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城名承载几多变迁 生猛淡定广州依然
详细内容

城名承载几多变迁 生猛淡定广州依然

时间:2022-12-10     人气:2453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概述:......

羊城穗城花城赵佗城 楚庭南武番禺兴王府

  两千多年历史长河里,广州留下楚庭、南武、羊城(五羊城)、穗城、番禺、任嚣城、赵佗城、越城(越王城)、兴王府、番州、省城、花城等诸多名称。

  回首来时路,每个名称背后,均是一串串与广州人、广州城息息相关的脍炙人口故事,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镌刻出城市悠久的历史,塑造出城市的性格与特质。

夜色初上,广州万家灯火

  楚庭、南武、羊城、五羊城、穗城

  “楚庭”“南武”溯至先秦

  “羊城”“穗城”留下传说

  楚庭是传说中广州最早的名称。今日,如果你沿着越秀山南麓拾级而上,还能见到“古之楚庭”牌坊。它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为两柱一间一楼的花岗石牌坊,坊额一面刻“越秀奇峰”,一面刻“古之楚庭”,均为隶书,字迹拙朴大气。站在牌坊下,放眼望去,越秀诸峰一览无余,广州城尽在眼底。

越秀山南麓的“古之楚庭”牌坊

  楚庭是传说中广州最早的名称

  关于“楚庭”之得名,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78年),南海臣服于楚国,因而建造楚庭。一说公元前600多年的春秋时期,楚成王熊恽平南方夷越之乱,在南海建楚庭。有研究者解释称,楚庭(又作楚亭)最早或是宫室,或是市集的意思,后来才慢慢被用作广州的代称。清代,人们将楚庭看作广州最早的名字,并建牌坊纪念。

  “南武”也是记载中广州早期的名称。“南武”之得名也有多个说法,一说认为此名本为越国旧有地名,楚国灭越后,由公师隅在今天的广州所在地建城,并沿用了故国的名称;一说认为赵佗号为南越武帝,故将南海郡改称南武郡,以郡名为城市命名。不过,关于楚庭、南武的说法,目前仅有文献记载,还留待考古专家发现与求证。

  “羊城”“穗城”之名最广为人知

  广州众多别名中,“羊城”“穗城”最广为人知。这两个别名源于五仙乘羊赠穗的美丽神话。相传周朝时,五个仙人骑五羊送来稻穗。五羊衔谷的传说最早见于晋人所著的《广州记》,书中称“五羊衔谷萃於楚庭”。在后来的古籍中,故事情节发展为五位仙人手里拿着一茎六出的谷穗,骑着五羊而来,并祝福此方土地永无饥荒。

  唐代以来,“五羊”“羊城”逐渐成为广州城的代称,诗人常用“羊城”代指广州,如高适写有“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之句,殷尧藩有“遐荒迢递五羊城,归兴浓消客里情”之句。

  祥瑞神话给广州留下不少遗迹,其中惠福西路的五仙观就是因此而建,大门口牌楼上写着“五羊仙迹”四个大字,里面供奉着五位仙人和五只仙羊,东侧花园还有一块巨大的红砂石脚印状的凹穴,被呼作“仙人拇迹”,相传就是仙人留下的遗迹。

  1960年,著名雕塑家尹积昌、孔凡伟、陈本宗根据五羊神话雕成五羊石像,安置于越秀公园。在越秀公园与五羊石雕合影,成了无数街坊的美好回忆,也因此留下了一代代广州人共同的城市记忆。

  2007年 “五羊传说”入选广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番禺城、任嚣城、赵佗城、步骘城

  秦将任嚣始筑番禺城

  赵佗步骘接力书续篇

  有可靠文献和遗迹佐证的广州古名,当属“番禺”这一古名。

  “番禺”二字最早见于西汉文献

  “番禺”一词最早出自成书于西汉年间的《淮南子》和《史记》。《淮南子》载,秦始皇平定六国后,派任嚣、赵佗率50万大军统一岭南。

  公元前214年,首任南海尉任嚣将南海郡治设在番禺,并筑番禺城,后人则称之为“任嚣城”。后人把公元前214年定为广州建城之始。

  番禺城如今在哪里?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发现了南越国的宫殿遗址、宫署走道、万岁瓦当……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在《广州城始建年代及其他》一文中说明了南越国都城的范围:南界约在今中山四路向南约300米处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东侧,西界大约至今人民公园,北界与宋代子城北相接,约相当于今东风路以南,东界在今仓边路。

  “番禺”这一古名的来历有诸多说法:一般认为是因城内“番山”“禺山”而得名;有人认为是因在越秀山之隅得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认为早期越秀山即番山);也有人觉得这两个字应该从此地当时处于中国边远地区这一方面解释;部分学者还认为“番禺”一词是由古代越语“布越”一词音变而来,“布”即为“人”的意思,引申为村庄、聚落,“越”即“越人”,“番禺”一词意指“越人村庄”。

  “番禺”负山背海“宜为都邑”

  任嚣死后,赵佗代南海尉之职。公元前204年,赵佗建南越国,自称南越武帝,定都“番禺”,并把任嚣城扩大为周围十里的都城,后人称之为“赵佗城”或“越城”“越王城”。

  1953年,广州西村石头岗一号秦墓出土一件漆盒,盖上有“蕃禺”二字烙印,“蕃禺”即“番禺”,这是年代最早的烙刻“蕃禺”二字的考古实物。1983年,广州象岗发掘出了第二代南越王墓,出土一批铜鼎,其中一件汉式铜鼎盖上刻“蕃禺少内”四字;鼎身刻“蕃少内一斗一升”字样;鼎中仅刻“蕃”字,“蕃”是“蕃禺”的简称。

  汉武帝统一岭南时,番禺城曾遭火烧,但并没有消失。三国时期,吴国重臣步骘担任交州刺史。他来到番禺城,登临城上,观看尉佗旧时治所,但见古城依山面海,平旷开阔,一望无际,高处是桑园,下面是沃野,山麓林莽间鸟兽应有尽有,还有海怪、鱼鳖、鼋、鼍、鳄鱼等珍宝异物,不胜枚举……他觉得此处“宜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孙权同意步骘将交州州治迁来番禺,利用赵佗的旧都,将原城墙重新构筑加固,后人称之为“步骘城”。

  两千年前番禺城已成大都会

  任嚣、赵佗、步骘为何不约而同青睐番禺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黄淼章在《赵佗建都番禺对广州早期城市发展的影响》中认为,番禺城背负白云山,临南海,中间有宽阔平地,依山傍水,易守难攻。番禺城处珠三角腹地、东、西、北江三江交汇处,河道纵横,内河航运可达广西、贵州,还可通过灵渠沟通长江水系。海道更是可通闽越、吴越等地,还可穿过南海,与东南亚诸国进行海上交通贸易。西汉时期的番禺城已发展成当时全国的二十三个大都会之一,奠定了2000多年来一直是岭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广州、番州、兴王府、广州路、广州府、广州市、“省城”

  三国时始有“广州”之名

  百年前设“中华第一市”

  “广州”作为一个行政区域概念,距今已经有1796年历史,“广州”二字在历史上的地域含义因时而异。

  汉武帝广布恩信“广”字得名

  西汉年间,长江以南被划分为三个州:扬州、荆州、交州。交州属下设立九郡,广州就属于交州南海郡。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颁布圣旨称: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意思是希望地方官员以怀柔政策管理此地。州府所在地因此定名为“广信”(一说今广西梧州,一说今广东封开),“广州”之“广”因此得名。

  “广州”这一地名出现在三国年间。226年,孙权考虑到岭南地区过于辽阔,不易管辖,又因交州刺史士燮势力太大,遂决定把交州一拆为二,史称“交广分治”,“广州”作为一个地名从此出现,合浦以西为交州,合浦以东为广州。广州辖区范围相当于今广东、广西之大部。

  在隋朝前期,隋文帝设置了广州总管府。公元601年,为了避开太子杨广的名讳,“广州”改名为“番州”。隋炀帝杨广登基3年后,即公元607年,干脆连“番州”也不叫了,改称南海郡。

  唐朝年间,“南海郡”和“广州”两个名字多次交替使用。862年,岭南道被划分为东、西道,广东属岭南东道,这是广东省名中“东”字的由来,也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

  南汉改称“兴王府”大修宫殿园林

  唐亡后,广州成为南汉国的都城,广州被改称为兴王府。刘岩仿照唐代长安城扩建兴王府,以今北京路为中轴线,分东、西两片区域,于城西设蕃坊,供外商及本地居民聚居。与长安不同的是,兴王府内“市”(商业区)和“坊”(住宅区)并未严格分开。而其他城市直到宋朝才逐渐打破坊、市分设制度,兴王府可谓先行一步。

  可惜,兴王府后期不“兴王事”,反而兴园林,建宫馆。根据现有的资料,可知兴王府内有苑圃8处、宫殿26座。诸苑皆与水洲结合,以观花为主,形成庞大的宫苑园林群。宋代学者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世家》中称刘晟(第三代国主)“诸宫凡数百,不可悉纪”,“三城之地,半为离宫苑圃”。971年,宋灭南汉,废兴王府。广州 “兴王府”的称谓仅存55年。

  隋唐以来广州城“两县分治”

  北宋年间,岭南分成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东、广西的区划轮廓已经基本成型。除了政治与军事的因素,“两广分治”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从秦征岭南以来的千年间,岭南经济文化愈见繁盛,隋唐时期,广州已成为全球海上交通中心之一,也是世界知名商业港口。只将岭南地区作为一个行政区管理,已经行不通了,“两广分治”水到渠成。

  元、明、清代,广州先后称广州路、广州府,其中在元朝年间称江西行省广东道广州路,明清年间则称为广州府。在不同朝代,广州管辖的范围也不同。清代,广州府管辖南海县、番禺县等14县,范围包括今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广州城则是地方行政中心所在地。当时的广州城,人们习惯将其称为“省城”,周边的人去广州城,就说是去省城,至今,不少珠三角一带的人还保留着这个习惯。

  然而,无论是作为南海郡、岭南道,还是广南东路、广州路、广州府的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广州均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没有建立独立的行政管理机关。从隋唐至清代,广州城一直保持着“一城”两县的格局,城西属南海县,城东属番禺县。其中,清代的广州城就以今日的北京路为分界,东属番禺县,西属南海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司徒尚纪表示,从“建制”的意义上说,广州还不是一座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可谓千年“建城不建制”。

  百年前广州在全国第一个设市

  针对这个问题,元代尝试解决过一次,即在广州建立录事司。录事司作为县一级行政区,拥有自己的行政管理架构和职能,其行政长官为正八品。这一做法暂时解决了广州的城市建制问题,但没能长期保持,到了明代,广州录事司不复存在,广州恢复“一城两县”的格局。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广州城,但城市格局仍是“两县分治”,不利于广州城的发展。

  民国初期,广州将“市制”付诸实践。从1912年开始,负责广州警务的“全省警务公所”改称“广州市警察厅”,率先为广州起名“广州市”, 1918年10月,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开始进行现代的市政设施建设。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暂行条例》正式实施,随后的两个月里,广州市政厅挂牌成立,广州开始成为建制“市”,孙科担任第一任市长,划定市区范围单独由市政厅治理,结束了上千年“两县分治”的局面。广州成为全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建制市”,成为“中华第一市”,为“市”这一行政区划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花城、美食之都、千年商都

  商都和美食源远流长 大师妙笔花城传雅名

  今日,“花城”美名传遍海内外,不过,这一雅名可不是自古就有的。

  《花城》一文让“花城”美名远扬

  据史料记载,“花城”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清代广州府管辖的花县,即今花都区。花县成立于清代(1686年1月12日),县城建于旧花山(今梯面镇)南面山下的平岭村,人们称其是“花县县城”或“花县城”。建县次年,有人将县城称为“花城”。《花县志·艺文志》录有黄士龙的《伏虎石歌(七古)》,内有“深山大壑狼豺穴,况复花城四面环”之句,这是“花城”作为地名首见于文献。

  那么,“花城”又是如何演化为广州之雅名的呢?原来,其中有文学大师秦牧的妙笔助力。1961年2月,秦牧写下散文《花城》,描写了广州花市的盛况。他动情地写道:“看着繁花锦绣,赏着姹紫嫣红,想起这种一日之间广州忽然变成了一座‘花城’,几乎全城的人都出来深夜赏花的情景,真是感到美妙。”

异木棉繁花似锦

  无独有偶,秦牧夫人紫风也是著名作家,1978年3月她写了散文《花城漫步》,把广州花市描写得多姿多彩,风情万种,她称广州是“无处不飞花”的世界。从此“花城”美名远扬。

  “花城”之名虽不古老,但广州作为花城的底蕴却源远流长。1700年前的南汉,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广种素馨花。清代,花地遍布园林花圃,其中八大名园名扬中外,芳村被誉为“中国第一花乡”。20世纪20年代,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成形,地点在双门底(今北京路)。

  如今,花城更妖娆,来自全球的花卉在广州争芳斗艳;买花、养花、赏花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近年来,广州添花量、增花景、建花园,城市绿化“锦上添花”,满城繁花与建筑和谐相融,人们只需推开家门,便能得到赏花的意趣。花开烂漫的背后,展现了城市打造美丽宜居花城的不懈努力。

广州文化公园的菊展

  千年商都美食之都长盛不衰

  除了花城雅名, “千年商都”的雅名广州亦独享。盘点世界上著名的城市,只有广州是千年不衰的商业型城市。汉代的广州就是司马迁笔下“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的大都会。唐朝,广州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万里“通海夷道”的起点。宋元时期,广州是“物货浩瀚”、十万外商云集的最大贸易港。清代,广州十三行的发展在“一口通商”时期达到巅峰,广州被称为“天子南库”。

堂食恢复,市民到食肆享受美食

  1957年,新中国决定创办广交会,历史再次选择广州,赓续千年商都“广聚天下客,广卖天下货”的使命。如今,千年商都更是乘风破浪,开启商贸新篇章。

  2021年7月,商务部确定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五大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广州成为省内首个培育建设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岭南物产丰富,中外文化交汇碰撞中,粤菜孕育而生,广州又有了“美食之都”的雅名。广州是中国首个拥有“中华美食之都”和“国际美食之都”双料称号的城市,数千年的美食文化浸润,让广州饮食精致考究,“食在广州”成为最闪亮的城市名片之一,在遍地老字号的西关吃广式美食,在商业云集的天河路商圈尝世界美食,可谓不出广州,吃遍全球。

  诗词之都、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世界合唱之都、慈善之城、志愿者之城、全球定制之都、世界显示之都

  广州再添多张新名片 为美好生活接续奋斗

  千年风云弹指一挥间,一代代广州人在这里留下奋斗的身影。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州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凝聚和体现着广州开放、包容、务实和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


城市街头,车水马龙

  如今,广州继续阔步向前,老城市焕发新活力。广州有了更多的名片。

  2012年,世界合唱理事会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合唱之都”的称号授予广州;2017年,广州率先提出创建全国“慈善之城”,并制定行动方案。2019年12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授予广州“全球定制之都”案例城市荣誉称号……

  广州也是“志愿者之城”,经过多年的努力,广州实名注册志愿者如今已达到468万人,为广州写下最温暖的注脚。

  广州还是“图书馆之城”。目前,全市图书馆覆盖率达100%。自2014年起,广州图书馆基本服务指标稳居全国公共图书馆第一;自2016年起,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基本服务指标居全国少儿馆第一。未来,广州还将迈向“智慧图书馆之城”和“阅读之城”。

  砥砺前行,广州还在为更美好的未来努力。

  2022年,广州提出打造 “诗词之都”,争创“中国诗歌之城”;预计到2025年,全市博物馆数量将达到120家以上,初步建成“博物馆之城”。伴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日益普及,广州正向“世界显示之都”奋进……

  广州无论名字怎么变,不变的总是那生机蓬勃的人间烟火。旅行家刘小顺是一个新广州人,他动情地写道:“朋友问我:为什么搬来广州?其实,广州像个‘暖男’,第一时间递来橄榄枝,接纳从小地方到大城市打拼的人。”最近天寒,刘小顺跟朋友出去打边炉吃羊肉暖暖身。望着广州地铁中人头攒动,道路上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商场中客似云来,食肆中觥筹交错……“刘小顺们”又一次感觉到广州温暖的生活气息。

  像刘小顺这样的广州人还有很多,有的街坊这样留言:“广州很美,包容、低调、淡定,这就是我的家乡。”“广州是充满活力和包容的大都市。”“在广州的大都市打工二十几年了,留下了不少足印,在这座城市有哭过有笑过,有失有得……满满的回忆,广州是我最喜欢和有感情的城市!”“作为一名外地人,但我早已把广州作为第二故乡。”

  无论世界怎么变,无论叫什么名字,广州人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梦想从未改变。正如地地道道的“老广州”——中山大学教授黄天骥的深情刻画:广州是一座生猛而淡定的城市。

  广州背山面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生猛的广州人:与海打交道的人不缺血性与勇武,他们敢于尝试新的商道,品尝新的食物,在风起云涌的历史长河里写下精彩篇章;同时,回味如一碗荔湾艇仔粥,温润如一盅老火靓汤,喜庆如广州年味,大气如西关大屋,他们都珍藏在心,又淡定如水,他们才不管外界会如何惊讶,总是自顾自活得潇洒而畅意。

  这就是广州,总是那么生机蓬勃,烟火可亲,叫人来了就不想走。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