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街坊:投身社会治安防控,共护城市和谐安宁
7月23日清晨,一对年轻情侣在广州珠江边琶醍段不慎相继落水。海珠区琶洲街道“广州街坊”群防共治队员何灵智恰好路过此处,突然听见江边码头传来呼救声,马上循着声音跑过去。他赶到江边,见到两名年轻人落水,岸边还有一名女孩急得不知所措。何灵智迅速拿起岸边的救生圈往落水者位置扔,但落水者一直抓不到。水流湍急,落水者离岸边越来越远,人也开始往水下沉。千钧一发之际,何灵智果断套上救生圈,手上绑好救生圈绳子,奋不顾身跳进江里,奋力向落水者游去。借助救生圈,何灵智与闻声赶来的其他热心市民一起,将两名落水者成功救上岸。
在广州,有千千万万个像何灵智一样的“广州街坊”群防共治队员正活跃在社区内外、大街小巷,参与社会治安防控,共同维护城市和谐安宁。
一、街头巷尾,闪动着“广州街坊”守护平安的身影
据了解,广州市公安局紧扣社会治理形势特点,积极协助市委政法委将群防共治工作纳入社会治理总体规划进行部署,全力打造以“广州街坊”为品牌的群防共治队伍,创新城市群防共治机制,延伸城市治理触角,推动治理重心下移。目前,全市“广州街坊”实名制注册人数达67万人。广州警方立足实际,不断摸索依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群防共治工作,通过组织发动“广州街坊”等群防共治力量参与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电信诈骗防范、交通安全秩序整治等工作,实现城市安全风险共治,助力平安建设高质量发展。
目前的广州街头,处处闪动着“广州街坊”群防共治力量守护平安的身影。如南沙区“广州街坊·红色娘子军”每天在地铁站出口、校园、广场等人员密集的地方,配合民警开展安全巡逻、禁毒、反诈宣传等活动,英姿飒爽,尽显巾帼风采。荔湾区“广州街坊·如意平安骑队”在珠江边开展骑行巡防活动,为社区安宁保驾护航。白云区“广州街坊·平安马甲”协同派出所,找回走失了9个小时的老人和3岁幼童。2022年以来,广州警方积极组织“广州街坊”群防共治力量共861万多人次参与社会治安防控等工作,凝聚起平安建设的强大力量。
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创新“五化”模式
广州警方协助市委政法委按照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总体要求,准确把握基层群众新呼声、新需求,以拓展民间力量参与度、持久度为着力点,在群众组织动员模式上补短板、强创新。
理念公益化。突出群防共治事业公益性,弘扬“做好人、做好事、做善人、做善事”公益理念,激发市民群众公益情怀,以公益理念感召关心公共利益和社区事务的社会组织、市民群体广泛参与群防共治。
动员社会化。发挥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工作、公益活动专业优势,发掘培育社区积极分子,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工作平台化。顺应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展,开发“广州街坊”微信小程序,突破时空限制,让志愿者可快速、便捷地参与群防共治。
队伍组织化。注重以趣缘、业缘、地缘、志缘为纽带连接市民群众,组建起一支支组织化特征更为明显、结构更稳定的群防共治队伍。
项目品牌化。通过品牌打造传播来凝聚人心,吸引更多群众加入。
三、提升治理效能,促进平安建设法治建设
广州警方协助市委政法委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促进全市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向纵深推进。
平安建设多元整合。在全市近200个街镇成立平安促进会,由街镇党工委领导,突破了传统以专业化(政法干警)、半专业化力量(联防队、治保会)为主的群防共治模式,将专业力量、半专业力量、行业性社会力量(快递物流、外卖小哥等)和一般志愿力量(热心群众)集结起来,扩大了平安建设覆盖面。
志愿活动趋于常态。注重提高队伍内生动力,激发群众参与的自觉和热情,常态化开展群防共治活动。荔湾区“广州街坊·如意平安骑队”配合民警开展日常治安巡逻防控,推动辖区警情连年下降。“广州街坊·花都一家人群防群治先锋”持续参与社会面巡防、交通劝导活动。
服务功能趋于综合。以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和综治中心为载体,围绕创建文明城市测评、扫黑除恶等中心工作,将“广州街坊”服务功能拓展至涵盖平安宣传、环境治理、纠纷调解等多方面,当好社情民意“信息员”、邻里守望“巡防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平安法治“宣传员”、应急处置“支援员”、公共文明“引导员”。在疫情防控中,生活在白云区三元里街的湖北籍新“广州街坊”挺身而出,成立了首支“湖北籍来穗人员抗击疫情志愿服务队”。黄埔区“广州街坊·靠埔青年”紧急组建一支战疫志愿突击队,支援辖区内人力短缺的医疗用品企业复工复产,累计提供志愿服务12000余小时。越秀区“越秀邻里”平安志愿服务队为抗疫一线基层工作者提供义务理发等服务。海珠区“广州街坊·海珠芳华”平安志愿队为隔离家庭送上生活用品。
日前,由广州市民政局指导、广州市家庭经济核对和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起草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第1部分:业务工作规范》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第2部分:数据元规范》两项地方标准发布。该两项地方标准的发布标志着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标准化体系初步形成。这将进一步规范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开展、助力广州市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政策精准实施。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第1部分:业务工作规范》遵循国家有关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政策文件及民政部门行业标准,与上级文件相辅相成,为核对工作开展提供更加科学具体的操作指引和作业规范,有效促进核对领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主要特点为:一是更具规范性。首次提出具有广州特色的极具操作性的核对流程,为各级核对机构提供明确操作规范。二是更具前瞻性。在立足广州核对政策的同时,深入融合部省联网及跨省核查工作规范,并将核对信息化、智能化等前沿技术融入操作流程之中。三是更具灵活性。针对核对应用领域宽广的具体实际,对不同业务需求所需的核对流程、重新核对流程、查询流程、跨省核查流程等进行分别规范,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工作新要求。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第2部分:数据元规范》结合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化建设情况,总结提炼出具有广州特色的核对信息数据元。主要特点为:一是更具实操性。首次梳理并规范了核对业务数据元及其基本属性,具有核对业务数据元分类清晰、定义明确的优点。二是更具开创性。首次总结提炼出具有广州特色的核对业务数据元,是现有MZ/T 073、MZ/T 074等民政行业标准的重要补充,具有开创性和前沿性。
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广州市民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和《“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重要举措之一,旨在加快标准在民政业务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为推进广州民政事业科学健康发展、持续走前列夯实基础。
下一步,广州市民政部门将推动全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形成“学标准、懂标准、用标准”长效机制,不断强化核对工作专业属性;加快核对标准创建力度,完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标准化体系建设,努力推动创建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的民政示范标准、特色标准。
近日,广州地铁十一号线(市区环线)施工取得新进展——广州东站主体结构封顶,中山八至如意坊站区间(下称“中如区间”)盾构隧道双线贯通。截至目前,地铁十一号线(火车站-琶洲-火车站)土建工程累计完成85%。
地铁十一号线广州东站位于广园快速路南侧主干道下方,全长332米,标准段宽23米,为地下三层岛式站台车站。地铁施工区域周边环境复杂,车站主体处于林和西、林和中隧道之间,北侧为快速路高架桥,且下穿人行天桥、上跨既有运营地铁三号线,地面交通流量大、地下市政管线密集、周边建构筑物众多,主体围护桩距离地铁三号线隧道最近处仅4米,给地铁施工带来了极大挑战。
广州地铁联合施工单位中铁五局组织技术攻关,在高架桥下的桩基施工中采用了改进型反循环钻机成桩工艺,利用冲击钻头对岩石进行较高频率的冲击,使其破碎,然后利用反循环排渣方式将破碎岩屑排出孔外。
广州东站的配线段为两个面积达134平方米的大暗挖隧道。为有效控制开挖风险,地铁建设者们引进悬臂掘进机等先进设备,并加密做好地面及林和中隧道的安全监测。在上跨既有地铁三号线区域施工过程中,地铁建设者们对车站围护结构采用了吊脚桩,主体土石方开挖采用静力爆破,抗拔桩采取人工挖孔桩的形式施工,有效减少施工震动对运营线路的影响。
中如区间隧道长约1250米,盾构机自如意坊站始发后,先后下穿内环高架、黄沙大道、荔湾涌、市政桥梁、荔湾湖、中山八路、既有运营地铁五号线,最后到达中山八站。区间沿线周边环境复杂,隧道最小转弯半径为350米,水平运输最大纵坡达28‰,盾构隧道顶埋深约19~31米,且长距离在深厚砂层中下穿荔湾湖、近距离侧穿地铁五号线等敏感区域,地下水量丰富,地质条件极其复杂。
为确保盾构区间快速平稳顺利贯通,施工风险安全可控,广州地铁与施工单位中铁二局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多次组织专家“会诊把脉”,施工过程中提前布设监测点,通过严控掘进参数,加强壁后注浆,并在已运营线路内安装信息化监控设备等管控措施,确保盾构机平安穿越复杂敏感区域。
截至目前,地铁十一号线(火车站-琶洲-火车站)土建工程累计完成85%。32座车站中,2座已开通,16座已封顶,13座正在进行土建施工,1座正进行前期准备;32个区间中,1个已建成开通,21个已贯通,9个进行土建施工,剩余1个进行施工前准备;赤沙车辆段和出入段线进行土建施工;9座车站进入机电施工阶段。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