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胡国胜:加快推进广州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 打造儿童成长美好未来
当前,广州市积极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实践,为打造活力全球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儿童友好”理念的全面推广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双减”政策落地实施以来,孩子们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但面对少年儿童日益增长的成长环境需求,广州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近日,市政协委员、广州市英东中学校长胡国胜就广州如何进一步推进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接受采访。
胡国胜介绍,一个城市里的公共政策、程序、决策和城市管理者在涉及到儿童方面利益时,能够坚持把儿童放在优先位置,能够优先处理儿童的问题,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当这些观点或意识成为全社会共识时,可以判断这座城市就是儿童友好型城市。
“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对于儿童本人和城市本身来说,意义都非常之大。”首先,一个在儿童友好型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他遇到的很多问题都能被这座城市优先考虑,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都能得到保障,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必然是快乐的、健康的、向上的、有活力的。其次,城市建设中最关键因素是人,儿童是城市的未来,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事关广大儿童的成长发展和美好未来。“如果一座城市对儿童越来越友好,那这座城市必然是一座有温度的、包容的、幸福的、有未来的城市。”
2021年,广州把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纳入了“十四五”规划,成立了儿童友好城市工作小组,编制了《广州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导则》。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广州在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已初见成效。目前,广州已有了“1+12”儿童公园,建设了1300多所母婴室。同时,广州在城市更新和微改造方面尽可能地做到了适儿化改造,部分区已有了儿童小广场、最美上学路、亲子活动室等,积极倡导广大市民学会蹲下来,发现孩子眼中的世界,坚持以“一米的高度”看城市。此外,广州市连续多年举办“羊城小市长”系列活动,这也是广州很早就重视儿童参与城市建设的具体体现。
但广州在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方面仍然有很多方面需要再作进一步的努力。为此,胡国胜给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要发挥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小组的作用,协同广州市各个区和多个部门共同发力,立足儿童成长发展实际需求,制定符合儿童发展的政策。
二是在城市更新和微改造方面优先考虑儿童成长需要,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适合儿童的设施。譬如微型图书馆、亲子工作创意坊、社区儿童公园、亲子小农场等,也可以增加一些儿童游憩场地及配套体育运动设施。
三是发掘岭南文化的特色,例如粤语、粤菜、粤语歌曲、广彩、广绣、醒狮等,建设好城市文化,为儿童留下深刻记忆。
四是继续做好团委、少工委以及“羊城小市长”的工作,设立“儿童议事团”,把儿童的建议进行筛选并转变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以此来鼓励儿童更加积极地参加到城市建设中来。
五是设立广州市儿童友好型城市卡通形象代言人,通过动画短片、宣传图片、互动人偶等方式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理念内涵、建设重点等抽象内容形象地展示给大众,让全社会形成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共识。
统筹:市政协办公厅新闻宣传处
文字、视频剪辑:梁健仪
视频拍摄:冯泽概
编者按:在非遗传承领域,有这么一批“新人”:他们从父亲或者母亲手中接过非遗传承的“担子”,成为年轻一辈的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们有的从小就耳濡目染,心中早早已萌生了“接棒”的“种子”,有的则是在一次次经历后才发现了非遗传承的意义。
与上一辈不同,这些非遗“新”传承人不但对传统的非遗工艺精益求精,而且还在时代的推动下开启了非遗传承的“新思路”——与其他非遗项目相互融合,开发出“贴近生活”的榄粽、香薰等市场好评不断的新产品,他们用自己的创新激发了古老非遗的新活力。
近日,市政协委员曾宪鹏就跨界融合开发“榄文化”接受了广州日报的采访。现转载采访内容,以飨读者。
跨界融合开发“榄文化”
儿时在“刮玻璃声”中长大 毕业后随父亲自产自销
在广州榄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曾宪鹏记忆中,他从小就在刺耳的雕刻声中长大,儿时的他静静地站在父亲曾昭鸿身边,看着父亲一刀一刀雕刻着拇指大小的榄核。“那种声音有点像刮玻璃。”
“大概从初二开始,我跟着父亲开始了比较系统的学习。”曾宪鹏回忆,当时他父亲就是用最传统的方式来教学,手把手教他怎样拿榄核、怎样拿刀、怎样发力、怎样雕刻,雕刻出来的线条又怎样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初中毕业后的曾宪鹏在技校读机械维修的钳工专业,毕业后便正式传承父辈的榄雕技艺。
“2002年毕业后,我在学校推荐下到一家外资公司实习,习惯性地带着自己的榄核与工具。”曾宪鹏回忆,当时在外企加班还是蛮多的,而唯一能够让他觉得放松的就是在休息时创作榄雕作品。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在查内务时发现他在宿舍里雕刻,他一下子就在公司里出了名。之后该公司的对外礼品中有四成左右都是曾宪鹏创作的榄雕。“复杂程度不一样,所以一般一个也就卖二三十元,最贵的时候卖过五十元一个。”后来由于公司距离家比较远,加之父亲也需要人帮忙,曾宪鹏就辞职回到父亲身边帮忙。
“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父亲做的榄雕都一直在代销。”曾宪鹏说,到了2010年他们父子才到市场里租了一间铺面,真正开始了自产自销。“那时的铺租一个月要1600元,我都担心能不能交得起铺租。”他笑着说,可没想到在开张后的一个星期他们就已经赚足两个月的铺租了。也是从那时开始,父子俩有了信心继续做下去。
创新探索“榄文化” 与其他非遗“融合”开发
在榄雕的个性化探索方面,曾宪鹏表示:“每个乌榄核的厚薄、大小、纹理、形状都是不一样的,这些只能是从业者在创作时根据经验进行判断,而机器是很难精确判断的。”此外由于乌榄核的大小、形状不一,制作的夹具也都是不同的,只有夹具在固定住乌榄核之后才能在上面进行雕刻。如今倒是有一项3D打印的技术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但打印的原料需要把乌榄核磨成粉,再加上其他物质,比如环氧树脂才能打印出来。“打印之后虽然还是乌榄核的外形,但已经缺失了乌榄核应有的特质。”
他介绍,榄雕在2002年被广东省列为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除了很少人愿意从事这项非遗技艺之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工具的打造需要大量时间。“像我和我父亲的工具都是自己用、自己做的,没有办法通用。不过我们现在开发了一个工具包,适合任何年龄段,就连一年级的小学生也可以用工具包中的刀具进行榄雕创作。”曾宪鹏说。
在作品的创意创新方面,曾宪鹏告诉记者,从2019年起,他们将榄雕的技艺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提出“榄有文化”的概念,通过横向的开发和跨界的融合,将乌榄的原材料做成可以融进百姓生活的产品。像他们与江门地区的非遗技艺恩平裹粽合作,开发出一款“榄肉粽”,受到消费者欢迎;此外他们还与具备相关资质的公司合作,将乌榄的树叶通过蒸馏技术提取出将其中的香味做成榄雕香薰以及榄香皂等卫浴系列。
此外,乌榄核的仁就是“五仁月饼”的“五仁”之一,曾宪鹏也与小凤饼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合作,开发出一款“九天榄月”的月饼礼盒,在当时受到了市场认可。“将榄肉、榄仁加入其中,也令小凤饼吃起来更加可口。”
经过市场的磨合,曾宪鹏现在已经大致了解了这些非遗融合产品在市场的受欢迎程度。而他的下一步工作,就是要通过更合理的资源整合,寻找到适合榄雕技艺进入的新渠道以及新方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
来源:广州日报2023年4月30日第A6版
近日,白云区政协举行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5周年座谈会。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袁东华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传达学习4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5周年座谈会精神。党外区政协领导徐晓兵、黄小玲、张实和区各民主党派、党外人士代表先后发言,回顾了多党合作的光辉历程,表达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立场,展示了党外人士推动白云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袁东华强调,要深刻认识“五一口号”发布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来,共同确保人民政协事业正确的政治方向。
袁东华要求,要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着力促进参加政协的各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要发挥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作用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引导广大政协委员聚焦白云区重点工作,深入调查研究,有效协商议政,开展民主监督,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更好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为白云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白云区政协 陈镔镔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