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区印发2023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
日前,《广州市增城区2023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正式印发。根据《方案》,今年增城区将按照“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总体思路,不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城乡一体化系统建设,力争全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助力绿美增城建设。
提升全链条管理水平
《方案》明确,在加强投放点精细化管理方面,进一步优化提升投放点建设、配置品质,因地制宜、科学有序推进投放点厢房式改造。制定投放点常态化管理措施,加强精细化保洁管养,建立管理清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实行清单式、差异化管理,全面改善和提升投放环境。特别是在巩固现有231个星级投放点的基础上,再打造第四批投放准确率高、居民分类习惯好、示范引领作用强的星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50个。
在巩固提升示范路线点位方面,围绕垃圾分类党建引领、投放处理、宣传动员、科普教育等内容,充分挖掘并融合辖区环境、建筑风格、人文景观、历史底蕴等资源禀赋,优化完善2条区级生活垃圾分类精品示范路线,每个镇街至少巩固提升1条垃圾分类示范线路。
在规范分类收运作业方面,严格落实“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车桶同色”要求,优化收运时间、路线和频率,在全面清理特级、一级道路路边集中收运点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其他道路路边敞开式集中收运点的围蔽工作,并强化集中收运点日常管理。加强收运作业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混收混运”“跑冒滴漏”等行为。
在加强处理设施运营监管方面,持续推进全区处理设施运营监管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优化运营监管方式,加大臭气管控力度。
完善资源回收网络
《方案》提出,要积极推动全区新建小区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转运站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用房,健全源头回收网络。以方便居民交售再生资源物资为原则,积极推广智能型回收设施、流动式回收、以车代库式回收、传统型回收点等回收模式。支持和鼓励企业推行“互联网+回收”,建立网上预约、上门回收模式,构建可回收物线上交投和线下回收的开放式收购平台。
同时,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废玻璃、大件家具等低值可回收物回收,推动集散交易市场向具备分拣、交易、初加工等多功能的集聚区转变,提高行业集中度和规模化水平。引导市民群众通过“穗回收”服务平台预约再生资源上门回收处理服务,扩大服务平台的覆盖面和使用率。
推动重点行业源头减量
《方案》提出,要持续开展“绿色低碳办公”“限塑”、过度包装、星级酒店垃圾分类、商业综合体和餐饮业垃圾源头减量、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分流处理、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等专项行动,以及医疗卫生机构、教育行业、物业服务业、来穗人员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行动。
以“限塑”专项行动为例,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禁止或限制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利用,鼓励公众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组织新开办的塑料购物袋、化妆品生产企业管理者、农贸市场开办者和场内经营者签订塑料污染治理承诺书。在生产、流通领域开展塑料购物袋抽检工作。
深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
《方案》明确,根据农村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分“基本具备城市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耕为主”三种类型,进一步健全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同时,结合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探索就近就地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路径,推动农户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餐厨垃圾生化处理。扩大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覆盖服务面,拓宽回收利用渠道。推进23个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样板村建设,扎实推进增城生活垃圾分类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区建设。
此外,《方案》还提出要从坚持党建引领、鼓励社会参与、加强校园教育、组织志愿服务、加大培训力度等方面发力,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

5月12日,增城区召开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研究部署新发展阶段增城区河湖长制高质量发展工作。增城区委书记、区总河长赵国生讲话。增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区副总河长霍阳主持会议并宣读《关于增城区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优秀河(湖)长名单的说明》。增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黄贤青、区政协主席丘岳峰出席。副区长、区河长办主任罗迎传达上级有关会议精神。
赵国生对近年来全区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治水兴水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开展主题教育,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市工作要求,深入推进河湖长制,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为增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生态支撑。一要强化水环境系统治理。高水平统筹推进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系统治理,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持续推进污水源头治理,不断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高质量打造美丽幸福河湖,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二要坚决守牢水安全底线。扎实推进防洪排涝项目工程建设,加快补齐防御短板。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坚持“建在平时、管在平时、用在急时”,强化水利设施安全监管。加快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水务网,提高防范化解水安全风险能力。全力抓好防汛工作,切实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要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实施推动供水补短板强弱项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持续优化用水营商环境,大力发展水经济,提升水资源节约保护利用水平。四要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河湖长要严格履行职责,各镇街各部门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属地责任,大兴调查研究,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实施清单管理、挂图作战,强化考核监督,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治水氛围。
霍阳强调,要坚持思想不放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切嘱托,保持治水兴水的紧迫感,当好全区河湖的“健康守护人”。要坚持措施不放松,突出抓好问题整改,不断强化源头治理,持续开展全域保洁,加快补齐水利工程短板,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建设任务。要坚持责任不放松,强化工作部署,加强队伍建设,严格考核问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会上,增城区水务局汇报了2022年全区河湖长制工作情况。正果镇、仙村镇、增江街总河长向区总河长作述职报告。
会议以视频形式开至各镇街。区领导周长友、罗干政、王长春、曾鸿斌、袁俸农、广新力、黄伟坚、蒋日光、廖如、张文杰、张英智、罗迎、邱发明,以及区直有关部门、驻区有关单位、区属国企、各镇街党(工)委主要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会。
广州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现辖11个区,共142个街道、34个镇,1672个社区居委会,1145个村委会;常住人口1881.06万人,城市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超过2200万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2013年以来,市民政局以建设幸福社区为目标,开展了五批次和谐社区(幸福村)建设,全市累计达标和谐社区1046个,达标幸福村168个,解决了社区场地设施不足等2万多个社区问题,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家、省市部署要求,2023年,市民政局启动新一批次507个和谐社区(幸福村)建设工作,其中重点创建村居57个、特色示范村居16个。
组织部署周密,目标定位“全过程陪伴成长”
制定年度创建方案,构建达标、规范、优质三个梯次的创建指标体系;明确各级专项工作组织架构及推进阶段;制定《广州市和谐社区(幸福村)建设工作指引》,汇编社区治理政策、治理范例等创建工具。完成全市507个创建村居集中业务培训,明确创建工作目标定位是全过程陪伴村居成长,“以小切口创社区大幸福”,创建过程既是村居干部新时代多元善治思维转换及群众组织动员能力训练的过程,也是超大城市社区治理新路径的探索。组织全市11个行政区1302名创建镇街、社区(村)具体经办干部开展深度培训,对创建工作经验做法、创建思路、创建工作流程,创建案例、创建方案的设计原则与经验技巧等进行深度解读,为村居开展创建工作提供助力。
调查研究,创建切口找得准
开展老、中、青、妇儿全龄段村居民分层抽样调查,紧扣紧群众需求,主动向居民群众问需求、听意见、询建议,累计完成问卷2.7万份。208名高校专家、离退休社区干部、资深实务社会工作者组成专家组,深入村居开展创建指导。专家组走村入舍,综合运用需求问卷法、田野实地走访法、村居民访谈法对57个重点、特色创建村居开展综合实地调研,抓准村居地域人文特点,理论结合实际,经验加上方法,以问题为导向,用调研结果指引创建方向,助力村居锚定创建“小切口”。507个村居创建工作方案经专家把脉、过程指导、镇街区市四轮指导三层审核确定,落实为村居年度工作重点。
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创建落点抓得实
参与和谐社区幸福村的创建村居,涵盖几十年“高龄”的老旧社区、城中村社区,又有新楼盘物业社区。社区类型化特点突出,创建工作立足社区现实,展望社区长远发展,落点侧重在“实”字上下功夫。例如,黄埔区夏港街普晖社区创建落点“软硬”结合,社区多元主体齐参与突出“议”。回应超30年楼龄老旧工业园区型社区电梯加装的“硬件”迫切需求,普晖社区大党委牵头,组织成立居民楼电梯加装“互助共享团”,邀请社区律师、代表委员、成功加装的“前辈”业主、社工共同参与申报楼宇居民议事会,创建策略为“社区的事情社区议”“楼栋的事情一起办”有效调动社区居民作为社区主体的参与意识和行动落地。运用软韧有力的“116议事协商工作法”有效缓解因房屋出租、邻里缺乏沟通产生的矛盾。依托创建契机,回应“一老一幼”文体康乐需求,开展公共阵地“盘活”行动,计划打造4处社区家门口的口袋公园。
其中,海珠区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自治。江南中街万松园社区以“自己人管自己事”治理模式组织幸福社区创建,培育一批能干、愿干的楼栋长、网格长队伍,实现社区干部“独唱”向居民“共舞”的转变。幸福社区创建工作充分结合疫情实践积累的社区动员体系,楼长、层长在社区党委引导下,自主策划、组织大楼幸福家园创建和守护活动,如第三网格自发组织开展“最美楼道”评选活动,推动居民共同参与到楼栋公共环境的清洁、保洁中。社区党委发挥战斗堡垒引领作用,积极开展能力培训,为楼长、层长、网格长等居民骨干赋能,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能力。通过社区活动促进居民联结,进而凝聚居民群众团结凝聚。服务过程中,万松园社区与辖区的企业单位万国商业广场、苏宁易购商场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积极为社区建设出资出力。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