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详细内容

第八章 泰伯篇

时间:2020-03-07     人气:1761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admin
概述:泰伯的德行非常了不起。周朝的先人古公亶父,因为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你看先王是多么的了不起,尧帝禅让给了富有盛德的舜帝。......

第八章 泰伯篇

  【原文】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注释】泰伯的德行非常了不起。周朝的先人古公亶父,因为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你看先王是多么的了不起,尧帝禅让给了富有盛德的舜帝。这可是根本来的。德需要配位,如果仅仅是按照血统来传,也许王朝就衰落了。应该以德行来传就能够使得社稷大治。当然也要看整个社稷的大环境,苏秦曾经劝说燕王进行禅让,使得国家大乱。这里也没有传给长子,反而是看中了第三代传人周文王,由此可见考虑的长远。泰伯与二弟仲雍知道之后,就一起避居到了吴地。古公亶父死,君位让给季历,季历又传姬昌。孔子说道:“泰伯可谓是富有至德了。泰伯曾经三次让天下,百姓都不知道以什么来形容和盛赞他的德行才好。找不到更好的词语来称赞了。”三次让天下分别是:第一次以去吴地采药为借口,避居吴地;第二次周太王去世,泰伯回来奔丧,群臣坚持要推举他,但是他还是让出来了;第三次周文王之父被商害死了,又回来奔丧,再次谦让给周文王。孔子说这些话,反观当时礼崩乐坏的情形,无比痛心。以前是这样让,现在倒好,以下犯上弑杀君主的崔子之类。还有为了争夺王位,父子和兄弟相残。


  【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注释】这一句孔子劝诫弟子和世人千万不能忘记先王之道,不能忘记先王之礼。孔子说道:“如果只有恭敬而没有礼那就烦劳了。”此部经典其它地方说君子能够恭敬而安详。如果一味的恭敬,不管对方的对错,只有恭敬讨好对方,也许会流于谄媚和烦劳了。孔子说道:“如果慎重而没有礼就会显得胆怯和退缩了。如果勇猛而没有礼法就会紊乱了。如果太过于直率而没有礼就会尖刻伤人了。”任何的事情都有所约束和限制的,没有限制的自由也就没有了自由。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如果没有太阳的限制,也就不存在着生命了。地球近一点或者远一点,都会过热或者过寒,都无法平衡的产生生命了。当然也许会产生别的适应的生命,但是现存的物种都不能适应了。河流如果没有河堤的限制也不能称之为河流了,很快也会奔流出来干涸了。如果没有符合礼法的直率,完全不顾及师道和孝道也是会尖刻伤人的。叶公问子路孔子的为人怎么样,子路都不敢随便的评价自己的老师。陈国的司寇问鲁昭公如何,孔子都不敢随便说自己的主公如何,还是说了好话,说鲁昭公知礼。孔子说道:“君子不忘自己的旧爱,不忘自己的亲人和以前的朋友,都厚待他们。君子厚待百姓如同对待他们一样,这样百姓也会受感化而仁爱之风兴起。以前先王之道,先王留下的礼法不遗弃,百姓就不会待人浅薄,也会有仁爱的。”大家请注意,这里这两句是有前后类比的,比较连贯的,都是讲要怀旧,好古。不要忘记先王之道。 


  【原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注释】曾子生病了,在临终前说这样一句话。他把自己的弟子召集到自己的身边说道:“学生们呀,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这都好好地呢,没有受伤。《诗》上说:战战兢兢,如同临近深渊,如同在很薄的冰面上走。从今往后,我知道我能够对得起天地父母了,我能够免于灾难了。学生们呀。”你看曾子这样的老师多么用心良苦,临终前还不忘记教导自己的弟子们。曾子也许有两个目的,一是安慰自己的学生们不要因为他的离去而悲伤。二是教导自己的弟子要谨遵孝道。他死去的时候能够保全自己没有接受刑戮,这样很欣慰的了,能够对得起父母,也按照孝道里来做的了。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我们是否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呢?曾子若此,我们在遇见挫折的时候,也不能自暴自弃的,不能做任何伤害自己的事情的。 


  【原文】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背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注释】曾子生病了,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说道:“鸟儿将要死去的时候,叫声也会格外的悲哀。人在将要死去的时候,也会把最善的遗言赠给身边的人。君子所注重的礼仪之道有三点:一是整肃容貌,就会远离粗暴傲慢无礼,也许别人看到你仪容不整就会觉得不尊重别人了的;二是端正脸色,这样就让别人感受到诚信了,如果刚好因为别的事情生气或者闷闷不乐,见到别人,别人也许会误解你有什么想法呢,也就很难建立起信任了;三是讲究言辞语气,别动不动就大声嚷嚷,阴阳怪调的,这样就远离了粗鄙而不背于礼节。这三者我认为是最重要的,至于其他的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就由主管这方面的人员去处理吧。”这里的注解是意译,为了方便理解,没有完全按照字面来进行解释的。


  【原文】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曾子说道:“从前我的学友曾经做到以下这些:有才能的人能够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博学的人能够向相对寡闻的人请教。他们有才能和学问就好像没有一样,学问殷实就如同没有肚子虚空没有半点货一样,别人冒犯了也不计较的。”曾子非常怀念自己的师兄弟。三人行,必有我师,曾子教导自己的弟子要虚心不耻下问。


  【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注释】六尺相当于当今的一米三八,也就是指未成年的人了。曾子说道:“可以把未成年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把百里之大地方的政事全权委托给他,面对大是大非的事情不会改变气节,这样的人非君子莫能为了。君子也是人的,但是却能够做到这些,那是因为君子心中的道义的。”君子不敢忘记古圣先贤的教化,不敢忘记先王之道,不敢忘记先王的礼法,不敢忘记道义。刘备就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尽心竭力去辅佐他,没有半点私心。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曾子继承孔子的学问,有志于道,有志于仁。曾子说道:“士人不可以没有坚定地意志,因为推行仁义之道的任务重而路途遥远。作为士人,有志于仁,以仁为自己毕生的任务和信念,这也是分量很重的吧。有志于仁,至死不渝,用毕生的精力去求索,这条路不是又远又艰难吗?”不仅仅是用一生哦,你看孔子和曾子所推行的仁,在当今和今后都会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今孔子学院已经开到了全世界去了。如果要修行得仁,只为了自己,也许通过精进修行,就很快能够获得。不过修行的路还是很漫长的,如果要到彻底的大彻大悟,还是相当的路途遥远的。禅宗有说顿悟成佛,也许还真是有这样的。但如果要发大菩提心去救渡天底下的苍生,众生无穷无尽,路途也是非常的遥远的了。可以说修道为仁,既远也近,既近也远。


  【原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释】这是孔子有关于诗、礼和乐的一些说法。兴于诗说的是修身应当先从学诗开始。古人教小孩子有许多启蒙教育都从朗朗上口的诗词开始的。我们从小都吟诵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啦,这样潜移默化对个人还是有些影响的。诗本来言性情,其中有雅正的也有俗邪的,我们当然要选择雅正的诗词了。诗词言语易知,吟咏抑扬顿挫,感人而入门相对来说容易些。一开始吟咏也不必理会是什么意思,大了自然就懂了。立于礼说的是要以礼立身,如果没有礼法,就全乱了。成于乐说的是以乐养成完善的性情,以乐可以修身养性。孔子说道:“学者应当从学诗作为启蒙,应当以礼来修身立足,应当以乐来养成完善的性情。”


  【原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注释】也许有些人的解释是不可让百姓知道实际情况,也许说的是愚民政策,这可不是孔子的本意的,是误解了的。孔子说道:“在上位的人可以率先垂范,这样就可以感化和引导老百姓向善了。不可以只是给他们说一些空洞无物的道理,而没有率先垂范,作用不大的。”这和老子所说的行无言之教也是相通的。孔子的许多弟子甚至还会觉得是不是老师还没有全部把知道的传授给他们呀,是不是还有所保留和隐瞒呀。此部经典有解释说,没有了我已经把我所学全部倾囊相授了。当然弟子的根性不同,有些有本事举一反三,有些可就忙不过来了的。孔子的诸多高徒尚且不能领悟孔子所有的学问,那普通的百姓如何能够全部领悟呢?孔子尚且说老子犹如龙,那孔子的弟子看老子会有何感想呢?也许得道的君主在治理百姓的时候,君子在辅佐君主为政的时候,也许不需要完全所有的东西都让百姓知道,这个知道也是很费劲的。百姓的根器不同,如何能够一下子领悟治国之道呢?只需要设身处地的为百姓着想,引导百姓就好了。老师对待学生也是如此的,一开始没有得道没有关系,只要听老师的,老老实实去做功夫,老老实实去做学问,机缘到了就明白了。领头羊只要找好方向,不至于走偏,羊群就跟着走就行了,也不需要具体的线路如何走,也就能够顺利回家了。如果盲人带着一群盲人走路,可能就会遇到麻烦了。


  【原文】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注释】这一句孔子讲如何为政。孔子说道:“如果百姓好勇武而憎恶贫困,就会乱了。”此部经典其它地方有讲到,勇而无礼就不好了。如果刚勇有余而没有任何的约束,就会引来祸害了。孔子喜欢的是有勇有谋的,临大事有几分恐惧也是正常的,那就更需要慎重的谋划。特别是打仗的时候,不是光凭血气之勇的,还要好好的谋划才行。民风如果比较彪悍勇猛,动不动就喜欢出手,同时又不能很好的教化大家,对自己的生活都不满足,不能安贫乐道,社会就难以治理了。孔子说道:“如果民风又彪悍勇猛,又不仁爱,对贫困憎恶到了极点,就会乱了。”古代的君主也许会用严刑峻法来对待,这也不是好的办法,正所谓法不择众。也许最好的方法是宽猛兼济,一方面通过仁爱感化世人,另外一方面通过刑罚来威慑少数想作乱的人。水比较柔和,反而有许多人死于水。火比较炎烈,而死的人却少了许多,这是由于世人一看到火就知道危险,反而不会去触碰了。刑罚的威慑还是非常必要的。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太阳还是有法在约束着地球的,地球并不是想怎么转就怎么转的。太阳不仅仅是约束限制地球,它更重要的是通过阳光来恩泽地球,给地球温暖的,这样地球就可以孕育生命了。太阳如君主,地球如臣民。


  【原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注释】孔子说道:“即使有周公这样的才能和美德,假如又骄傲又自私,那其它的再有什么优点也不值得一提了。”这里孔子一方面赞扬了周公,另外借着这个来教导自己的弟子,不能太过于傲慢和自私的。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不管在什么位置上面,不管是否学富五车,都需要谦逊的对待别人。不仅如此,还要能够谦虚的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的。周公极具美德的,被分封在鲁国这个地方。周公求贤若渴的。听说有贤才过来,他正在吃饭,嘴巴里都有饭菜都直接吐出来亲自去接见了,生怕错过了贤才;正在洗头,听说有贤才求见,就赶紧包着个头,都没来得及洗好,就出去接见了,丝毫不敢怠慢的。 


  【原文】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注释】孔子说道:“跟着我求学的弟子当中,如果为学三年,并不是为了为官获得俸禄而来的,这样的弟子很难得了。”这里说的三年是说的一个大概的数,也就是说做学问比较久的。就像此部经典说的,三月不知肉味。父母去世之后,三年不改其父母之志,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孝顺了。三年、三月都是个大概的数来的。这句话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我认为以上的理解还是比较贴切的。孔子勉励自己的弟子要学的是君子儒,而不是小人儒。君子儒有志于道,而小人儒只是为了自己而已,为了能够当官的。古代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尊师重道,由此可见对于道都是很看重的。可是如今却只是来我这里来讨个营生,这就对不住我满腹经纶了。当然孔子也并不是不让自己的弟子去做官,要做就做个为国为民的好官的。不能跟奸佞小人狼狈为奸的。


  【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孔子说道:“笃信大道,有志于求道,勤勉好学修行想至于道。”如果不能信大道,如何能够不辞劳苦的去求索呢?孔子告诉弟子们有这么回事,你们去刻苦修学吧。孔子曾经拜会过老子,知道此道如何的。也许早期孔子没有得道,但是后来还是得道了的。孔子说道:“危险的邦国就不用去了,混乱的邦国也不用在那里居住了。”孔子并不是胆小,害怕危险,而是劝诫自己的弟子不要去搅和进没必要的麻烦了。在一个邦国中,如果这个君主不贤明,选用的都是奸佞小人,整个国家民怨沸腾。一个人的力量如何能够改变的了呢?还不如去到自己能够施展才华,推行德治的地方的。在那样一个恶劣环境里面,不用说推行仁义大道,可能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在小人成堆的邦国里,君子就是稀有动物来的,会成为众矢之的的。假如君主比较贤明,求贤若渴,暂时国家是纷乱的这样的还是有点盼头的。我想孔子也许不会阻拦自己的弟子去这样的邦国的。孔子说道:“天下如果有道就出来,不管是教化还是为官也好,都是比较好的时机的。如果天下无道就隐匿起来了,等待好的时机的。”老子就是看到周朝衰微,气数已尽,天下将要有一场大乱,才能够归于太平了。这是天道使然,不可改变。老子就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归隐去了。功成身退天之道,不仅仅是在天下有道的时候需要隐退,也许还要加一句功成身退的。共患难容易,共富贵难的。范蠡和文种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范蠡知道归隐,而文种没有。文种就死于非命了。孔子说道:“如果邦国有道,还那么贫穷和卑贱,那就是耻辱了呢。如果邦国无道,大富大贵的,这也是耻辱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邦国有道,君主贤明,这时候还窝在那里,不出来为国为民做事,实在是可惜了。这样自己也遭受穷困,也真是可惜了的。如果邦国无道的话,要大富大贵,必定是同流合污的,有损于百姓的,这样得来的富贵,孔子也是以之为耻辱的。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注释】孔子说道:“如果不在位置上面,就不要去操心谋划这个位置上的政事了。”此部经典也说到有个贤才,三次任职丞相的职位,也看不到面有什么喜色。三次罢免也没有什么伤感的。这样的人真是君子了。任职的时候,也许他想的更多的是责任重大,需要为国为民做事的,没有半点私心,不想着名不想着利,不想着权力,又有什么好欢喜过度的呢?不仅仅如此,他还能够毫无保留的,和颜悦色的把政事交接给自己的下一任。有许多人也许做不到这一点的,虽然从位子上下来了,还是不舍得放手的,也舍不得放弃权力的。孔子这么说是自我勉励自己,也是教导自己的弟子的。


【原文】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注释】这一句孔子讲乐。师挚为鲁国的乐师。前面的章节也有讲到《关雎》。这首诗有配乐的,前面有讲这个乐章,充满欢乐而不会失当,有悲哀而不会过于伤感了。这里讲的是孔子对乐师演奏听了的感受。孔子说道:“乐师师挚在乐曲刚开始到结尾演奏《关雎》乐章的时候,都是洋洋洒洒而美好盛大的,充满双耳让人心里都陶醉了。”句中有个乱字,这是指结尾这个乐章,许多种乐器合奏,所以称之为乱。虽然乱而非乱的,为祥和之乐的。


 【原文】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释】孔子说道:“狂躁急进的人按理说比较直来直去,却不直爽。未成器而幼稚无知的人本来会淳朴一些的,但是却不淳朴。表面上诚恳的人本来应该很讲究诚信的,但是却没有能够讲求信义。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的。”狂躁急进,刚强勇毅,这样的人如同子路,按理说比较耿直的,可是却没有子路这样耿直,这就麻烦了。未成器如同孩童本来应该淳朴的,没有经历世事应该会谨慎从事的,但是却不淳朴谨慎,这是不是故意装的呢?在那里装嫩卖萌,但是心里对一切都很清楚的。表面上诚恳,这样憨厚的外表骗过了许多人的,可是却不讲求信用,这样的人更加可怕的。如果是那些满脸横肉的人,就会有所提防的,这样的人防不胜防的。知人真是太难了。也许知人还容易一点呢,自知更难的。什么才算是自知呢?如果不能见性,何谈自知之明呢?


  【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注释】孔子说道:“修学求道做学问,就恐怕赶不上似地,又好像怕失去自己原先所学的东西。”这一句话如果是理解为所学的知识,那我觉得就低估了孔子的智慧了。这里我觉得应该这么理解比较贴切一些的。孔子有志于道的,并不是一般的知识和技能的。孔子所学为道学。他在晚年的时候就感慨说,要是能够多给我几年,从五十岁开始研习《易经》那就不会有大过了。孔子是惜时如金的,他是担心自己开始学的晚,担心自己修学得不够久,不能达到自己想达到的水准。学如逆水乘舟不进则退的。孔子担心如果不继续精进的修学,就会退转了。如果不通过求道来修正自己,启迪自己的智慧,就担心失去道义了,担心言行有失于道,有失于礼了。佛家讲世人皆在忙不急之务。什么东西最着急呢?最怕等不及呢?有人讲对父母的孝顺怕来不及,就要抓紧尽孝的,这个也对。但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需要了却一桩大事来的,要不稀里糊涂就走了多可惜呀。要求道做学问就要赶早,不要晚了。


  【原文】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注释】这一句孔子赞叹舜帝和大禹。孔子说道:“多么的伟大呀,舜帝和大禹虽然坐拥天下,但是并没有私欲,不据为己有的。”尧帝年老时派了长老往四处打探能够继承他的帝位的贤能的君子。听说舜比较孝顺和贤德,为了考察他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下嫁给他了。这样可以考察他是否慎独。这两个妃子就是著名的湘妃。后来舜帝驾崩了之后,她们听闻消息,就自沉湘江了。尧帝把帝位禅让给了舜帝,舜帝必定感恩戴德的,自己一介寒门,一无所有而继承王位,必定殚精竭虑为民谋福祉了。舜帝时的《韶乐》非常的祥和。此章说到大禹的时候也是比较克己奉公的一个帝王,自己穿的很单薄,吃得很简单,住的也很简陋,为了给百姓解决洪水和灌溉的问题,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样的帝王是好到了极点了呀。也难怪孔子会赞叹了。


  【原文】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注释】这一句为孔子赞叹尧帝的语句,孔子多么尊崇先王之道呀。孔子说道:“尧帝作为君主,这样的君主多么的伟大呀。”有大心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人,并不是官位有多大,年龄有多大的。尧帝为得道的君主,其心很大了。他年老时,找遍天下也要找个得道的人来继承他的天子之位。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呀。孔子反观当今世上,许多人为了争夺君主之位,完全不顾礼法,真是可悲呀。孔子说道:“尧帝真是伟大呀,我看这个世界就只有天最广大了,只有尧效法天道。”天道无私,给予万物阳光和雨露,并不会居功自傲。尧帝为天子,为真正的上天之子,顺承天命恩泽百姓。孔子说道:“尧帝的恩泽广阔浩荡呀,百姓无法用语言来进行形容。”也怪不得以前的老百姓会高呼皇恩浩荡呀。有一次尧帝出外巡游的时候,听到有个老头子在田地里边劳作边唱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加焉?在这个老头子眼里,我过的温饱的好日子并不是什么尧帝给我的,而是我辛苦的劳作所得的,尧帝鞭长莫及,对我这样的百姓又有什么恩德和影响呢?这正如前面所说的引导百姓,不使百姓知之了。他们都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还不知道为什么呢?这个老农民不对比不知道,他不想一想,对于古代的帝王来说,不整天给你加各种各样的税,能给你自己种自己的地,能不去征收你的儿子上战场或者服劳役,这就已经很好的了。这已经是最好的帝王的了。孔子说道:“好伟大呀,有很大的成绩呀。”我们经常说成功这个词,也许就是从这里来的吧。孔子说道:“多么有光彩呀,尧帝所指定的礼乐典章制度呀。”孔子觉得先王的礼法很好,秩序井然。这里为了方便解释,就把长的句子分拆来了。


  【原文】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治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注释】舜帝有贤臣五人,天下大治,其中还包含了大禹。舜也效法了尧帝,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周武王说道:“我有治世之臣十人。”舜帝才五人,周武王当时有十个贤臣,那也难怪周朝能够实现天下大治了。当然周武王也并不是吹嘘自己比舜帝厉害的,这根本不可比的。孔子说道:“要得到人才是很难得,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唐尧虞舜以下,还是以周武王的时候人才最多了。其中还有一位女子呢,这个女子就是周文王的妃子太娰。其它九个都是男的。周文王的时候,虽然三分天下已经得到了三分之二了,可是还是甘心对殷商俯首称臣。大家看看,周的德行,可以说是至德了。”周武王孟津观兵的时候,八百诸侯响应了,但是认为时机未到,以下犯上还是不应该的,所以还是退兵了。殷商到了实在不行的时候,周武王和姜子牙才取而代之的,这是天命使然了。


  【原文】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注释】孔子对先王之道非常的尊崇,孔子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在那里盲目的崇拜的。先王尧舜禹的确为难得的圣王来的,你看尧帝能够把自己的帝位传给出身贫寒的舜帝,可想而知尧的德行了。舜帝被自己家人那么对待,他还能够以德报怨。看孔子怎么说大禹的。孔子说道:“大禹呀,我对他是心服口服的了,没有任何可以非议的了。他吃着粗茶淡饭却用丰盛的祭品给鬼神尽孝心。穿着很单薄却把祭祀用的礼服搞的很华美。自己住的很简陋而还那么尽心竭力的去疏导河流、治理洪水。他自己没有什么私欲,很少想到自己,都是想着老百姓,这样的人我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太好了的。”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