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医美消费一定要注意这些事!
详细内容

医美消费一定要注意这些事!

时间:2022-12-16     人气:1620     来源:杨和发布     作者:
概述:当前医疗美容正逐步成为求美人士的热门选择。一方面,医美的效果在众多明星网红的“种草”之下得到了普及......

当前医疗美容正逐步成为求美人士的热门选择。一方面,医美的效果在众多明星网红的“种草”之下得到了普及,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医美机构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使得选择医美变得十分便捷。


然而,医美行业并非如其宣传那般美好,机构和从业者“鱼龙混杂”,消费风险和陷阱暗藏。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要理性看待医美需求,正确选择医美机构,审慎做出医美决策。


清晰认知“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的界限


国家卫健委《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二条规定,所谓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达到美化改善人们的容貌、体形的目的。



国家卫健委《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截图


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具有创伤性或侵入性,属于将医疗技术运用到美容中,生活美容多是通过化妆品中的氨基酸、A醇、玻色因等化学物质,来改善皮肤状态、延缓衰老。


另外,医疗美容与一般的医疗行为也是有区别的,通常的医疗行为是面向身体上患有疾病、需要医疗介入的病人,具有较强的公益性、病理性和必要性,例如切除皮肤恶性肿瘤、使用抗组胺药物等;而医疗美容的对象则是对自己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有“美化”需求的健康人,具有较强的非病理性、可选择性和营利性。医疗美容大体可分为皮肤美容类、整容整形类、美体美容类。皮肤美容类包括光子嫩肤、热玛吉、灌肤、祛斑、美白等;整容整形类包括垫鼻梁或下巴、削骨磨皮、牙齿矫正等;美体美容类包括隆胸、吸脂、永久脱毛、除皱紧肤等。


医疗美容机构是需要经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明确的医疗美容诊疗服务范围、符合医疗机构标准、有执业资格且具有一定工作年限的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的医疗专业机构,与生活美容机构具有天壤之别。


了解当前医疗美容行业的乱象和风险


近几年,国内医疗美容市场正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因医疗美容引起的消费纠纷也不断增多。从2015年到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每年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增长近14倍。根据相关投诉数据分析,当前医疗美容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部分医美机构证照不齐全,未取得医美经营许可或超范围经营;机构工作人员不具备执业资格,操作不规范;医疗产品渠道不明,部分医美机构使用假货、水货针剂以及山寨设备等;医美效果难以评估,服务质量与消费者预期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无资质从业者众多。据艾瑞咨询《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2019年中国医美行业实际从业医师数量为38,343名,而2018年卫健委统计年鉴显示整形外科专科医院医师(含助理)数量仅3,680名,二者数据差距巨大。一些医美机构虚假宣传国内大型医院整容专家、海外整形专家坐诊,实则只是借用他们的名号来招揽消费者,还有的杜撰出一些子虚乌有“在业内具有领先水平、知名医师亲自手术”的名义来营造其机构专业正规的假象。


二是夸大功效制造焦虑。部分美容机构通过虚假广告、编造用户评价等形式夸大医美效果,欺骗、误导消费者。还有的通过“整容要趁早”等不良价值观的医美广告,传导输出网红、明星类的单一审美观,推崇过度人工塑造的“标准美人”,给普通人制造容貌焦虑,实现过度营销。


三是模糊定价违规收费。消费者反映,医美服务价格项目繁多,同一服务项目在不同医美机构价格高低不一,随意加价现象严重,导致服务价格变动幅度大,价格虚高成为医美行业常态。医美从业人员资质信息、医美服务项目和服务价格的公示情况是消费者在接受医美服务前最想了解的,但部分医美机构不按规定公示或仅提供模糊价格,如公示价格区间而不公示固定价格,严重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四是医疗美容安全堪忧,风险警示不足。医美机构场所内经常悬挂各种医美治疗前后对比图,夸大手术效果,只字不提手术风险,导致消费者只追求手术效果而忽视医疗手术风险。据报道,2021年,网红小冉在某医美机构做抽脂手术后,因感染致使全身多器官衰竭去世,杭州卫健委通报这是一起医疗事故,该机构术前缺乏认识、术中操作不当、术后观察处理不及时是导致小冉死亡的原因。2022年,37岁的小丽在某医美机构做“自体脂肪面颊填充术”时因麻醉意外身亡,经查,该机构无麻醉科诊疗科目,没有全身麻醉资质。


五是免费体验诱导消费。一些美容机构以免费体验为由招揽客户,诱导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和服务。消费者以为自己遇到了“馅饼”,殊不知已经掉入了商家的“陷阱”,并且常常因无法证实商家存在强制消费行为或欺诈行为,只能选择吃“哑巴亏”。2021年6月,消费者陈某接到北京海淀某医美机构的电话,邀请她参加老年人的免费美容项目,在免费项目快结束的时候,工作人员劝说她做其他项目。在工作人员的轮番诱导下,陈某动摇了,结果第一笔消费就花了十万元左右,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医美消费存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医美市场的监管治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医美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也是其权利受到侵害的主要原因。中消协倡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消费观,不要盲从、跟风、攀比。同时要充分认识医美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结合自身实际需要,谨慎选择、理性消费。


对此,中消协提醒消费者,医美消费事关自身生命健康,应慎重选择,认真做好各项攻略:


(一)选择正规机构。消费者在选择医美机构时,可以通过卫生部门的官方网站,查验医美机构相关经营证件是否合规、有效,了解医生是否具有《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等相关信息。此外,可以通过药监部门的官方网站,判断药物、器械等产品生产渠道是否正规,是否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查认证等。同时,要选择机构执业范围内的医美诊疗项目,不要选择超过服务范围的医美项目。


(二)仔细审查合同。在签订医疗美容合同时,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条款是否合理,除了检查医疗机构和操作医师是否具有相关资质以外,还应检查麻醉、场所消毒、药械使用等各项目的标准和收费明细,确保自身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如果对上述事项未尽到审慎审查,纠纷发生后消费者可能在责任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


(三)全面了解风险。在医疗美容前,消费者应当对所做项目的信息和内容充分掌握,与主诊医师充分沟通,知悉该项目的风险性与禁忌症。要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客观、理性地做出选择,不要因一味求美而忽视风险隐患,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盲目的期待。


(四)留存消费凭证。在操作结束后医疗美容相关后遗症以及副作用并非立刻显现,留好相关诊疗记录以及发票存根也是医疗美容消费者进行维权和自我保护的重要一环。消费者应事先保存好有关消费凭证,避免发生纠纷时,因保管不当,导致无法提供相关证据,不利于后期维权。


(五)及时有效维权。消费者在医美消费过程中,如果遇到权益受损问题,应该及时保存好相关证据,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申请医疗鉴定。争议发生后及时与医美经营者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申请消费者协会或者其他专业调解组织调解,也可以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此外,还可以通过申请仲裁或到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