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让“高精尖”触手可及
◎本报记者 叶 青
触摸“精尖”,走进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免费体验红外热成像;洞察深邃,借助光学元器件探索光之奥秘;对话高端,院士专家与青少年一起点燃“科技传承”火炬……5月20日,2023年广州科技活动周启动,现场一批“高精尖”展品让观众大饱眼福。
“希望公众抓住这次机遇,打开科技之门,探索科技奥秘,感受科技魅力,掀起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通过视频寄语。陈俊龙、张季超、邱成利、姜鹏、刘维宁、韦建瑞、刘金山等科学家作为“科普爱心大使”出席开幕式。
在今年广州科技活动周举办期间,该市11区168家科普资源单位向公众免费开放。今年广州科技活动周将持续至5月31日,公众可在该市范围内体验超过430场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科普有助于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有助于提升全民创新力。”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琶洲实验室副主任陈俊龙指出。他寄语青少年,要“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创新共享”,“崇尚科学能够深化对于世界的认识,学科交叉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青少年需要跨越学科知识的边界”。
在今年广州科技活动周主会场,2023年广州创新科普嘉年华系列活动吸引了大批群众,VR体验区排起了长龙。此外,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带来了自主移动精准喷雾机器人系统,该系统可以替代人工进行城市防疫消杀、病虫害防治、农林植保等工作,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
创新驱动,不舍昼夜。
今年广州科技活动周给公众带来了全天候、全时段的科普体验。
5月20日晚,广州科学之夜主场活动——“元宇宙+定向越野”奇妙夜举行。此外,该市23家科普资源单位同步开辟“科学之夜”分会场,包括广州动物园的“动物园奇妙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的夜探索活动等。
近年来,广州坚持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聚焦“四个面向”,优化科技供给,强化科普能力,率先出台《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和《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探索推动科普载体的建设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2022年全市225家科普基地开展了超过2.3万场科普活动,服务公众达1.67亿人次。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弓鸿午表示,希望全市各界共同用好科技活动周这个大舞台,厚植科技创新沃土,在青少年心灵中播撒科学与创新的种子,为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在杭州市桐庐县农业“机器换人”的推动下,桐庐杨家粮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魏小芬与农机部门、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引进了施肥、筑埂和最新型的井关954拖拉机等先进机械,尝试在拖拉机上安装丰疆智能系统,开启了智能耕作的“大门”,并引领桐庐县农机发展朝着智能与无人机械作业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在桐庐杨家粮油专业合作社中,旋耕机、直播机、种子发芽机、育秧流水线、撒肥机、筑埂机及现代化植保设备等机械应有尽有,实现了粮食生产“耕、种、收、烘干”等各个环节全程机械化。近年来,合作社已累计为周边乡镇街道1500余户农民,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10余万亩次,为农户节约成本300万元以上。桐庐县畜牧农机渔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虹山介绍,近年来,桐庐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策略,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并多次召开新型农机具现场演示会,举办新技术培训班,通过演示示范和技术指导,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2022年实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4.3%,其中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87.7%,有效提高了农田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月22日,广东省2023年“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在广州召开,动员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6·30”活动,发动广大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和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助力我省“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会议指出,开展“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然要求,是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举措,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力推动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在擦亮品牌、拓展内涵、找准重点上下功夫,聚焦助力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富民增收、绿美广东建设等重点工作,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优势,扎实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等行动,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积极担当作为。要求各级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讲究方式方法,强化宣传引导,全力以赴开展好今年的“6·30”活动,为广东乡村全面振兴汇聚更加强大的力量,为我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