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南海为什么能出康有为?来听凤凰卫视解读
详细内容

南海为什么能出康有为?来听凤凰卫视解读

时间:2023-03-06     人气:643     来源:南海发布     作者:
概述: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栏目《最初的湾区》系列第三辑,播出《南海有个康有为》节目,用近半小时的时间讲述康有为的故事......

3月4日中午,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栏目《最初的湾区》系列第三辑,播出《南海有个康有为》节目,用近半小时的时间讲述康有为的故事。节目将于周一(3月6日)16:00-16:30、周四(3月9日)14:00-14:30重播。


绵延千年的农商文化,敢于破局的开放精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大观园系列节目《最初的湾区》。


这里有开风气之先的土壤,这里是19世纪末维新运动的摇篮,广东佛山名人辈出,南海有个康有为!


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长  温春来:


在他那个年代有很多河冲、河道,这些河道可以到佛山、广州、香港,四通八达,甚至这里像丹灶康有为的家乡。清朝的时候,这里有很多墟市,当时很多墟市是很厉害的。


这个古朴又充满艺术气息的街道,叫太平墟。这里曾经是链接粤东与粤西的重要水陆码头,原本商旅云集,随着时代的发展,太平墟没有了昔日的繁华。但是今天,南海人又别出心裁,将这里打造成了充满艺术想象力的街区。从古至今,南海从来不乏善于破局的革新者,人们在不断探索着求新求变之道。


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长  温春来:


在中国开风气之先的很多东西都是在这里产生,所以出现一个康有为。它是有一个这样的土壤,比如说,中国比较早的近代民营企业、民族资本的企业,是陈启沅的继昌隆缫丝厂。它(继昌隆缫丝厂)就是在简村,跟康有为也离得很近。甚至包括一些日常生活的层面,像现在能够代表中国菜的粤菜。粤菜其实也是博采众家之长,也包括西餐,包括它的制作,甚至包括它上菜的方式。你看它正餐前先上一碗汤,跟西餐一样,最后有甜品,而且按一位一位上的,这两个东西是非常像的。所以康有为在这里产生,我觉得是有它的一个土壤。


丹灶位于珠江的北疆和西江交汇之处,自古便是来往要冲。过去这里商业繁荣、文化兴盛,丹灶各村宗族各有传承,苏村康氏就是其中的一支。1858年,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炮火声中,康有为出生了,不多久,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也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去。从此以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加紧侵略下,中国被迅速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彼时年幼的康有为,还在跟随祖父接受传统的启蒙教育。


主持人:王鲁湘


康有为小时候,主要是跟着他的爷爷读书,读的都是传统的四书五经。也就是在他青年以前接受的,还是非常传统的中式儒家学问,读的是儒家经典。当然,他中间也读过一些佛教、道教的书,也就是中国三教的东西,这是他基本的知识结构。那么他什么时候开始,对旧学有一种怀疑?


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长  温春来:


应该说康有为是一个比较能独立思考、而且是有点叛逆精神的人,是一个异人、怪人。他小时候确实读的都是传统的四书五经,他12岁之前是跟着爷爷读书,都是读四书和历史,也背诵唐诗,到13岁到18岁之间,他又被迫去学了一段八股文,他爷爷也要他学。但坦率地讲,他学的成绩不大理想,他考秀才考了两次都不中。那对他这样一种独立思考,又有点叛逆精神的人来说,打击很大。所以他当他感到很困惑的时候,到19岁那一年,他就不想学八股文了。


康有为在南海祖屋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岁月,阅读了大量中西书籍,迎来了青年时代。祖屋是一座一厅两房两廊的青砖瓁耳房屋,房屋采用青砖墙原木结构古色古香。


主持人:王鲁湘


康有为出生和少年时代在这里居住成长,这其实也是圣人之居,他是南海圣人嘛。


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长  温春来:


他这个宅子其实也不是很大,比较普通的一个宅子,说明他们家当时还不是很发达。


康有为于1876年经历第三次失败的挫折,对八股之学心生愤懑,转而投入岭南大儒九江先生朱次琦门下,开始研习包含理学精益的儒学,他在这段时间经历了生命中的重大改变,自觉“如旅人之得宿,盲者之睹明”,痛下决心断绝各种欲望,专心以九江之学为依归。


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长  温春来:


按照康有为的说法,朱次琦是他爷爷的畏友。他的爸爸也是朱次琦的学生,当他感到苦闷的时候,很自然地向这位大儒求学,一下子就打开了眼界。因为朱次琦学问非常广博,他跟朱九江先生学,像盲人突然看到了光。但是学了不久,他也反叛了。因为读了很多书之后,他的很多见解跟老师并不完全一样,而且他这个怀疑胆子很大,他还怀疑韩愈。当时朱九江先生就批评他了,太狂了啊。那个语气估计比较严肃,康有为也感到受震动,后来他还是稍微收敛了一点。


1878年,21岁的康有为在朱次琦门下学习,经历了一次奇特的精神危机,对知识追求的价值产生怀疑,转而对安身立命问题有深切的思考:第一,对30岁前读尽群书的信念产生了动摇,停止了大量阅读之习惯,并将书本捐出;第二,闭门谢友朋,不再与人交往;第三,由一心向学转而静坐养心,改向禅佛乞灵。


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长  温春来:


他那个时候跟同学关系其实也不好,为什么不好呢?因为他作为一个思想家,很多想法是比较狂,他同学认为他得了精神病。因为他读书的时候,想着以为自己是圣人,然后就狂然而笑,突然又觉得天下苍生很苦,又闷然而哭,又哭又笑。作为同学肯定认为这个人疯掉,因此他跟老师、同学的相处都不是很协调,他感到很苦闷;然后到了他21岁,他就告别老师,第二年他就到西樵山上来了。那时候,女儿刚出生没多久,他就到西樵去悟道了,自此康有为就进入一个新阶段。


西樵山,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西南部,有珠江文明的灯塔之美誉。自古以来这里文风兴盛,明清时期就是著名的理学圣地,明代由湛若水、方献夫、霍韬等著名岭南士大夫建立的四大书院,奠定了西樵山理学名山的地位。


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长  温春来:


还有一个浙江的学者叫方豪,他知道方献夫在这里修书院之后,就写了篇文章叫《西樵书院记》。过去,我们只知道罗浮山,不知道西樵山,自从你们在这里修书院之后,我们都知道西樵山了。西樵就是天下之西樵,而且方献夫您的世功会流传到千秋万代,故而不只是天下之西樵,而是天下后世之西樵。所以这里是一个理学圣地。康有为说他书香十三世,其实没有,他之前只有四代,他们以前是做胥吏的,不算读书人。从那高祖康辉开始,才真正读书,甚至自己教学生。所以在他身上,能看见整个岭南理学的传承过程。结合整个国际环境关系,才能理解为什么在丹灶、在康家,会出现一个康有为。这个洞(白云洞)是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个进士在这里读书,他叫何白云,所以这里叫白云洞。康有为来读书的季节是现在这个时候,他坐在泉边,这上面那个洞也坐过。


主持人:王鲁湘


他说他是一个孤独的思想者,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思考着怎么救自己国家,然后让祖国的这个生命,如何才能延续下去。


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长  温春来:


他其实很了解这座山,因为在他小的时候就来过西樵山。他自己说很喜欢这里,这里很清幽,很喜欢这里的林木之美。他知道最好的地方在白云洞。他都是在白云洞的花树流水之间思考、静坐。


康有为21岁时在西樵山悟道,同一年,从京城翰林院来的边修张鼎华到西樵山游览,遇到了康有为。但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并不愉快,康有为在《我史》中记载,相与议论不合,则大声呵诋,拂衣而去。


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长  温春来:


张鼎华是番禺人,翰林院编修。他就到西樵山游山遇到了康有为,觉得他是一个年轻的疯子,而且很狂。那时候康有为秀才、举人都还没考上,两人地位非常悬殊。不过,张鼎华气度很大,很欣赏康有为。当时他说在西樵山遇到了一个异人。康有为为此很是感触,于是两人成为忘年交。受到张鼎华的影响,他把17岁读过的书又重新捡回来读。


丹灶镇苏村的康有为博物馆,陈列有大量关于康有为生平经历和毕生成就的资料,以及他的信札手稿,呈现出一个思索中国命运,有着维新变革精神的康有为。


南海人杰,西樵山地灵,名人典故垒成了山。曾经的人文风骨与生俱来的闯进,都是大湾区今日繁荣的基因和密码。曾经的开眼看世界,也奠定了大湾区的开放精神,今天它依然以新的面貌惊艳着世界。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