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荔湾多宝街道:用“绣花”功夫化解矛盾纠纷 唤醒老城市新活力
脚下是麻石路,抬头是青砖房、满洲窗,身旁是潮流小店,耳边是粤曲悠扬……走进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多宝街道恩宁路的永庆坊,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两行标语下,不少游客驻足拍照。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过程中,如何兼顾文明传承与人居、商业环境改善?近年来,荔湾区多宝街道创设多方主体参与的共同缔造平台、建立力量下沉的多元解纷模式、构建源头治理的防范化解机制,把权力、职责、机制融入改造一线,以“绣花”功夫推动矛盾纠纷止息于事前、化解于事中、固本于事后,推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永庆坊群防共治应急小单元队伍在景区周边巡逻。
永庆坊片区是以骑楼和西关文化著称的历史文化街区,面积11.37万平方米,原有建筑1352栋,涉及居民2760户5904人。
“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起初,围绕永庆坊的改造,一直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如何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形成多方认可的方案,成为摆在地方党委和政府面前的难题。
在推进永庆坊改造更新过程中,当地成立了由业主、居民、设计师、专家顾问、“两代表一委员”、媒体代表等30余人组成的广州首个社区改造公众参与平台——共同缔造委员会,全程参与社区改造的各个环节。
“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共同缔造委员会建立了居民诉求清单销案机制,深入开展入户调查,逐户登记诉求建议,落实“一户一策”解决方案。
永庆坊共同缔造委员会召开协商会议。
“围绕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委员会逐步落实集体协商,确保各方形成共识。”多宝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共同缔造委员会围绕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管理等各个环节组织集体讨论40余场,收集采纳群众意见1500多条,征询采纳历史文化保护、建筑设计等领域专业建议38份。
这些宝贵的意见,也成为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效举措。
在如今被改造的建筑中,也分布着一些尚未商业化的老楼,当中仍住着不少老街坊,给园区增添了一丝“烟火气”——这就是共同缔造委员会充分尊重民意的结果。改造过程中,针对想留在老楼里的居民,当地着重完善相关配套措施,让街坊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永庆坊内举办“非遗过大年”牙雕传承体验活动。
如今,永庆坊凭借“4A景区+非遗街区”优势,吸引了大量商户落地和游客游览,而共同缔造委员会“广泛收集民意”的协商理念,也已经被嵌入当地基层治理的长效机制中。
比如,当地建立了“日收集游客诉求、月走访居民群众、季座谈商户代表”民意征集机制,采取设立意见箱、填写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了解社情民意,回应群众关切,做到游客、居民、商铺“有呼”,街道和运营企业“必应”。2021年以来,多宝街道共收集意见建议近1000条,实现100%办结回复。
前不久,针对永庆坊微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住户房屋开裂、渗水、积水等遗留问题,多宝街道与司法所、职能部门、社区、物管公司一起研讨解决方案,对登记在册的19宗纠纷个案采取逐件化解。
这是当地整合辖区资源,建立“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的缩影。此前,多宝司法所联合法院、公安、侨联、人社、文化旅游、工会及街道社区资源,搭建了永庆坊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中心。
“在这里,当事人可以直接向值班法官咨询问题,也可以与法官视频连线。”荔湾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每天都会有工作人员值班,从社区法律顾问律师、公证员到法官、检察官、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专职人民调解员……解决群众诉求“只进一扇门,只需跑一地”正在成为温暖的现实。
多宝司法所联合相关部门在永庆坊调处纠纷。
法治资源的不断“下沉”,也让群众能足不出户享受到各类法律服务。2021年以来,中心累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1052次。
日常生活中,如何准确排查各类矛盾纠纷,真正做到“发现在早,化解在小”?
多宝街道将永庆坊片区划分为4个综合网格,建立“1(社区基干)+1(专职网格员)+1(社区民警)+N(志愿者)”综合网格队伍,通过“线上+线下”精准排查各类矛盾纠纷,由街道综治中心统筹调解力量及时跟进处置。在改造更新过程中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03宗,实现100%就地化解。
人民群众是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多宝街道组建了由网格员、商户、退役老兵、物业员工和热心群众组成的“永庆平安”群防共治队伍,建成最小应急单元6个,日常开展治安巡逻、调解矛盾纠纷、先期处置突发事件等工作。
“针对群防力量无法化解的矛盾纠纷,我们整合政法综治、执法、公安、市场监管等力量组建‘联合执法队’开展联合调解。”多宝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以来,当地共化解矛盾纠纷180余件,确保矛盾不激化、问题不上交。
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离不开“智治”支撑。近年来,当地充分发挥数据赋能优势,在永庆坊创建集综合网格、12345工单、视频调度系统等于一体的数字赋能平台,通过“线下进一站、线上进一网、掌上进一端”,快速掌握社会矛盾风险预警信息,牢牢把握防范化解矛盾风险的主动权。
“领头羊”助力产业领跑行动计划系列活动之
“走进北交所”成功举办
为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加速助力优质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8月11日,省、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广东省重点后备上市企业开展“走进北交所”交流活动。本次活动共有29家优质企业参加,其中广州企业10家。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倪全宏副局长、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徐秀彬副局长出席了本次活动。
活动座谈环节,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董事长周贵华、副总经理孙立及上市发展部、挂牌审查部有关专家与各位企业家、政府单位代表进行了座谈,为企业走向资本市场提建议、“开良方”,坚定企业赴北交所上市的信心,力促广东企业早日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培训环节,北交所专家对北交所上市政策、新三板挂牌审查政策及直联审核机制等进行了详细解读,明确了企业赴北交所上市的路径、流程及审核要点,使得参与企业对上市预期有了清晰的目标。
活动上,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徐秀彬副局长介绍了广州企业上市工作开展情况。截至2023年7月末,全市现有境内外上市公司224家,其中6家企业在北交所上市;现有新三板挂牌企业227家,其中创新层65家、基础层162家;北交所拟上市企业已过会2家,在审3家,9家正在接受广东证监局辅导,另有一批优质企业正在培育中。此外,广州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2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85家、市级5597家,这与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重点聚焦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等的定位高度契合。
日前,广州发布新一轮“领头羊”助力产业领跑行动计划,提出了力争3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75家、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超50%、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及五大新兴优势产业领域新增上市公司超40家、上市公司超20家的区达到6个以上等具体目标,进一步加大对企业上市的扶持力度。下一步,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将加强与全国股转系统 北京证券交易所华南基地合作,积极推进区域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建设,对照北交所的申报条件,动态筛选我市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培育工作,推动更多优质企业赴北交所上市,促进北交所“广州板块”高质量扩容。
8月2日,市交通运输局联同白云区住房建设和交通局召开会议,就白云区南清线(YA37线)某建设项目涉嫌在公路上违法增设平面交叉道口行为进行约谈警示。项目建设、施工、监理共9家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市交通运输局介绍了白云区住房建设和交通局在南清线(YA37线)检查发现的违法增设平面交叉道口施工情况,相关单位违法增设平面交叉道口共16处,道口宽度为4~34米,其违法行为导致南清线(YA37线)路面大面积开裂、坑槽病害,频繁出现淤泥污染情况,存在较大交通安全隐患。经区有关部门督促后,目前已完成整改,并恢复道路原状。
会上,市交通运输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路政管理规定》《广东省农村公路条例》《广州市交通运输局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等相关规定进行了宣贯,并对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发出《违法行为负面清单告知书》《企业承诺书》,由约谈对象确认签收。
会上,市交通运输局介绍了路政许可手续办理的注意事项。
会议要求,一是工程建设单位要做到“先许可,后施工”,严禁无证施工。二是施工单位要严格落实安全文明施工,切实做好安全生产管理。三是监理单位要切实履行监理职责,确保工程建设合法合规。四是工程参建各方要主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树立守法意识,坚决做到依法施工、文明施工、安全施工。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