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预防请做好这几点!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
大雪的到来
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
此时接踵而至的除了寒冷
还有高发的各种疾病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冬季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
为什么冬季高发心脑血管疾病?
冬季寒冷,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心梗等。
一般来说,如果冬天里数日有乏力、头晕、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频繁、剧烈、持久的情况,就要警惕心脑血管疾病了。
预防措施
1 防寒保暖,及时增添衣服;
2 少食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排便过度用力。清晨去厕所时,应改蹲式为坐式,大便时间不能太长。
3 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 戒烟限酒,定期体检;高血压患者要按时服药,按时监测血压,不可突然减量或停药;老年人最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在医生指导下经常按摩劳宫、内关、合谷、神门、少府等穴位,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作用,对心脑血管病有预防作用。
5 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
冬季养生提示
避寒就温
进入大雪节气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大幅度降温、降雪天气。此时应避寒就温,特别要注意头颈和足部保暖,外出时戴上帽子、围巾,晚上睡前用热水泡脚。
图片
适当进补
进补要依据个人体质,适度而为。素体虚寒、阳气不足者可适当进食羊肉、牛肉、乌鸡、桂圆、红枣等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同时,冬季气候干燥,易伤津液,可多饮水,适当摄入新鲜水果和蔬菜。
保持心情愉悦
在精神调养方面,应顺应冬季收藏之性,静心养神,同时多晒太阳,保持心情愉悦。
《佛山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下称《规划》)已于近日印发。《规划》共7章,主要明确“十四五”都市农业发展目标、功能定位、空间布局、重点任务、一区一策和保障措施等,是未来几年佛山市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根据《规划》所提发展目标,到2025年,佛山要率先建成与国际一流湾区相匹配的都市现代农业先行区,基本建成与世界级城市群相融合的美丽乡村,实现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合发展。
到2025年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万元
什么是都市现代农业?
根据《规划》,都市现代农业是指依托都市、服务都市发展起来的集生产、生活、生态和人文等多功能于一体,包含农林牧渔业生产、加工、制造、流通、服务等全产业链的产业,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高科技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智能化为重要手段,与都市经济社会及生态系统紧密相连,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态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目前,佛山已经具备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条件,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正当其时。一方面,佛山已形成以优质淡水鱼、现代花卉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2021年,佛山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394.24 亿元,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75.3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67元;另一方面,佛山生态环境优良、区位优势突出、文旅资源丰富,具有产业融合的优势。
佛山正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以科技赋能,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探索具有佛山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十三五”期间,佛山稳产保供能力增强,“两园”平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新兴消费业态及农文旅融合发展,共同推动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规划》也提到,佛山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有其特色发展路径和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地市相似的问题,如都市农业发展步伐较慢、用地政策待完善、综合效益需提升、多种功能有待挖掘等。
结合佛山实际与当前机遇,《规划》给出了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总体定位,即成为广东省都市现代农业先行区、湾区“菜篮子”重要供应基地、湾区农耕美食文旅发展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
到2025年,佛山要率先建成与国际一流湾区相匹配的都市现代农业先行区,基本建成与世界级城市群相融合的美丽乡村,实现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合发展。
具体而言,就是要农业生产高质高效、乡村生活宜居宜游、城乡生态绿色低碳。例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8%,现代都市农地生产率达4.1万元/亩,劳动生产率达到9万元/人,食品饮料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建成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10个、示范点25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至1.67: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超1000亩的省级示范性美丽渔场8个以上。
五大任务引领
都市现代农业高水平发展
发展目标已定,具体要如何实施?
《规划》给出的总体布局,是要全面落实“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战略和构建“一核 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衔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和全省农业农村规划,以及佛山市的国民经济、农业农村、碧道建设等规划,统筹考虑全市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加快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都市现代农业新格局。
同时,统筹考虑佛山市都市现代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基础,按照保障绿色安全食品供应、营造岭南水乡生活空间、构建都市生态安全屏障的布局思路,形成“一带融合 五区协同”空间格局。
在此基础上,《规划》将建设任务分解为5大部分,并分别从科技赋能、产业集群、农文旅融合、供应链条、对外开放合作等提出了具体的任务。
例如,在科技领域,佛山将以建设广东省都市现代农业先行区为目标,合作共建都市现代农业研究平台,推动生物育种自主创新和联合攻关,加快数字农业、设施农业研发应用。这其中又包括开展淡水鱼育种自主创新,打造南方淡水鱼种业“硅谷”,提出到2025年创建国家级水产良种场1家、省级水产良种场2家等。
在产业集群方面,佛山将推动优质淡水鱼、现代花卉、特色作物、名优畜禽、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打造5个高质量产业集群。
在农文旅融合方面,佛山将打造绿韵水乡、建设农业公园、培育示范教育基地、打造美食文旅示范点、活化历史古村落,并对“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进行扩容升级。
在供应链方面,佛山将建设大宗粮食物流园、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城市中央大厨房、打造“粤字号”农业品牌,到2025年,培育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7个以上、“粤字号”农业品牌产品130个以上。
在合作共享方面,佛山将推进粤港澳台农业交流合作、省际东西部协作和省内驻镇帮镇扶村、加快建设农产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提升佛山国际贸易水平。
一区一策定位明晰
《规划》在第6章创新提出一区一策,即以优质淡水鱼、现代花卉、名优畜禽、特色作物、食品加工等为主导产业,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公园为载体,以“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扩容升级为主线,佛山市五区采取不同功能定位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禅城区耕地、园地和养殖坑塘(含可调整养殖坑塘)等面积为1.19万亩,打造了“醉美南庄”“织梦张槎”两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紫南村获评“中国最美乡村”。根据《规划》,未来禅城区将围绕打造高品质的精致秀美之城,聚焦“人城产文”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禅城区岭南传统文化资源和农旅资源,打造农耕文旅与数字乡村先行区。
南海区是传统的“鱼米之乡”,拥有花卉、水产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基于南海区农业发展基础,衔接佛山市、南海区相关规划和最新政策提出的“创新发展”“南海智造”要求,南海区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定位为科技创新与城乡融合发展区。这其中包括现代育种、基塘农业、食品加工流通、智慧渔业等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和城乡融合改革创新等,为佛山市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顺德区依托水产养殖和花卉种植两大核心产业,外延农业面积已超过30万亩,年产值近 80 亿元。农业总部经济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目前已认定7家现代农业总部企业。结合顺德实际,《规划》将顺德区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定位为现代农业与美食文旅集聚区。
高明区耕地、园地和养殖坑塘(含可调整养殖坑塘)等面积 28.04 万亩,是佛山的农业大区。《规划》将高明区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定位为安全食品与田园城市样板区,即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安全食品供给方面体现高明担当,在三产融合和乡村振兴方面做出高明样板,为加快建成“田园城市新样本”提供有力支撑。
三水区被誉为“中国首个富裕型长寿之乡”“中国饮料之都”。中国(三水)国际水都饮料食品基地聚集了百威、红牛、 健力宝、可口可乐等100多家饮料食品企业及配套项目。根据《规划》,三水区将以打造广佛极点重要节点、湾区特色产业发展新高地、全省乡村全域振兴示范样本为着力点,立足智慧农业和生态农旅示范区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广佛肇区域中心的地理优势和承接大项目的空间优势,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为重点,建成“一核、 六园、五链”的三水都市现代农业新格局,着力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全省乡村全域振兴示范样本。
这是一场异常艰巨的战“疫”。
近三年来,我国有效处置100多起聚集性疫情,在病毒最凶猛的阶段,有效保护14亿多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新冠发病、重症和死亡比例均处于全球最低水平。
近三年来,病毒弱了,我们强了。以争分夺秒的加速度,提升应对疫情大考的能力,我们等来新冠病毒的致病力下降。坚持边防控边研究,密切跟踪病毒变异,我们的疫苗、药物有了,救治能力提升了,平战结合的防疫本领强了,健康意识和素养提高了,这为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2022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会议强调,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艰难的时刻,我们挺过来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运用好我国抗击疫情的制胜法宝,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我们一定能够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我国制定疫情防控政策的首要考量,也是衡量疫情防控成效的重要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过6.41亿例,死亡病例超过662万例。
中国是目前世界主要大国中新冠肺炎发病率最低、死亡人数最少的国家。尽管人均医疗资源、医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但实现了人均预期寿命稳步上升,2020年达到77.93岁,2021年提高到78.2岁。
党中央统揽全局,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
2020年,大疫突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决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中国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
2021年,德尔塔变异株带来的疫情一度波及20余个省份。中国迅速采取防控措施,有效处置30余起聚集性疫情。
进入2022年,奥密克戎变异株席卷全球。3月,疫情波及我国多数省份。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勠力同心,经受住了又一轮严峻的防控考验。
发挥制度优势,中国一次次将“不可能”变成“一定能”——
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
2020年疫情暴发之初,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人民子弟兵闻令即动,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基层干部和志愿者挺身而出、坚守一线……最精锐的力量向风暴之眼驰援,最优质的资源向决战之地汇聚。
2021年秋,一场疫情突至内蒙古额济纳旗,这个“面积比省大,人口比县少”的小城,滞留近万名游客。快速流调、大规模转运……约两周疫情就得到初步控制。
2022年3月,吉林省疫情防控处于关键时期,十多个省份组建医疗队驰援……
千万条线拧成一股绳,紧紧抓住战“疫”主动权。
从病患救治到疫情排查,从复工复产到科研攻关,广大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全国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坚守,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投入志愿服务……中国构筑起群防群治的坚强防线。
承诺绝不动摇,人民至上理念凝聚起团结伟力——
疫情发生之初的武汉,缺床位、缺医护、缺设备……重压如山。在这场生命大救援中,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不放弃每一个患者,总体治愈率达到94%。
集中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费用由国家承担,全民免费接种疫苗,新冠治疗药物纳入医保……
让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最大限度保护——这就是世纪疫情面前的中国选择。
应对病毒变异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本领
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奥密克戎……不断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让防控变得异常困难。
近三年来,我国经受住全球多轮疫情流行的冲击。
“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国始终强调科学精准防控。
病毒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疫情防护网——
2021年下半年,德尔塔变异株疫情短时间内多点发生。全面激活应急指挥体系,组建流调专家队,迅速判定、排查和管控风险人员,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2年3月,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来袭。不搞“大水漫灌”,核酸检测任务在24小时内完成;推广“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监测模式,与病毒赛跑,采取坚决果断措施。
关键部署,彰显战“疫”长远眼光。
加强疫苗、快速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使防控工作更有针对性;启动全球最大规模疫苗接种……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全人群新冠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
保障民生供给,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
疫情下的民生保障,牵动万千关切。
中央和各地区各部门及时推出保防控、惠民生重大举措,从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保障医用和生活物资供应,到打通物资配送“最后一公里”……中国一手抓精准防疫,一手抓民生保障。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派出工作组赴多个省份指导疫情处置工作,设立整治“层层加码”工作专班。在抓实防疫举措的同时,加强分析研判,防止防控简单化、“一刀切”,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本领。
走小步、不停步,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
2020年至2022年,疫情防控经历了突发疫情应急围堵、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全方位综合防控等不同阶段。
同持续变异的新冠病毒较量,关键就在于科学和精准。
2022年11月,在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基础上,二十条优化措施作出进一步完善。将风险区调整为“高、低”两类,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
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新冠肺炎防控方案、诊疗方案的每一次优化调整,都经过了反复研判、科学论证,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
防疫和发展,天平两端,重若千钧。
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才能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创造根本条件。
2020年2月23日,国内疫情防控紧要时,中央召开一场重要会议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明方向,让全国上下信心倍增。
顶住疫情压力,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从2020年成为全球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到2021年经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 两年平均增长5.1%,再到2022年经济顶住压力、稳中求进……全力以赴答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道“加试题”,中国交出不凡答卷。
疫情越是反复延宕,越考验现代化治理能力——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疫情“破防”,均由境外输入引发。针对口岸点多、线长、面广等防控难点,有关部门探索“一口岸一专班、一口岸一对策”。
推进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统筹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应急处置……中国在抗疫实践中既重视补安全短板,又着眼长远织牢防护网。
风险挑战越多,越要打好战略主动战——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近三年为个体工商户减税降费超万亿元;“东数西算”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为高质量发展积势蓄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探苍穹,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步履坚实有力……
面对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中国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不断落实好“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
主动识变应变,坚持中国抗疫自信——
近三年来,我国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经受住了考验,也最大程度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
在与新冠病毒的较量中,中国主动识变应变,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是正确的、科学的、有效的。
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坚持边防控边研究,密切跟踪病毒变异,加强药物有效研发和储备,不断增强医疗救治能力,提高平战结合的防疫能力,进一步提升健康意识和素养……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推动防控措施持续优化,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
在应对世纪疫情的风浪里,14亿多中国人民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不断提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我们就会取得应对世纪疫情的全面胜利。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