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15亿元项目落地乐平
12月30日,乐平镇项目招引落地再传捷报!总投资15亿元的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用地由佛山建途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成功摘牌,面积约90亩的项目地块位于广珠铁路官窑货场物流园区内。该项目的顺利落户有利于乐平镇加快培育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产业领域,以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引领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该项目主要研发、生产和销售医疗器械、3C家电等产品以及建设智能供应链及运营中心,建设集合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中试成果转化、生产企业总部、产品展示和生产配套等功能区于一体的产业园区,为乐平先进制造业提供高质量发展载体,预计达产后营业收入不低于80亿元/年,在三水区内缴纳税收约5600万元/年。
▲佛北战新产业园乐平片
作为工业千亿大镇,面对多重发展机遇叠加,乐平镇今年重点谋划佛北战新产业园乐平片、佛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乐平片等的产业招商,瞄准高端装备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泛家居三大优势产业,及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两大战新产业,开展“3+2”精准招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接二连三的项目落地,折射出乐平上下一心谋发展的闯劲、创劲、干劲。接下来,乐平镇将紧抓重大平台建设机遇,持续提升载体建设、招商引资、创新驱动水平,锚定主导行业,全力推进项目攻坚、转型攻坚,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以重大产业平台建设为引领赋能新一轮发展,为乐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进一步巩固乐平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在区域的领先地位。(转自畅享乐平微信公众号)
“选择佛山市禅城区作为创业的地点,一方面出于个人情感因素,因为我的家乡在这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禅城区创业成本相对更低。”广东省佛山市微风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肖银皓这样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2019年,这名85后博士从美国回到禅城,与伙伴一同创业,主攻工业物联网硬件设备研发以及各类定制智能系统的开发,如今已在禅城稳扎稳打,稳定发展。
禅城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广佛都市圈核心区,是佛山市中心城区、市委市政府驻地,政治、金融、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地处万亿GDP城市的中心,禅城依托佛山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各种资源的汇集地,也是创新创业的沃土。
谈及为何选择禅城,肖银皓说了很多原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齐全的制造业供应链、费用相对低廉的产品代工厂、政府优厚的扶持政策等。2020年,肖银皓带领团队伙伴参加第七届“创青春”广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并荣获一等奖,得到政府10万元扶持奖金。此外,禅城区也提供了创业场地免租金、免水电费等扶持政策,佛山市微风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于佛山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肖银皓告诉记者:“公司已经3年免交房租了。”
在禅城,像肖银皓这样的青年创业者不在少数。优越的区位条件、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发展强劲的新兴产业,以及富有吸引力的扶持政策,吸引了许多怀揣梦想的青年创业者来到这片创业热土,寻找属于自己的机遇和舞台。
广东小镰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林楚涛在大学毕业后留在禅城创业,从事青少年创新教育的智能软硬件开发和销售已有7年。7年来,林楚涛切身感受着禅城创业氛围和营商环境的变化,扶持政策从“刚开始不是很完善”,到“几年间发展和完善起来”。公司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大环境的不断改善,在林楚涛看来,当地对创业者的包容度和对创业活动的重视程度无疑给了创业者信心。“如今,公司每年的营收增长速度在40%左右,未来还会根据禅城的政策调整发展的方向。”林楚涛说。
据了解,近年来,禅城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多方面构建了完备的青年就业创业生态体系。2016年,全国首个青年创业板项目落地示范区正式落户禅城。2018年,禅城区入选广东省双创示范基地。2021年,禅城区位列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9名、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6名。
佛山市禅城区委书记严冰介绍,当前禅城正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政策,完善“金禅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系统性支撑,从搭建孵化平台、打造品牌赛事、强化政策扶持、加强就业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等各方面,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更广阔、更完备的舞台。
吸引更多创业青年来到禅城的,不仅是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激荡的创业氛围,还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青春活力。今年年初,80后香港青年刘倩莹和搭档林凯共同经营的法式甜品店“赫沫甜品”在禅城岭南天地开张。“在佛山考察了差不多1年时间,每个区都有去看过,最后选择了禅城。”刘倩莹说。
在她看来,禅城既蕴含岭南传统文化的特色,同时具有年轻活力,这与法式甜品的创作技巧不谋而合。她希望能够通过甜品,将年轻人的创意与活力融合进老一辈喜欢的东西中,也希望能使古老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得到更好传承。
城市承载着青年创业的梦想,青年创业是城市的活力之本、发展之魂。今年6月,佛山入选首批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作为中心城区,禅城区以“百分百”的诚意、“百分百”的真心,为解决青年“急难愁盼”问题出真招、出实招。“青春禅城同心圆”计划、“启航计划”“青年共治”计划、“星海工程”“青年安居”工程、“青聚活力”工程……一系列有力度、有温度的政策和措施的提出和落实,为青年在禅城的发展与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
日前,“智创未来”强国青年创业者寻访活动在北京、禅城两地同步启动,活动聚焦数字经济、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五大符合禅城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兴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具有一定创业成果、能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具有示范性的创业故事,从而寻访一批创新创业领域的青年榜样。这将成为一场禅城与优秀创业青年的“双向奔赴”。
创业青年们对禅城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有着各不相同的期待。已成为禅城区政协委员的林楚涛参与到禅城的城市治理和城市面貌升级的社会活动中,他希望为青年落地更多创业就业的利好政策,使禅城成为吸引青年人才的强磁场,也希望更多青年能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在城市生活中更有获得感和成就感。肖银皓则期待更完善的文化生活和更丰富的市场资源。
“对于一座城市来讲,能否让青年扎根创业、安居乐业、建功立业,决定着城市和青年的共同命运。”严冰表示,禅城将坚持城市与青年共奋进、共成长,聚力“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大力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全面提升“青和力”、集聚“青创力”,全力打造年轻人的希望之城、梦想之城。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郭可欣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第四章 人世间
1.乱国就之
【原文】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chou)乎!”
【解释】颜回去拜见自己的老师孔子,这次颜回不再安居陋巷了,这次是来辞行的。
孔子问道:“你要去哪里呀?”
颜回回答道:“我要去卫国。”
孔子又问道:“去那里做什么呢?”
颜回回答道:“颜回我听闻卫国的国君,正当壮年,血气方刚而独断专行。他以国事如同儿戏,而看不见自己的过失。”
颜回又说道:“卫君不爱惜百姓的性命,草菅人命。在卫国内,死了很多的人,互相枕藉,就好像是草芥堆满了大泽,老百姓无处逃命。”
颜回又说道:“弟子记得老师曾经告诉我:国家已经大治了就要离开了;国家乱了就要来挽救。就好像好的医生门庭常有许多病人。”
颜回又说道:“愿意以所听到老师的教诲来思考行为的准则,或许卫国还有挽救的希望,使得百姓免于遭受疾苦。”
2.先存诸己
【原文】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解释】孔子听了颜回那么说,他就说道:“你恐怕去了卫国就难免会遭受刑罚了的!”
孔子又说道:“学道要专心致志的,不要杂乱其心的。”孔子曾经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把道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要重要。
孔子又说道:“如果心杂乱了就会多为多事,也会多欲。如果多欲了,就会庸人自扰;如果多事自扰了,就会有忧患了;如果忧患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积重难返了就会到了不救的危险境地了。”《道德经》中讲:少则得,多则惑。其中道理也是相通的。
孔子又说道:“古代的至人真人,先存道德于己,存够了资粮,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然后才去教化别人的。”如果自己的问题没有解决,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孔子这么说,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顺序是相通的。如果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修身。如果要救人,首先就要能够有能力救己。
孔子又说道:“所存于己的道德,还没有能够做到定,又哪里有闲暇去纠正暴君的言行呢?”在《大学》中有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首先要知晓止于至善。如果修到了至善,就是至人了的,就是真人的。如果知道止于至善,那就有了定力了。如果自己还没有能够有足够的定力,如何去纠正别人的错误呢?
孔子又说道:“况且你也已经知晓道德之所以丧失的原因了,也已经知晓智巧为何而出的了。为了名利而使得道德沦丧,智巧是为了争强好胜的。”
孔子又说道:“为了名利,就会相互倾轧;智巧是相互争斗的利器。”
孔子又说道:“名利和智巧,这两个都是凶器来的,是不能作为处世的正道而行于世上的。”
3.未达人心
【原文】“且德厚信矼(qiang),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灾人。灾人者,人必反灾之。若殆为人灾夫。”
【解释】孔子又说道:“且道德纯厚而其中有信,纯真而一点都不虚假,可是却未必能通达于人情。”人气是要臭味相投便称知己的。如果孔子跟颜回的确可以心心相印,也会通达于人气。如果人气之中多欲,被欲望所蒙蔽,就很难通达了。此道如果遇见合适的人不传不行,如果遇见不合适的人去传了,反而徒增灾祸了。
孔子又说道:“不求名利,对于什么东西都不去争,这个未能通达于人心。”人心和道心相反,然而并非有两个心。心只有一个,只是由于被物欲遮蔽了,利令智昏所以称为人心。如果去跟卫国的国君讲,不要为名利而争,如何能够入得了卫君的人心呢?
孔子又说道:“如果勉强用仁义、法度这样的话来劝说暴君,这样说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就好像是在说别人的恶,而赞美自己的道德一样。别人就会以为你在故意对比炫耀自己的,别人就会说你在害人的。”
孔子又说道:“别人会误解你去害人,别人势必反过来会加害于你的。你恐怕就会被人所伤害了的。”
4.以火救火
【原文】“且苟为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解释】孔子又说道:“假如卫君喜悦贤臣而憎恶不肖的人,难道他不会使用卫国本有的贤才吗?难道非得要标新立异地用你颜回吗?”
孔子又说道:“假如你毛遂自荐,卫君没有诏见你,而你自己去见他,当朝的王公大臣们就会耍各种智巧来与你争斗的。”
孔子又说道:“而看到卫君那样的盛气凌人,再加上王公大臣们又在那里争宠,而你的内心就失守了,原本要坚持的东西都容易放弃了,眼目将荧惑不已了。”如果看到卫君对你的劝谏感到震怒,杀气腾腾的样子,还能否坚持初心呢?如果顺着卫君,不更助长卫君的傲气了吗?眼睛所见王公大臣,争相表演,眼睛不迷惑才怪呢?
孔子又说道:“如果看到卫君杀气腾腾,龙眼震怒的样子,势必会容色平和而求与卫君和解的。不仅仅是如此,嘴巴还会喋喋不休的展开营救的。也会有屈己之心而成就卫君之错的。”本来想要纠正卫君的言行的,真正去做犯言直谏的忠臣就知道不容易的了。
孔子又说道:“本来是要去救火的。如果犯言直谏,反而会被卫君所杀,还会增加卫君乱杀贤臣的罪过。如果委曲求全,反而会助长了卫君的气焰,如此就好像以火救火,火势蔓延;以水救水,这样就会更加泛滥了的。这就像是说增益其多的。”
孔子又说道:“一开始如果顺了就能够做到无所不顺了的。如果你一开始不信我所说的忠厚之言,必将死于暴君之手的。”
5.好名者也
【原文】“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yu)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解释】孔子又说道:“以前关龙逢对夏桀犯言直谏,忠臣被斩杀。比干对商纣王犯言直谏,而被剖心。”
孔子又说道:“这两者都有共同的原因的,都是修养自身道德,以臣下的身份去抚爱别人的百姓。”古人讲,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有的老百姓都属于国君的,而不是王公大臣的。施行恩德于臣民,这个本来应该是君主来做的事情,而臣下代替君主去作了的。必定得到了民心,如此百姓对其称赞有加,如此是对美名有争的。我们不能说两位贤臣为了美名而去冒死直谏的。我们要去评判一个历史人物,要回到当年去才可以知晓的。
孔子又说道:“他们两位以臣下的身份去拂逆上位的意思,所以他们的君主必定会因为他们如此修为而排挤的。虽然不是有意追求名利,而实则也许是好贤臣的美名的。”
6.用兵不止
【原文】“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原文】孔子又说道:“从前尧帝派兵攻打丛枝、胥敖这两个国家;禹帝也曾经派兵攻打有扈氏。”
孔子又说道:“被攻打的三个邦国变成了废墟,双方许多兵士和百姓都变成了厉鬼,而该国的国君也遭受了刑戮。”
孔子又说道:“尧帝和禹帝虽然都是圣王,但是他们对外用兵不止,这也是在求实利不知道停止的,也都是为了求名利而已的,而颜回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这些吗?”
孔子又说道:“对于名利这些东西,就算是尧帝和禹帝这样的圣人都不能够克服而保全自己,而何况是你颜回呢?”
孔子又说道:“虽然我这么劝说你,但是你必定有说服卫君的办法的,那请先说服我,让我来听一听吧。”
7.日渐之德
【原文】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zi),其庸讵可乎!”
【解释】颜回听老师这么说,他就说道:“我的态度会端正而谦虚,勤勉而心志专一,这样的态度总可以了吧?”
孔子回答道:“哎,怎么可以呀,这样子是不行的。”
孔子又说道:“卫君气血方刚,刚猛之性充斥于内,而对外张扬跋扈。他喜怒无常,而世人大多都不敢拂逆他的意愿,都得顺着他来。”
孔子又说道:“卫君经常按住别人的劝谏,压抑住别人的意见,以求得自己心情的舒畅。”
孔子又说道:“可以说每天用小德循序渐进的感化他,他还不能接受,更何况一下给他讲大德呢?”
孔子又说道:“卫君势必会固执而冥顽不化,虽然是外貌看似已经合了,可是貌合神离的。只是表面附和你,可是内心是拒不纳谏的。你以这样的态度去劝谏如何能够行得通呢?”
8.犹师心者
【原文】“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解释】颜回听了自己老师一番话,那就换一个做法总该可以了吧。颜回这里说三术:内直、外曲和上比古人,用这个来对付卫君。
颜回先解释第一术内直,他说道:“人天生下来心性就是直的,此性本来是天成的,并非人为。不仅仅是卫君和我,每个人的天性都是相通的。既然卫君也是人,也同此性,如果我能够讲得符合他的本性,难道他这么铁石心肠,无动于衷吗?”古人讲直心是道场,如果能够做到直心就内合于道了。
颜回又说道:“既然卫君和我本性都是相同的,那么卫君和我都是上天之子了的。我只是以直性而劝说他,也不求他以我的言为善还是不善。我只是想尽我这颗真纯无伪的心,如此他能够感受到我这颗赤子之心的,这么做又有何祸患呢?”颜回讲,就像孩子一样说真话,苦口婆心的说,都是为他好的,总不会有什么祸患吧。
颜回又说他的第二术,外曲之术:“我能做到外曲,总可以尽人情世故了吧。之前您说我不懂这些。该鞠躬的鞠躬,该下跪的下跪,这些人臣之礼我都可以做到的。人人都有的这些礼仪,我难道敢不去做吗?”
颜回又说道:“我也跟着大家做该做的事情,不失去礼仪,总不会有什么瑕疵了吧。对天子有人臣之礼,对王公大臣和同僚也不失礼仪,不说和他们有什么好的交情,总该不会有什么祸患吧?”
颜回又说第三术,上比古人,他说道:“我劝谏都是引用固有的成言,都是上比于古人的真言来的。以古圣先贤为师,上达于道的。这样的劝谏虽然直了点,但是的确是指谪是非。这只是就事论事的,并无故意贬低卫君的。这些话从古已有了,并不是我说的。”
颜回又说道:“如果这样来劝谏,虽然直了点,但是应该不至于有什么问题吧。可以称之为以古为训的。如果我能够做到这三样,总该可以了吧?”看看孔子听了怎么说。
孔子回答道:“哎!还是不可以的!上述的法则也是太多的有为,是刻意为之的,这也不太妥当的。”
孔子又说道:“虽然固可以保全自己,也没有什么祸害了。虽然如此,可是仅仅如此而已,你不是白跑了一趟了吗?又有什么作用呢?你如此又如何能够感化得了他呢?”
孔子又说道:“为什么这么说呢?三术都是出于有心而为的,未能做到忘我,无我。况且自己未能够成就自己,未能够先成为真人,焉能教化他呢?”孔子对颜回寄希望很高,颜回已经是得道的高人了的。孔子也许认为他应该要快马加鞭的去成为真正的真人,而不是现在去冒险从政的。
这里颜回讲三术,实则是从孔子君子有三畏中变化出来的。颜回真是个好学生,记得这么清楚。与天为徒,这个是说畏天;与人为徒,这个是说畏大人,这个大人是德高望重的王公大臣;与古为徒,这是说畏圣人。说这三样东西,也只是世俗的事情而已,并非到了圣人那种大化的境界的。颜回和孔子这么说了,心法不可言传,只能意会了,这就好像老师嘱咐心法,传心印一样了。
9.非心斋也
【原文】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hao)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解释】颜回又说道:“颜回我的学问也就止步于此了,自己就很难进一步了的,请问老师教我的。”颜回把三术都讲完了,孔子跟他说还是不行。孔子要传给他真正的心法了的。
孔子说道:“你必须要先斋心,再来听我的教法。”
孔子又说道:“你有心而去做的事,自己还没有能够进入化境,便想去教化别人,岂有那么容易的事情呢?”
孔子又说道:“如果以有心而为之,这是刻意去做的。本来至简至易的事情,多为了就不适合了的。有心了,其心就不是真心了,不是本心了的,所以上天所不适宜的,不符合天道的。”
颜回又说道:“弟子颜回我家里贫穷,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饮酒,也没有吃荤菜了的。像这样可以称之为斋了吗?”这是由于颜回不知道心斋的含义,所以这样问的。颜回真是不容易,能够如此安贫乐道的。
孔子听了就说道:“这个是祭祀的斋戒的,并非心斋。”什么是心斋呢?
10.听之以心
【原文】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解释】颜回听了就问道:“请问老师什么是心斋呢?”
孔子回答道:“要使得你的心志专一,专心的去听。不要用耳朵来听,而要用心来听;不要单单以心来听,而要以气来听。”前面那个用心来听,这个并不是本心自性来听的。如果要听得真切,就要把心安定下来的。如果连呼吸这么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就可以说是以气来听了的。
孔子又说道:“心止于阴符,暗符于道,心冥冥之中符于天理。”
孔子又说道:“什么是听于气呢?心虚到了一定的极点的。能够以虚来应物的。”此心如同明镜,物来则应,物去不留的。
孔子又说道:“如果心虚到了一定的极致,就符合于道了的。虚无是道的本体来的。”要想找到道这个东西,也不容易。但是对于得道了的人,可以在万事万物,在日用之间,都看到道的形迹的。
孔子又说道:“虚心,可以说是心斋的。”孔子把心法传给了颜回了的。这个虚心可以说含有儒门的心法的。颜回说了好几次,也都没有能够离有心有为,所以孔子教他心斋,关键要以虚为极点,要做到虚其心的。如果能够做到虚其心,就能够物我两忘了。如果能够做到己化,做到无我了,万物自化了。
11.无翼飞者
【原文】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解释】颜回听了老师传给他的心法,他就实际的去做功夫去了。他要做功夫去用心听,用气来听。
颜回又说道:“颜回我还没有受先生之教的时候,以为自己就是个实实在在的颜回。”前面孔子教颜回,不要用耳朵去听,而是要用心听。可是未听闻孔子教化的时候,颜回是不能使唤心的。此心想叫它去听也听不了,想让它安静也安静不下来。
颜回又说道:“一听到先生心斋的教法,实际去做功夫,突然的忘记了自己了。这种忘掉自己的功夫,可以说是虚了吧?”颜回可真是上根利器的,听孔子这么一说,就顿悟到了此程度。
孔子听了回答道:“心斋的道理,已经尽在于此了。你的心地能够受教,能够接受得了,我还要再给你讲讲。”老师看到这个学生真的很高兴的,能够这么勤勉而又有悟性。所以想把更高层的心法传给他。
孔子又说道:“你能够入世,游于世网藩篱之中,而不被外在的名相所干扰,这样才叫真正的功夫的。”如果仅仅是无事在僻静的角落那里静心,这样还不算是功夫来的。真正的功夫就是王阳明先生所说的,在事上磨炼的功夫。如果无事静心这个许多人都可以做到,但是遇见事情了,就乱了方寸了的。
孔子又说道:“入尘世面对外境就心就鸣叫不能静止,如果不入尘世就能够静止,这样还是不行的。”关键还是要做到即使入于尘世,也是心如止水的,这样才是真功夫了。
孔子又说道:“此心斋法门,并无确定之门。并无出入尘世的门,本来就没有出世入世这样一说的,都是一样的。入世即出世,出世即入世的。”入世也可以做到心如止水了。
孔子又说道:“并无确定的药。”毒药是要辩证而投的,如果病已经好了,对药执着也是一种病的。如果已经过了河了,还背着船做什么呢?
孔子又说道:“一可以说是心宅的,不可以执着于心斋的,这个心斋也要忘掉的。一这个安心之宅,这个只是不得已而拿来比方的。如果能够连这个一宅也忘却了,就差不多了的。”对于修行人而言,如果念佛,把心安住在一句佛号上面,这个可以说是一宅。念佛要念到连这一句佛号都忘却了就可以了的。孔子教我们要安心于一,了无二念。
孔子又说道:“如果说逃离尘世,绝迹于江湖,这样是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的。入世而无心,无有为之心,不着形迹这个难了的。”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善行无辙迹。
孔子又说道:“此心如果为人欲所使唤,就容易有虚伪了的;此心如果为天所使唤,符合于天道的话,就不会有什么虚伪了的。”圣人都是以真心而应对世事,就没有什么虚伪的了。圣人的真心如同明镜,物来则应,物去不留的。
孔子又说道:“我只听说过有用羽翼来飞翔的,而未曾听说过无羽翼也能够飞的。”这个是对有心和无心的比方的。
孔子又说道:“我只听说过有以知见而知的,还没有听说过无知之知的。”《道德经》里面有专门讲知和无知。苏格拉底有著名的无知之知。这些也都是相通的。世人都是以有知而知,而圣人以无知而知。圣人的无知之知,是已经忘掉这个形骸了,忘掉这个我了,做到了无我了。以无心来应对外物了的。这也是很难的,未曾听说过的。在古代,知一州,可以委托一州;知一府,可以委托一府;知一县,可以委托一县。
孔子又说道:“此心如果能够做到虚空了,似乎有所空缺。在空缺处,此心光明必然照亮,而虚室之中即可以生白了。”千年暗宅之中,如果能够做到虚心,心灯就会发亮了的,暗宅就亮了的。
孔子又说道:“如果能够做到前面所说的这样,就是吉祥所止之处了的。”我们每个人要知晓止步于至善。侍奉父母,止于孝敬。如果有心而动,则福祸就随之而来了的。所谓吉凶、福祸,这些都是由于心动而起的。如果能够做到心虚无物,一念不生,心灯自然就照亮了心宅。
孔子又说道:“此心如果不安心止步于此,不止于虚明,则私欲萌发,一发不可收拾了。虽然身坐在这里,可是却心猿意马,心飞驰于彼处了,这样就称之为坐驰。”
孔子又说道:“要舍弃耳目的见闻,而是用心来听,用心来看。如此就可以通达于内,而也可以通达于外了。虽然说是用心,但是还不能有心的,而是要虚心的,而是要把心的智巧给放空。如此虚明寂照,鬼神都会合其德了,鬼神都会来这个身宅了。更何况是人呢,也会被感化的。”这个是无羽翼而飞的,这是孔子教颜回心法的极致之处了。
孔子又说道:“如此万物都会尽化于道了的,不仅仅是人的。”如果能够不被耳目所束缚,形就可以忘却了,就可以做到无我了;如果能够做到不被心知所束缚,把从外而来的心知、知见都挡在外面,做到无智无识,就可以使得智巧泯灭了的。如此可以做到物我两忘了的。做到无我了,找不到我了,我也化为物了,与万物为一体了的。如此万物就可以尽化为道了的。道可以化万物,这个并不是虚假的,现代物理学也逼近了终极的实相了的。万物都是由光子所构成,光子运动而产生了质量。如果静止了,光子质量为零,也就是说宇宙质量为零,也是为虚空的。这一点科学家在量子理论中已经触碰到了,可是不敢承认,如同叶公好龙那样的。并不是光子在动,而是仁者心动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的。这也呼应了前面孔子所说的,心动而有吉凶、祸福。运动赋予了光子质量,运动赋予了万物质量。然而不是万物运动,而是仁者心动。如果心静止了,山河粉碎,万物化为虚空了。
孔子又说道:“万物尽化于道,这个大道是关键来的,这就是尧舜禹三代圣王所传的心法和关键枢纽所在的。”儒门传承了三代圣王的心法。
孔子又说道:“伏羲、几蘧这两位圣王所行的也都是依据此道的。”圣王伏羲如果不是得道高人,也画不出八卦来的。儒门不仅仅传承于三代圣王,还传承了伏羲等古代的圣王的心法。儒门还能抱有门户宗派之见吗?
孔子又说道:“古代的圣王都不敢违背此道,一言一行都符合于道,而更何况我们这些散民呢?”我们要做的也是要归于大道之本源的。如果颜回能够以此来御世,又怎么会去强行游说卫君呢?
这里是讲辅君之难,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如果不能做到物我两忘,决不能使得君王感化而远离祸患。如果固执己见,持必然可行之志而犯言直谏,恐怕会引来杀身之祸。这也就是为什么龙逢、比干为什么会遭遇不测了。如此犯言直谏,于事无补,还让君主落下杀忠臣的千古恶名。
12.若成若不成
【原文】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cuan)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解释】叶公子高为楚庄王的玄孙,名字叫诸梁,字子高,他是楚国的大夫。楚王委托给他重任,让他去出使齐国。
他在出发之前就去拜见孔子,他说道:“楚王委托给我极其重要的使命,让我出使齐国。以我对齐王的了解,我估计齐王待使者,大概会表面极其恭敬而内心不那么着急的,内心会有慢心的,对楚王着急的事情一点都不着急,不放在心上的。”
子高又说道:“齐王估计不会答应楚王委托的急事。”
子高又说道:“我料想齐王会如此待我。楚国的事这么着急,而齐王会如此慢待,而我又不敢随便去催促齐王。况且匹夫都不能轻易催促而办成,更何况是诸侯呢?”子高觉得怎么催促也没有用,如何能够说服齐王答应楚王的事情呢?
子高又说道:“我恐怕耽误国事而获罪,所以感到很恐惧的。”
子高又说道:“孔子老师您曾经跟我说过:凡是大事小事,很少能够尽善尽美的,很少能够高兴圆满的。”
子高又说道:“事情如果没有办成,难道能够不得罪于楚王吗?必然就有了人道的祸患。”
子高又说道:“事情如果办成了,建立了大的功劳,会遭到王公大臣的多方嫉妒,会担心功高盖主而引来阴阳之惑。”
子高又说道:“不管办成还是办不成,而后都无什么祸患的,也许只有全德的圣人才可以做到的。”张良事情办成了,功成身退,这是圣人所为。
子高又说道:“我平时生活都是很简单的人,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为人也低调。我不追求甘美的厚味。我的饮食清淡,也没有请烹庖的厨师,没有那么多服侍我的人。对于执爨的人,没有怕热而去求清凉的。”子高说他自己亲自烧火做饭,也不会觉得怕热而求清凉。
子高又说道:“我在早朝上受命去出使齐国。本来我平素饮食清淡,没有内热之症,可是如今火症内发。这是由于忧愁、焦虑而动了肝火了的。到了傍晚就想求清凉了的。”之前说烧火做饭都不怕热,可是现在却怕热了的。可以看出子高心急如焚了的。
子高又说道:“我还没有开始去出使,去处理具体的事情呢,就已经有了阴阳之患了,有了内热之病了的。”
子高又说道:“事情如果办不成,国君难道不会问罪于我吗?这个就是人道之患,在所难免的。这就是进退两难了的。”
子高又说道:“我身为人臣,接受了这个重任,感觉自己不足以胜任。在这进退两难之际,真的感觉身不由己的,但愿老师能给予赐教的。”
13.天下大戒
【原文】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
【解释】孔子听了以后说道:“天下有两条大戒律,两条大经、大法,这个是无法去改变的。第一条是命,第二条是义。”
孔子又说道:“孩子爱自己的父母,这个是命来的,不可以用心去解释的,不需要任何的理由的。”子如果不孝敬父母,不可能是什么忠臣良将。
孔子又说道:“臣下侍奉君主,这个是义。”这个君主只是国家的代表的,不是效忠于这个君主本人,而是效忠于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的。君主理应符合于天命,符合于道。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我的国家所在,任何一个臣民都是我的父老乡亲。
孔子又说道:“你无所逃避,这个天地之间不管你去到哪里,也改变不了你是楚国人。这个是大戒,也是世上的大经、大法来的。”
孔子又说道:“子女侍奉自己的双亲,是不需要条件的,不需要选择地方来安置的。孝顺不能等,现在住草屋,就带着父母住草屋;以后住豪华的住处,也带着去住豪华的地方。孝敬父母不受时间、空间、地点和环境的限制的。只要用心安置到最好就可以了的,这可以说是孝敬之至了的。”
孔子又说道:“对于侍奉君主而言,不挑肥拣瘦的,不选择具体的事情来侍奉君主的。对于君主,要惟命是从的,不能受到难易的影响而有二心的。这个是忠诚之至的。”当然如果君主吩咐的事情是大恶的事情,也不能够去做的。君主首先是要顺承天命的,违背了天命,也不是固执的去服从的。
孔子又说道:“心为一身的主宰,身为君主的。我们侍奉这个心君要如何呢?不管是哀乐都不改其志的。侍奉此心,关键是哀乐不入于心,处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的。”孝敬父母,忠诚君主,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了的。
孔子又说道:“作为人臣的本分,虽然知道是进退两难,无可奈何的事情,也安心把它当成自己的命的。这就是德之至的。”
孔子又说道:“作为人臣,固然有所不得已之事,还是要忘却自身的安危而服从国家的安排,去完成自己固有的使命。何暇去顾及那么多个人的利益得失,贪生而厌恶死亡呢?臣子要尽心尽命的,岂敢由于生死而选择去留,有所退缩呢?”
孔子又说道:“只要如此而行就可以了的。”孔子教叶公如何去做的。纵观庄子全书,都是说不要为了名誉而丧失了本真的,唯独人间世这一篇,则都是讲忠孝的。谁说庄子不谙世事,不达于世故呢?谁说只是一味逃避呢?
对于为学修道而言,分为方内、方外这样的区别吧。在方外,用种种生动的譬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方式来讲,都是引世人归于大道的。对于方内,就有了君臣、父子之本分,以世上的大经、大法为本,不可以逾越。
14.无传溢言
【原文】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解释】孔子又说道:“孔丘我前面已经讲了君臣、父子之义,接下来我还要告诉你我所听到的话。”
孔子又说道:“凡是于邻国来往,必然相顺,友好交往,而且要讲究信用,说了就要做到。”由于离得近,不是单单看辞令说的有多好听,时常还可以诸侯间会面一下的。所以关键是要看说的和做的是否能够应验,这样两国才能交好。
孔子又说道:“凡是与远方的邦国来往,必然要忠于辞令,这样才能让两国交好。”由于离得远,只能靠使者来传话,所以这个辞令相当重要的。
孔子又说道:“国君的话,或许必然要使者去传达的。”这个或许还是值得斟酌的,优秀的使者要出色的完成使命,并不是很死板的。如果国君正在气头上,让传话把愤怒时候说的话也带过去了,等于火上浇油了。
孔子又说道:“对于传达两国国君喜怒的言语,这个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情了。”因为言语所传的,关系到了邦国的安危,关系到了使者个人的安危,而祸福也就随之而来了。心为一身的主宰,心为君,而五官为臣下。在两人之间传达传话就好像是在两国之间当使者一样,传话者夹在中间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夹在婆媳之间的那个角色是很难当的。
孔子又说道:“传达两国国君的喜悦的事情,必然多加溢美的言辞;而传达两国国君愤怒的事情,必然多加溢恶的言辞。”根本的问题在于溢了,也就是夸大了的。
孔子又说道:“凡是溢美、溢恶,这一类的言辞,都是由于过多的使用了智巧了,所以已经失去了本真了的,称之为妄,也就是妄言了。”
孔子又说道:“如果说了妄言,而听的人也就会莫然不信,也就是说疑惑不信的样子。”使者传话说了妄言,不能做到说话至诚,听的人必然觉得荒诞不可信。
孔子又说道:“既然不相信那就会被问罪了的,传话的使者就会遭殃了的。”
孔子又说道:“所以说上古的文化格言中讲:‘要传真实无妄的言辞,不要传溢美、溢恶夸大的言辞,这样就几乎可以免除灾祸了的。’”
这里讲使命的艰难,两国的利害关系,都在于一己担当。如果溢而过实,则听得人会生疑不信;如果完完本本的说,很机械的说,有时也是不行的。总之夸大的言辞这个是生祸的根本,而传话的使者必然会遭殃的。所以贵在真实无妄,几乎就可以保全了的。但是不是绝对的,要拿捏好分寸。
15.莫若致命
【原文】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兽死不择音,气息勃然于是并生心厉。剋核太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
【解释】孔子又说道:“比如以力相斗的人,一开始都是直来直去的,都在明处,而常常最后都是用阴谋诡计去伤人了的。如果耍得太过了,就太多的奇巧的东西了的。”用兵尤其如此。所以孙武说,兵者,诡道也。用兵往往要出奇制胜。宋襄公等对方军队过完河列队整齐了再开打,成为千古的笑柄。这一段孔子教子高慎始慎终之道。
孔子又说道:“就拿饮酒这个事情来讲吧。一开始宾主都井然有序,大家都彬彬有礼的样子。等到酒喝多了,可能会在酒桌上取乐,反而祸乱有可能就来了。不仅仅是饮酒如此,凡事都是如此的。”一开始以为是开玩笑的,慢慢的大家都认真起来了,就有矛盾了。
孔子又说道:“比如拿人的交情来讲,一开始不管对方如何都必然相信,刚开始肝胆相照,必信不疑的样子。相处久了,矛盾日生,慢慢就有了鄙诈之心。”历史上秦末汉初的时候,张耳和陈余为刎颈之交,一开始是出生入死的朋友,后来却反目为仇,成为非要置对方于死地的死敌。
孔子又说道:“不仅仅是人情,即使是具体去做事,一开始必然都以简单为主,而后来逐步发展下去,大有不可收拾之势了。”
孔子又说道:“言语可以说是风波来的,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
孔子又说道:“对于传话的行者使者而言,传话就很容易有失实的地方。”
孔子又说道:“风波则容易产生是非,失实就容易产生祸患了。”
孔子又说道:“所以说凡是人愤怒,好些情况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愤怒的,而是巧言、偏颇失实的言语激发出来的。”
孔子又说道:“如果我们把野兽逼入于死地,它们就会勃然大怒,发出怪叫的声音,而同时又产生了伤生的恶念了。”不仅仅野兽如此,对于人也是如此。如果把别人逼入死地,别人也会勃然大怒,不管什么难听的话都会说出来的,正如野兽不管多么难听的声音都会发出来的。而听到的人,也以为是真的那样,信以为真。听到的人也会心生恶念的,双方都不可救药了。
孔子又说道:“做什么事,说什么话,如果对别人太多于苛刻的话,必然会激起别人以不肖的心来应对的。而我们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呢。”把野兽逼入死地,这个是不让它活,必然会疯狂反扑的;对于人、对于他国也是如此。
孔子又说道:“如果是知道过激的言辞导致的,尚可以去化解。如果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不知道,则两家的祸患,就不知道如何了结了的。”
孔子又说道:“所以古人的格言有讲:不要随便的迁改传达的指令,也不要勉强的去一定要把事情办成。如果有所增益,用溢美溢恶的言辞,就过度了的。”
孔子又说道:“如果能够达成双方的美事,就能够长久交好;如果是以交恶来办成的,要去改正都来不及了的,不可以不慎重的。”大国与小国交往,如果以恶相交,大国对小国很苛刻,虽然表面上附和答应了,但是必然会产生恶念的。比如齐国欺负燕国,而燕国令乐毅率五国联军几乎把齐国给灭掉了。
孔子又说道:“只有至人能够做到物我两忘,只是顺其自然而已,不可强行而为。至人之心如同明镜,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不会增加一分,不会减少一分。事情来了,是不得已而应对;并不会有心的去强求。如此就可以符合中正之道了。如此来应对世事,就可以说已经做到了极致了的。”
孔子又说道:“何必要为了报答君王或者追求功劳而刻意造作呢?不如尽人事听天命好了,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的。”事情的成败,自然有一定的天命。既然现在已经奉命出使,又有了君命。要知道天命是不可违的,应当安命,顺其自然,不可用心去刻意的溢美溢恶,以求侥幸的成功。既然知晓君命不可违背,则就不可以随便的迁改传达的指令,不要为了勉强的办成事情而这样去做,以免日后生祸患。不过这样的事,还是很难的,必然要至人才能够做到的,寻常人要做到实属不易的。
16.形就心和
【原文】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解释】颜阖为鲁国的贤人,他将要去当卫灵公太子的太子傅。这个太子名字叫蒯聩,品行不怎么样,是个很暴虐的太子。
颜阖在去履职之前向蘧伯玉请教。这个蘧伯玉是卫国的贤人,也是孔子的好友。卫灵公比较昏庸,幸亏有这样的贤臣辅佐的。
颜阖说道:“蒯聩这个人呢,其天性就比较刻薄,天生品德低下。我要是教他无方,不以法度来规范约束他,就会危及国家。”天性比较刻薄,只能是循序渐进的用小德感化他了,更多的需要用法度来强行约束他的。
颜阖又说道:“假如我教他有方,用法度来约束他,像绳墨那样给他立下规矩,逆耳之言来劝谏他,则想必他不会相信也不会听从,甚至会怀恨在心,如此就会危及我的性命了。”
颜阖又说道:“他这个人呢,还算聪明,但是总是很容易看到别人的过失,而全然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像这么样的一个人,我怎么去教他呢?”
蘧伯玉回答道:“你问得太好了!你这个任务太重要了的,要随时警戒自己,随时谨慎说话,谨慎行事。”这个太子还是不可轻易去冒犯的。
蘧伯玉又说道:“首先是要正自己,正自己的心,而后方可以教他。”
蘧伯玉又说道:“太子为人狠戾,不可以一开始上来就违逆他的意愿,形体表面上都顺着他,而后慢慢的纠正他的恶事。”
蘧伯玉又说道:“在心里面呢,是外圆内方的,心里有自己的法度,平和委婉的去引导他。”
蘧伯玉又说道:“虽然如此,这两种做法也未免有祸患的。表面上附和顺从;而内心调和慢慢引导他。如此也是有点纵容他了的,也不敢规谏他,所以也难免有祸患的。”
蘧伯玉又说道:“表面上顺着他,将就他,但是不敢苟同;内心调和但是不敢显示自己的长处,对比出他的拙劣。”和光同尘,要掩盖自己的光芒,不可轻易露出来的。
蘧伯玉又说道:“如果表面将就,放身去阿谀奉承,任由他去作恶,则就反而助他去作恶了,将取颠覆、灭绝、崩坏和蹶败的祸患了。”
蘧伯玉又说道:“如果内心调和而锋芒毕露,显示自己有本事有学问,有名声有地位,必然会显现出他的恶劣之处。他就会心怀嫉妒,而把你看成妖孽,看成外道,如此就危险了。”
蘧伯玉又说道:“他如果像婴儿那样,你也要当婴儿。”只是说要比他稍微醒事一点的婴儿罢了,这样才能和他有共同语言,以他能够听懂的语言去引导他。
蘧伯玉又说道:“广阔的农田,中间是没有墙壁和沟堑来强制的分隔和约束的,是没有什么固定的方向和约束的。如果他喜欢这种全无检束的感觉,你也好像是全无检束那样。但是外圆内方的,你还是要引导他的。”
蘧伯玉又说道:“如果他放荡不羁,没有崖岸,那你也要跟他一样,无拘无束。”
蘧伯玉又说道:“先在一切举动当中,不可有一丝一毫的违逆他的意思。等到彼此相处久了,建立起了信任了以后,不再有什么
庄子素解全集观看链接https://www.fs0757.com/home/article/nlist/catId/29.html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