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举办讲坛活动
共筑大湾区旗舰项目 助力知识城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接轨国际高等教育,创新赋能知识城发展。11月6日,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主办的“创新与科技的未来-NUS的视角”(NUS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英文缩写)讲坛活动在中新广州知识城举行。活动中,来自科技领域的专家围绕“科技、创新、转化”三大关键词,深入剖析新加坡作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体系、方法以及当下前沿科技落地转化成果,全方位解读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未来的发展机遇,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中新双方各项科技产业合作。
今年5月,广州市人民政府、中新广州知识城管委会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决定在知识城共同建设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这是世界顶尖名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中国合作建设规模最大)的旗舰项目。今年9月,研究院在广州市黄埔区正式注册,选址知识城,标志着这一中新合作重点项目进入落地实施阶段。
助力知识城打造“最强大脑”
本次讲坛为黄埔区头部企业、创投机构和研究院所未来的合作奠定基础、架起桥梁。
讲坛上,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院长孟强教授说:“研究院将充分发挥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化办学特色与产学研资源优势,开展国际高层次人才培养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预计10年内通过新加坡国立大学校本部为中国培养2700多名硕士、博士、博士后等专业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长期战略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中新广州知识城合作事务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郑勇表示:“未来知识城将借助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科技成果的孵化资源,推动国际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引进更多优质项目,促成产业优化升级,发挥研究院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参与大湾区建设旗舰项目的示范效应,为知识城建设大湾区重要科技创新平台注入新动能。”
打造专属知识城特色课程
本次活动还邀请了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名誉常务副校长康长杰教授,他谈道:“我认识黄埔是从黄埔军校开始的,当时要搞革命,现在要搞创新,黄埔有创新的历史基因,我们对本次与黄埔区的合作充满了信心。”
康长杰还表示,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专门为知识城培养的博士生设置了特色创业课程,“通常博士生都是在上技术类课程,这是硬实力。但是创新也需要软实力,比如说,如何组织团队,怎么找创新点,怎么研究市场,等等,我们不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是在培养创新型企业的领导人。”
据悉,除了培养在校人才,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还将致力于提升高新企业在职人员的管理水平与专业技能,促进前瞻性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创新创业与前沿科技创业辅导,以支持本区域可持续人才战略,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采用广州、新加坡两地灵活授课模式,量身定制一系列契合当地要求的中短期高级人才培训课程。
(杨晨 陈小芳 詹卓嘉)
附件下载:
相关信息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俯瞰增江画廊,延绵山丘、城市楼宇、繁花绿树与旖旎碧波交相辉映,圣皇洲岛犹如一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玉带”上,常年上演“千鸟归巢”壮观景象……白鹭是生态环境好坏的标尺,是长寿、幸福的象征,向上奋力振翅寓意着进取、努力和飞跃,不仅意喻增城如今的发展,也反映出增城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城区的成效。
近年来,我区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林长制的工作部署,高规格建立林长制体系,高标准推动林长制实施运行,全面提升林业园林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目前,全区林地面积113.86万亩、森林覆盖率50.09%、森林蓄积量518.85万立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58%、建成区绿地率36.79%,先后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等称号,跃居“2021中国生活品质百优县市”第六名。
初溪休闲公园 任迪生 摄
强化顶层设计 勾勒林业发展“新蓝图”
在派潭镇大埔村,护林员潘伯展每天天刚蒙蒙亮就上山钻林,在网格责任林里巡逻,检查山上是否存在乱砍滥伐、乱挖乱建等各种涉林违法行为。他说,自从成为“林长制”一员,感觉责任更重了。巡林护林已经成为他的一种工作方式,生态保护已然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潘伯展一样,全区其余的1247名林长、305名护林员、322名林管员,他们不仅是绿水青山的守护者,也是森林资源保护的排头兵,更是我区林长体系的“神经末梢”。
2019年以来,我区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责任明晰、运行高效的组织体系,明确区委书记任区第一林长,区长任区林长,其他区委、区政府有关负责同志担任区副林长;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相关单位和镇(街)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增城区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林长制工作的全面领导;设立林长制办公室,分管林业园林的区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完成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林长体系构建,全面落实网格化管理。同时,在全市率先设立林长制事务中心,作为林长制常设机构协助做好区级林长制各项日常工作,为高质量完成林长制工作提供保障。
高标准建章立制 奠定生态建设“新格局”
为提升林长制治理效能,我区印发实施林长制十项配套制度,通过强化林长会议、林长巡查、工作督查、信息公开、工作考核、林河联动等制度落实,推动各级林长履职尽责。目前,全区设立林长制公示牌381块,全面公开各级林长信息;定期召开林长会议和开展巡林督查,督促林长制工作任务高效推进;开展巡林巡河系列志愿活动,助力我区生态文明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我区不断创新“林长+”模式,推行林长制之初便创新建立“林河联动”机制,开发“林河众采”信息平台,打造“一平台、多终端”的林河治理模式,高效联合巡林巡河工作,推动形成全社会保护林河的强大合力。2022年,我区在建立“林河联动”机制的基础上,创立“河长+林长+检察长”联动协作机制,将水务、林业部门在执法查处领域的专业优势与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监督的制度优势相结合,取得“1+1+1>3”的生态环境治理效果;2023年持续创新建立林长办与公安机关联合协作工作机制,压实相关职能部门管林护绿主体责任,形成保护生态资源合力,为推动绿色生态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高水平研发系统 丰富生态治理“新路径”
我区坚持先行先试、大胆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林长制工作落实,创新研发林长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涵盖资源保护管理、森林灾害防治、园林绿化、林业产业、巡护监控、生态监测等16个主要内容,实现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一套数”“一体化”,并上线“增城林长APP”和“巡林APP”森林监管巡护平台,强化实时预警和辅助决策,实现全天候、全区域实时监控,多内容、多层次交互共享,多层次、多人员同步互动,长时间、大数据统计分析,补足林业园林信息化短板,打通了历年来各业务系统的信息孤岛。
自2021年8月系统运行使用以来,各级林长、护林员累计巡护次数12.16万次,巡护里程91.5万公里;通过信息化巡护监管,2022年以来全区森林督查违法图斑数量和面积均大幅减少,有效强化生态安全保护。
高标准防火管理 谱写生态保护“新篇章”
我区以创建派潭镇全国乡镇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规范化管理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森林防灭火工作新机制,制定试点方案,细化四大类16项60子项建设任务,形成18个制度类文件,为推动基层森林防灭火工作规范化管理探索新路径,全区森林火灾预防工作的一体化、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
区林业和园林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区各镇街利用区林长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智能烟火识别、森林火险预警;推广使用森林“防火码”微信小程序,落实扫码进出山林;推广运用北斗终端“粤林监测”和“护林员”系统管理,实现护林巡查信息实时传输;配备无人机,实现“天上地下”无死角巡查;推行“网格化”管理,全年紧盯、高效活用“人防、技防、物防、心防”联防机制,构筑起坚固森林防火墙。2022年以来,未发生较大及以上森林火灾,实现全区森林火灾“零受害率”。
高水准规划建设 厚植绿色发展“新底色”
蜿蜒整洁的步道、碧绿养眼的草坪、丰富有趣的健身器材……漫步增城街头,转角就能邂逅这样精致、美观的“口袋公园”,这些公园如玉珠般散落,装点了城市的“微空间”,实现了市民开窗见绿,出门见园的美好愿望。
近年来,我区坚持分布均匀、方便群众、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理念,不断完善城市公园体系,目前,全区建成综合公园4个、专类公园3个、社区公园12个、口袋公园185个,小花园、小公园等“四小园”生态模块5186个,生态宜居休闲共享空间逐步形成;建成生态景观林带395公里、绿道601公里、碧道162.8公里,基本形成贯通城乡、绿量充足、景观优美的绿色生态廊道网络。
此外,我区持续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找准森林生态修复切入点,采取改造针叶林、提升低效林、抚育中幼林等多项举措,分类、分期、分批采取择伐、间伐与补植套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改造,优化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定向培育为大径级森林,提升森林景观、木材储备和碳汇功能,十年来完成碳汇造林10.8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累计流转林地12.8万亩,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251.92万吨。精准提升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重点景观区域内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建设色彩丰富、类型多样、四季有景的复层彩色森林,其中,大封门森林公园获评为首批“广东省林长绿美园”。
高质量发展林业 打造绿色经济“新引擎”
我区在全国首创“产业林长”机制并全面推行,动员经营林地面积大于500亩或年产值高于500万的承包户或企业主担任产业林长,将其技术、经验优势融入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目前,全区共确立产业林长70名,涉及林地总面积约12.35万亩,产值约3.9亿元,示范带动作用强。
七彩澳游世界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运营副总韩东正是产业林长其中的一员,他表示,产业林长最大的职责就是保护好森林资源和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两者要进行有机的平衡。据了解,七彩澳游世界项目为严守生态红线,保护森林资源,园内配套服务设施均由民房改建而来。项目依托森林资源和自然风光,开发了丛林小火车、丛林飞跃等项目,为园区带来人流量的同时,也为附近的村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让绿色产业成为群众致富的“钱袋子”,带动乡村振兴。
我区探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新路径,发展以风景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业、森林康养、休闲产业,目前,已建成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家、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3家、省级以上自然教育基地1家、省森林小镇4个,逐步形成大东坑次生林自然保护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湖心岛湿地公园等森林旅游集群地,并依托森林海废弃矿坑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森林海旅游度假区,推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包袱”向“美丽资源”转化利用。2022年带动旅游人次935万,旅游收入111亿元。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安排,是生态建设领域的“国之大者”。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任重而道远,未来,我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高标准推进林长制实施运行,着力构建“多彩森林网、蓝绿湿地群、美丽经济带”三大绿美格局,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美广东“增城样板”。
《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真实色泽等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设施
市民在东川新街市新滘市场选购猪肉。
《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规定,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
经常逛街市的街坊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些档口买肉、买水果,挑选的时候看着色泽鲜明,肉类红润、蔬果新鲜,回家后或者回到自然光下再一看,却发现并不“养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因为档口悬挂了使用特殊光源的照明灯,俗称“生鲜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今年发布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规定,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办法》将于2023年12月1日起实施。
“生鲜灯”灯光颜色“有文章”
11月8日,记者走访升级改造后的海珠区东川新街市新滘店、越秀区寺右新马路的华润万家以及天河区天河东路的钱大妈生鲜店,发现这些档口均已改装普通照明灯具。
“生鲜灯”为什么能让肉类、蔬菜等生鲜食品看起来更加红润或新鲜呢?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胡苏军博士介绍,这与照明灯具的显色性和颜色有关。灯光的显色指数越接近100,对物体的色彩还原能力越强,人眼看到的物体颜色越真实。“生鲜灯”就是利用了光源对物体真实颜色的显色能力,通过增加特定的颜色发光来改变灯具对特定颜色的显色能力,从而影响人们对食品真实颜色的辨别能力。
胡博士和同事现场演示了灯具照明比对,选取市面上常见的几种光源,用猪肉和果蔬作为样品,在不同光源下逐一对比。记者看到,与中性光相比,肉类在偏红色的光源下显得更为红润,蔬菜在偏绿色的光源下则显得更为翠绿。
使用“生鲜灯”会引起食品安全风险吗?广州市市场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生鲜灯”本质上是一种冷光源照明灯具,不会散发热量加速食物腐坏,不影响食品质量安全,但是可能影响消费者对真实色泽的感官认知。
“生鲜灯”进入倒计时
据悉,在广州市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目前华润万家已提前完成广州市内30余家门店照明灯具的自查,全部安装了显色指数接近自然光的灯具;钱大妈已完成首批19家门店照明灯具的更新,待核验灯具合格后,将按照新标准量产灯具并对旗下广州总共近500家门店的灯具进行统一更新。今年纳入升级改造的农贸市场也进行了“生鲜灯”改造,海珠区新滘综合市场已经完成,其余农贸市场也正在逐步落实禁用误导性“生鲜灯”。
广州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市场监管总局颁布《办法》后,广州市场监管部门已在全市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连锁生鲜企业等加大宣传,指导经营者选择显色指数、色温更接近自然光的灯具,及时落实新规要求。另外,广州市市场监管局正在制订地方标准《生鲜连锁企业食品经营管理规范》,将对“生鲜灯”的色标特征、色温值、显色系数等做出更明确的要求。
市市场监管局提醒经营者,如果12月1日后仍然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有可能面临警告或罚款5000元至30000元不等的处罚。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