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发布意见:倡导职工群众就地过节
记者12日了解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发布意见,要求统筹做好2021年春运工作和疫情防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平安有序出行。
2021年春运将从1月28日开始,3月8日结束,共计40天。《关于做好2021年春运工作和加强春运疫情防控的意见》指出,要把疫情防控放在首位,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切实强化底线思维,充分预估风险挑战。
经会商研判,2021年春运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将显著低于常年,客流量存在较强不确定性。意见要求,各地区要建立由政府主管领导牵头的春运工作机制,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各类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春运期间要增加通风、消毒等措施频次。所有客运一线服务人员要规范佩戴口罩,督促要求旅客全程佩戴口罩。
意见明确,要切实加强运力保障,着力优化运输衔接。积极引导错峰出行,倡导职工群众就地过节。鼓励用人单位结合工作需要和职工意愿,统筹安排休假。工会组织要积极与用工单位协商息工开工时间,组织做好务工人员错峰返乡返岗。
明代嘉靖年间,旧的礼制被打破,民间建祠之风兴盛起来。祠堂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宗族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祠堂建筑是各村宗族文化的物质承载者和形象揭示者。从现存的祠堂往回追溯,看到的是某一宗族源远流长的生活画卷。
高明区更合镇朗锦村的明清祠堂群,是本地同时代祠堂建筑的佼佼者。一个村内同一宗族目前仍保留5座祠堂(原有7座),共占地超2000平方米,规模罕见。同时,祠堂内的各式雕塑展示了不凡的艺术水准。
2006年,朗锦村祠堂群被纳入佛山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更为人称道的是,朗锦村后人至今仍积极完善、制定与祠堂一脉相承的族谱。通过族谱,族人能够清晰追溯每位先人的过去,记载家族兴旺,激励后代奋进。
靠山临水 耕地连片
根据朗锦村村民讲述,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中原大地纷争初平,朱氏王朝步入正轨。同一年,远离王朝中心地带的广东沧江河畔,遭遇了一次山洪暴发。沧江河水泛滥,周围平地变成泽国,正在迁徙途中的一何姓旅人进退两难。
“水越发越大,该如何是好?”这天,只见泛滥的河水不见后退,反倒愈加迅猛地向更高地势涌来。这位何姓旅人苦苦寻觅安身之地而不得,突然,他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地势较高的土丘,尚未受到洪水的威胁,于是前往落脚。
朗锦村何氏宗祠屋檐上的雕刻图画。
这个发生在遥远明代初年的故事,就是现在朗锦村人朗朗上口的何氏始祖建村的经历。此位何氏始祖名志大,据闻村中有石碑记载何志大落脚建村以后,娶当地张姓女子为妻开枝散叶。随后何氏后人不断繁衍生息,发展至今,朗锦村本村只有何姓。因村庄建在土丘上,远望如塱上之锦缎,故将此地命名为塱锦村,后改称朗锦村。朗锦一词,又引申出“朗朗乾坤,锦绣河山”的含义。
尽管建村故事前后细节已不可考证,但何氏确实在朗锦村生活至今,未再迁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优越的地理环境。从笔直的肇江公路转入,通过一座桥梁即可到达朗锦村,近处拥有连片可供耕作的良田,远处连绵的高山宛若将村庄拥抱怀中。靠山临水,耕地连片,何氏后人借着天然的优势在此繁衍生息。
崭露头角 修建宗祠
不过,朗锦村明清祠堂群的登场,是在何志大建村两百多年后。彼时,明代皇帝的宝座已经传到了万历皇帝手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同时带动地方文化蓬勃发展。当时朝廷有意利用宗族力量将政权延伸至农村基层,于是大力提倡修族谱、建宗祠。朗锦村现存年代最久远的西源何公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的。
朗锦村祠堂群采取的是与顺德逢简村祠堂群类似的村落中部建设位置。沿如今的朗锦村巷道往村里走,很容易找到西源何公祠。大部分祠堂在建成后都经过多次修葺,但从西源何公祠斑驳的外墙上还是可以直观感受到岁月的厚重感。
村民何明佳展示手写的朗锦村族谱。
西源何公祠建于1599年,祠堂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两进。总面宽10.66米,总进深19.15米,采用珠三角祠堂常见的硬山顶设计,头门灰塑博古脊,花岗岩石墙脚,后堂龙船脊,青砖墙。修建祠堂需要人力物力,更需要一定的政治社会地位。因此西源何公祠的修建,标志着朗锦村何氏先人经过200多年的奋斗,开始崭露头角。
“从西源何公祠开始,现存祠堂的建祠先祖都可以一个个找到清晰的宗亲关系。”熟悉朗锦村祠堂族谱历史的村民何明佳介绍,这位号“西源”的何氏先祖是始祖何志大的第三子,西源有4个儿子,长子号“表山”,村中保存至今的表山何公祠正是与他相关。表山有两子分别号“媲鲁”“仁轩”,村中现存的媲鲁何公祠、仁轩何公祠即是为他们而建。
此外,朗锦村祠堂群深嵌民居之中,原有的7座祠堂大概呈“士”字形分布,“士”字笔画的端点和笔画交叉点都有祠堂。村中现存西源何公祠、表山何公祠、媲鲁何公祠、仁轩何公祠、何氏宗祠共5座祠堂,妙山何公祠和天香何公祠已被拆除。
雕塑众多 神韵犹存
在朗锦村明清祠堂群中,何氏宗祠的地位无疑最为重要。该村党支部书记何建光表示,关乎全村的大型喜事聚会都会在何氏宗祠举行。这足见何氏宗祠在朗锦村村民心中的地位。
何氏宗祠在1706年修建,坐东北向西南,正祠三间三进,左侧有青云巷“思敬”,总面宽13.8米,总进深达32.3米,采用硬山顶设计,灰塑博古脊,青砖墙,花岗岩石墙脚。按照当时的礼法,何氏族人能够修建三进宗祠,说明当时朗锦村何氏先人已有出色功名。
朗锦村现存祠堂上的精美木雕。
何氏宗祠在建筑风格上和高明其他村落宗祠相仿,但更为人称道的是,其保留的雕塑图像数量很多,为高明乡村祠堂之罕见。在何氏宗祠大门上方的脊木上就刻有数十个人物图像。这些人或坐或站,形态各异,尽管有的人物已模糊不清,有的头部缺失,但艺术水平已可见一斑。
进入何氏宗祠内,雕塑图像到处可见。在祠堂最深处,记者仍能看到屋檐下方和墙壁顶端的图画,可惜图画已模糊不清,难以分辨内容。
现存祠堂中“年龄”最小的当属媲鲁何公祠、仁轩何公祠,其雕刻与画像保留较好。媲鲁何公祠建于1721年,祠堂左青云巷上书“履忠”,右青云巷上书“行恕”,正祠三间两进,总面宽19.6米,总进深21.8米。与村中其他祠堂一样,媲鲁何公祠也是采用硬山顶设计,灰塑博古脊,青砖墙,花岗岩石墙脚。不一样的是,媲鲁何公祠内的木雕、灰塑、石雕都相当精美,墙楣有人物山水诗词壁画。头门屋脊上更有一组人物陶瓷瓦脊,历经岁月风霜仍可窥见当年神韵。
仁轩何公祠在数年前根据古村活化要求进行部分修葺,大门上方左右两侧的彩色立体雕刻重焕生机,栩栩如生。
十米族谱 可溯百年
祠堂建设的最初意义是供奉先祖,追溯过往。与祠堂相辅相成的族谱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和延展了这一宗族文化功能。
在何氏宗祠里,负责村中族谱记载撰写的何明佳展示了一卷长达十余米的手写族谱。从始祖何志大直到如今朗锦村生活的村民,何明佳将六百多年来无数个何氏族人的名字、生卒年和重要纪事一笔一画悉数抄下。不仅如此,何明佳本人还对朗锦村乃至高明何氏族人发展的历史如数家珍。
朗锦村西源何公祠。
“根据考究,朗锦村何氏的先祖,育有五子,长子在惠州,次子在番禺,三子在肇庆,四子居新会,五子到南雄。”何明佳不用翻看记载,就能娓娓道来。当时到了肇庆居住繁衍的第三子,后来育有三个儿子,其中第三子迁徙至如今高明明城塘际村。再后来,其后代有的迁徙至广西,有的迁徙到如今更合镇更楼片区,成为当地何氏的发源。
根据考究,肇庆高要一带的何氏与高明何氏族人同宗同源。因此,两地何氏族人历史上曾一起撰写族谱,记载宗族事迹。采访期间,何明佳拿出五本封面已相当残旧的书,封面赫然写着“要明何氏族谱”几个大字。所谓“要明”,即是肇庆高要和佛山高明,该书第十五卷至第十九卷,记录的就是朗锦村何氏一族。更为重要的是,该书封面写着修订年限为“民国十九年”,也就是1930年。迄今已经90年。
几百年族谱的清晰记载,记录的是朗锦村兴旺发达的过去,也启迪着新时代的每一个朗锦村人。何明佳表示,下一步将寻求帮助和支持,尽快将手写的族谱排印成书,更好地保存族谱,同时让更多朗锦村后人熟知祠堂、族谱以及朗锦村的悠长岁月。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评选创新积分百强企业。科技部火炬中心近期从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中选出13家作为首批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单位,佛山高新区榜上有名。
近年来,佛山高新区不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真金白银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承载力、驱动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2020年,佛山高新区出台了17份主导性政策,投入近2亿元,扶持了超500家次企业;遴选了一批佛山高新区领军企业、制造业单打冠军企业、瞪羚企业、种子独角兽企业等。
“企业创新积分制”是一种基于定量评价、非传统财政或金融的新型政策工具,目的是加快发现和精准支持一批研发能力强、成长潜力大、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积分指标体系由科技部火炬中心统筹安排和统一设计。佛山高新区管委会已根据相关安排制定了《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工作方案》,将建立企业创新积分服务系统,每年根据积分排名评选高新区创新积分百强企业,发掘一批优质“硬科技”企业。
佛山高新区将把创新积分评价结果融入各项政策,对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进行全周期精准扶持;推动创新积分评价结果应用于全市各级各部门的科技产业扶持政策,全面扩大应用范围;推动投融资机构主动对接创新积分排名靠前的企业,为企业提供直接投资、间接融资和增信支持等服务。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