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丹灶开展森林防灭火应急救援演练
11月11日下午,丹灶镇森林防灭火指挥部组织实施2022年丹灶镇森林防灭火应急救援演练,围绕组织、指挥、救援、保障等体系,通过全流程、全要素、全科目推演论证及拉练专核,理清职责、理顺机制、锤炼队伍、强化能力,推动全丹灶镇森林防灭火应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演练模拟仙湖管理处护林员在日常巡查过程中发现有火情后,迅速电话上报。接到指令后,应急部门根据预案立即启动Ⅳ级应急响应,迅速将信息上报,同步组织各应急队伍赶赴现场支援扑救。半专业森林防灭火队伍、专职消防队、自然资源管理所、派出所等先后到达现场开展救援工作。
参加应急演练的现场各部门单位分工明确,密切配合。通过现场指挥人员的科学调度,社区扑救队伍、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专职消防队等各方森林防灭火力量的协同配合,火情得到有效控制,明火被快速扑灭。
此次演练全面演示了森林火灾预判、突发火情处置、调动部门单位合力参与、后续火场的看守等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各环节,达到预期效果。
“演练做到最快速度抵达事故地点、最高效率实行救援,离不开扎实的基层力量。”南海区应急管理局四级调研员赵思顺表示,本次演练,各队伍通力合作,有条不紊,救援人员不惧艰险,勇往直前,指挥部调度协调有力,处置规范。现场解说将森林防灭火知识普及到位,演练场景扣人心弦,仿真程度高,超预期检验了队伍的实战能力。
“秋冬季节,丹灶镇气候总体呈现‘暖干’特征,火险等级偏高,森林防灭火工作是不能掉以轻心的。”丹灶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冯世荣强调,有关部门与各村(居)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把森林防灭火工作责任落到人,真正做到“看住山”;要狠抓工作落实,扎实开展森林防灭火巡查,各级包片责任人要加强对责任区域巡护检查力度,真正做到“管住人”;要强化值班值守,切实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做到早预报、早预警、早防范,真正做到“防住火”。
接下来,丹灶镇将自上而下开展森林防灭火宣传教育培训和安全整治工作,紧盯重点场所、重要节点,压实社会单位主体责任,全力以赴做好冬春森林防灭火防控工作,确保辖区森林防灭火形势的总体稳定。
11月10日上午,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滇中新区党工委书记刘洪建一行到访朗科科技,朗科科技董事长周福池、常务副总裁兼财务负责人徐立松等热情接待并组织座谈。
图一 刘洪建书记一行参观朗科展示中心
参观过程中,周福池董事长向刘洪建书记一行介绍了朗科科技的发展历程、业务领域、产品创新、专利技术等企业情况,以及朗科一直以来坚持全面创新和坚持深耕存储领域的发展理念。
图二 刘洪建书记与周福池董事长热情交谈
座谈会上,周福池董事长详细阐述了朗科科技的发展理念与企业价值观,表示在当今的经济大环境下,企业应该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时刻紧随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路径。云南省具有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地缘优势,有着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尤其依托磨憨—磨丁“中老”跨境园区的天然区位优势,给企业带来充分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朗科愿意充分利用昆明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积极发展高端存储制造业与国际贸易业务,助推企业持续向好、向快发展。
图三 朗科科技董事长周福池
刘洪建书记介绍了昆明滇中新区、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前店后厂”的特色产业模式以及政策、地理区位优势。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地处中老铁路、昆曼国际大通道以及老挝南北公路的关键节点,是中国与中南半岛的交通枢纽中心之一,随着中老铁路的顺利通车,这一地区将持续产生巨大的活力与丰富的机遇。希望与朗科可以增进了解,共同探讨新的合作模式与方向,促进各方高速发展。
图四 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刘洪建
云南省投资促进局局长王迅,昆明市委常委、副市长杨东伟,滇中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夏生安等陪同到访朗科科技。
丹灶罗行竹编手艺者
将传统技艺融入生活
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
逐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竹藤是可再生且环保的资源,在发展绿色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日前,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国政府同国际竹藤组织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推动各国减少塑料污染,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说起竹藤,众所周知,南海丹灶的罗行圩是以盛产竹器闻名遐迩,日常用品也皆为竹器制品。据《南海县志》记载,罗行竹器曾是与西樵缫丝、石湾陶瓷齐名的佛山主要手工业之一。现今,罗行社区仍有少数老艺人在坚持传承竹器技艺,将竹器与现代生活相融,实现可持续发展。
罗行圩入口
传承匠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没有桥梁和公路的年代,位于南沙涌东岸的罗行圩,有着成片的竹器加工场,是西江、北江沿岸的四会、怀集、广宁等地客商的聚脚点。“六股圩场十股连,箩篸筲箕万万千。河边泊了苍江竹,一点良江伴粮钱。”这首诗描绘的正是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罗行竹编鼎盛时期的情景。
“罗行竹编有三百多年历史,村民都是世代相传的竹器工业者,因为靠近水运输方便。”罗行社区坚持做竹器的传承人之一甘惠玲介绍道,她从12岁跟着传统竹编师傅学艺至今,已经在竹编手艺上浸润了59载光阴,也把她对竹编的热爱编织进了岁月里。
竹编是指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一般称被挑压的篾为“经”,而编织的篾为“纬”,由经与纬的挑压可以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从而制作出千姿百态的竹编产品。这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其繁琐,一般包括选竹、裁钜、去节、开竹、削蔑、削更、削叉衣、储底、编织、收口等步骤。
随着20世纪80年代,塑料制品的兴起逐渐取代了竹编制品。甘惠玲却从未有过放弃竹编的想法,反而不断磨炼技艺,思考如何将竹器融入现代生活当中,编织出各种精美且实用的器具。2014年和2015年,甘惠玲相继获得南海区和佛山市非遗传承人的荣誉称号。
“把竹编变成精致的手工艺品,定会受到不少年轻人青睐。”甘惠玲成为传承人后,不断尝试将竹箩、竹筐等逐渐“微型化”,制作成既具美观性又具实用性的手工艺品。截至目前,她的作品中最小的尺寸仅有手指头一般大小。
“微型化”竹编
类似甘惠玲这样的匠心传承人,还有南海区罗行竹编非遗传承人钟国苏、高瑞心,他们通过双手将老技术焕发新活力,原本传统的竹编器具改造成为精美的文创产品,让竹编文化与新时代相融合,促进竹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立足文化,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当前,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在全球已知的1642种竹类植物中,中国就拥有800多种,是当之无愧的“竹子王国”。因此,利用竹藤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特点,不断提升竹藤科技成果推广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宣传和引导人们重视竹藤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将有效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
为传承竹编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丹灶镇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态造景、文化振兴发展,对罗行圩进行了一系列以竹编文化为主题的环境改造提升,并连续举办了4届罗行竹编文化节、10届罗行竹编大赛以及竹编进校园等系列活动。
图片改造后的罗行圩焕然一新,环境优美。
如今,在罗行圩中入口处可见,一个由村民亲手编织、高4.3米、宽3.5米的“世界上最大的竹箩”赫然伫立。其上面刻着“谷满罗行,幸福丹灶”,反映出村民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竹编文化不断传承的希冀。
图片纵使这个竹箩是庞然大物,但摸上去依旧平滑精密。
罗行社区还以竹器为媒介,建有村史馆、竹编传承基地、竹编文化展馆,让市民切身体验南海竹编的技艺,进一步提升公众对竹藤价值和文化魅力的认知,增强他们对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认识。
漫步在改造后的罗行中山街,每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一抬头、一转身,或许就遇上以竹编为主的3D画作,与周边的绿植相互衬托,宛如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丹灶罗行社区在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中传承并创新竹编技艺,提升公众对竹编的认可度,努力打造一个文化深厚、河涌清澈、开门见景的美丽乡村,让罗行圩不断刷新颜值。
赏竹编、游老街
街坊们不妨到罗行圩走走
感受竹编手工制作的温度
回味匠人精神的高度
践行“以竹代塑”的倡议
共建生态美好宜居的家园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