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最小应急处置单元 助力超大城市平安守护
今年以来,广州市公安局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护航高质量发展”工作理念,以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经验试点品牌为目标,聚焦市域安全风险防控,持续打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八统一”最小应急单元防控体系,有效打通应急处突“最后100米”,确保重大风险隐患防范在前、化解在小、处置在早,有力保障市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
多方联合共建,打造城市防控“哨点”
广州公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紧紧依靠群众、全面发动群众,依托平安建设工作机制架构,以“广州街坊”为品牌,有机整合保安员、联防队员、治安积极分子、群防群治志愿者等群防共治力量32.9万名,在全市学校、医院、商圈、企事业单位、交通枢纽、文旅场所、公共娱乐场所、村居社区等部位分类布点建成应急处置“哨点”2.3万个,实行“综合网格+专业警格”支撑联动,高效发动最小应急单元参与社会面治安巡防值守,强化社会面震慑、发现和制止突发案事件,全力开展先期处置,为区域内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采取紧急避险,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隐患苗头、第一时间控制风险扩大、第一时间处置常规可控事件。
多面举措发力,筑牢应急处置“基点”
“正佳广场最小应急单元18人已打卡上岗,情况正常”“执信中学最小应急单元3人已打卡上岗,情况正常”……通过派出所统一指挥调度,各最小应急单元每天通过专用对讲机报备上岗、报告各类突发情况、有序接受指挥,全市平均每日组织发动2万个最小应急单元共4万余人投入社会面治安防控工作,最小应急单元“蓝标识”“红袖章”遍布羊城大街小巷,形成城市安全最前端的保护网。
“快来人!有人持械企图伤人!”2023年6月的一天,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某商圈的门口有人大喊。原来,这里是该商场保卫部门联合属地派出所共同开展的最小应急单元处突演练现场。“有人持械伤人,请B区最小应急单元立即携装备到北门广场进行处置”,随着对讲机的一声令下,不到1分钟,6名手持钢叉、盾牌等处突装备的最小应急单元队员火速赶到现场开展处置,派出所立即启动最小应急单元响应机制,随着出动的警力到达,迅速协同应急处置队员将“嫌疑人”制伏。按照“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增援到位”目标,广州公安依据风险等级,结合单位特征及处突要求制定最小应急单元多样化的快反处置预案,针对性开展应急处置技能培训,今年以来发布线上学习视频84个,近11万人点击学习,开展线下集中学习600多场,全覆盖2.3万个最小应急单元,确保各最小应急单元始终处于应急处置最优状态。
在固定最小应急单元“点”处置战术流程,落实内部和门前安全防范责任基础上,打造“一点呼叫、多点响应、区域集结”联动机制,遇到突发事件时,按照“就近”原则,立即启动“一点呼叫、多点响应”先期应急处置模式,形成双重联动,常态开展实战化应急处置演练,阶段举行大比武活动,以练促战,提升突发案事件处置效能。
多线实时响应,严控城市安全“燃点”
通过前移安全关口,充分发挥最小应急单元“岗哨”作用,力争实现风险隐患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化解在小。今年以来,全市最小应急单元成功协助处置突发事件500多起,协助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00多名,制止正在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59起、有效调处矛盾纠纷69起、救火等抢险救灾事迹100余起,协助找回迷失人员55人。
广州公安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运行模式,突出创新经验亮点,凸显社会治理作用,高质量推进最小应急单元建设,在全市择优选树19个市级联建点、102个区级示范点及106个街镇级示范点,织密了城市安全防护网络,在实战中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了中央、省领导高度认可,助力广州平安建设考评连续位居全省前列。建设工作被推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经验品牌,目前已通过了广东省委政法委实地验收。
最小应急单元建设工作高质量推进,为千年商都赢来沉甸甸的荣誉。2022年底,天河区被授牌命名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广州市公安局内保支队1个集体获评平安广东建设先进集体。广州市最小应急单元建设得到中央、省、市领导高度认可,工作做法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制机制试点交流会、全省公安局长座谈会上推介。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接下来,广州公安将继续探索完善新时代超大城市群防共治新模式,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建设更高质量的平安广州作出更大贡献。

蔡崇达黄埔工作室正式揭牌。
蔡崇达创作分享。
8月21日,共建蔡崇达黄埔工作室签约活动在广州市黄埔图书馆(香雪馆)举行,黄埔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梅声洪与著名作家、媒体人蔡崇达共同签署协议,“蔡崇达黄埔工作室”在多方见证下正式揭牌。
据了解,蔡崇达黄埔工作室将聚焦“湾区”这一世界级命题,以黄埔为基地采风、写作,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大力推动中国文学“出海”。蔡崇达黄埔工作室落地进一步夯实了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百名大师聚黄埔”文化工程,文化强区建设加速推进。
聚焦湾区命题,推动中国文学“出海”
蔡崇达是近年国内最畅销的文学作家之一,作品《皮囊》至今发行实体书500万册,电子书迄今发行1200万册,2022年9月推出长篇小说新作《命运》。他此前曾先后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GQ》中国版报道总监、《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三次获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
广州市委宣传部文艺处(电影处)处长、一级调研员皮健对蔡崇达的作品表示赞扬,期待他未来扎根广州、立足黄埔,创作出更多有深度、有筋骨、有时代感的传世之作。“蔡崇达工作室落户广州黄埔,必将为黄埔文艺事业发展、广州文学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虽然我是福建人,但广东是我写作领域的‘故乡’。”活动上,蔡崇达把此次工作室的建立比作一种回归。事实上,蔡崇达的职业生涯是从广州开始,第一份工作在广州《新周刊》,首次担任媒体主编也是在广州,可以说是从广州走出来的媒体人。
蔡崇达表示,在接到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邀请共建工作室时非常激动。他从写作的角度出发,认为想要聚焦湾区、聚焦发展,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黄埔有一批最早开始思考中国发展的人和事。在他看来,几十年间无数青年来到粤港澳大湾区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太多闪闪发光的故事原型,黄埔是讲述中国发展最好的“观景台”。
“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黄埔是没办法拒绝的。”蔡崇达说,“如今真正决定来到广州在黄埔扎根,期待能写出对得起这个地方的、‘闪光的’作品。”
黄埔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梅声洪表示,期望蔡崇达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一道,在长篇小说及非虚构文学作品创作方面出精品、出标杆,发挥黄埔乃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共同推动中国文学“出海”。
共建文化强区,“百名大师聚黄埔”计划逐步落地
蔡崇达工作室的正式落地,进一步地凸显了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名家效应”。自黄埔区实施文化强区战略以来,扎实落地“百名大师聚黄埔”文化工程,目前已引进名家大师43人,正在引进8人,其中包括著名音乐家李海鹰、艺术家许鸿飞一批文艺领军人才。
“黄埔未来将与蔡崇达等名家合作,共同推出一系列优秀文艺作品,助力区域文化平台建设展现新成效。”梅声洪表示,文艺名家的引进既是黄埔区落实全市关于文化建设工作方针的重要行动,也是进一步推进黄埔文化强区建设的具体举措。
黄埔有粤港澳大湾区“湾顶明珠”的美誉,同时也是广州的文化明珠。随着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吹响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号角,文化高质量发展成为其中的关键一环。在扎实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的过程中,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全面打响红色文化、海丝文化、岭南文化、创新文化四大品牌。
如今,以文化软实力带动产业硬实力,已经成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区域发展的鲜明特色。今年上半年,全区36家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娱乐企业合计营收6.41亿元,同比增长65.7%,增速位列全区各行业第一。据了解,在签约共建蔡崇达黄埔工作室后,黄埔区还将继续争取人民文学出版社蔡崇达出版工作室落户。
近日,广州市黄埔区率先实施环评“打捆”审批,110千伏启学、笔岗输变电工程“打捆”项目已通过环评审批,成为首个享受广东省环评“打捆”审批红利的项目,这也标志着广州环评“打捆”审批工作顺利启动,并取得预期效果。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2023年5月,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持续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 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持续深化环评改革,实施“打捆”审批模式,创新环评管理方式,切实为企业减负,为项目建设提速,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服务广州高质量发展。
黄埔区根据《通知》对所在区域符合条件的同类型项目,探索实施“打捆”新审批模式,目前实现环评审批只需要“一套材料、一次审批、一次批复”。
其中,“一套材料”是指对符合条件的“打捆”项目精简环评材料,企业可共同编制一份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文件中政策和规划符合性、生产工艺及流程、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环境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等内容可合并表述,为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
“一次审批、一次批复”是指“打捆”审批项目可由所有企业联合或委托一家企业作为报批主体,审批部门对多个建设项目只需开展一次公示和审查,节省多次公示和审批时间,实现多个建设项目“一份报告、一起公示、一同批复”的“打捆”审批模式,促进项目早投产。
黄埔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表示,实施环评“打捆”审批,原本多个项目需分别委托多家环评技术单位编制多份环评文件,现在多个项目仅需编制一份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
与此同时,实施环评“打捆”审批,多个建设项目通过共同编制一份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统一同类型项目的源强分析、污染治理和管理要求等标准,降低同类型项目由于审批差异性带来的监管难度,有效促进审批监管协同。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