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州体育中考从“十选三”到“十选二”
多位体育老师为考生支招:考生备考要放大自身优势
2月17日,广州市教育局印发《2023年广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科目考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今年广州体育中考有所调整。此次调整将对本届初三学生的体育中考带来哪些变化?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该注意什么?记者采访初中体育老师,请他们进行解答,并为同学们备考给出建议。
体育中考调整总体利好学生
根据《方案》,统一考试模式调整为“十选二”,中长跑和跳绳项目的考试评分标准按照2021年的标准,其他项目评分标准与往年相同。以往的“十选三”即必考(中长跑和游泳二选一)、选考一(立定跳远、三级蛙跳、一分钟跳绳、投掷实心球和推铅球五选一),以及选考二(足球、篮球和排球三选一)。今年的“十选二”给予学生充分多样的选择,并减少一项考试项目。调整后,今年中长跑项目中,男子1000米满分标准为3分37秒,女子800米则为3分22秒,一分钟跳绳满分标准为182次。相比去年体育中考,这些项目的满分难度有所下降。
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体育老师杨淑华认为,此次调整总体利好学生。学生可选择的范围比较广,比如原本在跳类、耐力跑等项目有优势的学生,就可不必再选择球类。“相对来说,学生在球类项目中的稳定性不够,还是比较容易出错。而耐力跑只要学生有足够体能,在考试中一般能正常发挥。三级蛙跳、立定跳远也不容易因为紧张而失误,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放大优势避开劣势
杨淑华表示,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同学可能还会选择中长跑,上肢力量强的同学可能会选择实心球。一分钟跳绳满分标准有所调整,弹跳能力比较弱的同学可能会由原来的立定跳远或三级蛙跳,转向一分钟跳绳。
白云区云英实验学校初三年级体育老师黄梓锋也建议,同学们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和运动表现进行选择。“比如下肢爆发力较好、跳跃能力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选择三级蛙跳和立定跳远。这两个项目差异不大,学生能有更多时间练习。”
黄老师建议,同学们在选择考试项目时,大方向应保持不变,不做较大调整,个别同学可根据因人而异的原则变换项目。他认为,调整之后,对身体综合素质要求较低的项目可能会成为热门选项,比如球类和跳绳。“尤其是足球项目,这些项目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为主。”
杨淑华则透露,目前选择一分钟跳绳的同学比较多,球类项目中预计足球依然是热门。接下来,学校的体育老师将根据学生的自身优势,就学生身体情况与家长沟通,从而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考试项目。
恢复身体机能 提高熟练程度
经过上学期的线上学习和寒假,学生在身体素质和环境适应等方面的表现力有明显的下降。开学后,绿翠现代实验学校安排两周恢复期,学生进行针对性体能训练,让身体机能等方面恢复到正常水平。“总体来说,我们大部分学生恢复得不错。”杨淑华介绍,目前在课堂上,老师会让学生进行充分热身,循序渐进恢复体能。
调整为“十选二”后,学生选择项目时可能会出现多样且不统一的情况,这也会加大老师课堂教学的难度。为应对这种情况,绿翠现代实验学校的体育老师将安排学生分组训练,给各个小组安排当堂课的任务,每个小组再选一位小组长,带领小组进行针对性练习。比如选择跳类项目的同学,将统一安排他们进行下肢力量训练。老师则观察学生的训练状态,及时对他们进行指导。
开学以来,云英实验学校摸查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并在安全第一原则下,循序渐进、分组分层推进教学工作。下一步,学校将适当调整体育课中身体素质相关训练的次数,继续帮助学生提升身体机能。黄梓锋介绍,今年体育中考调整之后,老师们在训练备考中会更关注学生技术动作的提升,让学生在较低运动负荷下适应体育锻炼,同时提高对考试项目的熟练程度。
用作品说话 让经典发声
近日,由广州市文联、广州艺术博物院联合主办的“前进号角:广州文艺高质量发展主题大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展览展出的千余件主题展品背后凝结着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的心血,以综合艺术表现形式与展览叙事手法,展现广州文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伟大实践的奋斗历程。
《艰苦岁月》 雕塑 潘鹤(番禺博物馆藏)
此展是目前为止广州文艺门类最齐全、参与文艺工作者最多、表现形式最丰富的综合性文学艺术盛会。
《白鹭图》 中国画 林风眠(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广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鹏程在致辞中指出,“参加这次展览的近千位文艺工作者把壮丽辉煌的百年党史,化作笔端的浓情厚谊,创作出千余件精品力作,以展示他们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和为时代立传、为时代画像、为时代明德的文化担当。”
《一辈子第一回》 中国画 杨之光(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萝卜蚌鱼》 油画 李铁夫(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本次大展将百年来广州经典文艺作品集聚一堂,让经典同时“现身说法”,这既是对广州文艺高质量发展历史的生动证明,同时更是对广州文艺铸就新高峰新辉煌的有力激励。
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平表示,此次展览将党史教育与艺术创作紧密结合起来,兼具代表性、教育性和可读性,文化艺术工作者创新艺术表现形式,为观众奉上一场高品质的全方位的艺术盛宴。从这些大幅的优秀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股正大气象。
《战斗在古长城》 摄影 沙飞
创新理念 开拓视野
本次大展通过举办导览、讲座、论坛等活动,普及文艺知识,充分发挥优秀作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积极作用,体现了百年来文艺工作的生动实践和辉煌成就,集中展示了新时代十年大气象新格局。大展还积极探索创新设计理念,开拓展览新视野新境界,组织和布展紧紧围绕“用文艺作品说话,让经典发声”这一总要求进行。整个展览运用宏观全景叙事、微观人文表达的策展手法和整体、联系、开放的系统思维,以及采用浸入式感受、体验式书写、主题性创作的策展理念,构建以主题思想表达为中心的集体创作模式。
以精品奉献人民
作为大展的策划和组织者,广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鹏程介绍,本次大展共分三个篇章,分别聚焦了百年来广州文艺经典作品及展现文艺大家风采,以及广州各文艺门类及各区文艺精品力作,还有文艺近作新作。三大篇章的千余件主题文艺创作作品,点线结合、经纬交织,联合为一件礼赞百年党史的鸿篇巨制,文墨交辉地书写了广州文艺波澜壮阔的恢宏史诗。
这是继2021年“时代先声——广州文艺百年大展”后又一次大型综合性展览,是广州文艺再一次集体智慧、磅礴力量、组织优势、专业优势的集中检阅。
艺术创新性发展
在大展展出的新创作文艺作品中,文艺家专门创作了《老城市新活力》《出新出彩》《奔跑吧!广州》3幅9米长的大画,不断推进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油画《出新出彩》由汪晓曙、陈铿创作,以广州本土人文资源为创作内容,艺术地体现广州高质量推动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突出成就。
《出新出彩》 油画
首批入驻32家境内外媒体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
汇聚湾区之心,奏响主流强音。2月18日,时值《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四周年之际,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论坛暨大湾区(南沙)国际传播中心启用仪式在广州南沙举行。32家境内外主流媒体机构首批入驻大湾区(南沙)国际传播中心,将组成协同联动的国际传播矩阵,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湾区之心”、广州“新核”南沙面向世界唱响湾区之声,将建设成为世界读懂中国、读懂广州的重要窗口!
大湾区的建设发展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极好题材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极好题材。”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郭卫民通过视频参会致辞时表示,做好大湾区国际传播,有助于推动湾区建设发展,有助于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有助于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在致辞时表示,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引发了世界对大湾区、对中国的高度关注,也为国际传播实践创造了新的机遇。向国际社会展示实力、活力、魅力的大湾区形象,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前沿之地的亮丽风景,成为需要共同探讨的课题。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张立群表示,大湾区的发展实践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我们身在此处,理应透过大湾区这扇重要窗口,充分挖掘做好中国国际传播最全面、最生动、最真实的题材,向世界展现充满活力和无限机会的大湾区,展现新时代的中国风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广州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广州在推动湾区国际传播上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大力实施湾区传播工程,出台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展规划,组建国际传播智库团队,成功举办“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大湾区科学论坛等一系列高端国际会议,“千年商都”“诗词之都”“书香羊城”等城市品牌深入人心,湾区故事、广州故事在世界各地生动讲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广州,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不断深化人文湾区建设,深入推进湾区传播工程,奋力推进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迈上新征程,广州将致力湾区文化交流,深耕国际传播建设,做大做强全媒体融合。持续为世界读懂中国、读懂广东、读懂广州,共创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
“国际会议之城”名片逐渐出圈国际
伴随着大湾区国际传播中心启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粤港澳大湾区,首批32家境内外主流媒体来到湾区之心进驻传播中心,在这里开启传播事业新征程。当天揭牌的大湾区国际传播中心位于广州市南沙区水岸广场东座15楼,按照共享理念内设新闻发布厅、专访室、直播室、会议室、常驻记者办公室、共享办公区域等功能空间。
广州市南沙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媒体和机构将构建起协同联动、高效运转的国际传播媒体矩阵,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提供有力支撑,努力将大湾区(南沙)国际传播中心建设成为世界读懂中国、读懂广州、读懂南沙的重要窗口。
“当前,国际社会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关注前所未有,我们更应提高主动传播意识。”大湾区国际传播中心主任蓝云表示,大湾区科学论坛、IFF国际金融论坛、CNBC全球科技大会、亚洲青年领袖论坛等大型国际活动相继落户南沙,“国际会议之城”名片逐渐出圈国际,为对外传播提供了优质新闻素材。
媒体大咖共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
大湾区建设风鹏正举,高质量发展扬帆奋进。粤港澳大湾区,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也是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前哨。如何写好粤港澳大湾区大文章,讲好湾区高质量发展新故事?全国传播界“智囊团”在南沙上演头脑风暴。
多名业界大咖发表主旨演讲,精彩观点在现场撞击出思想的火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胡正荣认为,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大湾区故事、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可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论坛,可谓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主任陈实提出,一要凝心聚力,以文化人,持续强化、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二要返本开新,开放包容,不断提炼、升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三要注重效能,加强转化,积极培育、塑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湾区传播品牌和青年交流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胡百精表示,相信多个落地的国际传播平台将开启大湾区国际传播的新格局,打开中国与世界连接沟通的又一扇敞亮的窗口。他建议,“心怀国之大者”,在大湾区理念、战略、政策、发展、改革和规则多领域的国际传播中产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释放有生机、可持续的传播势能;创新体制机制,汇聚全球顶尖人才;构建政、学、媒、产一体联动的国际传播生态。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讲座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原协理副校长黄煜从“智能”升级与“融合”教育上提出建议,AI时代下,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算法推送。AI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将加速渗透至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深度参与媒介产品、媒介服务及媒介现象,如当下大热的ChatGPT。AI进而开辟国际传播新赛道,湾区传播亟待技术整合,以科学为基,“智能”升级。
众多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青年企业家,一起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集思广益、出谋划策,讲好湾区高质量发展新故事。
当天还举办了由中国外文局、广州市政府新闻办共同主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广州”影像故事全球征集活动启动仪式。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