:“以发自内心的爱来行孝容易,如果能够虚怀而忘双亲行孝,如此就更难了。”子夏的儿子死了,哭瞎了双眼。同样的道理,假如双亲去世,会极度悲伤。如此发自内心的确可以说是孝,但是如何能够做到哀伤适度,为了父母保重身体,如此就不容易了。
庄子又说道:“虚怀忘双亲而行孝这个相对来说容易,可是要使得双亲忘掉我就难了。”六祖大师安顿老母,北上湖北黄梅求法。老母深明大义,亲人能够知道大师这么做也是十分孝顺的。如此是实属不易的。
庄子又说道:“使得双亲忘掉我是容易的事,可是要忘却天下人,这就难了。”
庄子又说道:“做到忘却天下的人容易,而使得天下人都忘记我,这就更难了。”
庄子又说道:“像尧舜那样施行仁德,而要有所遗留,让世人记得尧舜的仁德,这样的事情我是不会去做的。”天下人还不能忘记尧舜的仁德,这是相对来说容易的事。
庄子又说道:“以利益恩泽施行于万世,而天下却不知道。难道还要用赞叹的口气来谈论仁孝吗?”仁孝还不足以是至仁。
庄子又说道:“孝、悌、仁、义、忠、信、贞和廉,这些都是自勉罢了,只是奴役其本来德性的东西罢了,不足以赞美的。”这些都是自性当中多余出来的东西。当然并不是要反对这些东西。如果不能做到孝顺,如何能够做到至仁呢?功夫要一步一步地做的。
庄子又说道:“所以说,至仁是至贵的东西,连一国的爵位都可以摒弃了。至仁是至富的东西,连一国的财富都可以摒弃了。至仁是最大的愿望,也就是发大菩提心,连一切名誉都可以摒弃掉了。”
庄子又说道:“所以说,对于道至死不渝。”道是比爵位、财富和一切美好的愿望都要重要的东西,这是至死不渝,不会改变的东西。
4.夫至乐者
【原文】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
【解释】北门成,是虚构人物。北门成这个人向黄帝问道:“天子您在洞庭之野演奏咸池这首乐曲,我一开始听闻了以后,感觉到有点惊骇。再听到它的时候,感觉到很松懈,很放松的感觉。后来再听到它的时候,感觉有点迷惑了。浑沌不定,口不能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连自己都忘记了。”张,演奏。咸池,雅正的乐曲,据说是黄帝所作。荡荡,浑沌不定,有点处于未发之中的感觉。雅正的乐曲属于大声,最大的声莫过于大道了。世人耳不聪,听不见大道的声音,正是由于两耳塞豆,不闻雷声罢了。耳朵最灵敏的莫过于能够听见自己的心声了。
黄帝听了就说道:“恐怕你听了真的会有那样的感觉吧!我因循人情进行弹奏,并不会不接地气,还是能够贴近于人的性情,如此才能接引世人归于雅正。”
黄帝又说道:“此曲只应天上有,这首曲子是雅正的大音,正所谓大音希声。曲子也是天人合一的,取法于自然规律,并非矫揉造作之曲,并非靡靡之音,是超凡脱俗的。”
黄帝又说道:“演奏又受礼义所节制,不是不符合礼义的,不是毫无章法可言的。然而建立大声,大乐不会离根本,以天道为本。”天道可以演变出变化莫测的乐曲。
黄帝又说道:“什么是至乐呢?所谓的至乐是以至善、明德、天道为根本的。与人事相应,如果不能与人的性情相呼应,就不能唤起沉睡的本性。与天理相顺,天理在于自性当中。以五德(仁、义、礼、乐、忠)为节制,不会没有章法。与自然相应,正所谓道法自然,至乐也是法于自然。”在古代音乐可以治病,五音可以分别入五脏。
黄帝又说道:“至乐能入于自性,能荡涤心镜上的灰尘。由于万法唯心造,至乐可以调心,调心也就可以调和万物。而时间本来是世人认知的一种错觉,调心就可以调和四时。”
黄帝又说道:“乐声如同四时更迭一样,春生而春气盎然、夏长而烈日炎炎、秋收而硕果累累和冬藏而大雪纷飞。乐声之中如同万物在循道而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同大风吹大树,而生出万种声音,而万种声音如同万物一般。”
黄帝又说道:“乐声当中可以听出社稷一盛一衰,一兴一亡,一文一武,一经一伦。”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首乐曲也是一个世界,道尽人间沧桑。一根竹管如果没有开孔,似乎只有一个音,但是里面蕴含着五音。称之为音藏。如果打开孔,就可以分出五音。如果五音和谐,就会是美妙的乐曲。如果不和谐,就是混乱的噪音。如果五音回归于一,回归于未发之中,即归于天道。如果又分出来,就是五德,仁义等。如果社稷中各阶层发出的音是和谐的,就是太平盛世的大乐。如果是不和谐的,就是混乱的噪音。
黄帝又说道:“乐曲有时清脆,有时重浊。一清一浊,一静一动,静之徐清,而动之即浊。君主无为而治,不扰乱民心,民心为清。如果有为,扰乱民心,民心为浊。上天为清,大地为浊,一清一浊互为阴阳,阴阳调和。一清一浊也对应于天子的心。天子富有盛德,心如止水一般清澈,可以照天照地,为一面明镜。为造化大匠的基准。天子暴虐,多欲多为,自己的心是浑浊的,天下也是浑浊的。乐曲如同止水,就可以有光影,照亮天地,否则光影如流水一般摇摆,可以说是流光其声。”
黄帝又说道:“乐曲中,经过冬眠的小虫刚刚蠢蠢欲动,我又奏起雷霆般的乐曲,把它们惊醒。至乐效法于天道,又效法于自然。”
黄帝又说道:“乐曲演奏结束的时候,似乎让人感觉不到是结尾;开始演奏的时候,似乎让人感觉不到是开始。”宇宙无始无终,至乐也是如此,浑然一体。
黄帝又说道:“乐曲忽而停,忽而起,如同生死,实则无始无终,无生无死。乐曲忽而高昂,忽而低沉,实则无高无低。”偾,高昂。
黄帝又说道:“乐曲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不会住于一处,而又处处住于一处。类似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不会住于一处,然而处处都在定中。心如乐曲,如果心有粘滞而乐曲也有粘滞。心无为,而乐曲也无为,任其自然而已。正是由于如此,你会感到惊惧了。不笑不足以为道。”法音对应于小的根器会感到惊惧,法雨对应于小的根器,就会东倒西歪,不能接受。《金刚经》中讲,如果听闻此经,不惊不怖者,甚为稀有,也是类似的道理。
5.不及己夫
【原文】“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阬满阬;涂郤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
【解释】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虽然黄帝在讲的至乐,实则宇宙人生这一大乐章。我又奏起阴阳和谐的曲调,好像日月普照大地那样明朗。音藏为未发之中,可以分出阴阳,而阴阳和谐。
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其声音能短能长,能柔能刚。长短互为阴阳,柔刚互为阴阳,而能互相调和。《道德经》中讲,高下相顷,难易相成。
变化齐一,不主故常。虽然变化万分,但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一可以分出万种变化,而万种变化又归于一。如同八卦中循环往复,变化无穷。似乎没有什么主宰,所以称之为常。作为演奏者,如同造化之主。此等乐曲尚且有个演奏者,大自然的造化乐章,社稷兴衰的乐章,并无真正的主宰。如果说主宰,就是天道。
在谷满谷,在阬满阬。乐曲充满天地,如同大道充塞天地。在万事万物中存在大道的形迹。乐曲在山谷就充满山谷,在巨坑即填满巨坑。阬,坑。
涂郤守神,以物为量。涂,填塞。郤,孔隙。乐曲填塞孔隙,实则恢复本心。本心原来是大心,是大爱的心,是大我。本心有物欲的间隔,所以变成小心了。所以有“无间道”的说法,如果符合于道,就不会有物欲的间隔。填满了物欲的空隙,就不会有间隔了。音符有长有短,如同万物的长短。长颈鹿脖子长不算长,如果改短了就不符合于道了。丹顶鹤的腿不算长,如果改短了也不成。所以万物都是各有一天理,以各自为量。
其声挥绰,其名高明。乐曲演奏的时候,悠扬高扬,音域宽广。可以称之为高明。悠扬如同天籁之音,音域宽广如同大道宽广。此心本来光明,至乐只是和本心相应罢了,如同心之影响。
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所以说,乐曲实则是大音希声。如同大道至简。此曲很是容易,很是明白。正是由于人心险曲,所以听了如同鬼神一般神秘清幽。如同鬼神一样神秘莫测。然而对于得道者,听一声就能入于自性本心。乐曲五音对应于五行,五行对应于金木水火土,与日月星辰相应。
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乐曲似乎能够在变化中止步于有穷,正如此心虽然念念相续,迁移不断,可是却可以止步于静定当中,止步于未发之中。乐曲又似乎可以流动无有止息。正如此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念念无有粘滞。
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乐曲给我的感觉很奇妙,似乎思虑它而不能知,似乎望它而不能见,追逐而不能赶得及。虽然是讲乐曲,其中含有妙道的形迹。《道德经》中讲,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由于不能知,不能见,不能及,似乎在四面空虚的大道上,茫然若失。没有什么方向,没有什么目的。如同安居在家里,而不知道做些什么。出门去又没有什么要去的地方。乐曲把人的性情带入了空灵的境界。此心已经无有杂念妄想了。此心归于孤寂状态,如同独自一人依靠着枯槁的梧桐树而吟唱。天下皆醉唯我独醒的感觉。傥然,茫然若失的样子。槁梧,枯槁的梧桐树。
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眼睛知晓要穷尽自己所要看见的,力量曲张要追逐上自己所追逐的,然而我却不管怎么样努力还是追不及自己!眼睛能够见自性,如此可以说是目明;力量能够把自己提起来,如此可以说是大力,如果能够把自身的业力拔除干净,如果把本心的灰尘清扫干净,如此方才是大力士,大勇士。自己要追得上自己,方才是跑得快,夸父追日而不知此心如同太阳。不如尼采说,我是太阳,实则此心是太阳。古希腊的神庙上写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如果能够认识自己,认识了自性本心,就是见道。
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北门成你的形体如同放空了一样,心灵也放空了。婉转徘徊于乐曲之中。你还流连于乐曲,因此就会完全松懈下来了。委蛇,婉转徘徊于乐曲。
6.天机不张
【原文】“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解释】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北门成听得有点松懈了,黄帝又转了乐曲。奏响了不令人懈怠的乐曲,调和以自然。至乐法于道,法于自然。
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所以,如同鸟兽混同而相互追逐,如同花草树木混同而丛生。乐声林林总总,五音繁杂会集,稍纵即逝,无有形迹。五音对应于五行,从未发之中发出。如同大风吹大树,大树有万种孔窍,变化出万种声音。而万种声音也如梦如幻,无有形迹,稍纵即逝。树欲静而风不止,并非乐音在动,而是心动。并非乐音在动,而是造化弄人,黄帝在演奏大自然美妙的乐章。宇宙有无一个这样的主宰,有无演奏者呢?
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乐曲布散挥洒纯属自然,而无半点人为引拽的痕迹,感觉不到有人在弹奏。似有似无,幽深昏暗而似乎没有什么声音,正所谓大音希声。
动于无方,居于窈冥。乐曲动起来似乎无有方向,布散四方。静起来似乎安居于幽深静谧之所,似乎也找不到一个固定的居所,这个居所是大道之乡。
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乐曲或停或止,或虚或实。
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乐曲如同行云流水一般,不会粘滞。没有固定的音调和乐律。心无所住而生心,乐曲无所住其固定的常声。
世疑之,稽于圣人。世人听了就产生怀疑,稽考于圣人,也就是求问于圣人。听到雅正的音乐,听到大因,就有疑问了。《道德经》中讲,上士闻道,躬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所谓的圣人,通达于万物本有的性情,而能够顺承天命。
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前面庄子有讲到机械、机心。如果人有为而为,就有了机械,而并非真正的天机。人的自性本心,实则暗含天机。此天机虽然不张,自性本心处于未发之中。统摄六根,管住了五官,然而五官皆备。不听而能听,不言而能言。大道虽然无声,大音希声,然而却是为天乐。这是无声之大声。虽然大道无言,而此大乐乃符合上天之乐,虽然无言而心自怡悦。
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有焱氏是虚构人物。所以有焱氏颂扬道:“虽然听了,可是却不能听见声音;虽然看了,可是却不能看见其形状。充满天地,无处不在;包含六合,无所不包。”苞裹,包含。这句话可以说大乐,也可以说是形容大道。
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你虽然想用耳朵去听,可是却不能用耳朵来承接声音,因为似乎都没有具体的声音存在,所以你就会感到迷惑了。大道也是如此,你睁开眼睛寻寻觅觅,却找不到,所以就会迷惑了,就会怀疑了。
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这首乐曲,一开始听到会感到惊惧,正是由于惧怕,所以此曲有惊天地泣鬼神之妙。不是由于此乐曲有什么鬼怪,而是人心险曲,所以听了这样雅正的音乐,一下感到害怕。实际上这个大乐是带每个人回家的,回归大道之乡的。《金刚经》中讲,如果有人能够听到此经,不惊不怖,则是极其稀有的。
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接下来我又令其懈怠,正是由于懈怠,所以有了遁世的想法了。
卒之于惑,惑故愚。最后弹奏的时候,令其感到迷惑,正是由于迷惑,所以近于无知无识,称之为愚。似乎什么都不想了,没有是非,处于浑沌状态了。
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正是由于处于大智若愚的状态,所以接近于道了。此天乐可以承载大道于其上了,已经暗合于大道了。我们说文以载道,大道可以承载在文章上,文章中也有大道的形迹。
7.刍狗未陈
【原文】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颜渊曰:“何也?”
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中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故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是非其梦邪?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是非其眯邪?
【解释】孔子向西游说于卫国,推行其治国主张。我们知道孔子曾经在卫国,遇见过当时著名的美女南子。
颜渊问鲁国太师,这个太师名字为金。问道:“孔子此次去游说卫国将会如何呢?”颜渊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也就是颜回。
师金说道:“真是太可惜了,你的先生要遭受困境了!”
颜渊又问道:“为什么呢?”
师金回答道:“刍狗还没有陈列出来祭祀的时候,用箱子装起来,上面披着刺有美丽花纹的巾帛,主持祭祀的巫师还要专门进行斋戒才能用它来祭祀。”刍狗,用草扎成的狗。《道德经》中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箧衍,用竹子做的箱子或者笼子。尸祝,主持祭祀的巫师。齐戒,斋戒。
师金又说道:“等到它已经陈列出来,已经用于祭祀了。行路的人就会一点都不怜惜地践踏它的头颅和脊背。拾柴火的人会把它捡回去烧火做饭罢了。”爨,烧火做饭。苏者,拾柴火的人。
师金又说道:“想要再次被取来放在箱子里,用刺有美丽花纹的巾帛披着,伴随着主人游乐居处于寝室,这只不过是做梦罢了。即使暂时留在身边,也会一次次地被梦魇给吓醒的。”
师金又说道:“现在你的先生孔子,也只不过是取法先王已经陈列过的刍狗(尧舜禹、文王武王等帝王所推行的治国方法)。这些刍狗已经被祭祀过了,已经被使用过了,而今现在没有什么价值了,被别人随意践踏了。而你的先生孔子不仅用它,而且还要聚集众多弟子游乐居处于它的身边。”
师金又说道:“所以说,你的先生在宋国的大树下讲习礼法,而大树跟着遭殃了,被砍伐掉了。”
师金又说道:“你的先生曾经游说于卫国,在匡地被人围困,后来就绝迹于卫国了,不再去卫国了。”由于鲁国的一个无赖经常欺负匡地百姓,而孔子长得像他,所以被匡地人围困。
师金又说道:“在宋国(商地)和卫国(周地)遭遇困厄,难道这不是如同刍狗一样做噩梦吗?”宋国为殷商后裔所建立,所以称之为商。卫国的创立者为康叔,他是周武王同母的弟弟,所以称之为周。
师金又说道:“孔子及其弟子游历到了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楚昭王派使者请孔子到楚国为官。陈国和蔡国担心孔子为楚国效力,对自己不利,所以将孔子及其弟子围困起来,绝粮七日,不能生火做饭了。处于生死之地,这难道不是如同刍狗一样,处于恐怖的梦魇当中吗?”
8.无方之传
【原文】“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
【解释】师金又说道:“在水里划行没有必船更便捷的,而在陆地行走没有比用车更方便的。”当然了,当今的高铁也是属于车,庄子所说也不过时。
师金又说道:“船只能在水里行走,如果将船推到陆地上,那么终生都走不了多远了。”寻常为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二寻为一常。
师金又说道:“古今的不同不就像是水上和陆上的不同吗?周朝和现在鲁国的不同,不就像是船和车的不同吗?”
师金又说道:“现在硬是把周的典章制度搬到鲁国来施行,这不就像是把船推到陆地上嘛!”蕲,期求。
师金又说道:“这样必然是徒劳而无功的,自身也难免跟着遭殃了。”
师金又说道:“这是由于孔子未能知晓无有方向、无常的变化罢了。如同天运一般,变化无常。虽然变化无常,然而心如明镜,应接外物而变化无穷。”刻舟求剑、张冠李戴的故事也是类似的道理。由于外在的典章制度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而实相是伴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的,所以经常都需要改革。
9.不得罪人
【原文】“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解释】师金又说道:“你难道没有见过打水用的吊杆吗?”桔槔,古代原始的打水机械,利用简单杠杆原理工作。
师金又说道:“人去牵引绳子的时候,将水桶放下去,则吊杆就会俯下去;人一松开绳子,吊杆就被另一端的重物一压,自然就仰起来了,水就打上来了。”
师金又说道:“吊杆,是人去引它,而不是它来引人。所以俯仰之间,不管如何变化而不会得罪于人。”只是人去利用它打水而已,不会消耗人的体力。
师金又说道:“所以说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并不尚于完全相同,完全照搬,而是尚于使得社稷归于大治。”矜,尚。
师金又说道:“所以说,拿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来打个比方,虽然都有所不同,但是却能够使得天下大治。就好像是山楂、雪梨、橘子和柚子虽然味道刚好相反,非常的不同,但是却都是美味可口的水果!”柤,山楂。
10.东施效颦
【原文】“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猿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啮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猿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解释】师金又说道:“所以说礼义法度,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的。”礼仪法度类似于一顶帽子,随着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况类似于人。人改变了,帽子也要跟着改变,不能张冠李戴。
师金又说道:“现在抓住猿猴,让它穿上周公的礼服,它必然会又啃又咬,甚至还会撕裂礼服的。剥光衣服而后快。”龁啮,啃咬。慊,满足。
师金又说道:“反观古今的差异,犹如猿猴和周公的不同。”世人如果能够穿上周公那样的礼服,是很满足的。而猿猴却不是这样,非得要剥光而后快。
师金又说道:“所以西施有心口疼痛的病而邹起眉头,让邻里的丑女人看到了。她觉得西施这样很美,所以她回来以后也捧着心窝,邹起眉头。”矉,通颦字。
师金又说道:“邻里富人见到丑女,就闭门不出,都不想见到她;穷人见到她,就赶紧带着妻儿子女远远地跑开了。”
师金又说道:“那个丑女只是知道皱着眉头美,而不知道为什么皱眉头会美。可惜啊,你的先生孔子想必会遭受困厄的!”
11.孔子问道
【原文】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解释】孔子活了五十一岁了,可是还没有能够得道,所以他就从鲁国往南方的沛地(楚国的沛地,现在江苏省沛县)去拜见老子。孔子曾经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韦编三绝的故事是发生在孔子五十岁以后了。
老子问道:“你来啦?我听说你是北方有名的贤者!你也已经得道了吗?”我们看看两位圣人的对话,这是伟大的时刻,命运安排两位东方的圣人相遇了。
孔子回答道:“惭愧呀,我还没有得道的。”孔子非常的谦逊,不会不懂装懂。是否得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老子又问道:“你是如何寻求大道的呢?”
孔子回答道:“我在礼仪法度之中去寻求大道,可是我足足找了五年,还是没有能够找到。”孔子在礼法中寻求大道的形迹。然而并非礼法中不存在大道形迹,而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罢了。
老子又问道:“你在礼法中找不到,那你又如何去寻找呢?”
孔子回答道:“我又在阴阳中寻找大道,找了足足十二年,还是没有看到大道的影子。”
12.名公器也
【原文】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佗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
【解释】老子说道:“会是这样的。”大道就是如此的,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抓也抓不住。
老子又说道:“假使道是可以献给别人的,那么世人无不将此道送给君主了。”如果君主得道,则天下大治了。
老子又说道:“假使道是可以进献给别人的,那么世人无不将此道进献给自己的双亲。”如果父母得道,长寿且有智慧了。
老子又说道:“假使道是可以告诉别人的,那么世人无不将此道告诉给自己的兄弟。”
老子又说道:“假如道是可以留给人的,那么世人无不会将此道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实际上古圣先贤慈悲后世子孙,的确将此道写成文字留下来了。《黄帝内经》、《道德经》、《庄子》等无不是这样的载道经典。
老子又说道:“然而为什么不能献给君主、进献父母、告诉兄弟、留给子孙呢?别无其它的原因。”佗,它。
老子又说道:“如果心中没有主宰,就无法领悟大道。只是由于在心中无有主人。主人已经不居于正位了,已经跑掉了,也就是说已经偏心了,不能做到正心了。什么是主人呢?自性本心是真正的主人。心为君主之官。如果主人被物欲遮蔽了,或者跟着五官的贪欲跑了,就无有主人了。如果没有主人,大道就无法依止于心中。”正如《大学》中所说的,无法做到止于至善了。
老子又说道:“如果外德不正,不能合于大道,则不能将此道传授于他。”每个人的根器是不同的,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
老子又说道:“正是由于此道是从心中悟出,自性具足一切。此道不假外求,并不是向外求来的。所以圣人无法将此道拿出来示人。”许多寺庙都有几个大字:莫向外求。
老子又说道:“如果从外入于内,从外去传授讲道,可是内心并无主宰,并不能明心见性,并不能见到自己的自性真心,如此也无法接受。圣人并非刻意不传授,并非隐瞒了什么秘密。”圣人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世人了,并无什么秘密,只是世人无法领悟罢了。
老子又说道:“名声,这是属于天下人公有的器物罢了,不可以多取。”如果多取必然会遭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名声也属于形而下的,所以说是器物。圣人不可为了名声而传道,否则容易被误解,反而遭殃了。老子劝诫孔子不要为了名声。
老子又说道:“仁义,是先王留下来的传舍(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场所),只可以住一宿,不可以久住。如果经常使用仁义,必然会遭受责难。”蘧庐,传舍。觏,常常见面。
13.假道于仁
【原文】“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解释】老子又说道:“远古的至人,也就是止于至善的真人,已经得道的圣人。只是借道于仁,寄宿于义罢了。”仁义是不得已而用之。由此可见,并不是完全否定了孔子的仁义。
老子又说道:“圣人逍遥游于虚无的大道之乡;自己耕种的田地,只是苟且简单地吃这点粮食,这块天地实则是心地;立足于无漏无出的园圃,这个园圃实则是臭皮囊,精气神不能泄露,不能受外在物欲所污染。”自己耕种心地这块福田,自己知足罢了。园圃对应于义;田地对应于仁。
老子又说道:“所谓的逍遥,这是无为而治罢了。”
老子又说道:“所谓的苟简,这是苟且简单,很容易养活,不需要多少粮食。自性自足一切,不需要外在多少东西。”大道至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越简单越好。
老子又说道:“所谓的不贷,是无漏无出,精气神不向外泄露。不能受外在物欲的污染。”六根如同城门,如果漏了,就会有物欲污染本心了。
老子又说道:“在古代称之为保持真如本性的遨游。”
14.天门弗开
【原文】“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解释】老子又说道:“以富贵而是的人,遇见禄位不能谦让。以显赫为是的人,遇见名声不能谦让;以权柄为亲的人,不能轻易让权柄给别人。”
老子又说道:“当操持富贵、显赫、权柄的时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失去,所以战栗。当失去的时候,就未免感到悲伤了。一点都不知道以自性本心为明镜,看清楚自己,而是一心窥见所要追求的东西,盯得紧紧的,无有休止。所以这是注定要受上天所刑戮的罪人了。”
老子又说道:“化解恩怨(有时给予恩德,如此可以感化教化人;有时怨他,使得他诚惶诚恐,自我反省而改正);取之与之(有时给予他禄位,给予权柄,有时取回来,有时晋升,有时降级,如此恩威并施,赏罚分明);劝谏和教化;生杀与夺(掌握生杀大权,然而不轻用,只是天生天杀罢了),这八者,是正人的利器。只有因循大道,符合于大道的人才能够善用。”《道德经》中讲,如果代大匠去砍伐,岂能不伤手呢?
老子又说道:“所以说,所谓正人者,首先要正自己。如果要正自己,首先要正心。”前面说只有符合于大道的人,才能够使用这八种利器。《大学》中讲,不仅仅要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还要去亲民,去发明百姓的明德,使明明德于天下。
老子又说道:“如果心如是如此认为的,天门并非对其打开。”请注意了,老子传道于孔子了。这里老子直指天门。正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宋代邵康节曾经说过: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15.不日浴而白
【原文】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穅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解释】孔子见到老子,跟老子谈论仁义。
老子说道:“播扬谷糠的时候,把眼睛眯起来,怕谷糠掉到眼睛里,可是眼睛眯起来,天地四方都易位了,方位都错乱了。”穅,谷糠。
老子说道:“蚊虻叮咬肌肤的时候,通宵都难以入寐。”噆,叮咬。
老子说道:“仁义比蚊虻还要毒,比谷糠还要厉害,扰乱我的心,扰乱自性本心是很大的。”愤,扰乱。
老子说道:“您只需要使得天下不失去本然的朴素,这就可以了。您只需要顺风而动就可以了,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只需要秉持着本有的德性,就可以立足于天下了!”仁义只是多余的小手指罢了。
老子说道:“又何须卖力的样子,大力地击打着大鼓,而求逃走的孩子呢!”杰杰然,卖力的样子。负,击打。建鼓,大鼓。明明是要找逃跑的孩子,如果大声敲鼓,一听到鼓声孩子只会越跑越远了。大声敲鼓,提倡仁义,道德就会日远了。
老子说道:“天鹅并不是每天都洗澡,而它总是洁白的;乌鸦并不是每天都被浸染,而它总是乌黑的。”鹄,天鹅。自性本心并不是每天都清洗,可是它本来就是洁白无瑕的。
老子说道:“天鹅的白色和乌鸦的黑色都出于本然的朴素之色,用不着去辩说。”天鹅的白色如同道德,而乌鸦的黑色如同仁义,根本都不需要去争辩高下,自然明了。
老子说道:“名声和荣誉为身外之物,不足以去播扬和扩大。”不需要为了名声而去到处播扬仁义。前面老子已经告诫过孔子,名声为天下的公器,不可多得。如果多得,就会引来灾祸。
老子说道:“泉水干涸,鱼儿只要相处于陆地上,大口出气让对方可以获得一点湿气,吐出唾沫来湿润对方的身体。如若如此,不如将过去在江河湖海的生活忘却。”仁义类似于这些唾沫和湿气,如果依赖于这些反而带来祸害。
16.老子犹龙
【原文】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
【解释】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孔子去拜见老子,回来以后,三天闭口不谈见面的事。
弟子忍不住就问道:“先生您去拜见老子,您对老子有何规劝呢?”本来孔子要去劝谏老子的,回来一声不吭了,看孔子有何感受。
孔子回答道:“直到如今,我在老子那里才见到了真正的龙!”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正道、正统、道统是中华民族传承的真正点滴血脉。王阳明先生曾经说过,此道是古圣先贤传承的点滴血脉。
孔子又说道:“所谓的龙,变化莫测,合拢起来就成为一体,分散开来就变成美丽的花纹,乘驾云气而被天地阴阳之气所养。”一缕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可以分散成七色。七色如果合拢归一,就是一缕太阳光。一心分散,可以有喜怒哀乐;如果归于一,又可以处于未发之中。大道如果分散开来,就有了绚丽多彩的万物。如果归于一,又可以归于纯朴了。真龙实则讲道!
孔子又说道:“我见到了老子,如同见真龙了,已经震惊得张开嘴巴合不拢嘴了,如同见到天人了,又有什么东西能去规劝老子的呢!”嗋,合拢。
子贡听自己老师如此评价老子,问道:“人难道真的能够像龙那样千变万化吗?难道真有人像龙那样安稳地躺着一动不动,然而真龙现身不成?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如雷声那样惊天动地,而潜入深渊又能够悄无声息,没有踪迹吗?难道能够发动起来如同天地响雷一般吗?端木赐我能够去见见呢?”
子贡就以孔子的弟子名义去见老子。
17.子贡问道
【原文】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
【解释】老子正伸腿而坐在堂上,小声地回应道:“我已经年岁老迈了。你有什么要劝诫老朽的吗?”倨,踞。
第十一章 至乐
1.为形亦愚
【原文】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解释】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天下有无至乐存在呢?至乐是大乐,乐到了极致。喜伤心,怒伤肝。大喜并非大乐。人生四大喜事并非至乐。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也许就接近了至乐。然而这还不是,《心经》中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那个才是至乐。
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有无活身养命,长寿的方法呢?《黄帝内经》中留下了许多修身养性实际的方法。前面也讲了,需要性命双修。所谓修命,是打通经络,打通任督二脉,打通玄关,使得身体天人合一。所谓修性,是修心性,使得恢复本有良知,使得明心见性。
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现在应当做什么,又有什么依据呢?应当回避什么,又应当安处何处呢?应当趋就什么,又应当舍弃什么?应当喜爱什么,又应当厌恶什么呢?前面章节,庄子已经谈论许多了,这里反问引发大家思考。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天下所尊崇的,无非是富有、高贵、长寿和仁善美名。
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天下所乐的,无非是身康体泰、居住舒适、山珍海味、漂亮的服饰、赏心悦目和美妙动听的音乐罢了。
所下者,贫贱夭恶也。天下所鄙视的,无非是贫困、卑贱、夭折和恶名。
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天下所感到痛苦的,无非是身体不得安逸,嘴巴不能吃到美味,形体无法穿到美丽的服饰,眼睛看不到赏心悦目的东西,耳朵听不到美妙的音乐。
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如果得不到这些,就会担忧和焦虑。
其为形也亦愚哉。如此看待形体,可以说是愚痴了。世人不知养生真正的主人是谁。
2.足以活人
【原文】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
【解释】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富有的人,劳累身体而辛勤劳作,积累很多财物而不舍得享用,这样对待形体也太不重视了。这样看待形体也是很见外的做法了。
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劳心劳力,思虑焦虑仕途是否顺利,这对于形体而言也够疏远了。
人之生也,与忧俱生。人活在世上,终日与忧愁相伴。人总是离不开烦恼,心理活动停止不了。
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长寿的人也是昏聩糊涂的样子,经历很长时间的忧愁还没有死去,这是何苦呢!
其为形也亦远矣。这样对于形体也是疏远的做法的。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烈士虽然得到天下的仁善之名,可是没有能够存活自己的身体。
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我不知道这种善事真的善,还是真的不善呢?
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如果认为这是好的,可是却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存活。
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如果认为是不好的,不去做烈士,却可以存活下来。
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所以说:“如果忠言劝谏君主,君主如若不采纳,就不要再据理力争了,应当知道不可为而退去。”蹲循,退却的样子。
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不争,名亦不成。所以说伍子胥劝谏而争,所以形体被残害。如果不争,忠孝之名就不足以成了。
诚有善无有哉?这其中果真有善,还是没有善呢?庄子分析得很有道理,乌龟与其死后被摆在庙堂里,不如在泥地里爬快活。
3.至乐无乐
【原文】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解释】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当今世俗所作所为和所乐的事,我不知这些乐果真是乐呢?还是果真不是乐呢?不如孔子弟子颜回安贫乐道快活吧。
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我观世俗所乐的事,世人熙熙攘攘,争先恐后地去追逐名利。追逐求乐的样子(誙誙然)似乎不得已一样,似乎自己无法控制,无法停止下来。对于世俗都说是乐的东西,我并不以为乐,但是也不以为不乐。庄子以为非乐,非不乐。
果有乐无有哉?世俗的这些乐事,果真有乐吗?果真没有乐吗?
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对我来说,我以无为为乐,可是世俗的人却以为这是很大的苦。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身居陋巷,世人以为这样是最大的苦了。世人都为颜回感到担忧,可是颜回还是不改其乐。
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所以说:“至乐似乎是忘掉乐,至高的名誉是忘掉名誉。”至乐回归了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中就无乐也无悲。
4.无为定是非
【原文】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解释】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天下的是非果真是无法确定的。是非回归于一,喜怒哀乐也可以回归于未发之中。
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虽然说是非未定,但是无为可以定是非。无为可以进入未发之中,是非定于一,定于道了。人无是非之心,就能处于静定了。
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至乐可以活身养命,只有无为可以达到至乐。无为是恬淡虚无,进入禅定。
请尝试言之。请让我尝试说说我的想法。
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天正是由于无为,所以能够清虚;地正是由于无为,所以能够安宁。天地都是无为,天地相合,而万物就可以化育了。大地如果有为,如现在人很贪婪,去挖掘石油、天然气和煤。这些本来都是水中之真火,地球肾中的真阳,可是却被挖出来了。大地就不得安宁了,天也不再清澈了。人如果太过消耗肾中的真火,也会虚火浮越的。《道德经》中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恍恍惚惚,而不知万物从何处化育而出!
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惚惚恍恍,而似乎没有万物的形象存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意在于月亮,月亮是一物。心和月亮的实相作用一瞬间,产生了月亮这一物。并非实际存在月亮的象。
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万物繁多,都是从无为中生出。正所谓万法唯心造。前面有关于大风吹大树的公案。大树有万种孔窍,大风吹大树有万种声音。这万种声音对应于万物。树欲静而风不止。大风对应于心,心处于无为,就会进入静定。心静定了,就相当于大风止息了,万籁寂静。万物繁多,皆出于心。
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所以说,天地无为而无不为,看似无为,可是却化育万物。世俗的人又有谁能够像天地那样做到无为呢!
5.庄子妻死
【原文】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解释】庄子的妻子去世,惠施前来吊唁。庄子正在把两腿分开伸直而坐,坐姿极其不雅观。庄子一边叩击瓦罐,一边歌唱。
惠施看到就说道:“与妻子同居一室一辈子,她为你生儿育女,一起白头偕老,现在身死了,你不哀伤哭泣也就算了。可是你现在拿起瓦罐叩击,还在唱歌,你难道不觉得这样做太过分了嘛!”
庄子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她刚刚死去,我如何能够无动于衷呢?怎么能不感到悲伤呢!”
庄子又说道:“可是我明察其根本,她原本是无生的。从天地这个大熔炉而生,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不仅仅本来无生,原本就是无形的,没有这个形体,没有这个臭皮囊。不仅仅是无有形体,而本来也是无气的,现在气尽身亡,也只是回归本然罢了。”
庄子又说道:“夹杂在恍惚变化之间,迷迷糊糊的自己都不清楚,就变成有气了,气再变而有形体,形体再变就有生命了。”佛法说,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人这个身体是很难得的,也要珍惜。不仅仅人有气,社稷也有气数。不仅仅国可以中兴,人身可以中兴。
庄子又说道:“现在又变回去了,死去了。这就好像是春夏秋冬四时运行那样,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造化的规律。
庄子又说道:“死去的人已经安然仰卧在天地这个巨室之中,而我还在嚎啕痛哭。自以为不够通达于性命之理,所以就止住不哭了。”庄子一开始还是哭的,只是后来想明白了,就不哭了。
6.生者假借
【原文】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支离叔曰:“子恶之乎?”滑介叔曰:“亡,子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
【解释】支离叔和滑介叔两个人在名字叫冥伯的山丘、在名字叫昆仑的旷野的地方游玩观赏。这两个地方据说是黄帝曾经休息过的地方。
过了一会滑介叔左肘长出了一个瘤子,他感到惊奇(蹶蹶然)而似乎厌恶的样子。
支离叔问道:“你厌恶它吗?”
滑介叔回答道:“不,我怎么会厌恶它呢!”
滑介叔又说道:“所谓生,只是假借的罢了。这个生身,只是暂时的罢了。这个瘤子,也只是假借的罢了。”古人讲借假修真。人本无我,我只是一个执着的概念罢了。佛家说是我执,对自我的执着。借着这个假身而修真的性命,修道得道。天地万物本来同为一体,暂时有这个人身,也不过是天地的物质组成罢了。
滑介叔又说道:“造化假借阴阳五行而生生不息,只是尘垢罢了。由尘垢而生,死去又回归于尘垢。”
滑介叔又说道:“死生如同昼夜变化那么平常罢了。”本来无白天无黑夜,只是日月轮回而有此假象罢了。
滑介叔又说道:“我本来和你一起同游至此,就是观造化的,而今化到了我身上了,我又有什么好厌恶的呢!”
7.叩问骷髅
【原文】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
【解释】庄子往楚国去,见到一个空的骷髅(髑髅)头骨。看样子那个死人头骨空枯的样子(髐然)。庄子用马鞭子从旁边敲击(撽)它。
庄子问头骨道:“先生是因为贪欲求生,失去天理,而遭受厄运而死去的吧?”
庄子又说道:“你是否经历了亡国大事,斧钺的刑罚诛杀,而至于此吧?”亡国之君大多死于非命。
庄子又说道:“你是否做了违法的恶事,自己死去了,还把耻辱留给了父母妻子,而至于此吗?”
庄子又说道:“你是否遭受了寒冷饥饿的困苦,以至于此呢?”
庄子又说道:“你是否享尽天年,以至于此吗?”
于是庄子说完这些话,就拉过骷髅,当成枕头躺下睡着了。庄子可真是大胆。
8.骷髅见梦
【原文】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頞:“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解释】睡到半夜,骷髅托梦给庄子。
骷髅对庄子说道:“你刚才的谈论似乎是善辩之士。看你刚才所说的话,都是生活在世上的人所系累的,死了就没有这些负累了。你想听听关于死的道理吗?”
庄子回答道:“当然愿意的。”
骷髅又说道:“死去了,没有君主在我之上,没有大臣在我之下。”没有君主在上,就不会伴君如伴虎,不会战战兢兢。韩信功高盖主,整个家族被诛杀。君主也有忧患,田常杀死君主取而代之。
骷髅又说道:“也没有四时变化之事,也无世态炎凉,纵然以天地长久为寿,再加上南面称王,不过如此的。”
庄子听了不信,说道:“我让主管生命之神恢复你的生命,恢复你的形体,让你长出骨头、肌肉和皮肤。归还你的父母、妻子、孩子、邻里(闾里)和相知好友(知识)。你愿意吗?”
骷髅紧皱眉头(深矉),紧缩着鼻梁(蹙頞),一副愁苦的样子。
骷髅说道:“我怎么舍得放弃南面称王的快乐,而再回去人间受劳苦呢!”虽然这则寓言说死之乐,但是归根结底要在活的时候成就。在活的时候,致良知,恢复自己的自性本心。庄子并非告诉世人轻生,而是要珍惜生的机会,否则庄子也不会说想当乌龟在泥地里爬了。
9.颜回之齐
【原文】颜渊东之齐,孔子有忧色。子贡下席而问曰:“小子敢问,回东之齐,夫子有忧色,何邪?”
孔子曰:“善哉汝问!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吾恐回与齐侯言尧舜黄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农之言。彼将内求于己而不得,不得则惑,人惑则死。”
【解释】颜回向东去齐国,孔子面带忧色。
子贡离开坐席问道:“子贡我斗胆提问,颜回此次往东去齐国,先生你面带忧色,这是为何呢?”
孔子回答道:“善哉,你能够问这个问题!昔日管仲曾经说过一句话,孔丘我觉得很有道理。”
孔子又说道:“管仲曾经说过:‘小布袋(褚)不能装大的东西,短的绳子(绠短)不能汲取深的井水’。”
孔子又说道:“如此说来,人各有命,形体有长短大小差异,各有各的适宜,不可以增加,也不可以减少。”癞蛤蟆的脖子不能长得像长颈鹿那样长,长颈鹿的脖子也不能像鸭子脖子那么短。
孔子又说道:“我恐怕颜回会跟齐候说尧舜、黄帝的治国之道,而推崇燧人氏、神农氏的言教。”
孔子又说道:“齐候就会向内扪心自问,自求于己,可是必定找不到的。齐候找不到自己的自性本心。与古代贤德明君对比,自残形愧。不得本心则会感到迷惑,感到迷惑则颜回就危险了。必定不会相信颜回所说。”
10.名止于实
【原文】“且女独不闻邪?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鲉,随行列而止,委蛇而处。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夫譊譊为乎!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
【解释】孔子又说道:“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吗?昔日有一只海鸟飞到鲁国的郊区歇息,鲁候为了迎接它,在宗庙里请它饮酒,奏舜帝是雅正音乐《九韶》,准备了帝王祭祀用的太牢(牛、羊、猪等美食)为膳食。”
孔子又说道:“海鸟看得眼睛都花了,很忧虑悲伤,不敢吃一小片肉(脔),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后就死去了。这是在以养自己的方式来养鸟,并不是以养鸟的方式养鸟。”
孔子又说道:“所谓养鸟的方式养鸟,讲的是要让鸟栖息在深山密林之中,自由地游乐于河水中的绿洲,浮游于江湖之中,啄食水中的泥鳅和小鱼(鲉),随着鸟群的行列而起飞歇息,比如大雁会排成一字和人字。鸟儿从容自得(委蛇)地生活。”
孔子又说道:“海鸟连人说话的声音都不想听见,何况喧闹嘈杂(譊譊)的音乐呢!《咸池》、《九韶》这样雅正的音乐,在广阔的田野演奏,鸟听闻就要飞走,野兽听闻就要逃走,鱼儿听闻就要沉入水下,众人听闻就环绕围观欣赏。”
孔子又说道:“鱼儿在水里就能够生存,人在水里就会死去。他们的本性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好恶也是不同的。”
孔子又说道:“所以说先圣不强求其性情相同,不强求其能力相同,不强求其做同样的事情。”古代圣明的君主对于不同的人才分配不同的工作。
孔子又说道:“名相要与实相相符合,如果一味追求名誉,可是名不符实也就危险了;义理的设置也要适合于人们的习性,如果硬是把鱼放在陆地生存,这是不合适的。如此就可以条理通达,长久持有福报了。”如果名不符实,君主会因为盛名而安排艰难的任务,如果不能完成就危险了。小布袋装不了大东西,短的绳子不能汲取深井中的水。
11.未尝生死
【原文】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之曰:“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若果养乎?予果欢乎?”
【解释】列子在路上行走,停在路边吃饭。他突然看见路边有个百年来的骷髅头骨(髑髅)。他拔掉(攓)骷髅头骨周围的蓬草。
列子指着骷髅头骨说道:“只有我和你知晓,你未尝死、未尝生的道理。你果真感到忧伤(养,通恙,忧伤)吗?我果真感到欢乐吗?”
列子已知晓无生无死的道理。天地如同一个大熔炉,世人只是偶得人身罢了。
12.出入于机
【原文】种有几,得水则为继,得水土之际则为鼃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干余骨。干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箰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解释】种有几,得水则为继。万物的种子中隐藏有大道的枢机,有无限的生机,得到水的滋润,就会长出细丝状生物。继,开始长出细丝状生物。
得水土之际则为鼃蠙之衣。得到水土,就会长出青苔(鼃蠙)。当然并不是说一种植物的种子可以生成别的东西,而是造化之机可以变出万物。
生于陵屯则为陵舄。如果长在丘陵高地(陵屯),就会长成车前草(陵舄)。
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车前草如果能够得到粪土(郁栖),就可以成长为乌足(一种草名)。
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乌足的根变化成为土蚕(蛴螬),叶子变化为蝴蝶。
胡蝶胥也化而为虫。蝴蝶不久(胥也)就转化为小虫。
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蝴蝶的虫子生在炉灶下,其形状就好像是刚刚脱下的皮,起名叫鸲掇虫。
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干余骨。鸲掇虫过了一千天,就变化为鸟,其名字叫干余骨。
干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干余骨这种鸟的唾沫长出斯弥虫,斯弥虫又生出食醯虫(专门生长在酒醋中)。
颐辂生乎食醯。颐辂虫又从食醯虫转化而出。
黄軦生乎九猷。黄軦虫从九猷虫转化而出。
瞀芮生乎腐蠸。蚊虫(瞀芮)又从腐烂的黄甲虫(蠸)中转化而出。
羊奚比乎不箰久竹生青宁。羊奚草和长久不生竹笋的竹子(不箰久竹)一起结合而转化成青宁虫。
青宁生程。青宁虫转化成豹子(程,豹子的别名)。
程生马。豹子转化而成马。这似乎越来越不合乎逻辑了,实则造化的秘密。前面庄子说,假如造化把左手变化成雄鸡,就让它报晓。豹子死去,回归尘土,又孕育出马,并非豹子直接生出马。
马生人。马死去,回归尘土,又孕育出人身。
人又反入于机。人身又返回去,回归于尘土,入于枢机。
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天地万物都出于大道枢机,都入于大道的枢机。万物可以互相转化,一个人身死去,回归于尘土,又生出另外一个人身。人人的自性本心皆是相同的,实则无我的概念。如此可以进入无生无死之地。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