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如法受持分
第十三章 如法受持分
1.何名此经
【原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解释】这时候,须菩提问佛陀:“世尊!应当如何命名这部经呢?我们应当如何奉行持受、保住这部经典呢?”须菩提很慈悲,请示佛陀给这部经典命名,留给后世的修行众生。担心被人随意修改经文,或者被以假经伪经进行污蔑。《道德经》中讲,不笑不足以为道!
佛陀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命名为《金刚般若菠萝蜜》,就以此为经名字,你当去奉行受持。”
佛陀又说道:“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呢?须菩提!佛所说的般若菠萝蜜,并非真的有个东西是般若菠萝蜜,只是权且起个名字叫般若菠萝蜜罢了。”佛陀担心弟子们住般若菠萝蜜的相,又帮我们打开了般若菠萝蜜语言文字的封印!如来用一个封印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孙悟空无法出来,语言文字这个封印很厉害!如果打开了,就绝学无忧了,不学而知了!所谓般若是妙智慧;菠萝蜜是到彼岸,修行成佛就到了彼岸。妙智慧是诸佛母,诸佛都是通过打开智慧,打开慧眼,真修实证而到达解脱的彼岸的。
佛陀又说道:“须菩提!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来有说佛法吗?”
须菩提回答道:“如来没有所说的法。”为什么又没有所说法呢?这部佛经本来就是佛法啊!佛陀又怕大家执着于《金刚经》,连自己都给破相了,令众生于法而离法。虽然说是金刚经,可是被佛陀一语就破了相了,正所谓不破不立。前面说了此经极其重要,又怕世人执着于此经,真的佛陀很苦口婆心啊,循循善诱,劝诫众生回归中道对待此部经典。经典和佛法只是度众生过河的工具罢了,只是打开众生的封印,启发众生的智慧而到解脱的彼岸罢了。佛陀真的是够彻底的,不住《金刚经》相。正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2.微尘多不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为什么这么说呢?三千大千世界当中这么多的微尘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道:“很多,世尊!”
佛陀讲到这里,般若全体已经显露在众人面前,更别无多余的佛法了,不讲也可以了。这时候须菩提就请教这部经的名字。此经文虽然权且起个名字,但是实则无名,只是指向此心罢了。正如《道德经》中讲,名可名,非常名。
须菩提又问如何奉行受持这部经典。佛陀告诉须菩提要以心来奉行受持。以心本非心,而法也非法。《楞严经》中七处征心,把心的相给破了,无形无相。佛法的相已经在此给破了。当然了,不破不立,于相而离相;于心而离心,于法而离法。因此又说是非般若菠萝蜜。
之前没有听闻这部佛经的时候,心未能够安,所以就请降服其心。
因为所知所见,到处都是需要度的众生,心很难安,难以降服,有了种种疑虑。菩萨疑虑众生那么多难以度尽,所以佛陀告诉须菩提,众生本空。打破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
菩萨们又有疑虑,佛果难以求到,佛陀又告诉须菩提说,佛不必要求。不让众生执着于佛的相,佛果的相。不执着于不同果位,如阿罗汉等的相。佛不必远求,就在你的心中!大家都会听到这么说,但是不要误解了,以为你心中想念装着佛就好了。真正的含义是,你的自性本心就是佛,你的心就是佛,只是你不知道罢了。你不懂本心罢了。六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疑虑佛土难以庄严,佛陀又告诉须菩提心净则佛土净。
疑虑报身没有佛土、净土居住,因为净土归于净心了,所以担心报身没有处所,佛陀告诉须菩提,法身广大,自性本心无边无际,无所不包,不需要有所依归,不需要有形的场所。
到这里须菩提的伎俩已经穷尽了,无法穷追问了,大家的疑虑也已经冰释。佛心已经披露完了,没有什么剩余的了。所以听闻佛法的人心安了,自然就降服心了。
这时候才问经的名字。世尊不讲世间法,让世人增加累赘罢了,只是直指人心,指向般若智慧罢了。
下文佛陀会继续开示法身,破了三十二相好的报身相,而证入空无形的法身佛,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只需要具备金刚慧眼就可以了。所以须菩提听闻以后,顿时感悟很深,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赞叹世上稀有的世尊,稀有的此部经典。好像久居客地,而突然回家一样,见到慈母在家而悲喜交加,喜极而泣了。
【原文】“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所说的微尘,正如如来所说非微尘,只是称之为微尘,起名字叫微尘罢了。”佛陀破了微尘相,破了沙子相!如果要破微尘、沙子相,我们先破石头相。战国公孙龙子有个著名的离坚白论。手去摸石头的一瞬间,创造了石头的坚;眼睛去看石头的一瞬间,创造了石头的白。如果我们要知晓石头的实相是什么样的,就要离坚白,这里就破了石头的相。微尘和沙子也是类似的。微尘无量无边,粒子也是无量无边的,如何破粒子相呢?这也是类似的。观察电子实相的一瞬间,创造了电子这个现象实体。现在的科学家很痛苦,无法度无穷无尽的粒子,如何让粒子们都回家呢?科学家给粒子众生安了一个家,标准粒子模型,一类粒子一个房子。前面连佛土、净土都破了,这个破房子也应该用金刚来碾破了,让西方物理学家梦醒了!菩萨们度不尽众生而烦恼;科学家们度不尽粒子而烦恼;朱熹格不尽天地万物而烦恼,难道一物一物去格,一个众生一个众生去度不成吗?
佛陀又说道:“所谓世界,即非世界,只是称之为世界,起个名字为世界罢了。”佛陀这里要更新我们的世界观了!让我们三观变正了。可以说物理学的根本困难在于时空观,世界观,现在到了变革的时候了。什么是世界呢?古往今来称之为世,上下四方称之为界。由此看来世界即是时空和万有。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既然世是时间,古往今来,时间只是虚妄和人类认知的错觉罢了。因为日月轮回,人们感知观察,所以有了时间这个概念。如此我们就打破了对时间的执念,不住时间相,所以佛经很多时候讲一时,不讲具体啥时候。空间也是人类认知的错觉罢了。心观察的时候,就有大小,长短,方圆这些概念和轮廓,就有了空间的错觉。既然时间和空间分别都是空的,世界当然也是虚妄的了。当今物理学最困难的就是很难解决基本粒子质量产生,也就是发现宇宙的质量为零!这令科学家很彷徨,把粒子产生质量的责任赋予了希格斯粒子。然而真正的上帝粒子是光。心静光子归于孤寂状态,质量为零,心动光子有质量,赋予万物质量。所以万法唯心造!
佛陀又说道:“须菩提!为什么这么说呢?可以以三十二种相求见如来吗?”不能以色身相见如来,如来为无去无来的自性本心,自性本心即是法身佛。三十二种相,这里不一一列举,其中梵音深远相:声音洪亮且美妙。声音的相状,声音出来之后非常明亮清楚,能够传很远,那叫梵音深远相。眼色如绀青相:眼如青空澄美。就像大海一样,湛蓝,干青色。非常透明的眼睛。如果一个人心轮和喉轮堵了,声音绝对不会如此洪亮美妙。对于修行人就会有深刻体会,如果精进修行进步了,那段时间的声音也特别的清亮。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佛陀的眼睛非常透明,湛蓝,如此很美。我们如果有缘在几千年前见到佛陀,也会被佛陀如此清澈美好的样貌所吸引的。佛陀担心弟子们执着于色身,买椟还珠了,不知道真正的佛乃是自性本心,所以教须菩提不能以色身相求佛。
须菩提回答道:“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以三十二相来求见如来。”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担心后世的人会执着于他色身,担心后世的人搞偶像崇拜。如果太过于执着于色身,就是迷信,而非正信了。
须菩提又说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来所说,三十二相,这即是非相,不可以执着于这个色身相,只是称之为三十二相罢了。”古人用周易八八六十四卦相来描述宇宙,看到了宇宙的六十四相。当然了,用八卦,八个相来描述也是可以的。
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华,无非般若。无处不是道,正如庄子所说:道在屎尿。山河和大地,全部都已经显露了法王身。山河大地当中也可以见道。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要被道这个文字所封印;不要被佛这个字所封印了!迷信文字也是一种迷信。所谓道,里面是首,下面是心,就是回归心路起首的地方,也就是不忘初心。
如果要见法身,见自性本心,需要具备金刚正眼慧眼就可以了。所以说,世界即非世界,只是名字是世界罢了。
3.身命布施
【原文】“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进行布施;如果另外有人,在此经中,受持四句偈颂,为他人宣说解说,其福德更多!”如果以身命都肯为众生布施,没有什么舍不得的了。大家把身命看得比什么都要珍贵了。
世尊较量布施恒河沙那么多身命,不如深心受持四句偈,并为他人宣说解说,这样的无相之福真不可限量。前面佛陀三十二相好已经很美好了,恒河沙这么多的色身进行布施,舍身为了众生去布施,这样所得福德还不如宣说解说几句经文。如果我解说完整部经典,不知道会不会有奇迹发生呢?
此章须菩提请示佛陀给经文起名字,佛陀嘱咐按照所起名字奉行受持,因此此章命名为如法受持分。
第十二章 尊重正教分
1.皆应供养
【原文】“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解释】佛陀又说道:“其次,须菩提!如果有人随时随地宣说此经文,乃至只是说了四句偈颂这么少的经文。可是应当知道所宣说的地方,一切世间众生、天界之人、阿修罗,都应当供养此经。就好像是供养佛、供养塔庙那样。更何况是,有人能够全部受持,读诵、修持和践行这部经呢,这样的福德就更大了!”什么是阿修罗呢?佛家讲六道轮回,其中的一道是阿修罗,阿修罗的众生易怒好斗。如此我们供养此部经典是很有福德的。
东土很多翻译的经文前面都有武则天写的四句偈颂: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如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武则天是不是夸大了呢?一点都不夸张,她曾经去出家为尼姑,想必对佛法深有研究。她能够成为帝王,必定有其过人之处,不傻子。她都说了,佛法很玄深,很微妙;这是百千万劫都难于遇见的。这部《金刚经》就在我们面前,已经遭遇了,能不去修持诵读,能不去供养吗?但愿人人都能够了解掌握佛法真实要义。
2.希有之法
【原文】“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如果尽能持受这部经文,应当知晓,这个人已经成就了最上乘佛法,世间所稀有的佛法。此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则如同有佛在那里一样,就要像弟子尊重世尊那样尊重受持这部经典。”
如今是末法时期,我们能够有缘接受这部经典,这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了。佛陀教我们识别善知识,识别好的老师。因为末法时期,邪师横行,这是佛陀提醒我们的。如何去识别好的老师呢?能够去修持、践行和读诵这部经典的人,这就是好老师了,能够读通,按照经文所教去修行,能够进行法布施的,也就是好老师了。当然了,明心见性就可以读通经文,但是明心见性只是开始罢了,还要继续修行,直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只是打破了语言文字相,离语言文字相,打破了语言文字对我们的封印罢了!
《道德经》中老子感叹,知我者希!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知晓老子的人很稀少,就像白天的星星那样稀少!取法于我的更加少了,更加难能可贵了。所以圣人在怀里有宝玉藏着,不敢轻易示人。因为懂这块玉的价值的人太少了!可是呢,经文又很容易知,很容易行,只是世人不能知不能行罢了。正所谓大道至简,这是极其简单易行的事情,只是大家被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罢了。
《道德经》中还教大家如何去识别老师,识别得道的善知识。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如何识别得道高人呢?因为这些高人敬畏天道,对于名利不去追逐。勉强形容一下,小心谨慎如同冬天过冰冻的河面一样;小心谨慎如同害怕周围的邻居说自己的不是那样,很慎独,别人看不到听不到也不敢做什么坏事。
《论语》中孔子开篇就说,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道自己,也不要不高兴,不要生气。
儒释道三家都讲了知晓善知识,知晓真正的善法,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也是最容易的事情。我们不知晓经典没有关系,千万要敬重经文。
此章佛陀教大家尊重正法,尊重善知识,如此就不会断了自己的慧命,不会与经典擦身而过。因此称之为尊重正教分。
第十五章 持经功德分
1.信心不逆
【原文】“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早上的时候以恒河沙那样多次数用自己的身命进行布施;又在中午以恒河沙那样多次数用自己身命进行布施;又在下午以恒河沙那样多次数用自己的身命进行布施,不仅仅每天早中晚,还不限的时间进行布施,无量百千亿劫的时间里,都以身命进行布施。”
佛陀又说道:“如果另外有一个人,听闻此部经典以后,信心不会逆转,相信此部经典,其所得福德胜过前者。更何况,如果书写、抄经;读诵;为他人解说这部经典,所得福德更加殊胜了。”布施财物已经不容易了;布施身命更加不容易;在百千亿劫当中不停地布施身命,如此更加不容易了。但是就算这样,还不如相信、理解、读诵和受持这部经典的功德大!
2.以要言之
【原文】“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简要地说,这部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太殊胜了,不知读者读到这里有无感悟如来所说的空性,这个空性太美妙了,似空非空。
佛陀又说道:“如来这是为发心修大乘佛法的菩萨所说的,为那些发心修最上乘佛法的菩萨所说的。”如果发心不大,只是小乘佛法,只是自了汉,只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就无法契入这部经典了。
3.荷担如来
【原文】“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释】佛陀又说道:“如果有人能够受持读诵这部经典,广为人宣说,如来就知晓这个人,见到这个人,都会得到不可思量、不可称量、不有边际、不可思议的大功德了。”
佛陀又说道:“这样的人,则可以承担得起如来所说的大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如来一上来直接讲涅槃,无上正等正觉,直接讲如何证得大彻大悟,众生是无法相信的。柏拉图有个洞穴的比喻很生动,那群被绑在山洞里的人是无法相信走出去那个人讲了什么。从来没走出去山洞的人,是无法思议外面的世界的。如果根器不够大,法语太大,就会东倒西歪了。
4.乐小法者
【原文】“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解释】佛陀又说道:“为什么这么说呢?须菩提!如果对于那些喜欢小乘佛法的人,不是学习大法的那种人,已经着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有了这些成见、知见,则对于此部经典,不喜欢去听闻,不能接受,不爱读诵,不能为人解说。”太难的了,能够见到这部经典,越解析越充满法喜。
5.若有此经
【原文】“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不管在哪里,如果有这部经典,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这些地方的众生都应当供养这部经;应当知晓有此经的地方,则是佛塔,都应当恭敬;都应当作礼而围绕,都要以种种花香散在经所在地方。”以前的佛经传播极其不容易,不想现在有电脑和互联网。
此章讲此部经典的无量无边功德,信解受持此部经典的人的功德,因此称之为持经功德分。前面讲了佛说的都是真话,然后再强调这部经典有无量无边功德。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